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艺青年的爱与哀愁
《玄武湖之秋》,倪贻德著,泰东图书局1924年4月初版,创造社丛书第九种。
《玄武湖之秋》可以称作是一部十足的自叙传短篇小说集,闪耀着倪贻德青年时代的爱与哀愁。
在《致读者诸君》的短序里,倪贻德把自己喻为一只藏在败叶中待毙的秋蝉。
写《民国美术先锋》的时候,曾将倪贻德一节定名:“无法蜕变的秋蝉”。“秋蝉”的出处即在此,加“无法蜕变”不仅是指秋蝉本身不能再作生理“蜕变”,更针对了一些大谈倪贻德“转变”的说法——美术史论者多将倪贻德逼近时代的现实主义美学,和来自延安的革命现实主义混为一团,并大谈这是倪贻德由形式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因不敢苟同而以此为题。
《玄武湖之秋》除短序外,收录文章十篇,最后一篇《秦淮暮雨》应该算是跋或者代后记,其余九篇均为短篇小说。
说其自叙传的原因,大约都取材于作者所历所见所思的范畴,其中《江边》写的是失业后到镇江一次失败的求职经历;《花影》写的是与蕙表妹青梅竹马的感情经历,因蕙表妹早有婚约,终于“流水落花春去也”;蕙表妹的故事在《寒士》有短暂一现,到《归乡》时已经终作人妇了,而且嫁入贵人家,整日锦绣丝罗、金银珠宝,常常乘着光亮的车儿,与年青的丈夫出入于戏院酒楼,而失业落魄的的N表哥,却连蕙表妹的侍女也觉是晦气了,被斥为穷鬼和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以致表妹的面都没见就被搡出门外。
《怅惘》和《下弦月》则写了与模特的一段恋情,虽然模特是洋车夫的妻子,却聪颖而真挚,《怅惘》写到了爱恋,《下弦月》则是《怅惘》的结局——画家将他对模特的爱恋做成小说发表后,招来了世间的鄙薄,一对为情而困的恋人悲伤无尽。
《穷途》和《寒士》写的都是失业问题,一个是S学校旧同事从失业到自杀的经历,旧同事是前清廪生,落拓而由亲戚帮衬进入S学校作图书馆的文书,老套、保守、加之衰老,却又收入菲薄,连一件夏衣都没有,兼职而不得;适梁启超来沪演讲,校长费力请来光耀校庭,结果老先生自递保荐书,校长大窘,迁怒炒之,老先生归乡无路而自沉。
《寒士》则写了自己到南京美术学校的任职经历,不愿意告别都会的彷徨,又苦于无奈,终到南京,住在空荡的会馆,荒凉,孤独而又身不由已,别无选择……
《玄武湖之秋》是南京美校生活的一段涟漪,因为与几名女学生交往,泛舟湖上,发乎情止乎礼的缠绵与绻缱,也不为世俗和礼教所容忍的,诽谤和攻击接踵而至,终致失业。
《黄昏》应属怀想之作,写到了一个母亲对飘落异乡的儿子的牵挂与思念,新年临近时,这样的感情愈发不可抵制,酌小儿去码头探望,儿子却终究没来。
代后记《秦淮暮雨》“终结”全篇,写到了因将《玄武湖之秋》写成小说刊发于文艺周报——《创造周报》上,而招致质疑、责难、谩骂,南京美校当局说:“先生所作之小说,至今已激动公愤,倘若再牵留下去,将引起极大之风潮……”
《玄武湖之秋》是倪贻德作为创造社“中期分子”的代表作,被认为极具郁达夫的气质,其中,《下弦月》、《玄武湖之秋》、《归乡》、《黄昏》、《秦淮暮雨》刊于《创造周报》;《花影》刊于《创造》季刊;《江边》、《穷途》、《寒士》刊于《创造日》,可以称得上是十足的创造社“产品”。
而整部集子的编目基本沿循了写作的时序,此间也可看到倪贻德的情感与生存状况的流变:《江边》(1923年4月8,上海)、《花影》(1923年暮春时节)、《怅惘》(1923年7月3日)、《下弦月》(1923年8月3日,上海)、《穷途》(日期未注,刊于《创造日》49—56期)、《寒士》(1923年10月1日,时客秦淮;刊于《创造日》79—88期)、《玄武湖之秋》(1923年12月2日,白鹭洲);《归乡》(1923年12月28日夜,时客秦淮)、《黄昏》(日期未注,刊于《创造周报》40号)、《秦淮暮雨》(日期未注,刊于《创造周报》43号)。
而职业焦灼、初恋、模特之恋、失业者、客居他乡、湖上涟漪、仓惶的回乡者、空待的母亲,像一个个凝固的符号或标签,散播着零散的情愁与忧愁。
在《玄武湖之秋》中,分明地袒露出了倪贻德对旧礼制和旧文化保守的厌弃,对现实生活强悍与艰难的幽怨。作为挣扎者,他敏感脆弱,却也乏力无奈,“在落叶中待毙的秋蝉”不过是其悲凉的自喻。从文字中看,作为一名艺术从业者,倪贻德欢喜都会化的生存环境,认为那才是艺术的温床,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是社会的精英——“艺术家的思想,至少要超出时代五十年。”
《玄武湖之秋》可以称作是一部十足的自叙传短篇小说集,闪耀着倪贻德青年时代的爱与哀愁。
在《致读者诸君》的短序里,倪贻德把自己喻为一只藏在败叶中待毙的秋蝉。
写《民国美术先锋》的时候,曾将倪贻德一节定名:“无法蜕变的秋蝉”。“秋蝉”的出处即在此,加“无法蜕变”不仅是指秋蝉本身不能再作生理“蜕变”,更针对了一些大谈倪贻德“转变”的说法——美术史论者多将倪贻德逼近时代的现实主义美学,和来自延安的革命现实主义混为一团,并大谈这是倪贻德由形式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变。因不敢苟同而以此为题。
![]() |
《玄武湖之秋》除短序外,收录文章十篇,最后一篇《秦淮暮雨》应该算是跋或者代后记,其余九篇均为短篇小说。
说其自叙传的原因,大约都取材于作者所历所见所思的范畴,其中《江边》写的是失业后到镇江一次失败的求职经历;《花影》写的是与蕙表妹青梅竹马的感情经历,因蕙表妹早有婚约,终于“流水落花春去也”;蕙表妹的故事在《寒士》有短暂一现,到《归乡》时已经终作人妇了,而且嫁入贵人家,整日锦绣丝罗、金银珠宝,常常乘着光亮的车儿,与年青的丈夫出入于戏院酒楼,而失业落魄的的N表哥,却连蕙表妹的侍女也觉是晦气了,被斥为穷鬼和想吃天鹅肉的癞蛤蟆,以致表妹的面都没见就被搡出门外。
《怅惘》和《下弦月》则写了与模特的一段恋情,虽然模特是洋车夫的妻子,却聪颖而真挚,《怅惘》写到了爱恋,《下弦月》则是《怅惘》的结局——画家将他对模特的爱恋做成小说发表后,招来了世间的鄙薄,一对为情而困的恋人悲伤无尽。
《穷途》和《寒士》写的都是失业问题,一个是S学校旧同事从失业到自杀的经历,旧同事是前清廪生,落拓而由亲戚帮衬进入S学校作图书馆的文书,老套、保守、加之衰老,却又收入菲薄,连一件夏衣都没有,兼职而不得;适梁启超来沪演讲,校长费力请来光耀校庭,结果老先生自递保荐书,校长大窘,迁怒炒之,老先生归乡无路而自沉。
《寒士》则写了自己到南京美术学校的任职经历,不愿意告别都会的彷徨,又苦于无奈,终到南京,住在空荡的会馆,荒凉,孤独而又身不由已,别无选择……
《玄武湖之秋》是南京美校生活的一段涟漪,因为与几名女学生交往,泛舟湖上,发乎情止乎礼的缠绵与绻缱,也不为世俗和礼教所容忍的,诽谤和攻击接踵而至,终致失业。
《黄昏》应属怀想之作,写到了一个母亲对飘落异乡的儿子的牵挂与思念,新年临近时,这样的感情愈发不可抵制,酌小儿去码头探望,儿子却终究没来。
代后记《秦淮暮雨》“终结”全篇,写到了因将《玄武湖之秋》写成小说刊发于文艺周报——《创造周报》上,而招致质疑、责难、谩骂,南京美校当局说:“先生所作之小说,至今已激动公愤,倘若再牵留下去,将引起极大之风潮……”
《玄武湖之秋》是倪贻德作为创造社“中期分子”的代表作,被认为极具郁达夫的气质,其中,《下弦月》、《玄武湖之秋》、《归乡》、《黄昏》、《秦淮暮雨》刊于《创造周报》;《花影》刊于《创造》季刊;《江边》、《穷途》、《寒士》刊于《创造日》,可以称得上是十足的创造社“产品”。
而整部集子的编目基本沿循了写作的时序,此间也可看到倪贻德的情感与生存状况的流变:《江边》(1923年4月8,上海)、《花影》(1923年暮春时节)、《怅惘》(1923年7月3日)、《下弦月》(1923年8月3日,上海)、《穷途》(日期未注,刊于《创造日》49—56期)、《寒士》(1923年10月1日,时客秦淮;刊于《创造日》79—88期)、《玄武湖之秋》(1923年12月2日,白鹭洲);《归乡》(1923年12月28日夜,时客秦淮)、《黄昏》(日期未注,刊于《创造周报》40号)、《秦淮暮雨》(日期未注,刊于《创造周报》43号)。
而职业焦灼、初恋、模特之恋、失业者、客居他乡、湖上涟漪、仓惶的回乡者、空待的母亲,像一个个凝固的符号或标签,散播着零散的情愁与忧愁。
在《玄武湖之秋》中,分明地袒露出了倪贻德对旧礼制和旧文化保守的厌弃,对现实生活强悍与艰难的幽怨。作为挣扎者,他敏感脆弱,却也乏力无奈,“在落叶中待毙的秋蝉”不过是其悲凉的自喻。从文字中看,作为一名艺术从业者,倪贻德欢喜都会化的生存环境,认为那才是艺术的温床,他认为艺术家应该是社会的精英——“艺术家的思想,至少要超出时代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