黑白键 & 木之弦
什么是秋天的声音?也许是爵士钢琴手伊文斯(Bill Evans)的忧伤诗意;或早逝的小提琴天才拉宾(Michael Rabin)芬芳馥郁的松香。秋天的声音,那必是一种酷意,就像钢琴隐士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玄妙的“黑白音画”;还有那位习惯在黑暗中敲响天籁之音的钢琴大师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 。这个秋天,属于“黑白键与木之弦”。
面对柜子里那50多张伊文斯的唱片曾屡下决心-----“不再收他的唱片了”。但每当发现一张未曾收过的专辑,听到那销魂的琴声,就无可救药的中招,所以一直收到了今天,还在继续。
伊文斯这张录于1969年的《From Left to Right 》是他开始“插电”后的杰作。其中他大玩儿在一曲中左右手交替弹奏钢琴与电钢琴的绝技,60年代末期的埃文斯依然是发胶男+黑框男的儒雅,音色也依然是幽雅,伤感,回味无穷。海洛因让伊文斯上了瘾,他的“黑白键”让所有听过的人都上了瘾。另一张《Nirvana》(就冲这名字买的)是伊文斯三重奏与爵士长笛手Herbie Mann的合作,一个伊文斯已然够叫人耳痒,再加上个长笛,那种销魂效果不言自明。
在古典乐钢琴演奏家中,里赫特绝对是“十项全能”高手。从巴赫到巴托克,从德奥派到现代派里赫特无所不能。
厂牌Decca近年的众多再版中最引人入胜就算这套“Richter the Master”系列,一共11张其中部分已经绝版,其音源全部来自里赫特的现场音乐会。里赫特的“二舒”是一大经典。特别是他演绎的舒曼,区别于霍洛维兹的技巧派炫技,里赫特胜在节奏与力度上的变化,音色上的丰润,以及那种神经质似的迷离。所谓“不疯魔不舒曼”。
大概与具有德国血统有关,里赫特弹巴赫和贝多芬有一种别样的“冷感人”。当初听EMI那套里赫特全集一上来的“贝钢奏”就给我留下深刻影响。对于听古典的人来说“贝钢奏”早已被听烂,但里赫特演绎的贝多芬却另辟蹊径,别有洞天的感觉。宽广,宁静,深邃,不知不觉间你便会陷入其中。他演奏的巴赫亦是如此,一尘不染,天籁之音。说到巴赫,不得不提著名的里赫特演奏巴赫平均律音乐会因斯布鲁克版。而那套引进版唱片是中国音像史上的一朵奇葩。先从JVC买版权,后来又被日本人回购,漂洋过海原封不动的摆上了日本HMV的货架。
里赫特演绎起苏俄音乐大师的作品可以用激情澎湃来形容。他与俄派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合作的柴钢协第一号已成为不休传奇。而那张1958年索菲亚音乐会(飞利浦纪念版)是二十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音乐会现场唱片之一,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这里的图画展览会和李斯特的练习曲成为后来衡量其它一切演绎得绝对标尺。
该如何形容米凯兰杰利指下“黑白键”的音色?那是一种“空灵”。
习惯隐居,一身黑衣的米凯,在EMI发行的那张拉威尔G大调协奏曲里,以独特手法,恰到好处的力度,很好的演绎了这首节奏感十分重要的作品。这里融进了一些爵士乐的元素,钢琴有时要弹出敲击式的音响,以便和伴奏管弦乐团的音色产生对比,出现恍若阳光下水面泛起点点光斑的音画效果。米凯对苏俄大师作品的精妙演绎更是自成一派。比如拉赫玛尼诺夫那首“拉4”,除了作曲家本人,弹这首曲子没有人比米凯兰杰里更好了。他那短促而又结实的触键,从来不会给旋律线或装饰句造成浑浊感。在米凯的演绎下这部“拉4”听起来壮丽而又迷人。
在古典乐界有两位著名的“音色控”----切利(Sergiu Celibidache)与米凯。这两位大师之间的传奇故事颇耐人寻味,而他们的合作必是音乐的盛典。厂牌Music & Arts发行的《Michelangeli in Performance》收入了两位大师合作的“贝钢协5”。米凯的华丽精巧,配之以切利的雍容华贵,尽显帝王气质。
另外,推荐一下厂牌Documents 那两套米凯的现场录音集及季雪金(Walter Gieseking)的套装,物美价廉相当超值。
三张“钢琴魔王”李斯特的名片
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齐弗拉(Georges Cziffra),博列特(Jorge Bolet)正好从三个角度完美演绎了李斯特的音乐------技巧,气势,动听。
DG两张发烧音质的黑白键名盘
在肖邦的诸多演绎大家中,科尔托是“冰”;鲁宾斯坦是“甜”;米凯兰杰里是“灵”;波利尼是“灵”。尤其是这张肖邦24首练习曲,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弹得行云流水,精美之至。葡萄牙女钢琴家皮雷斯(Maria Joao Pires)的莫扎特,灵动中充满童趣。
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与科尔托(Alfred Cortot)是我最崇敬的两位钢琴大师。
狮王的贝多芬是永恒的至尊。
最近购得一张寻觅已久的名盘----狮王与克纳佩兹布许(Hans Knappertsbusch)合作的“贝钢协5”。德意志超强配置,史上最强之贝钢协5皇帝。听罢此版,其它版本皇帝都是阿斗。另一双张是狮王辞世前3个月于1969年4月18日在柏林爱乐厅的贝多芬音乐会现场录音,包括第15、18、21及30号钢琴奏鸣曲,由RIAS收录,在档案库沉睡了41年,终于被Audite唱片公司挖出來發行。CD2上的No.30听来真是无限伤感。
科尔托的忧郁要在秋日慢慢品味。
除了肖邦,对舒曼的演绎是科尔托又一成就。黑白键所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忧郁气质,他指下的舒曼跟肖邦一样迷人。这套3CD集子《 Alfred Cortot The Schumann Recordings》是一次心灵之旅,在历史唱片特有的沙沙背景噪音中,让时光倒流。另一张是科尔托晚年的录音,肖邦第二钢奏第三乐章,这是大师为自己举行的“葬礼”,其中的悲悯与错音不忍卒听。
肯普夫(Wilhelm Kempff)是继巴克豪斯后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他的主要成就都在战后,其中贝多芬,舒伯特都是名演。
肯普夫在1950年代录制的“贝钢奏”全集成为佳话,同时期录制的“贝钢协”全集被公认为最佳版本,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从气质上讲,我更喜欢他演绎的舒伯特,含蓄,细腻,亲切,每一个音符都感人至深。
今年古典乐唱片市场的一大话题是英国厂牌Testament转制发行了那套EMI绝版已久的经典6CD名盘《拉宾的小提琴艺术》。
英年早逝的天才小提琴家拉宾(Michael Rabin)只活到32岁,而且在24岁那年就拒绝再进入录音棚了,留下的录音非常稀少,张张都是精品。他的帕格尼尼小协第一号被认为是绝世名演,再无后人可旁及。这套集子里收录前后两个版本的帕小协1,可以对比一下立体声时代前后的不同。常说拉宾的音色发甜,细品味后却听出了其中的苦涩。4岁学琴10登台公演,他的老师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曾说过拉宾在演奏上没有任何缺陷。早成的人生注定了其悲剧结局。常年演出使得拉宾身心俱疲,他开始吸毒。上帝创造了天才,留下永恒的音乐后一分钟也不能让他在人世间多待,于是在一次毒瘾发作中拉宾猝然倒地,头撞椅子而死。聆听这套集子,聆听这位技艺与毒瘾同样深厚的天才,无论如何想起了另一个“跟椅子较劲”的短命奇才-----阿部薰。
柯岗那张《Leonid Kogan Plays Beethoven and Tchaikovsky 》里的柴小协让我大呼过瘾,挥洒自如激情澎湃,有种大写意水墨画的感觉。虽然是1950年的版本音质也不错。同张收入的贝小协就当暖场听了。那套奥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在老毛子厂牌Melodiya的5CD集子是必收品。俄式音响大餐,除了经典的“柴小协”,奥胖与李赫特的几首二重奏也是精品。
在大提琴的世界里意大利人梅纳蒂(Enrico Mainardi)绝对是另类传奇。其音乐生涯大起大落,留下的录音不多,他的巴赫是很特别的演绎,“大无”的LP更是被炒到天价。听他的唱片给我的感觉是那种骨感美,就像中国书法;也好似品茶,越来越有味道。也许是因为他的录音多为现场,年代又早,几乎就没有“音色”可言,揉指也不出色,可Mainardi似乎并不在乎自己这些技术上的弱点,每一个音都非蜻蜓点水,每一弓都很有张力。
费舍尔三重奏(the Fischer Trio )的经典地位就不必说了,无论是贝多芬还是勃拉姆斯都远非“美艺”之流所能及,完全是另一种感觉。他们的“大公”依我看并不在“黄金”三重奏之下。听过施耐德汉(Wolfgang Schneiderhan)和斯塔克(JANOS STARKER)的Double之后再听这一版Trio,就觉得施氏完全是被梅纳蒂“斗”起来的,俩人你一弓我一弓,大开大盍,相当过瘾。
大提琴演奏家富尼埃(Pierre Fournier)有一个美称----音乐界的贵族。他的“大无”在我心中的至尊地位至今不可撼动。听听他这张协奏曲专辑,如此迷人。特别是那首“德大协”,富尼埃特有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成熟心境,那种不愠不火的内涵深度,乐句的涌动流淌能让你意识到博大开阔的大地气象和崇山峻岭的绵延起伏。这是立意高远、人情味浓郁的好演奏。
几张飞利浦金线室内乐,封面很秋天的感觉。
除了古典还有新老迷幻,,,
再上两个猛女,这个秋天圆满了。
面对柜子里那50多张伊文斯的唱片曾屡下决心-----“不再收他的唱片了”。但每当发现一张未曾收过的专辑,听到那销魂的琴声,就无可救药的中招,所以一直收到了今天,还在继续。
![]() |
伊文斯这张录于1969年的《From Left to Right 》是他开始“插电”后的杰作。其中他大玩儿在一曲中左右手交替弹奏钢琴与电钢琴的绝技,60年代末期的埃文斯依然是发胶男+黑框男的儒雅,音色也依然是幽雅,伤感,回味无穷。海洛因让伊文斯上了瘾,他的“黑白键”让所有听过的人都上了瘾。另一张《Nirvana》(就冲这名字买的)是伊文斯三重奏与爵士长笛手Herbie Mann的合作,一个伊文斯已然够叫人耳痒,再加上个长笛,那种销魂效果不言自明。
在古典乐钢琴演奏家中,里赫特绝对是“十项全能”高手。从巴赫到巴托克,从德奥派到现代派里赫特无所不能。
![]() |
厂牌Decca近年的众多再版中最引人入胜就算这套“Richter the Master”系列,一共11张其中部分已经绝版,其音源全部来自里赫特的现场音乐会。里赫特的“二舒”是一大经典。特别是他演绎的舒曼,区别于霍洛维兹的技巧派炫技,里赫特胜在节奏与力度上的变化,音色上的丰润,以及那种神经质似的迷离。所谓“不疯魔不舒曼”。
![]() |
大概与具有德国血统有关,里赫特弹巴赫和贝多芬有一种别样的“冷感人”。当初听EMI那套里赫特全集一上来的“贝钢奏”就给我留下深刻影响。对于听古典的人来说“贝钢奏”早已被听烂,但里赫特演绎的贝多芬却另辟蹊径,别有洞天的感觉。宽广,宁静,深邃,不知不觉间你便会陷入其中。他演奏的巴赫亦是如此,一尘不染,天籁之音。说到巴赫,不得不提著名的里赫特演奏巴赫平均律音乐会因斯布鲁克版。而那套引进版唱片是中国音像史上的一朵奇葩。先从JVC买版权,后来又被日本人回购,漂洋过海原封不动的摆上了日本HMV的货架。
![]() |
里赫特演绎起苏俄音乐大师的作品可以用激情澎湃来形容。他与俄派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合作的柴钢协第一号已成为不休传奇。而那张1958年索菲亚音乐会(飞利浦纪念版)是二十世纪最具传奇色彩的音乐会现场唱片之一,给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这里的图画展览会和李斯特的练习曲成为后来衡量其它一切演绎得绝对标尺。
该如何形容米凯兰杰利指下“黑白键”的音色?那是一种“空灵”。
习惯隐居,一身黑衣的米凯,在EMI发行的那张拉威尔G大调协奏曲里,以独特手法,恰到好处的力度,很好的演绎了这首节奏感十分重要的作品。这里融进了一些爵士乐的元素,钢琴有时要弹出敲击式的音响,以便和伴奏管弦乐团的音色产生对比,出现恍若阳光下水面泛起点点光斑的音画效果。米凯对苏俄大师作品的精妙演绎更是自成一派。比如拉赫玛尼诺夫那首“拉4”,除了作曲家本人,弹这首曲子没有人比米凯兰杰里更好了。他那短促而又结实的触键,从来不会给旋律线或装饰句造成浑浊感。在米凯的演绎下这部“拉4”听起来壮丽而又迷人。
![]() |
在古典乐界有两位著名的“音色控”----切利(Sergiu Celibidache)与米凯。这两位大师之间的传奇故事颇耐人寻味,而他们的合作必是音乐的盛典。厂牌Music & Arts发行的《Michelangeli in Performance》收入了两位大师合作的“贝钢协5”。米凯的华丽精巧,配之以切利的雍容华贵,尽显帝王气质。
![]() |
另外,推荐一下厂牌Documents 那两套米凯的现场录音集及季雪金(Walter Gieseking)的套装,物美价廉相当超值。
三张“钢琴魔王”李斯特的名片
![]() |
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齐弗拉(Georges Cziffra),博列特(Jorge Bolet)正好从三个角度完美演绎了李斯特的音乐------技巧,气势,动听。
DG两张发烧音质的黑白键名盘
![]() |
在肖邦的诸多演绎大家中,科尔托是“冰”;鲁宾斯坦是“甜”;米凯兰杰里是“灵”;波利尼是“灵”。尤其是这张肖邦24首练习曲,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弹得行云流水,精美之至。葡萄牙女钢琴家皮雷斯(Maria Joao Pires)的莫扎特,灵动中充满童趣。
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与科尔托(Alfred Cortot)是我最崇敬的两位钢琴大师。
狮王的贝多芬是永恒的至尊。
![]() |
最近购得一张寻觅已久的名盘----狮王与克纳佩兹布许(Hans Knappertsbusch)合作的“贝钢协5”。德意志超强配置,史上最强之贝钢协5皇帝。听罢此版,其它版本皇帝都是阿斗。另一双张是狮王辞世前3个月于1969年4月18日在柏林爱乐厅的贝多芬音乐会现场录音,包括第15、18、21及30号钢琴奏鸣曲,由RIAS收录,在档案库沉睡了41年,终于被Audite唱片公司挖出來發行。CD2上的No.30听来真是无限伤感。
科尔托的忧郁要在秋日慢慢品味。
![]() |
除了肖邦,对舒曼的演绎是科尔托又一成就。黑白键所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忧郁气质,他指下的舒曼跟肖邦一样迷人。这套3CD集子《 Alfred Cortot The Schumann Recordings》是一次心灵之旅,在历史唱片特有的沙沙背景噪音中,让时光倒流。另一张是科尔托晚年的录音,肖邦第二钢奏第三乐章,这是大师为自己举行的“葬礼”,其中的悲悯与错音不忍卒听。
肯普夫(Wilhelm Kempff)是继巴克豪斯后德国最伟大的钢琴家,他的主要成就都在战后,其中贝多芬,舒伯特都是名演。
![]() |
肯普夫在1950年代录制的“贝钢奏”全集成为佳话,同时期录制的“贝钢协”全集被公认为最佳版本,钢琴与管弦乐队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从气质上讲,我更喜欢他演绎的舒伯特,含蓄,细腻,亲切,每一个音符都感人至深。
今年古典乐唱片市场的一大话题是英国厂牌Testament转制发行了那套EMI绝版已久的经典6CD名盘《拉宾的小提琴艺术》。
![]() |
英年早逝的天才小提琴家拉宾(Michael Rabin)只活到32岁,而且在24岁那年就拒绝再进入录音棚了,留下的录音非常稀少,张张都是精品。他的帕格尼尼小协第一号被认为是绝世名演,再无后人可旁及。这套集子里收录前后两个版本的帕小协1,可以对比一下立体声时代前后的不同。常说拉宾的音色发甜,细品味后却听出了其中的苦涩。4岁学琴10登台公演,他的老师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曾说过拉宾在演奏上没有任何缺陷。早成的人生注定了其悲剧结局。常年演出使得拉宾身心俱疲,他开始吸毒。上帝创造了天才,留下永恒的音乐后一分钟也不能让他在人世间多待,于是在一次毒瘾发作中拉宾猝然倒地,头撞椅子而死。聆听这套集子,聆听这位技艺与毒瘾同样深厚的天才,无论如何想起了另一个“跟椅子较劲”的短命奇才-----阿部薰。
柯岗那张《Leonid Kogan Plays Beethoven and Tchaikovsky 》里的柴小协让我大呼过瘾,挥洒自如激情澎湃,有种大写意水墨画的感觉。虽然是1950年的版本音质也不错。同张收入的贝小协就当暖场听了。那套奥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在老毛子厂牌Melodiya的5CD集子是必收品。俄式音响大餐,除了经典的“柴小协”,奥胖与李赫特的几首二重奏也是精品。
在大提琴的世界里意大利人梅纳蒂(Enrico Mainardi)绝对是另类传奇。其音乐生涯大起大落,留下的录音不多,他的巴赫是很特别的演绎,“大无”的LP更是被炒到天价。听他的唱片给我的感觉是那种骨感美,就像中国书法;也好似品茶,越来越有味道。也许是因为他的录音多为现场,年代又早,几乎就没有“音色”可言,揉指也不出色,可Mainardi似乎并不在乎自己这些技术上的弱点,每一个音都非蜻蜓点水,每一弓都很有张力。
![]() |
费舍尔三重奏(the Fischer Trio )的经典地位就不必说了,无论是贝多芬还是勃拉姆斯都远非“美艺”之流所能及,完全是另一种感觉。他们的“大公”依我看并不在“黄金”三重奏之下。听过施耐德汉(Wolfgang Schneiderhan)和斯塔克(JANOS STARKER)的Double之后再听这一版Trio,就觉得施氏完全是被梅纳蒂“斗”起来的,俩人你一弓我一弓,大开大盍,相当过瘾。
![]() |
大提琴演奏家富尼埃(Pierre Fournier)有一个美称----音乐界的贵族。他的“大无”在我心中的至尊地位至今不可撼动。听听他这张协奏曲专辑,如此迷人。特别是那首“德大协”,富尼埃特有的那种从容不迫的成熟心境,那种不愠不火的内涵深度,乐句的涌动流淌能让你意识到博大开阔的大地气象和崇山峻岭的绵延起伏。这是立意高远、人情味浓郁的好演奏。
几张飞利浦金线室内乐,封面很秋天的感觉。
![]() |
除了古典还有新老迷幻,,,
![]() |
再上两个猛女,这个秋天圆满了。
![]() |
-
MrFrankenstei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3 12:35:18
-
Aleksei Gub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1-03 16:14:18
-
迦澍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0 22:56:39
-
WilyaWYa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0 19:59:38
-
颉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0 13:13:12
-
elf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0 12:59:01
-
夏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0 12:33:49
-
发福的唐吉珂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0 12:32:12
-
陈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0 12:18:50
-
冷爵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0 12:03:35
-
>回旧版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20 11: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