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西外史》今日邮到
![]() |
在八十多年前,记叙中国的勤工俭学旅欧学生的文字中,在两本纪实小说声名很响:一本是现代诗人王独清的《我在欧洲生活》,另一本则为陈登恪的《留西外史》。
陈登恪是著名学者陈寅恪胞弟,为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留西外史》是他用“春随”的笔名写的,所记为当时中国留学生的故事,与今天的《中国人在纽约》与《中国人在东京》电视剧题材相仿。
“书中所写的虽不能一定说是事出无因,若要说是指某事某人,那就未免有些付会。若说是信口开河凭空虚构,然而却是现在社会里,随时随地不稀奇的事。”(《留西外史》自序)
比如书中描绘的女子何瑛与汪一白两人,在三十六天里邮轮上产生的恋情,及在巴黎等待齐小敏关系,就有点类似历史现实版的吴若膺与王独清,还有王光祈之间的故事。
陈登恪是留学德国的,后来的学者季羡林曾经声称要写一本《留西新史》。
还有当代人研究道:《留西外史》中马大吉的丑行虽然令人不齿,但其对西方社会文化低级的误读,对西方两性伦理的无知,却可引出深刻的话题。在人们的印象中,欧美海归学子个个西服革履,洋腔洋调,一派“贞头曼”(gentleman)风度。确实,其中不乏精通西方文化的人士,如胡适、丁文江、徐志摩、林语堂之流。
学者王德威说:“中国小说的风格在五四时代丕然为之一变。以留学生为题材的作品曾经形成一小传统,颇值得注意。许多作家本身即曾负笈异邦,亲尝海外就学的苦乐。他们除了发抒异乡异客、感时忧国的块垒外,兼对自己感情生活的消长历练,亦有深切的体会。较之晚清的留学生小说,确有不同。必须一提的是,五四时期原本是新旧杂陈的时代。新派小说家固然开拓了留学生文学的视野,传统风格的作品倒也并不因此立即消失。与鲁迅、郁达夫、冰心同时,作家像向恺然(即平江不肖生)的《留东外史》(一九二五)、春随的《留西外史》(一九二七)等,依然按照晚清叙述的老路子,揭发、嘲弄留日或留欧学生的百态。”
林林总总,可见陈登恪的这本小说的影响。
作为中国近代留学生题材小说《留西外史》,为中华民国六十九年三月初版,后为台北广文书局作为“中国近代小说史料汇编出版。封面设计为徐悲鸿的一桢“翠鸟葫芦图”,风格清淡极富生活情趣。
平装特价新台币一百六十元。我则花费二个月六十多天共六十一元人民币从专营海外原版书的“泓睿文史书店”网购的。
2011年8月8日识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转贴:
西安赵俊贤
谈《留西外史》
以前我曾写过一篇《〈留东外史〉与〈留西外史〉》,当时以为《留西外史》一开始就是以单行本的面目问世的,未曾先在报端连载,同时又觉得小说不太完整,一直纳闷。今天偶然看到梁实秋《回忆〈青光〉》一文,以前的疑问一下有了答案。梁先生在文中写道:
我记得帮我大忙的是我的朋友陈登恪,排行老八,我们都叫他陈老八。他撰写《留西外史》长篇小说,算是给我捧场的,等我离开“青光”,他也辍笔了。后来《留西外史》在新月书店出版,仍是未完稿。
“青光”是上海《时事新报》的副刊,梁先生于1927年春接编该刊,半年后去职。可知《留西外史》大概连载了半年。这部小说出版时署名陈春随,用的是化名。陈登恪后来似再未写过此类小说,也再未提及此事,可知陈写《留西外史》是票友下海。如此票完了事,不署真名,亦不再提,真是洒脱。
-
忘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7 04:42:18
-
豆友34990673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13 17:24:39
-
悟仁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31 16:55:26
-
甲马不是马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08 18: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