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播出《大地之歌》了
![]() |
第一乐章播出版截屏 |
后天周日上午十点终于要首次电视播出柏林爱乐的马勒忌日音乐会《大地之歌》了,虽然比柏林足足晚了一个月,中间又有颇多波折,但能做成这次播出还是很幸运。不知道九月份BBC逍遥音乐节闭幕纪念李斯特和瓦格纳是否有这份幸运。
十年前就在音乐频道播出过伯恩斯坦、科洛和路德维希的录像版本。当时打了两张字幕,中译文和唐诗原文。杨燕迪老师强烈建议加上德文,故此,这次能在屏幕上看到三种字幕。可惜如今的电视没有互动字幕选择,只希望不致于太难看。
首播时删去了同一场音乐会里的《第十交响曲》柔板。杨燕迪老师在上周六上海交响乐团演奏厅的讲座被编辑为二十分钟,放在《大地之歌》播出前。
上海艺术人文频道周日首播后,会在下周一下午两点重播一次。
下面是杨老师的讲座记录稿,概要地梳理了一遍《大地之歌》,供参看。
―――――――――
马勒遭受三重打击
―――――――――
这位作曲家的所有作品都和他的生平、人生经历体验有紧密关联,他的音乐任何时候从来不是所谓“纯音乐”,他的一切音乐都是和音乐之外的东西有关。这是他对音乐一个根本性的态度。所以,马勒的人生变故和经历一定会对他的音乐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1907年,马勒遭受了三重打击,都是悲剧性的。第一件事,在这一年他离开了维也纳歌剧院。他做了十年的维也纳歌剧院院长,从1897年到1907年,正好是十年。这十年是不平坦的十年,尽管外表上看他春风得意,但实际上有很多争斗。特别由于他的犹太人身份,当时在维也纳有很强的反犹潮流和帮派,因此他的心情越来越不好。这时,正好美国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他去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包括纽约爱乐乐团都邀请他,而且报酬很丰厚。他最后决定辞去了维也纳歌剧院艺术总监的职位。但马勒非常矛盾,他真离开了这个岗位,又感到失落,毕竟这是欧洲音乐界最重要的岗位。他一方面觉得甩掉了一个包袱,但另外一方面则感到压抑、失落和挫折。
第二个打击就更加剧烈。1907年夏天,他去度假。此时,他已经辞去了院长职位,准备要去美国了。一家人去乡间度假,他的大女儿玛利亚得了猩红热,十四天之内很快就死去。这是他视为掌上明珠的一个女儿,中年丧女,马勒这时已经四十七岁了。
他由此生病,医生来检查,接着就是第三重打击。医生查出来他的心脏有严重的问题。医生警告他,不能再做任何剧烈的体育锻炼。本来马勒一直要爬山,做户外散步。他尽管很矮小,却是一个很强壮的男人。但医生说因为心脏病,你绝对要控制,因为他工作非常劳累,再这样不注意的话,会有生命危险。
―――――――――――――
《大地之歌》中的东方色彩
―――――――――――――
也就是在1907年,莱比锡出版了汉斯•贝特格从法语和英语转译的中国唐诗诗集《中国之笛》。马勒什么时候看到的这本诗集,现在无从得知,但肯定是在他遭受了人生的三次重创打击之后。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奇妙,马勒读了诗集 刺激了他的灵感。
马勒之前没有接触过中国题材,他的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中都看不到和中国有任何关系。所以,这好像是一个偶然事件。他处于这样的人生境遇中,突然看到了一本中国诗集,就拿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态度。
《大地之歌》里的中国因素非常强烈。马勒非常有眼光,从那么多诗里,他选了七首诗,谱成六个乐章。我们等会会讲到,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叙事线索。作品的中心的主题就是表达人生的短暂,对死亡的态度。马勒音乐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生与死,《大地之歌》依然是这样,他借用了唐代诗人的诗歌,用他的眼光重新读解这些诗歌。先是醉酒当歌,人生几何,最后把人生和大自然的循环往复联系起来,将人生投入到一个更大的宇宙循环当中。
这点在学界有定论,马勒尽管用了唐代的诗歌,而且用了很多中国元素。但是他的用意并不是以一个西方人来写唐诗意境,而是把唐诗拿来为自己所用,最终写出来的是马勒的东西。
《大地之歌》有很强的东方色彩,特别是他中间几个乐章,第二、第三、第四乐章。里面有很多的五声音阶,马勒很刻意地用了五声音阶。我随便举个例子:《大地之歌》的结尾一般受到高度评价,写得非常非常棒。他用德文的ewig(永远)结束,这个字唱了七次,在C大调上,3-2-2-1,最后第七次是3 2,没有结束。然后在木管上出现了一个1356的和弦,最后音乐结束在1356上,专业术语叫加六和弦。1356当然就是五声音阶。由此可见,在这么重要的关键部位,以及很多旋律作法上,都是五声音阶的。所以,《大地之歌》有很强烈的东方感觉,当然是因为歌词和题材所要求的。
有趣的是,马勒这时的风格发展到很成熟的高度,可原来他不写五声音阶的东西。马勒是非常西方化的,完全是德奥系的作曲家。居然他在《大地之歌》里受到唐诗引发,这样好地把东方风格融到自己的风格里,很了不起。当时基本上同时代,出现了普契尼,甚至像理查•施特劳斯,也出现了对东方音乐的吸收。欧洲对东方文化吸收是从启蒙运动就开始的,包括歌德、甚至是叔本华的哲学,后来的维也纳的分离派,像克利姆特的画都用了很多东方的装饰。
所以马勒对东方文化的吸取也有他的文化环境。但具体到《大地之歌》,马勒对东方风格的吸收,你感觉是非常到位,绝对不是表面化的。欧洲的耳朵听起来是有点exotic,异国情调的感觉。特别是从十九世纪古典、浪漫一路听下来,突然听《大地之歌》会感到这部作品非常奇特,因为它有很鲜明、奇异而新鲜的音乐色调。
(杨老师在此处讲体裁特征,歌曲-交响曲,因之前马勒节目之一、之二中提过,故从略。)
―――――――――――――――――――――
《大地之歌》特色:散文化、后期风格、古典性
―――――――――――――――――――――
这个作品有几个方面特别值得注意:一个是他音乐的旋律,非常散文化的写作。欧洲音乐从古典开始,一直到浪漫中期,旋律都是方正型的,四小节加四小节,或者稍有扩大,听上去都是非常方正的感觉。当然不是绝对,但我们听贝多芬、舒伯特、哪怕一直到布鲁克纳,都是这种感觉。但是到了瓦格纳之后,音乐就出现了一种散文化的写作倾向,在旋律的写作上越来越自由,听上去没有节拍,像是自由的宣叙。《大地之歌》在这方面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特别是第六乐章,里头简直没有一句是方正的,句子都非常非常自由。还包括节奏处理,完全不是和自然律动在一起。当时留下过记载,马勒写完这个作品,给布鲁诺•瓦尔特看。瓦尔特是他非常好的忘年交,岁数小他很多。当时马勒说,你看这段怎么指挥?瓦尔特说,他也不知道怎么指挥。这显然指的是节奏。打破节律的散文化处理在这部作品里非常明显。
然后,这部作品是马勒很典型的后期风格。刚才一个说他的散文化倾向,还有就是他的室内化复调。这部作品里用了大量独奏乐器,他的音乐风格和我们刚才听到的《第十交响曲》非常不一样。《第十交响曲》是大乐队,里面用了很多弦乐。而《大地之歌》里用了大量独奏管乐,非常突出的是双簧管、长笛、英国管,有很多单色的乐器的使用,非常非常精致透明。这当然和《亡儿之歌》之后,马勒的后期风格直接相关。《大地之歌》是马勒后期风格的非常好的写照。
马勒的音色处理,配器手法,别人是不能学的。和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德彪西完全不一样,马勒的乐队有自己的声音。譬如我们刚才听到的那个圆号,难吹极了,都是高音区,很悲怆的音色。还有竖琴,马勒的竖琴是特别的,没有人把竖琴这样性格化地进行刻画,他的竖琴真是拨动心弦,很低沉的声音。他把竖琴从一件典型浪漫主义抒情的伴奏乐器,变成像是死亡的预兆。
我们一直对马勒的定位,绝对不是一个古典型的作曲家。像刚才他的《第十交响曲》,很夸张,有多少尖叫!很高把位的弦乐。刚才我们听到靠近结尾处,有个极其不协和的和弦。大家看一下谱子,十二个音里,有十个音了。完全靠近表现主义。但这部《大地之歌》,我个人认为是马勒最古典的作品,它符合古典审美趣味的几乎一切标准。所以马勒非常有意思,他音乐有后现代特征,很混杂,非常断裂,有时很扭曲,乱七八糟。但《大地之歌》把马勒最好的东西写出来了,写得极其干净,一点都不脏乱,也不混杂。你感觉好像把马勒蒸馏过了,把他最好的东西蒸出来了。他在形式架构和表达上都非常平衡,你没有感觉到扭曲。哪怕有扭曲的时候,但感觉在很好的控制中。所以,它是马勒最克制最古典的作品。
无论从什么方面看,《大地之歌》都是马勒最好的作品,这是有公认的。而且哪怕在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他没有受到很好的承认。但这部作品的上演率依然是最高的。而且从一开始,它就得到了比较公正、正面的评价。我看了一些资料,有一封信留下来,是韦伯恩写给贝尔格的,说他和勋伯格在一起。两个人一个上午就在弹这首作品,弹得两个人连话都说不出来,这部作品震惊了他们!这部作品居然好到这个地步!
――――――――――――――
六个乐章的主题和发展逻辑
――――――――――――――
《大地之歌》的叙述和发展逻辑是什么呢?第一乐章是点题,提出问题,就是人生的短暂:“人生和死亡均是黑暗”。里面这句非常重要,Dunke ist das Leben, ist der Tod. 这句歌词一共出现三次,是这个乐章的三个支柱点,也是点题。整个乐章提出这个问题,很悲,而且有点玩世不恭的态度。里面有句歌词非常有意思,“人能活多久?你看大自然周而复始,永恒的都存在,而人你再快乐,只是活一百年!”这意思都是从唐诗里过来的。
第一乐章就是提出人生的命题,随后四个乐章是对比和回应:第二乐章叫寒秋孤影,非常灰色淡雅,真有点像中国古画的感觉;第三乐章是青春颂,青春快乐,但是很短暂;第四乐章是咏美人或是咏丽人,美好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第五乐章是春天里的醉汉。大家看,第一乐章是醉酒歌、饮酒歌,第五乐章也是饮酒歌,刚好形成前面一个框架。所以一到五,刚好是一个单位,都是对立的。除了第一乐章稍大些,其他乐章都比较小,有的甚至只有几分钟,五六分钟一个乐章。
前头讲人生是短暂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那么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马勒通过第六乐章告别,应该说给出了一个答案。第六乐章写得非常悲,总的调子甚至有点像葬礼进行曲。整个《大地之歌》是马勒作品的精华,第六乐章是《大地之歌》的精华,一切都是为了最后这个第六乐章。《大地之歌》所有最精彩的东西,都在第六乐章充分展示了出来。它的叙述逻辑一开始是秋风萧瑟的景象,天黑了,一切都趋于黑暗。人在孤山里进行对人生的感叹。这是前半部分,它有两首诗,后头是送别。一个朋友要离去,去什么地方?马勒最后给出了答案,人生最后的归宿是和宇宙万物合在一起。这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
但有意思的是,经过研究发现,马勒自己加了很多词进去。他当然用了唐诗,当然唐诗已经改变得很厉害,跟中国原来的古诗有很大出入。但在创作过程中,马勒加入了很多诗句,其中有马勒很重要的生命哲学。特别是告别乐章最后的时候,他从c小调最后转到C大调,光明了,对死亡是一种接受。死亡是自然的合理状态,因为世界万物都在永远更新,人生到最后和宇宙万物的循环复兴连接在一起。所以,很难说《大地之歌》是完全悲观的。马勒自己也有疑惑,他和瓦尔特曾有交流。他说,这么悲的作品,别人听了以后不要寻短见!但其实上,这部作品结束时到的C大调,你感觉马勒真正认识了人生真谛,我认为那是马勒的涅槃境界。
马勒死了六个月之后,《大地之歌》首演。马勒自己没有听到过这部作品,是瓦尔特在他死后半年首演的。一般来说,这部作品的名演也是瓦尔特的,但他的录音都不太好,我也没有听到特别满意的。据说有一次他演出时,有位英国的女演员,名字我忘记了,叫…(费丽尔)。她当时得了癌症(乳腺癌),演出是在五十年代初。因为最后的ewig“永远”这个字要唱七次,结果演员唱到第七次的时候,她流泪了,她感动得不能自己,第七次没有唱。没法唱了。下台后,她向瓦尔特说抱歉。瓦尔特说,你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因为她感动到最后一次没法唱了。这是一段佳话,最后是最感人的一段。(完)
-
forever芒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2 00:17:0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2 18:27:19
-
鸮嶽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2 00:50:15
-
PerfectCaden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5-24 00:04:11
-
karl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3-12 18:09:06
-
豆友1966776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1 10:27:13
-
Liv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6-29 10:06:54
-
Mintaka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3-10 08:19:42
-
noctur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8-29 09:42:48
-
zoeiceland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7-07 10:21:38
-
山中何所有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23 23:50:10
-
·`ω´·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23 00:01:59
-
び阿呜ぴ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22 12:55:05
-
落日余晖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21 19:34:35
-
Karma_Pol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9 14:19:5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9 11:32:41
-
遺民有扶桑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9 04:55:52
-
Jon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20:07:55
-
Reymont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6:53:52
-
mithrandir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6:14:51
-
螺丝雷神要上进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6:12:21
-
Sinclair *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4:45:08
-
bubdou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4:35:36
-
lei77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4:33:49
-
wanderlust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4:29:41
-
林明美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4:19:22
-
我的事说来话长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3:55:04
-
standalo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3:54:24
-
幸甚至哉 300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3:40:01
-
Rodolfo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3:36:40
-
海吨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3:19:45
-
factory puppet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3:16:45
-
泠风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2:55:30
-
Zero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2:50:44
-
sus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2:34:43
-
青铜骑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2:30:34
-
芦中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2:12:27
-
albertxu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2:09:49
-
赛文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2:09:2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2:06:16
-
蟲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2:02:54
-
罗比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50:14
-
Irgendwan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48:2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46:52
-
民工头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44:1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42:28
-
五雲門下牛馬走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37:50
-
新起点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34:31
-
shirle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25:12
-
少说话多写字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22:52
-
C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21:01
-
carried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19:44
-
Bern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17:58
-
猫囡的哥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13:37
-
netwilliam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12:57
-
k.d.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6-17 11: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