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众多信息,如何专注 【toplanguage 网上论坛】
面对众多信息,如何专注
多年前,没有网络或者网络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有一本好书或者一部好电影,就会反复去看,去品味,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
可是现在,物流,信息,媒体,网络如此发达,sns,p2p,blog,internet-shopping。。。 众多的信息渠道给我们目不暇接的信息。
我的现状:
1 自从我看到一部好电影,就会去把这个电影的影评,同类电影,导演的其他电影都找来
比如我最近对日影着迷,就下了很多日影,等着“以后慢慢看”
2 看到一本好书,就会去豆瓣,amazon把书评都过一面,然后又从别人的推荐中去找别的书, 热衷于收集相关电子书,企图“以后有空”把它们看掉。比如我手头有CLRS,algorithms,
concrete mathematics,beautiful code... 只有clrs认真看过。
3自从发现了mit open courseware,我先找到里面EECS相关的有趣课程,然后找到其他系,
然后找到别的学校的,然后又在iTunes找到无数"valuable " free online courses
4自从我被NHK的纪录片所吸引,就把pbs的纪录片,cbs 60minutes,bbc,discorvery的很多
片子都载下来了。以至于我的4个移动硬盘都塞满了,却还没来得及看。
。。。。
很多这种现象,今天正好学到一个词,omnivore,Ok,that's me.
由于我本身是个兴趣比较广的人,人文科学艺术运动都比较喜欢 (相信这里也不少这样的朋友吧),所以我发现更多的时候我只是 在利用强大的网络搜集信息,企图swallow everything I am interested. 现状就是时间过去了,硬盘满了,看得很少,能力没提高,心态很浮躁。
这种现象应该比较普遍吧,比如大家肯定都有很多电子书,不过却没怎么看过。
这个应该是个心理现象,我觉得就是人都有很强的的占有欲。
当面对信息浩淼的internet,人对信息占有的贪欲一下子爆发出来。
但是非物质的内容,比如书,电影,你占有了它的载体(存到自己的硬盘上,把书买回家)
却并非是从根本上占有它,毕竟记忆和思考是无法移植和复制的, 你必须花时间去看,去学习,去思考。
我记得我同学跟我说过一句话:当下载成了一种习惯,看片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对我来说,还要加个买书(每周都去先锋买书,当然,看得少)。
大家来讨论一下,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该如何遴选信息,来专注学习,改掉这个整天
浮躁search and search again,never get concentrated 的坏习惯呢?
易筋经云: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
用多点时间审视自己。
less is more, 有空看看这个帖子里的视频:
http://www.xiaolai.net/index.php/archives/5713.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ry_Schwartz>
Barry Schwartz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ry_Schwartz>是Swarthmore
College的一位心理学教授
<http://www.swarthmore.edu/SocSci/bschwar1/>[1<http://www.xiaolai.net/index.php/archives/5713.html#footnote_0_5713>
] ,他最近的一本书叫做《The Paradox of Choice - Why More is Less》,在RapidShare可以找到的
pdf格式的电子版 <http://rapidshare.com/files/173979018/ParadCh.rar>
。2006年Schwartz教授被请到Google论坛做了一个讲演,在这里可以看到(有英文字幕)<http://www.course.com.cn/index.php/archives/118.html>
;前些日子他又被TED Talk <http://www.ted.com/>请去作了个名为“The Real Crisis? We Stopped
Being Wise”的讲演(英文字幕版 <http://www.course.com.cn/index.php/archives/176.html>
)。
个人看法:
你其实知道自己的问题,也(理性上)知道怎么解决是最好的。你只是难以克服大脑中另一个声音,那个总是吵着要搜集“有价值”资料的声音,非理性的声音总是非常强 大,虽然你理性上明明知道就算搜集了全世界的书,不看也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这类问题有一类方法就是认知方法,简言之就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你的问题;有没有看过一些聪明的说服话语,看完了心想:是啊,我怎么没从这个角度想过呢?
比如这里,我先帮你想了一些:
1) 网络这么发达,我难道还担心这些书会溜掉不成?哪天用到的时候搜一搜就出来了,何必急着全都down下来呢。
2) 就算down了世界上所有的书,不看也是无济于事。
3) 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你吸收了多少,而不是你收藏了多少。
4) 我总是这么收集书收集了又不看,跟那些买木头书放在书架上附庸风雅的人有什么区别?
5) 搜了不看,等于只知道挣数钱却不知道买饼吃,活活饿死。
6) 搜这些书藏着有毛用呢?难道以后面试别人问我问题,我会说:嗨,我有三硬盘的书,答案肯定在里面!(Appeal to ridiculous ——
常用的 argument 手法)
7)
别自欺欺人地把责任怪罪在互联网身上吧,对聪明人来说,互联网是金矿,是巨人的肩膀,对不懂得如何利用的人来说,互联网就是放在驴子身旁的两堆干草料,驴子不知 道怎么决定,只能饿死在干草料间。
如何come up with这些认知方法,可以采取argue with
yourself的办法,并且以一种“鄙视自己”的情绪来辅助,往往能够找到很不错的“鄙视自己”的理由。一般来说,自己也不希望被自己鄙视,于是非理性大脑就 只能乖乖从了
:D
给个故事吧: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嗜烟成性,烟瘾一来,就抵挡不住,没有烟叼在嘴里就感觉很难受。
有一次,他在一个小城的旅馆过夜,很快进入梦乡,凌晨两点钟,盖蒂醒来,想抽根烟,不料烟盒是空的,而此时旅馆的餐厅和酒吧早已关门,唯一得到香烟的办法是到一 公里之外的火车站去买。外面又下着雨,盖蒂穿上衣服,又拿上雨衣,准备出门。在走到门口时,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他站在门口寻思,我是一个有身份地位 的人,一个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能克服许多困难,战胜众多对手的人,现在竟然在凌晨冒雨出去,仅仅为了得到一根烟而已,这要是让别人知道了是多么可笑呀,我怎能 让一根烟主宰了自己呢?
类似的认知说服法我也常用来说服自己,很有用。基于有私人成分,具体故事就不分享了。
P.S. 《思维改变生活》可以看看。
谢谢pangba和楼上两位朋友的指点。
潜意识下的非理性的声音确实力量很大,被你一说我体会到了。
那么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强迫症我们该怎么办呢?
像我如果每天不去水木,百合,朋友的blog看看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比如你是不是每天如果不来toplanguage看看就会觉得丢了点什么?
我们拥有了访问更多的信息的权利和途径,但是我们却更怕丢失任何ms我们感兴趣的信息。
这其中就很矛盾。
常常怀念高中时候,伴着橘黄的灯光,伏案夜读。
还有在偏僻的浦口,晚上静静的自习教室,每次自习完都感到很充盈。
今天看到一句谚语:读书三余。
意思就是 冬天,夜里,和阴雨的闲暇之时是最适合读书的。
现在,面对着网络,更多的是浮躁。
how to enjoy the resources from the digital world with a peaceful
mindset?
不知道这些和我之前说的有没有重复,再次赘言。
读牛人博客,看经典书籍,从权威途径收集信息(如wiki)。
从现在开始,停止下载,对自己已有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然后根据资料制订一个阅读或观看计划,有计划的把它们消灭掉。
每次上网前先告诉自己要做什么,做完后立刻离开电脑,其他任何吸引自己的东西都不管。个人感觉这个办法还是有些作用的。>当我开论坛的时候,我会先把感兴趣的链 接都点开来,会开10多个tab。>然后每天也会把自己感兴趣的blog的更新内容都点开。>然后呢,有的比较长的,或者学术点的内容,虽然我很感兴趣,但是我 还是放到后面看。>优先看八卦,笑话,新闻。最后真正比较有用的并没有很专注的看。
我的情况和你差不多,正要找个时间说一下自己的情况呢,正好遇到了你的帖子。
我的症状:
1.开论坛或者上www.xiaonei.com时,先把自己感兴趣的链接都打开,10好几个tab,然后先挑简短的有意思的看,这些简短的看完了,有时是累了不想看了,有时是有事必须关电脑了,但是又不忍心把 这些打开的还没看的网页就这么关掉,于是通通加入收藏夹或者把网址一个个存在一个txt文档里,企图“以后有时间了”看,结果“以后再也没有时间过”,并且更可 怕的是:以后还是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打开一堆网页-->然后来不及看完-->不舍得就这么关掉-->保存下来想有时间了看--->没有时间看。
就这样都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了,我的电脑上光网址URL都存了不下1000个了,浏览器的收藏夹也早是乱糟糟的,全是未归类的网址链接。
2.有人推荐好的电影,我就喜欢下载下载,放在硬盘上,并且喜欢去看看影评,在看影评的过程中,大家也知道现在超链接的厉害,于是很自然的我又看到了其他电影的 推荐,于是又去把那些电影下载下来。就这样,在磁盘上积攒了一堆电影。
可现实是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去看这些电影,但是想删掉这些电影时,又老是觉得“我下下来了,不看就删掉,挺亏的”,但是如果非得看完呢,一则实在没有时间,二则有 时候很多电影已经忘了当初为何下下来了,早已失去了继续看他的兴趣,就这样,这些电影就成了自己的负担。本来看电影是一件放松自己的娱乐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任 务似的。有时候甚至都希望我的磁盘哪一天突然坏了,这些电影都没了。(自己都觉得这种想法可笑,但是事实上自己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我也曾经不止一次的信誓旦旦 的对宿舍的同学说“以后再也不下电影了,要看就在线看”,可是没过几天我又成了一个疯狂的下载者了。
反思一下,从根本上说来还是自己战胜不了自己,不忍心一下子把自己磁盘上存着的这些所谓“将来可能有用”的东西删掉,就这样成了累赘。
3.将来读研的方向是网格计算,这学期的毕设在做类似的工作。
由于刚刚接触“网格计算”这个概念,所以免不了查google,wiki什么的,但是查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相关的专业术语,比如“集群计算”、“分布 式计算”、“并行计算”、“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于是自己觉得“为了搞清楚网格计算,得把这些相关的也得搞清楚啊”,于是又以这些相关名词为关键词去检 索资料,再次的,这些术语又会引用其他术语,我又会再顺着走下去。就这样,我都偏离了原来的主线了,原先想看的是“网格计算”,最后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并且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堆累赘------"比如用google查grid
computing这个概念时,第一页出来了10个结果,其中5个是pdf文件,但是我又没法立马看完,于是就先存下来等着有时间看吧,然后看第一个pdf的时 候,发现他参考了另一篇文献,于是又去google那篇文献……"
就这样,磁盘上搞了一堆PPT、PDF文件,但是自己看了的没几个。
我把自己的这些坏毛病归结为两个词;“贪婪症”、“超链接病”(查A找到A1和A2,A1又指向了A11、A12、A13,A11又指向了A111、A112、 A113……最后就被超链接到了不知什么地方,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最核心的是“克服不了自己”。因为自及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明明知道这样做(狂下载、狂保存资料)不好,但是看到那些好的资料时,总是不忍心舍弃掉,就随手存在 了磁盘上,但是存下来又不看,删了又觉得可惜,就这样恶性循环,自己的负罪感月来越强,心理包袱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低。
我相信有这种症状的不在少数,经我总结:有这种症状的人多数性格比较细腻、生活注重细节,有“完美主义者”倾向和略微的强迫症。
我现在是深受其害啊---学习效率很低,心情很不好!还望大家帮帮出出点子、想想办法,怎么克服这个不好的习惯?
上网前想好这次干什么
上网之后找到资料
然后就拔网线
遇到问题记录下来
下次上网时候在找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现在很多网站的设计风格就是要把你尽可能久的留在网上,像google这样斯巴达风格的网站很少了。
这是思维方式与执行方式上冲突的表现。
思维讲求发散。开阔的思维视野容易探求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执行讲求专注。专注于条道路才能更快、更好得到结果。
面对众多信息的时候,这两者混淆在一起了。我们忘记了是在寻找解决办法还是再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两面都没有顾及到。
我觉得这个矛盾比较无解。头脑清醒、自制力强的,自然能够辨明自己的目的——或者思绪飘飞,或者直捣黄龙。
清醒和自制力。 不算答案的答案。
首先,觉得大家有必要在这里整合一下信息,集中投票选出一些公用的牛人博客,经典书籍,分享自己的订阅,对信息的占有欲还有一个来源,就是人们害怕未探访的世界 里会隐藏着巨大的价值信息,互联网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比如信息的高度统一分类管理,资源的层次分享,安全性与诚信度等等。
其次,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目的性是非常重要的,最大的浪费就是网络闲游,漫无目的,想好自己打开电脑是干嘛的,像楼上提到了校内,我觉得是很浪费时间的,我们总 是希望看到自己的点击率很高很高,看到自己才200人看过自己的网页就希望有500,于是管自己认识不认识就去踩别人的页面,然后又等待回踩,不上网的时候总是 想着自己是不是被回踩了?是不是有人留言了?无聊且超级费时。经营好自己的一个博客,去最好的牛人博客,去好的资源分享网站和论坛(由Google
Reader完成),要是有兴趣还可以去一些好的新闻及评论性网站——具体是哪些,就有待大家分享和选举了.......
以前80G硬盘,总觉得用得紧巴巴的,电影基本上不能在里面存活太长时间,总觉得自己对信息的需求超大,80G已经不能满足我的要求。
后来我又在电脑上加了个160G,这个时候,我发达了,电影
,电视剧,视频,有什么占地的,都往里面放,但后来发现了一个很悲哀的现状,我基本上不会去翻我下载的东西了,以前为了腾出新的地方,我就不得不去将一些信息接 收掉,比如将几个已经放了好久的电影看掉什么的,然后
delete,所以硬盘信息时常更新。 现在 空间大了,反而感觉更空虚了。
人总是有陷入某种瘾中的倾向,因为人的快乐是一个化学反应,分泌了多巴胺就会感觉到快乐。有时候人们可以分清快乐来自有什么样的成就,他们会觉得简单来的快乐总 是不如经过艰辛得来的快乐那么甘甜,这是进步的阶梯,可以另你不段的进步,追求更大的快乐。
但是有时候,有些快乐来得很容易。比如爱吃巧克力的人,有时候吃块巧克力就可以感到非常的愉快。又或者喜欢抽烟的人,吸毒的人。所有成瘾的物质都是可以让你感到 某种类型的快乐的物质,他们往往比你努力得到的快乐轻松的多,而且可重复性高得多。比如你的奥运冠军的快乐,虽然伟大,但是4年才可能有一次,而且很少有人能够 三四届蝉联冠军。可是吸毒简单多了,比得奥运冠军其实也便宜多了(如果你了解我国的全民体育机制你就知道了,呵呵。老外的个人运动员的花费也都是可观的。)。
但是,吸毒的快乐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它太容易,所以你就更想快速得到更高层的快乐,一次一次,你对浓度和剂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直到多高浓度和剂量对你都没 有感觉。
如果你有信息饥渴,别怪这个世界提供了太多的信息,想想你为什么没有别的快乐,为什么汲取信息成为了你唯一的快乐。你简单重复汲取信息(这样当然不会有效率和效 益)这个动作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什么让你如此空虚?
如果你需要某种强制,才能控制你对信息无穷的向往,那么你已经在某种戒断反应中了。
不知道大家插过秧么?想插好秧,你需要弯下腰,一根一根秧苗的仔细去插,如果你总是挺直胸膛,眺望远方,一辈子也插不完一行。但是如果你永远弯着腰,不抬头看看 你插过的秧苗,你插的秧一定是歪歪扭扭的。
几点认识---------------------------------- --------------------------
无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如何平衡?
这其实也是“完美主义”与“重点论”如何共存的问题。
完美主义,方方面面都要让自己满意,往往在这件事情的完美化过程中,影响了下一事情的进展譬如,你今晚上准备下载一本导师推荐的电子书或者论文,但是无意中找到 了一个好的下载网站,可以免费下载巨多电子书,完美主义的你,就想把所有的感兴趣的书都下载下来,沉浸在下载的贪欲和满足感中,忘记了明天还要向导师做汇报.. ....事到最后,硬盘的使用空间又增加了一大块,可是本该看的书没有看,时间也到了凌晨,实在扛不住了,睡去......次日的汇报,噩梦......
“重点论”者,将看书,下载和汇报做一个轻重缓急的排序:明天的汇报显然是最重要的但是要在明天->看书重要性其次->下载的重要性再次。
为了保证明天的汇报,今天就得早早休息,这样就加了一个时间界限,因为时间有限,即使是海绵里的水,也是很有限的,你不可能从海绵里挤出个太平洋。
在这有限的时间内,看看导师推荐的书,如果有时间,再去下载,直到该睡觉了。这时,到了该睡觉的点,你是继续下载,还是立马休息,就是自制力的问题了。
----------------------------------------几个自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
针对文字资料,
1 知识空间上:
只下载你从事或者十分关注的领域内,这个层级要把握好,比如,数据库,linux还是太大,我想每个人一段时间内关注的或者从事的领域应该是比较局限的,比如, 数据库软件的话,一段时间内关注mysql,或者是sqlserver等等之一,linux的话,关注底层驱动,还是内核源码,还是上层某种应用等等。
2 时间上:下载后立马要看的书,最好能打印出来,个人强烈推荐!
下载后一周内没有看的书,要么删除(浏览序言 目录后觉得没有什么意思,网评也不佳),要么归类(值得珍藏)。
针对视频资料,
经典的影片你看得时候肯定有感觉,留下来就是了,其他的下完了先留着吧,以后硬盘没空间了就拖拖几分钟看完。
--------------
人就像一个单核的 CPU,可以通过软件来处理多任务,但是任务间的切换是要损失不少性能的,所以不要切换得太频繁.
至于消息太多了当然要放在消息队列里面了,如果你这颗 CPU 足够强悍的话,消息不会在消息队列里停留太久,可是如果你比较慢,那可能就要停留久一些
了,甚至要丢弃一些消息,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响应这些消息,否则你的栈空间不够会爆掉滴.
如果你要处理的任务对实时性要求得比较高,那要扔掉的就更多了.
另外要注意任务的优先级,优先级高的当然要先处理,不要一直在忙着做优先级低的事情. 要不断得优化改进你的操作系统,这样任务调度会越来越合理的.
对于chunlin同志的建议我很保留, 我觉得正常人是不capable这么做的。。。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把所有所谓的task给予一个 fair 的优先级分类。。。。
我觉得如果想要专注的话, 我们需要一个constant, 来作为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或者环境)我们可以依赖的一个根据。
我觉得这个constant如果是purpose的话, 会比“兴趣”更加有效, 尤其对于像jack这样兴趣特别广泛的人而言。
但是不幸的是我们这样的purpose往往会被异化掉, 例如jack说的学习mit上的open course 最后该purpose异化成
找更好更多的course, 这样的purpose就不是constant而是variable了。 所以, 我觉得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 keep the
purpose as a constant, 你可以写一张note, 或者认识方式来提醒你 当你要做类似事情的时候。 : )
不断变化的部分我的做法是用 GTD 的方法,使用 issue tracker 来跟踪的,晒一下我用这个系统以来(10 个月左右)各种状态的事项数量:
By Resolution , total
open 175
fixed 169
duplicate 6
no change required 3
suspended 27
won't fix 48
就是当前 open 的事项就有 175
项,当然我是将所有能够想到的念头,所有想做的事情都登记进去了,包括像你说的不断扩展的兴趣,当然会不断的延伸(我使用的 issue
tracker 可以维护事项之间不同的关系),但是只要记下来我就会比较心安,至少可以先扔在一边,就是我所说的加入消息队列,从而更加专注当前做的事情.
可是这样下来事项的数量是很惊人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做不完,很多事情都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我现在用 GTD
的做法定期地(一般是一周一次) review 所有 open 的事项,有些过期的关闭,现在根本没时间肯定要放到将来的就
suspend,不想做的就 won't fix,如果想起新的事项就再登入,如果此事项有更新进展就在此事项中登记进展.
这个就是我大概的做法,用了这个以后,我更加觉得一个人的精力实在是有限的,就是跑满你的
cpu,很多事情还是做不完的,所以就一定要有所取舍,这个就是我前一个 post 所说的内容了.
用CPU+OS来比喻人脑,看似有趣,但不是一个好的metaphor
用neural network来说还差不多
(记得大学时,管计算机房的大胖子特别喜欢用“多线程”等名词来比喻自己,在那个年代可能还算“时尚”吧)
2009/3/16 chunlin <zhangchun...@gmail.com>
> 人就像一个单核的 CPU,可以通过软件来处理多任务,但是任务间的切换是要损失不少性能的,所以不要切换得太频繁.
> 至于消息太多了当然要放在消息队列里面了,如果你这颗 CPU 足够强悍的话,消息不会在消息队列里停留太久,可是如果你比较慢,那可能就要停留久一些
> 了,甚至要丢弃一些消息,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响应这些消息,否则你的栈空间不够会爆掉滴.
> 如果你要处理的任务对实时性要求得比较高,那要扔掉的就更多了.
> 另外要注意任务的优先级,优先级高的当然要先处理,不要一直在忙着做优先级低的事情.
> 要不断得优化改进你的操作系统,这样任务调度会越来越合理的.
这段话读来容易舌头打结。如果不是尚无靠谱的中文翻译的英文术语,那还是直接用中文好了。或者干脆整段全用英文也没问题。
2009/3/16 Max cs <max.cs.2...@googlemail.com>
> 对于chunlin同志的建议我很保留, 我觉得正常人是不capable这么做的。。。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把所有所谓的task给予一个
> fair 的优先级分类。。。。
> 我觉得如果想要专注的话, 我们需要一个constant, 来作为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或者环境)我们可以依赖的一个根据。
> 我觉得这个constant如果是purpose的话, 会比“兴趣”更加有效, 尤其对于像jack这样兴趣特别广泛的人而言。
> 但是不幸的是我们这样的purpose往往会被异化掉, 例如jack说的学习mit上的open course 最后该purpose异化成
> 找更好更多的course, 这样的purpose就不是constant而是variable了。 所以, 我觉得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 keep the
> purpose as a constant, 你可以写一张note, 或者认识方式来提醒你 当你要做类似事情的时候。 : )
--
话说我上个星期已经开始用pangba推荐的和自己argue的办法,辅助google deestop中的toDolist 工具来不时提醒自己。
效果蛮好,看到todolist上的item一个一个被钩掉,心里还是很开心。
我看过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就是 put first
thing first。
可是一直以来执行力(execution ability)不够,然后被分散精力,最后莫名其妙时间就没了。
看来还是要慢慢改正,用toDolist目前觉得挺有效的。
当今社会的一大
难点是如何从每天的海量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真实的、高质量深度的信息。我们面临的信息环境是一个分布离散的、附着于或隐藏于形形色色的载体之上,信息
的搜集、处理也是技能之一。信息如此繁多,处理所有的资料并了解它们代表的意义,实在超出人类的心智的能力范围,如何从每天无数的资料里抽取根本重点?
重点未必在于你知道多少,而在于你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相关性。
以下引用两段话来说明如何做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精简资料,从而完成目标和计划。
向专业人士学习
设想一下专业摄影师和那些业余摄影爱好者之间的区别。那些偶尔用照相机记录一次生日聚会、一处风景,或者是一次全家郊游的人会怎么做?他们只是随便拍几
张来记录最珍贵的时刻,然后焦急地等着结果出来——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会对就结果感到失望。在他们拍摄的几十张照片当中,有些会模糊不清,有的照了
某个人的半个脑袋,还有的拍到了别人皱眉(而不是微笑)的画面。看到这些之后,他会毫不在乎地说自己并不是一名好摄影师。
而专业摄影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显然跟他们不同。专业的摄影师首先会用掉几卷胶片去进行拍摄。当这些胶片被冲洗出来的时候,他会对这些胶片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很多镜 头都不理想,可由于他拍了很多张,所以他最终总能找到一些能够让自己满意的照片。
接着他就会走进暗房,考虑如何改进那些效果不错的照片。他会用很多方法进行试验,比如说剪辑、曝光等,并最终挑选出几十张令自己特别满意的照片。接着他会对这些 照片进行进一步检查,并从中挑选出一张能够让自己获奖的摄影作品。
那些偶尔进行时间规划(此处也可更换为收集信息、精简信息
)的人和认真规划时间的人之间的区别也是如此。只是偶尔进行时间规划的人往往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们通常对结果不满意,认 为它们根本不值得自己付出那样的努力,于是他们开始相信自己并不善于进行规划,并最终放弃做出进一步努力。
而另一方面,那些认真规划时间的人(此处也可更换为收集信息、精简信息)会反复斟酌自己的计划。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目标可能也并不清晰,慢慢地,经过不断地挑 选,他们会逐渐把那些并不可取
的目标清除出去,并开始形成一个比较集中的目标。然后他们会对计划中的重要部分进行不断修改,最终使他们的内涵更加丰富。
他会暗示检查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会主动找出其中的问题、错误的假设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并随时在必要的地方进行修正。就像那些专业的摄影师一 样,他们会不断进行调整,并越做越好。
什么叫“掌控”
一个关键概念就是:掌控。由于很难找到一个跟“掌控”具有相同含义的单词,所以我不得不在这里首先详细解释一个它的具体内涵。
双手握成拳头。尽量用力,注意体会由此产生的紧张感。你会发现,当双手用力的时候,即便只有几分钟时间,你也会感到有些疼痛。而且当双手紧绷的时候,你很难用它 们去完成任何工作。
接下来,将双手放到身体两侧。全身肌肉尽量放松。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会感到任何压力,但你也知道,在这种状态下,你也很难用双手去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工作。
现在把你的双手慢慢举起,开始活动你的十指,注意体会肌肉运动时的节奏感和控制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手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手,你也才可以真正用它们去做些 有用的事情。
我要谈到的“掌控”就是指这种感觉。我会建议你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以及你的生活),
让你不必总是神经紧绷(比如说让你不会总是感觉“必须”要做什么事情或者感觉心里总有什么事情放不下),也不会总是精神松懈(比如说对所有事情都漠不关
心,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者甚至是过于懒惰)。这种掌控感不仅可以使你更好地完成手头的工作,还可以让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灵活,更加富有主动性。
平衡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建议你看看《怪诞行为学》第八章,"让门都开着 为什么多种选择使我们迷失主要目标?"
确实,我也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浮躁。楼主的上述状况我全部都有,大学四年马上就要结束了,看看自己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哲学逻辑,西方哲学史,人月
神话,代码大全,C++STL,安迪 格鲁夫传,史蒂夫 乔布斯,游戏开发,程序员,伟大的博弈,华尔街……有上百本了,硬盘上更是玲琅满目,估计这些
书我可以看一辈子了。而现状是真正掌握的知识无几,熟练掌握的东西更少,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无聊的蹉跎之中。眼下正在进行我的毕业设计--搜索引擎,
希望这段时间静下心来,多读些书,多coding,戒骄戒躁……
人人必经之阶段,慢慢学会从容即可
2009/3/30 Peter Song <peta.s...@gmail.com>:
> 恐慌,也只是一种害怕失去现在已经拥有的东西。
> 现代社会,我想饿不死的。简单点,说不定病更少。
> 2009/3/29 Hank <hankhu2...@gmail.com>
>> 这个事情,其实不仅仅是占有欲的问题,还是为了消除自己的恐慌~~害怕错过一些东西,错过有价值的内容,害怕自己真正需要的时候不能很快的获取到,害怕
>> 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我也有omnivore的负担,也在一直反省这个问题。反省的前提是,
兴趣广泛是个好事,但必须有所侧重,处理好广度和深度的矛盾。
如今社会的信息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处于变革的“痛苦期”。
而我们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基本停留在变革之前。
比如,见到有价值的书/电影/资料/音乐就像下载/买回来,“据为己有”。
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买大量纸质等不可复制的资源(我们的水平提高了:),
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更多的可拷贝资源,
我们依然延续了对待不可复制资源的态度:先据为己有,不能相信非可控媒介,
只有自己的硬盘才可信(自我安慰)。这种延续一方面是因为思维习惯,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的客观条件下,纯粹的“云数据”,很难让我们放心,
也很难做到随叫随到。于是,为了防备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选择了传统方式。
现在各种2.0的网站已经在努力把各种数据云化并提供和传统存储方式同样甚至更好
的用户感受,希望以后我们能将这部分焦虑转交给专门的机构,而我们则随意专注于
使用和创造这些“素材”。
对于目前的情况,我找不到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克制,
认同我们精力有限这个事实,提高执行力,而不是提高搜索能力。
多年前,没有网络或者网络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有一本好书或者一部好电影,就会反复去看,去品味,所谓书读百变其义自见。
可是现在,物流,信息,媒体,网络如此发达,sns,p2p,blog,internet-shopping。。。 众多的信息渠道给我们目不暇接的信息。
我的现状:
1 自从我看到一部好电影,就会去把这个电影的影评,同类电影,导演的其他电影都找来
比如我最近对日影着迷,就下了很多日影,等着“以后慢慢看”
2 看到一本好书,就会去豆瓣,amazon把书评都过一面,然后又从别人的推荐中去找别的书, 热衷于收集相关电子书,企图“以后有空”把它们看掉。比如我手头有CLRS,algorithms,
concrete mathematics,beautiful code... 只有clrs认真看过。
3自从发现了mit open courseware,我先找到里面EECS相关的有趣课程,然后找到其他系,
然后找到别的学校的,然后又在iTunes找到无数"valuable " free online courses
4自从我被NHK的纪录片所吸引,就把pbs的纪录片,cbs 60minutes,bbc,discorvery的很多
片子都载下来了。以至于我的4个移动硬盘都塞满了,却还没来得及看。
。。。。
很多这种现象,今天正好学到一个词,omnivore,Ok,that's me.
由于我本身是个兴趣比较广的人,人文科学艺术运动都比较喜欢 (相信这里也不少这样的朋友吧),所以我发现更多的时候我只是 在利用强大的网络搜集信息,企图swallow everything I am interested. 现状就是时间过去了,硬盘满了,看得很少,能力没提高,心态很浮躁。
这种现象应该比较普遍吧,比如大家肯定都有很多电子书,不过却没怎么看过。
这个应该是个心理现象,我觉得就是人都有很强的的占有欲。
当面对信息浩淼的internet,人对信息占有的贪欲一下子爆发出来。
但是非物质的内容,比如书,电影,你占有了它的载体(存到自己的硬盘上,把书买回家)
却并非是从根本上占有它,毕竟记忆和思考是无法移植和复制的, 你必须花时间去看,去学习,去思考。
我记得我同学跟我说过一句话:当下载成了一种习惯,看片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对我来说,还要加个买书(每周都去先锋买书,当然,看得少)。
大家来讨论一下,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该如何遴选信息,来专注学习,改掉这个整天
浮躁search and search again,never get concentrated 的坏习惯呢?
易筋经云: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
用多点时间审视自己。
less is more, 有空看看这个帖子里的视频:
http://www.xiaolai.net/index.php/archives/5713.html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ry_Schwartz>
Barry Schwartz <http://en.wikipedia.org/wiki/Barry_Schwartz>是Swarthmore
College的一位心理学教授
<http://www.swarthmore.edu/SocSci/bschwar1/>[1<http://www.xiaolai.net/index.php/archives/5713.html#footnote_0_5713>
] ,他最近的一本书叫做《The Paradox of Choice - Why More is Less》,在RapidShare可以找到的
pdf格式的电子版 <http://rapidshare.com/files/173979018/ParadCh.rar>
。2006年Schwartz教授被请到Google论坛做了一个讲演,在这里可以看到(有英文字幕)<http://www.course.com.cn/index.php/archives/118.html>
;前些日子他又被TED Talk <http://www.ted.com/>请去作了个名为“The Real Crisis? We Stopped
Being Wise”的讲演(英文字幕版 <http://www.course.com.cn/index.php/archives/176.html>
)。
个人看法:
你其实知道自己的问题,也(理性上)知道怎么解决是最好的。你只是难以克服大脑中另一个声音,那个总是吵着要搜集“有价值”资料的声音,非理性的声音总是非常强 大,虽然你理性上明明知道就算搜集了全世界的书,不看也是一点用都没有的。
这类问题有一类方法就是认知方法,简言之就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你的问题;有没有看过一些聪明的说服话语,看完了心想:是啊,我怎么没从这个角度想过呢?
比如这里,我先帮你想了一些:
1) 网络这么发达,我难道还担心这些书会溜掉不成?哪天用到的时候搜一搜就出来了,何必急着全都down下来呢。
2) 就算down了世界上所有的书,不看也是无济于事。
3) 知识的多少取决于你吸收了多少,而不是你收藏了多少。
4) 我总是这么收集书收集了又不看,跟那些买木头书放在书架上附庸风雅的人有什么区别?
5) 搜了不看,等于只知道挣数钱却不知道买饼吃,活活饿死。
6) 搜这些书藏着有毛用呢?难道以后面试别人问我问题,我会说:嗨,我有三硬盘的书,答案肯定在里面!(Appeal to ridiculous ——
常用的 argument 手法)
7)
别自欺欺人地把责任怪罪在互联网身上吧,对聪明人来说,互联网是金矿,是巨人的肩膀,对不懂得如何利用的人来说,互联网就是放在驴子身旁的两堆干草料,驴子不知 道怎么决定,只能饿死在干草料间。
如何come up with这些认知方法,可以采取argue with
yourself的办法,并且以一种“鄙视自己”的情绪来辅助,往往能够找到很不错的“鄙视自己”的理由。一般来说,自己也不希望被自己鄙视,于是非理性大脑就 只能乖乖从了
:D
给个故事吧:
美国石油大亨保罗•盖蒂嗜烟成性,烟瘾一来,就抵挡不住,没有烟叼在嘴里就感觉很难受。
有一次,他在一个小城的旅馆过夜,很快进入梦乡,凌晨两点钟,盖蒂醒来,想抽根烟,不料烟盒是空的,而此时旅馆的餐厅和酒吧早已关门,唯一得到香烟的办法是到一 公里之外的火车站去买。外面又下着雨,盖蒂穿上衣服,又拿上雨衣,准备出门。在走到门口时,他问自己:"我这是在干什么?"他站在门口寻思,我是一个有身份地位 的人,一个相当成功的商人,一个能克服许多困难,战胜众多对手的人,现在竟然在凌晨冒雨出去,仅仅为了得到一根烟而已,这要是让别人知道了是多么可笑呀,我怎能 让一根烟主宰了自己呢?
类似的认知说服法我也常用来说服自己,很有用。基于有私人成分,具体故事就不分享了。
P.S. 《思维改变生活》可以看看。
谢谢pangba和楼上两位朋友的指点。
潜意识下的非理性的声音确实力量很大,被你一说我体会到了。
那么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强迫症我们该怎么办呢?
像我如果每天不去水木,百合,朋友的blog看看就觉得少了点什么,
比如你是不是每天如果不来toplanguage看看就会觉得丢了点什么?
我们拥有了访问更多的信息的权利和途径,但是我们却更怕丢失任何ms我们感兴趣的信息。
这其中就很矛盾。
常常怀念高中时候,伴着橘黄的灯光,伏案夜读。
还有在偏僻的浦口,晚上静静的自习教室,每次自习完都感到很充盈。
今天看到一句谚语:读书三余。
意思就是 冬天,夜里,和阴雨的闲暇之时是最适合读书的。
现在,面对着网络,更多的是浮躁。
how to enjoy the resources from the digital world with a peaceful
mindset?
不知道这些和我之前说的有没有重复,再次赘言。
读牛人博客,看经典书籍,从权威途径收集信息(如wiki)。
从现在开始,停止下载,对自己已有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然后根据资料制订一个阅读或观看计划,有计划的把它们消灭掉。
每次上网前先告诉自己要做什么,做完后立刻离开电脑,其他任何吸引自己的东西都不管。个人感觉这个办法还是有些作用的。>当我开论坛的时候,我会先把感兴趣的链 接都点开来,会开10多个tab。>然后每天也会把自己感兴趣的blog的更新内容都点开。>然后呢,有的比较长的,或者学术点的内容,虽然我很感兴趣,但是我 还是放到后面看。>优先看八卦,笑话,新闻。最后真正比较有用的并没有很专注的看。
我的情况和你差不多,正要找个时间说一下自己的情况呢,正好遇到了你的帖子。
我的症状:
1.开论坛或者上www.xiaonei.com时,先把自己感兴趣的链接都打开,10好几个tab,然后先挑简短的有意思的看,这些简短的看完了,有时是累了不想看了,有时是有事必须关电脑了,但是又不忍心把 这些打开的还没看的网页就这么关掉,于是通通加入收藏夹或者把网址一个个存在一个txt文档里,企图“以后有时间了”看,结果“以后再也没有时间过”,并且更可 怕的是:以后还是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动作-----打开一堆网页-->然后来不及看完-->不舍得就这么关掉-->保存下来想有时间了看--->没有时间看。
就这样都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了,我的电脑上光网址URL都存了不下1000个了,浏览器的收藏夹也早是乱糟糟的,全是未归类的网址链接。
2.有人推荐好的电影,我就喜欢下载下载,放在硬盘上,并且喜欢去看看影评,在看影评的过程中,大家也知道现在超链接的厉害,于是很自然的我又看到了其他电影的 推荐,于是又去把那些电影下载下来。就这样,在磁盘上积攒了一堆电影。
可现实是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去看这些电影,但是想删掉这些电影时,又老是觉得“我下下来了,不看就删掉,挺亏的”,但是如果非得看完呢,一则实在没有时间,二则有 时候很多电影已经忘了当初为何下下来了,早已失去了继续看他的兴趣,就这样,这些电影就成了自己的负担。本来看电影是一件放松自己的娱乐的事情,现在却变成了任 务似的。有时候甚至都希望我的磁盘哪一天突然坏了,这些电影都没了。(自己都觉得这种想法可笑,但是事实上自己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我也曾经不止一次的信誓旦旦 的对宿舍的同学说“以后再也不下电影了,要看就在线看”,可是没过几天我又成了一个疯狂的下载者了。
反思一下,从根本上说来还是自己战胜不了自己,不忍心一下子把自己磁盘上存着的这些所谓“将来可能有用”的东西删掉,就这样成了累赘。
3.将来读研的方向是网格计算,这学期的毕设在做类似的工作。
由于刚刚接触“网格计算”这个概念,所以免不了查google,wiki什么的,但是查这些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相关的专业术语,比如“集群计算”、“分布 式计算”、“并行计算”、“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等,于是自己觉得“为了搞清楚网格计算,得把这些相关的也得搞清楚啊”,于是又以这些相关名词为关键词去检 索资料,再次的,这些术语又会引用其他术语,我又会再顺着走下去。就这样,我都偏离了原来的主线了,原先想看的是“网格计算”,最后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并且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堆累赘------"比如用google查grid
computing这个概念时,第一页出来了10个结果,其中5个是pdf文件,但是我又没法立马看完,于是就先存下来等着有时间看吧,然后看第一个pdf的时 候,发现他参考了另一篇文献,于是又去google那篇文献……"
就这样,磁盘上搞了一堆PPT、PDF文件,但是自己看了的没几个。
我把自己的这些坏毛病归结为两个词;“贪婪症”、“超链接病”(查A找到A1和A2,A1又指向了A11、A12、A13,A11又指向了A111、A112、 A113……最后就被超链接到了不知什么地方,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
最核心的是“克服不了自己”。因为自及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明明知道这样做(狂下载、狂保存资料)不好,但是看到那些好的资料时,总是不忍心舍弃掉,就随手存在 了磁盘上,但是存下来又不看,删了又觉得可惜,就这样恶性循环,自己的负罪感月来越强,心理包袱越来越大,效率越来越低。
我相信有这种症状的不在少数,经我总结:有这种症状的人多数性格比较细腻、生活注重细节,有“完美主义者”倾向和略微的强迫症。
我现在是深受其害啊---学习效率很低,心情很不好!还望大家帮帮出出点子、想想办法,怎么克服这个不好的习惯?
上网前想好这次干什么
上网之后找到资料
然后就拔网线
遇到问题记录下来
下次上网时候在找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现在很多网站的设计风格就是要把你尽可能久的留在网上,像google这样斯巴达风格的网站很少了。
这是思维方式与执行方式上冲突的表现。
思维讲求发散。开阔的思维视野容易探求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执行讲求专注。专注于条道路才能更快、更好得到结果。
面对众多信息的时候,这两者混淆在一起了。我们忘记了是在寻找解决办法还是再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两面都没有顾及到。
我觉得这个矛盾比较无解。头脑清醒、自制力强的,自然能够辨明自己的目的——或者思绪飘飞,或者直捣黄龙。
清醒和自制力。 不算答案的答案。
首先,觉得大家有必要在这里整合一下信息,集中投票选出一些公用的牛人博客,经典书籍,分享自己的订阅,对信息的占有欲还有一个来源,就是人们害怕未探访的世界 里会隐藏着巨大的价值信息,互联网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高度,比如信息的高度统一分类管理,资源的层次分享,安全性与诚信度等等。
其次,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目的性是非常重要的,最大的浪费就是网络闲游,漫无目的,想好自己打开电脑是干嘛的,像楼上提到了校内,我觉得是很浪费时间的,我们总 是希望看到自己的点击率很高很高,看到自己才200人看过自己的网页就希望有500,于是管自己认识不认识就去踩别人的页面,然后又等待回踩,不上网的时候总是 想着自己是不是被回踩了?是不是有人留言了?无聊且超级费时。经营好自己的一个博客,去最好的牛人博客,去好的资源分享网站和论坛(由Google
Reader完成),要是有兴趣还可以去一些好的新闻及评论性网站——具体是哪些,就有待大家分享和选举了.......
以前80G硬盘,总觉得用得紧巴巴的,电影基本上不能在里面存活太长时间,总觉得自己对信息的需求超大,80G已经不能满足我的要求。
后来我又在电脑上加了个160G,这个时候,我发达了,电影
,电视剧,视频,有什么占地的,都往里面放,但后来发现了一个很悲哀的现状,我基本上不会去翻我下载的东西了,以前为了腾出新的地方,我就不得不去将一些信息接 收掉,比如将几个已经放了好久的电影看掉什么的,然后
delete,所以硬盘信息时常更新。 现在 空间大了,反而感觉更空虚了。
人总是有陷入某种瘾中的倾向,因为人的快乐是一个化学反应,分泌了多巴胺就会感觉到快乐。有时候人们可以分清快乐来自有什么样的成就,他们会觉得简单来的快乐总 是不如经过艰辛得来的快乐那么甘甜,这是进步的阶梯,可以另你不段的进步,追求更大的快乐。
但是有时候,有些快乐来得很容易。比如爱吃巧克力的人,有时候吃块巧克力就可以感到非常的愉快。又或者喜欢抽烟的人,吸毒的人。所有成瘾的物质都是可以让你感到 某种类型的快乐的物质,他们往往比你努力得到的快乐轻松的多,而且可重复性高得多。比如你的奥运冠军的快乐,虽然伟大,但是4年才可能有一次,而且很少有人能够 三四届蝉联冠军。可是吸毒简单多了,比得奥运冠军其实也便宜多了(如果你了解我国的全民体育机制你就知道了,呵呵。老外的个人运动员的花费也都是可观的。)。
但是,吸毒的快乐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它太容易,所以你就更想快速得到更高层的快乐,一次一次,你对浓度和剂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直到多高浓度和剂量对你都没 有感觉。
如果你有信息饥渴,别怪这个世界提供了太多的信息,想想你为什么没有别的快乐,为什么汲取信息成为了你唯一的快乐。你简单重复汲取信息(这样当然不会有效率和效 益)这个动作的同时,你有没有想过,什么让你如此空虚?
如果你需要某种强制,才能控制你对信息无穷的向往,那么你已经在某种戒断反应中了。
不知道大家插过秧么?想插好秧,你需要弯下腰,一根一根秧苗的仔细去插,如果你总是挺直胸膛,眺望远方,一辈子也插不完一行。但是如果你永远弯着腰,不抬头看看 你插过的秧苗,你插的秧一定是歪歪扭扭的。
几点认识---------------------------------- --------------------------
无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如何平衡?
这其实也是“完美主义”与“重点论”如何共存的问题。
完美主义,方方面面都要让自己满意,往往在这件事情的完美化过程中,影响了下一事情的进展譬如,你今晚上准备下载一本导师推荐的电子书或者论文,但是无意中找到 了一个好的下载网站,可以免费下载巨多电子书,完美主义的你,就想把所有的感兴趣的书都下载下来,沉浸在下载的贪欲和满足感中,忘记了明天还要向导师做汇报.. ....事到最后,硬盘的使用空间又增加了一大块,可是本该看的书没有看,时间也到了凌晨,实在扛不住了,睡去......次日的汇报,噩梦......
“重点论”者,将看书,下载和汇报做一个轻重缓急的排序:明天的汇报显然是最重要的但是要在明天->看书重要性其次->下载的重要性再次。
为了保证明天的汇报,今天就得早早休息,这样就加了一个时间界限,因为时间有限,即使是海绵里的水,也是很有限的,你不可能从海绵里挤出个太平洋。
在这有限的时间内,看看导师推荐的书,如果有时间,再去下载,直到该睡觉了。这时,到了该睡觉的点,你是继续下载,还是立马休息,就是自制力的问题了。
----------------------------------------几个自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
针对文字资料,
1 知识空间上:
只下载你从事或者十分关注的领域内,这个层级要把握好,比如,数据库,linux还是太大,我想每个人一段时间内关注的或者从事的领域应该是比较局限的,比如, 数据库软件的话,一段时间内关注mysql,或者是sqlserver等等之一,linux的话,关注底层驱动,还是内核源码,还是上层某种应用等等。
2 时间上:下载后立马要看的书,最好能打印出来,个人强烈推荐!
下载后一周内没有看的书,要么删除(浏览序言 目录后觉得没有什么意思,网评也不佳),要么归类(值得珍藏)。
针对视频资料,
经典的影片你看得时候肯定有感觉,留下来就是了,其他的下完了先留着吧,以后硬盘没空间了就拖拖几分钟看完。
--------------
人就像一个单核的 CPU,可以通过软件来处理多任务,但是任务间的切换是要损失不少性能的,所以不要切换得太频繁.
至于消息太多了当然要放在消息队列里面了,如果你这颗 CPU 足够强悍的话,消息不会在消息队列里停留太久,可是如果你比较慢,那可能就要停留久一些
了,甚至要丢弃一些消息,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响应这些消息,否则你的栈空间不够会爆掉滴.
如果你要处理的任务对实时性要求得比较高,那要扔掉的就更多了.
另外要注意任务的优先级,优先级高的当然要先处理,不要一直在忙着做优先级低的事情. 要不断得优化改进你的操作系统,这样任务调度会越来越合理的.
对于chunlin同志的建议我很保留, 我觉得正常人是不capable这么做的。。。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把所有所谓的task给予一个 fair 的优先级分类。。。。
我觉得如果想要专注的话, 我们需要一个constant, 来作为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或者环境)我们可以依赖的一个根据。
我觉得这个constant如果是purpose的话, 会比“兴趣”更加有效, 尤其对于像jack这样兴趣特别广泛的人而言。
但是不幸的是我们这样的purpose往往会被异化掉, 例如jack说的学习mit上的open course 最后该purpose异化成
找更好更多的course, 这样的purpose就不是constant而是variable了。 所以, 我觉得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 keep the
purpose as a constant, 你可以写一张note, 或者认识方式来提醒你 当你要做类似事情的时候。 : )
不断变化的部分我的做法是用 GTD 的方法,使用 issue tracker 来跟踪的,晒一下我用这个系统以来(10 个月左右)各种状态的事项数量:
By Resolution , total
open 175
fixed 169
duplicate 6
no change required 3
suspended 27
won't fix 48
就是当前 open 的事项就有 175
项,当然我是将所有能够想到的念头,所有想做的事情都登记进去了,包括像你说的不断扩展的兴趣,当然会不断的延伸(我使用的 issue
tracker 可以维护事项之间不同的关系),但是只要记下来我就会比较心安,至少可以先扔在一边,就是我所说的加入消息队列,从而更加专注当前做的事情.
可是这样下来事项的数量是很惊人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做不完,很多事情都要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我现在用 GTD
的做法定期地(一般是一周一次) review 所有 open 的事项,有些过期的关闭,现在根本没时间肯定要放到将来的就
suspend,不想做的就 won't fix,如果想起新的事项就再登入,如果此事项有更新进展就在此事项中登记进展.
这个就是我大概的做法,用了这个以后,我更加觉得一个人的精力实在是有限的,就是跑满你的
cpu,很多事情还是做不完的,所以就一定要有所取舍,这个就是我前一个 post 所说的内容了.
用CPU+OS来比喻人脑,看似有趣,但不是一个好的metaphor
用neural network来说还差不多
(记得大学时,管计算机房的大胖子特别喜欢用“多线程”等名词来比喻自己,在那个年代可能还算“时尚”吧)
2009/3/16 chunlin <zhangchun...@gmail.com>
> 人就像一个单核的 CPU,可以通过软件来处理多任务,但是任务间的切换是要损失不少性能的,所以不要切换得太频繁.
> 至于消息太多了当然要放在消息队列里面了,如果你这颗 CPU 足够强悍的话,消息不会在消息队列里停留太久,可是如果你比较慢,那可能就要停留久一些
> 了,甚至要丢弃一些消息,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不响应这些消息,否则你的栈空间不够会爆掉滴.
> 如果你要处理的任务对实时性要求得比较高,那要扔掉的就更多了.
> 另外要注意任务的优先级,优先级高的当然要先处理,不要一直在忙着做优先级低的事情.
> 要不断得优化改进你的操作系统,这样任务调度会越来越合理的.
这段话读来容易舌头打结。如果不是尚无靠谱的中文翻译的英文术语,那还是直接用中文好了。或者干脆整段全用英文也没问题。
2009/3/16 Max cs <max.cs.2...@googlemail.com>
> 对于chunlin同志的建议我很保留, 我觉得正常人是不capable这么做的。。。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我们没有办法把所有所谓的task给予一个
> fair 的优先级分类。。。。
> 我觉得如果想要专注的话, 我们需要一个constant, 来作为随着时间的不断变化(或者环境)我们可以依赖的一个根据。
> 我觉得这个constant如果是purpose的话, 会比“兴趣”更加有效, 尤其对于像jack这样兴趣特别广泛的人而言。
> 但是不幸的是我们这样的purpose往往会被异化掉, 例如jack说的学习mit上的open course 最后该purpose异化成
> 找更好更多的course, 这样的purpose就不是constant而是variable了。 所以, 我觉得有效的一个办法就是 keep the
> purpose as a constant, 你可以写一张note, 或者认识方式来提醒你 当你要做类似事情的时候。 : )
--
话说我上个星期已经开始用pangba推荐的和自己argue的办法,辅助google deestop中的toDolist 工具来不时提醒自己。
效果蛮好,看到todolist上的item一个一个被钩掉,心里还是很开心。
我看过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现在记得最清楚的就是 put first
thing first。
可是一直以来执行力(execution ability)不够,然后被分散精力,最后莫名其妙时间就没了。
看来还是要慢慢改正,用toDolist目前觉得挺有效的。
当今社会的一大
难点是如何从每天的海量信息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真实的、高质量深度的信息。我们面临的信息环境是一个分布离散的、附着于或隐藏于形形色色的载体之上,信息
的搜集、处理也是技能之一。信息如此繁多,处理所有的资料并了解它们代表的意义,实在超出人类的心智的能力范围,如何从每天无数的资料里抽取根本重点?
重点未必在于你知道多少,而在于你知道内容的真实性与相关性。
以下引用两段话来说明如何做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精简资料,从而完成目标和计划。
向专业人士学习
设想一下专业摄影师和那些业余摄影爱好者之间的区别。那些偶尔用照相机记录一次生日聚会、一处风景,或者是一次全家郊游的人会怎么做?他们只是随便拍几
张来记录最珍贵的时刻,然后焦急地等着结果出来——而且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都会对就结果感到失望。在他们拍摄的几十张照片当中,有些会模糊不清,有的照了
某个人的半个脑袋,还有的拍到了别人皱眉(而不是微笑)的画面。看到这些之后,他会毫不在乎地说自己并不是一名好摄影师。
而专业摄影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显然跟他们不同。专业的摄影师首先会用掉几卷胶片去进行拍摄。当这些胶片被冲洗出来的时候,他会对这些胶片进行仔细研究,发现很多镜 头都不理想,可由于他拍了很多张,所以他最终总能找到一些能够让自己满意的照片。
接着他就会走进暗房,考虑如何改进那些效果不错的照片。他会用很多方法进行试验,比如说剪辑、曝光等,并最终挑选出几十张令自己特别满意的照片。接着他会对这些 照片进行进一步检查,并从中挑选出一张能够让自己获奖的摄影作品。
那些偶尔进行时间规划(此处也可更换为收集信息、精简信息
)的人和认真规划时间的人之间的区别也是如此。只是偶尔进行时间规划的人往往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们通常对结果不满意,认 为它们根本不值得自己付出那样的努力,于是他们开始相信自己并不善于进行规划,并最终放弃做出进一步努力。
而另一方面,那些认真规划时间的人(此处也可更换为收集信息、精简信息)会反复斟酌自己的计划。刚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目标可能也并不清晰,慢慢地,经过不断地挑 选,他们会逐渐把那些并不可取
的目标清除出去,并开始形成一个比较集中的目标。然后他们会对计划中的重要部分进行不断修改,最终使他们的内涵更加丰富。
他会暗示检查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会主动找出其中的问题、错误的假设以及遇到的困难等,并随时在必要的地方进行修正。就像那些专业的摄影师一 样,他们会不断进行调整,并越做越好。
什么叫“掌控”
一个关键概念就是:掌控。由于很难找到一个跟“掌控”具有相同含义的单词,所以我不得不在这里首先详细解释一个它的具体内涵。
双手握成拳头。尽量用力,注意体会由此产生的紧张感。你会发现,当双手用力的时候,即便只有几分钟时间,你也会感到有些疼痛。而且当双手紧绷的时候,你很难用它 们去完成任何工作。
接下来,将双手放到身体两侧。全身肌肉尽量放松。虽然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会感到任何压力,但你也知道,在这种状态下,你也很难用双手去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工作。
现在把你的双手慢慢举起,开始活动你的十指,注意体会肌肉运动时的节奏感和控制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手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手,你也才可以真正用它们去做些 有用的事情。
我要谈到的“掌控”就是指这种感觉。我会建议你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以及你的生活),
让你不必总是神经紧绷(比如说让你不会总是感觉“必须”要做什么事情或者感觉心里总有什么事情放不下),也不会总是精神松懈(比如说对所有事情都漠不关
心,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者甚至是过于懒惰)。这种掌控感不仅可以使你更好地完成手头的工作,还可以让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更加灵活,更加富有主动性。
平衡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建议你看看《怪诞行为学》第八章,"让门都开着 为什么多种选择使我们迷失主要目标?"
确实,我也觉得自己变得越来越浮躁。楼主的上述状况我全部都有,大学四年马上就要结束了,看看自己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哲学逻辑,西方哲学史,人月
神话,代码大全,C++STL,安迪 格鲁夫传,史蒂夫 乔布斯,游戏开发,程序员,伟大的博弈,华尔街……有上百本了,硬盘上更是玲琅满目,估计这些
书我可以看一辈子了。而现状是真正掌握的知识无几,熟练掌握的东西更少,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无聊的蹉跎之中。眼下正在进行我的毕业设计--搜索引擎,
希望这段时间静下心来,多读些书,多coding,戒骄戒躁……
人人必经之阶段,慢慢学会从容即可
2009/3/30 Peter Song <peta.s...@gmail.com>:
> 恐慌,也只是一种害怕失去现在已经拥有的东西。
> 现代社会,我想饿不死的。简单点,说不定病更少。
> 2009/3/29 Hank <hankhu2...@gmail.com>
>> 这个事情,其实不仅仅是占有欲的问题,还是为了消除自己的恐慌~~害怕错过一些东西,错过有价值的内容,害怕自己真正需要的时候不能很快的获取到,害怕
>> 自己跟不上时代了。
我也有omnivore的负担,也在一直反省这个问题。反省的前提是,
兴趣广泛是个好事,但必须有所侧重,处理好广度和深度的矛盾。
如今社会的信息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处于变革的“痛苦期”。
而我们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基本停留在变革之前。
比如,见到有价值的书/电影/资料/音乐就像下载/买回来,“据为己有”。
对于这种现象,如果买大量纸质等不可复制的资源(我们的水平提高了:),
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更多的可拷贝资源,
我们依然延续了对待不可复制资源的态度:先据为己有,不能相信非可控媒介,
只有自己的硬盘才可信(自我安慰)。这种延续一方面是因为思维习惯,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的客观条件下,纯粹的“云数据”,很难让我们放心,
也很难做到随叫随到。于是,为了防备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选择了传统方式。
现在各种2.0的网站已经在努力把各种数据云化并提供和传统存储方式同样甚至更好
的用户感受,希望以后我们能将这部分焦虑转交给专门的机构,而我们则随意专注于
使用和创造这些“素材”。
对于目前的情况,我找不到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克制,
认同我们精力有限这个事实,提高执行力,而不是提高搜索能力。
-
星星白发尤少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06-08 16:39:09
-
逗菲不是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4-04-15 18:40:00
-
simps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3 21:11:52
-
灯心蜻蜓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3 09:20:05
-
月亮上的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2 22:19:23
-
树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2 20:04:48
-
pluie.v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2 20:00:31
-
梓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2 19:05:24
-
Euridi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3-06-12 16:28:25
-
Youngva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7-19 21:31:47
-
靠路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23 17:14:36
-
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20 13:17:30
-
无厘头的I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20 11:49:40
-
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6-20 09:15:46
-
暗流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0-16 16:50:05
-
恒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09-24 23:15:22
-
ac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08-03 12:4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