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etch 5: Unfinished Extensions
Cluster 1: Notebook On Cities & Clothes (城与饰的速写)
至今我依旧不明:为何这部名为<Notebook On Cities & Clothes>的纪录片会被译作<城市小调>.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次对于城市与服饰的速写.城市是东京和巴黎,而服饰却不仅仅限于山本耀司的手笔.在35mm胶片与DV监视器所呈现的不同画质画面的反复交叠与切换中,文德斯自己似乎也历经了一场对于影像本身的质疑和反思.
片中山本耀司毫无遮掩地道出:在去了那么多次欧洲之后,我更多地将自己认同为东京人,而不是日本人.这几乎就是在暗示城市,或者是城市的网络将成为一部分人的自我认同之客体.事实上,在这部电影拍摄完毕的2年之后,我们便读到了Saskia Sassen的<Global Cities>.
然而,比起之前对于身份认同的敏感,最为吸引我目光的还是山本耀司对于时尚与服饰的认知.我甚至按图索骥地找到了那本被他视若珍宝的摄影集---找到之后才发现,原来不只一本,而是七册一套,按年代划分,纪录了那些生活在20世纪的人们---August Sander,<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 (7 Volume Set).在翻阅这套摄影集的时候,山本耀司极爱玩一种近似于犯罪学中profiling的游戏.也即,从那个人的衣着上去试图判断ta的职业或某些生活的特征,然后再去对照照片下的文字说明,看看自己的推测正确与否.
正确与否呢?自然有对有错.不过重点却是在于,山本耀司究竟看到了什么?---正如约翰伯格曾教导我们的那样: the way of looking (is important).在山本耀司眼中,摄影集中的人莫不拥有一种源自于真实性的美感.这种真实并非是单指摄影层面的写实,而更多地在于 “他们身上的衣着仿佛是为他们天然而生的;当你将目光落于那些服饰之上时,你会觉得它就应该对应着这样一个人和他背后的全部生活.所以他们看上去是那样的美丽”.这当中,似乎存在了一种衣着与身体,乃至作为个人的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
你能看到,山本耀司确实有直接借用摄影集中人物服饰的某个特别的款式局部;你也能听到山本耀司坦诚自己对于材料的倚重,毕竟他在一开始是从母亲的裁缝店里一手一脚做起来的.只是,在这种借用和倚重背后,我所看到的却是山本耀司的设计策略.他并不总是如同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以外形以线条来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相反,他可能一开始就将某个细节放在了自己设计的核心.这个细节也许是摄影集上看来的一款特别的衣领,也许是激发灵感的新型面料.换句话说,在设计当中,有某种细节从一开始就与统摄整个设计的理念紧密呼应着,而整个设计的过程便是以其他大量的细节工作来填平从理念到特色细节的鸿沟,去支撑该细节对于理念所造成的荷载.这使得一个设计团队成为了必须,一如建筑设计中的结构工程师.
必须承认,正当我不堪眼下所谓时尚类人像摄影的荼毒而对摄影产生某种厌恶之时,山本耀司颇为及时地为我推开了一扇窗.于是,我并没有止步于August Sander的<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进而翻开了Julia Foulkes的<To the City: Urban Photographs of the New Deal>:
原来在1920年,当美国人口普查表明彼时的城市人口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时,一个名为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FSA)的部门竟出资雇佣了一批摄影师,让他们去拍下生活中具体的各种变迁,以便对这一人口变动的趋势有所估量.这一规模不小的拍摄计划由于美国的最终参战而终止,FSA所保管的拍摄档案亦在42年被划归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WI)管理.然而,这二十多年的拍摄却已经足以向我们呈现出20世纪初的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各种交叠画面---不论是城市向乡村的扩张,抑或乡村向城市的移民.
具体到<To the City: Urban Photographs of the New Deal>中, Julia Foulkes所选择的摄影作品主要集中在1930-1940年间.从书本的目录便可以读到Julia对于这些摄影文献的编织颇具匠心.
Chapter1:Intersection---城市化进程中,某些因子/表征物的出现往往如同变异,总是突如其来,在周围的环境中显得突兀,引人注目,就像对于大多数居住在城市里的中国人而言,第一家KFC或是星巴克的到来总是那样的impressive. Chapter2:Traffic---交通,既包括了城市内部的交通,也包括了乡村间的交通.而当城市与乡村,被各种各样或新或旧的交通工具/方式所串联时候,我们又是否能从那些黑白的影像中辨识出所谓城市化的光谱呢? Chapter3: High life and low life; Chapter 4: The city in the country; Chapter 5: Citizens…翻读到最后,由于每次看照片都需要将书本顺时针转动90度,我也索性开始玩一种类似于profiling的游戏:我直接跳过了位于每个章节开头的文字,而直接凝视照片和照片的说明本身,直到看完照片之后,才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文字是否道出了我心中所想.
下面附上书里的一些摄影文献,不知道你,会看到些什么:
Cluster 2: In Memory of Old Gosts (城市里的旧灵魂)
翻阅这本<The Quiet Hours: City Photographs>的前言时,Bill Holm引用的诗歌深深地攫住了我,让我心底涌出一股近乎不可抑制的冲动,想要打破先前的计划,而一头埋向Whiteman,去看看他在一个多世纪之前究竟怎样地在纽约城里穿行或安坐,审视着这个世界的悲伤.
最初吸引我的,正是书名所暗示的:一座城市的寂静,会以怎样的方式被摄影所呈现.出乎意料的是,打开扉页一看:作者Mike Melman竟是一名执业的建筑师,出生于纽约Bronx,分别曾在曼哈顿下城的库珀联盟建筑艺校和加州伯克利学习建筑.如此一来,恐怕没有什么比一名建筑师透过黑白镜头所呈现的城市更加令人期待了.
然而,期待总是被意外打破.Mike Melman镜头之下的城市并非他出生且熟悉的纽约,而是转到了著名的双子城Minneapolis.我亦随之补上美国城市史的又一课:在20世纪50年代末,城市复兴(Urban Renewal)法案的出台直接导致了老城区Gateway District的灰飞烟灭.其中,又以在1961年被推平的The Metropolitan Building最为令人扼腕.平整后的Gateway District成为了生长各种所谓modern architecture的沃土.最为吊诡的或许还在于雅各布斯的名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恰好也在1961年出版发行.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另一种"生逢其时".
Edwin Hirschoff拍摄了超过400张的照片,既记录了老区建筑在被屠戮前的影像,也有它们被(侮辱与)损毁时的境况,更有它们在被推平后空旷空无一人的街区与街道.这些照片最终成就了一本名为<Down and Out: The Life and Death of Minneapolis's Skid Row>的书.书,我无法读到;书名却是让我在第一时间联想起帕慕克来(然后才是马丁西科塞斯的<穷街陋巷>),想起他笔下的伊斯坦布尔---比起Minneapolis来,伊斯坦布尔不是一座更为纯粹的双子城(twin cities)么?而那里同样布满了近乎于奥斯曼帝国遗迹的后街(backstreet).在帕慕克的眼里抑或笔下,这些后街是迷人的---在那里你能够遭遇到各色各式过往生活的痕迹,甚至气息---而这,也几乎就是Bill Holm对于Melman镜头内容的总结:
单纯的怀旧带有某种危险.过去的时光,并不等同于黄金年代或香格里拉.Melman镜头下所呈现的场景,不论它们是昔日的教堂,车站,铁路,卧室,咖啡馆还是废旧的电梯;它们都只是日常生活的碎片.因而,这些空间也因此刻写着过往城市生活的脉动.只是,透过摄影,我们得以辨析那一度被忽略的美.(此段为意译)
<The Quiet Hours: City Photographs>中的照片大多拍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如果Bill Holm所言非虚(尤其是考虑到城市总是善于隐藏),那么你将看到的,同样是一些可以追溯至该世纪20-30年代的城市生活痕迹.而这当中,令人难以置信地混杂着诸多时点上的巧合:美国最大的最"辉煌"的商城Mall of America与1992年建成于Minneapolis南郊机场附近,书中不少照片也正是拍摄于92,93年;一开始,我并不十分理解Bill Holm为何说:1939年对于美国是一个近乎分水岭的时点,在他看来郊区住宅的兴起,人们从老城区的撤退似乎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而作者Melman之出生于1939年,对他已然是一种宿命般的暗示.只是,在我看来,其背后还有一个更加solid也更加残酷的巧合在于:成功帮助Minneapolis政府与地产商推到The Metropolitan Building的<The Housing Act>也正是在1939年成型---Minneapolis的事实证明,这个原本意在帮助城市低收入阶层购房置地的法案,显然在不经意间于实施中悄然变形.
最后一个巧合是关于帕慕克的.没有记错的话,伊斯坦布尔大约也是在1952年,也即50年代开始了城市的大规模改造.不少奥斯曼时期的房屋别墅,也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被湮灭.正正对应着Minneapolis的"城市复兴".
在Melman的作品中,既有工业时代的厚重遗迹,也有不少已然荒芜之室内空间的呈现.作为一名建筑师,你能看到他作品中对于空间细节的敏感,对于光的捕捉,就仿佛那是来自于另外一个世界的光,旧时的灵魂正从同一个窗口望将过来,眼神里满是静谧和忧伤.在那当中,我没有继续看见那个我们所惯常见到的乐观,信奉发展,生机勃勃的美国;却仿佛在恍然中看到了某时某刻的中国.
不再多作私评,选几幅以飨读者,把一切都交由眼与心吧:
(尚有其他几本关于城市与摄影的书待写, to be continued....)
至今我依旧不明:为何这部名为<Notebook On Cities & Clothes>的纪录片会被译作<城市小调>.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次对于城市与服饰的速写.城市是东京和巴黎,而服饰却不仅仅限于山本耀司的手笔.在35mm胶片与DV监视器所呈现的不同画质画面的反复交叠与切换中,文德斯自己似乎也历经了一场对于影像本身的质疑和反思.
片中山本耀司毫无遮掩地道出:在去了那么多次欧洲之后,我更多地将自己认同为东京人,而不是日本人.这几乎就是在暗示城市,或者是城市的网络将成为一部分人的自我认同之客体.事实上,在这部电影拍摄完毕的2年之后,我们便读到了Saskia Sassen的<Global Cities>.
然而,比起之前对于身份认同的敏感,最为吸引我目光的还是山本耀司对于时尚与服饰的认知.我甚至按图索骥地找到了那本被他视若珍宝的摄影集---找到之后才发现,原来不只一本,而是七册一套,按年代划分,纪录了那些生活在20世纪的人们---August Sander,<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 (7 Volume Set).在翻阅这套摄影集的时候,山本耀司极爱玩一种近似于犯罪学中profiling的游戏.也即,从那个人的衣着上去试图判断ta的职业或某些生活的特征,然后再去对照照片下的文字说明,看看自己的推测正确与否.
![]() |
August Sander,<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 (7 Volume Set) |
正确与否呢?自然有对有错.不过重点却是在于,山本耀司究竟看到了什么?---正如约翰伯格曾教导我们的那样: the way of looking (is important).在山本耀司眼中,摄影集中的人莫不拥有一种源自于真实性的美感.这种真实并非是单指摄影层面的写实,而更多地在于 “他们身上的衣着仿佛是为他们天然而生的;当你将目光落于那些服饰之上时,你会觉得它就应该对应着这样一个人和他背后的全部生活.所以他们看上去是那样的美丽”.这当中,似乎存在了一种衣着与身体,乃至作为个人的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
你能看到,山本耀司确实有直接借用摄影集中人物服饰的某个特别的款式局部;你也能听到山本耀司坦诚自己对于材料的倚重,毕竟他在一开始是从母亲的裁缝店里一手一脚做起来的.只是,在这种借用和倚重背后,我所看到的却是山本耀司的设计策略.他并不总是如同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以外形以线条来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相反,他可能一开始就将某个细节放在了自己设计的核心.这个细节也许是摄影集上看来的一款特别的衣领,也许是激发灵感的新型面料.换句话说,在设计当中,有某种细节从一开始就与统摄整个设计的理念紧密呼应着,而整个设计的过程便是以其他大量的细节工作来填平从理念到特色细节的鸿沟,去支撑该细节对于理念所造成的荷载.这使得一个设计团队成为了必须,一如建筑设计中的结构工程师.
必须承认,正当我不堪眼下所谓时尚类人像摄影的荼毒而对摄影产生某种厌恶之时,山本耀司颇为及时地为我推开了一扇窗.于是,我并没有止步于August Sander的<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进而翻开了Julia Foulkes的<To the City: Urban Photographs of the New Deal>:
原来在1920年,当美国人口普查表明彼时的城市人口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时,一个名为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 (FSA)的部门竟出资雇佣了一批摄影师,让他们去拍下生活中具体的各种变迁,以便对这一人口变动的趋势有所估量.这一规模不小的拍摄计划由于美国的最终参战而终止,FSA所保管的拍摄档案亦在42年被划归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WI)管理.然而,这二十多年的拍摄却已经足以向我们呈现出20世纪初的美国城市化进程的各种交叠画面---不论是城市向乡村的扩张,抑或乡村向城市的移民.
具体到<To the City: Urban Photographs of the New Deal>中, Julia Foulkes所选择的摄影作品主要集中在1930-1940年间.从书本的目录便可以读到Julia对于这些摄影文献的编织颇具匠心.
Chapter1:Intersection---城市化进程中,某些因子/表征物的出现往往如同变异,总是突如其来,在周围的环境中显得突兀,引人注目,就像对于大多数居住在城市里的中国人而言,第一家KFC或是星巴克的到来总是那样的impressive. Chapter2:Traffic---交通,既包括了城市内部的交通,也包括了乡村间的交通.而当城市与乡村,被各种各样或新或旧的交通工具/方式所串联时候,我们又是否能从那些黑白的影像中辨识出所谓城市化的光谱呢? Chapter3: High life and low life; Chapter 4: The city in the country; Chapter 5: Citizens…翻读到最后,由于每次看照片都需要将书本顺时针转动90度,我也索性开始玩一种类似于profiling的游戏:我直接跳过了位于每个章节开头的文字,而直接凝视照片和照片的说明本身,直到看完照片之后,才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文字是否道出了我心中所想.
下面附上书里的一些摄影文献,不知道你,会看到些什么:
![]() |
John Vachon, St. Louis, Missouri, May 1940. “Tearing down buildings.” |
![]() |
John Vachon, Chicago, Illinois, July 1941. “Parking lot.” Cars form the new rim " |
![]() |
Howard R. Hollem, New York, New York, June 1944. “Victory gardening at Forest Hills" |
![]() |
John Vachon, South Chicago, Illinois, July 1941. “Picket line in front of Mid-City" |
Cluster 2: In Memory of Old Gosts (城市里的旧灵魂)
翻阅这本<The Quiet Hours: City Photographs>的前言时,Bill Holm引用的诗歌深深地攫住了我,让我心底涌出一股近乎不可抑制的冲动,想要打破先前的计划,而一头埋向Whiteman,去看看他在一个多世纪之前究竟怎样地在纽约城里穿行或安坐,审视着这个世界的悲伤.
最初吸引我的,正是书名所暗示的:一座城市的寂静,会以怎样的方式被摄影所呈现.出乎意料的是,打开扉页一看:作者Mike Melman竟是一名执业的建筑师,出生于纽约Bronx,分别曾在曼哈顿下城的库珀联盟建筑艺校和加州伯克利学习建筑.如此一来,恐怕没有什么比一名建筑师透过黑白镜头所呈现的城市更加令人期待了.
然而,期待总是被意外打破.Mike Melman镜头之下的城市并非他出生且熟悉的纽约,而是转到了著名的双子城Minneapolis.我亦随之补上美国城市史的又一课:在20世纪50年代末,城市复兴(Urban Renewal)法案的出台直接导致了老城区Gateway District的灰飞烟灭.其中,又以在1961年被推平的The Metropolitan Building最为令人扼腕.平整后的Gateway District成为了生长各种所谓modern architecture的沃土.最为吊诡的或许还在于雅各布斯的名作<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恰好也在1961年出版发行.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另一种"生逢其时".
![]() |
Metropolitan Building, Minneapolis |
Edwin Hirschoff拍摄了超过400张的照片,既记录了老区建筑在被屠戮前的影像,也有它们被(侮辱与)损毁时的境况,更有它们在被推平后空旷空无一人的街区与街道.这些照片最终成就了一本名为<Down and Out: The Life and Death of Minneapolis's Skid Row>的书.书,我无法读到;书名却是让我在第一时间联想起帕慕克来(然后才是马丁西科塞斯的<穷街陋巷>),想起他笔下的伊斯坦布尔---比起Minneapolis来,伊斯坦布尔不是一座更为纯粹的双子城(twin cities)么?而那里同样布满了近乎于奥斯曼帝国遗迹的后街(backstreet).在帕慕克的眼里抑或笔下,这些后街是迷人的---在那里你能够遭遇到各色各式过往生活的痕迹,甚至气息---而这,也几乎就是Bill Holm对于Melman镜头内容的总结:
单纯的怀旧带有某种危险.过去的时光,并不等同于黄金年代或香格里拉.Melman镜头下所呈现的场景,不论它们是昔日的教堂,车站,铁路,卧室,咖啡馆还是废旧的电梯;它们都只是日常生活的碎片.因而,这些空间也因此刻写着过往城市生活的脉动.只是,透过摄影,我们得以辨析那一度被忽略的美.(此段为意译)
<The Quiet Hours: City Photographs>中的照片大多拍摄于上个世纪90年代.如果Bill Holm所言非虚(尤其是考虑到城市总是善于隐藏),那么你将看到的,同样是一些可以追溯至该世纪20-30年代的城市生活痕迹.而这当中,令人难以置信地混杂着诸多时点上的巧合:美国最大的最"辉煌"的商城Mall of America与1992年建成于Minneapolis南郊机场附近,书中不少照片也正是拍摄于92,93年;一开始,我并不十分理解Bill Holm为何说:1939年对于美国是一个近乎分水岭的时点,在他看来郊区住宅的兴起,人们从老城区的撤退似乎就是从那时开始的.而作者Melman之出生于1939年,对他已然是一种宿命般的暗示.只是,在我看来,其背后还有一个更加solid也更加残酷的巧合在于:成功帮助Minneapolis政府与地产商推到The Metropolitan Building的<The Housing Act>也正是在1939年成型---Minneapolis的事实证明,这个原本意在帮助城市低收入阶层购房置地的法案,显然在不经意间于实施中悄然变形.
最后一个巧合是关于帕慕克的.没有记错的话,伊斯坦布尔大约也是在1952年,也即50年代开始了城市的大规模改造.不少奥斯曼时期的房屋别墅,也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被湮灭.正正对应着Minneapolis的"城市复兴".
在Melman的作品中,既有工业时代的厚重遗迹,也有不少已然荒芜之室内空间的呈现.作为一名建筑师,你能看到他作品中对于空间细节的敏感,对于光的捕捉,就仿佛那是来自于另外一个世界的光,旧时的灵魂正从同一个窗口望将过来,眼神里满是静谧和忧伤.在那当中,我没有继续看见那个我们所惯常见到的乐观,信奉发展,生机勃勃的美国;却仿佛在恍然中看到了某时某刻的中国.
不再多作私评,选几幅以飨读者,把一切都交由眼与心吧:
![]() |
Southeast Steam Plant and Stone Archbridge, Minneaponis, 1991 |
![]() |
Parsonage, First Congregational Church of Faribault, Minnesota, 1995 |
![]() |
Dahl Violin Shop, South Tenth Street, Minneapolis, 2000 |
![]() |
Railroad Lift Bridge and Robert Street Bridge, ST.Paul , 1995 |
![]() |
Railroad Yards, Superior, Wisconsin, 1990 |
![]() |
Malzimmer Attic Studio, Wanda Cao House, New ULM, Minnesota, 1994 |
![]() |
Domiciliary, Building Number 6, Minnesota Veterans Home, Minneapolis, 1992 |
![]() |
Charles Thompson Memorial Hall for The Deaf, Marshall Avenue, S T.Paul, 1994 |
(尚有其他几本关于城市与摄影的书待写, to be continued....)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6-04 19:29:59
-
Angel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30 20:15:02
-
Bin McBe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30 11:35:19
-
undefined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30 09:59:0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30 09:15:37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30 06:32:20
-
城市笔记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30 06:28:48
-
忘了时间的猪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30 04:47:50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16 06:58:02
-
Fu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16 04: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