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摘麦耘之《中古汉语内部划分》(部分)
(一) 隋(589年开始)。江摄开始转向宕摄。
(二) 初唐(618年开始)。庚二耕、删山、东一冬、衔咸、脂之合并。
(三) 盛唐(713年开始)。日母擦化;皆夬、咍泰开、灰泰合、覃谈合并;支开与脂之合并;侯韵唇音开始转向遇摄。此外,知组可能于此时独立。
(四) 中唐(766年开始)。轻唇音分化;常、船母相混;全浊声母变“清音浊流”;三、四等韵合流;止摄4韵全部合流;庚三与清、严凡与盐合并;梗、曾摄入声韵合流(至少是非常接近);尤韵唇音开始转向遇摄;轻唇音声母后的前腭介音开始脱落;元韵转向山摄;浊上变去开始发生。此外,尤幽合并可能发生在中唐,但有可疑之处,祭废合并是盛唐还是中唐的事也不能定。这两项涉及面很小,无大碍。
(五) 晚唐(839年开始)。非敷相并;喻母成立;鱼虞合流;-t与 -k尾开始合并。
(六) 五代(907年开始。如包括唐末,则此一时期的开端可往前推一些)。庄、章组合流;东三与钟、真谆与欣文合流;止摄与蟹摄部分字接近;ï 韵母出现。
(七) 北宋(960年开始)。知组出现擦化迹象;全浊声母有分化为两类的倾向;江、宕两摄合流;梗、曾两摄的舒声韵合流;止摄与蟹摄部分字合流;江、宕摄的入声韵出现效摄读音;轻唇音中的i介音基本消亡;-t, -k尾变为 - 尾。暂时把二等韵开始出现i介音算在这里。
从数量上看,自中唐开始出现的语音变化项目最多,或者说,从盛唐到中唐之间发生的变化最为大量。从质量上看,在上述所有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是两项:庄、章组声母合一和三、四等韵合流,其中以后者尤为关键(关于这一点,下文会论及),而这正是从中唐开始的。就是说,最重要和最大量的变化发生在盛唐与中唐之间,因此应从这里把中古时期划分开来。
其他时期是否也可以划开呢?中唐以前,主要是某些重韵的合并,尽管造成了韵母系统的简化,但大框架没动,跟盛唐到中唐的变化不能相比。唐末五代的庄、章合流是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其重要性可与三、四等韵合流相提并论,不过这时期的变化从数量上说不多。北宋的演变略多,惟重要性稍逊。笔者的意见,可在唐末五代作第二层次的阶段划分。
总括来说,汉语语音史的中古时期可以从盛唐与中唐之间划分为两期:南北朝到盛唐为中古前期,约三个半世纪;中唐到北宋为中古后期,亦约三个半世纪。中古后期还可以再分:唐末以前为后期的第一期,为时一个世纪出头;此后为后期的第二期,有两个多世纪。
前面说过,战乱常常能影响语言出现重大发展。在中古前、后期之间,发生了一场持续时间不长但规模很大、对当时社会的冲击也很大的战乱──“安史之乱”(755-763)。这一事件不仅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实际上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从顶峰向下滑落的起点。在长期太平盛世之后突如其来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生活节奏的骤然加快,以逃难形式出现的人口迁徙不必说了,少数民族对战争的积极参与(战争双方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军队)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都会是造成语言加速变化的社会因素。
至于中古后期的第一、二期之间,也是战乱频频:先是王仙芝、黄巢起义(874-884),此后直至唐朝灭亡,军阀争战不曾中断过。第二期的最初一段(五代)中国北部也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中。从前面列举的资料看,五代到北宋之间,语音的变化也不小。可以认为第二期的中段以后(北宋,960-1125)是相对稳定的时期。
(二) 初唐(618年开始)。庚二耕、删山、东一冬、衔咸、脂之合并。
(三) 盛唐(713年开始)。日母擦化;皆夬、咍泰开、灰泰合、覃谈合并;支开与脂之合并;侯韵唇音开始转向遇摄。此外,知组可能于此时独立。
(四) 中唐(766年开始)。轻唇音分化;常、船母相混;全浊声母变“清音浊流”;三、四等韵合流;止摄4韵全部合流;庚三与清、严凡与盐合并;梗、曾摄入声韵合流(至少是非常接近);尤韵唇音开始转向遇摄;轻唇音声母后的前腭介音开始脱落;元韵转向山摄;浊上变去开始发生。此外,尤幽合并可能发生在中唐,但有可疑之处,祭废合并是盛唐还是中唐的事也不能定。这两项涉及面很小,无大碍。
(五) 晚唐(839年开始)。非敷相并;喻母成立;鱼虞合流;-t与 -k尾开始合并。
(六) 五代(907年开始。如包括唐末,则此一时期的开端可往前推一些)。庄、章组合流;东三与钟、真谆与欣文合流;止摄与蟹摄部分字接近;ï 韵母出现。
(七) 北宋(960年开始)。知组出现擦化迹象;全浊声母有分化为两类的倾向;江、宕两摄合流;梗、曾两摄的舒声韵合流;止摄与蟹摄部分字合流;江、宕摄的入声韵出现效摄读音;轻唇音中的i介音基本消亡;-t, -k尾变为 - 尾。暂时把二等韵开始出现i介音算在这里。
从数量上看,自中唐开始出现的语音变化项目最多,或者说,从盛唐到中唐之间发生的变化最为大量。从质量上看,在上述所有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是两项:庄、章组声母合一和三、四等韵合流,其中以后者尤为关键(关于这一点,下文会论及),而这正是从中唐开始的。就是说,最重要和最大量的变化发生在盛唐与中唐之间,因此应从这里把中古时期划分开来。
其他时期是否也可以划开呢?中唐以前,主要是某些重韵的合并,尽管造成了韵母系统的简化,但大框架没动,跟盛唐到中唐的变化不能相比。唐末五代的庄、章合流是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其重要性可与三、四等韵合流相提并论,不过这时期的变化从数量上说不多。北宋的演变略多,惟重要性稍逊。笔者的意见,可在唐末五代作第二层次的阶段划分。
总括来说,汉语语音史的中古时期可以从盛唐与中唐之间划分为两期:南北朝到盛唐为中古前期,约三个半世纪;中唐到北宋为中古后期,亦约三个半世纪。中古后期还可以再分:唐末以前为后期的第一期,为时一个世纪出头;此后为后期的第二期,有两个多世纪。
前面说过,战乱常常能影响语言出现重大发展。在中古前、后期之间,发生了一场持续时间不长但规模很大、对当时社会的冲击也很大的战乱──“安史之乱”(755-763)。这一事件不仅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实际上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从顶峰向下滑落的起点。在长期太平盛世之后突如其来的战乱造成了社会生活节奏的骤然加快,以逃难形式出现的人口迁徙不必说了,少数民族对战争的积极参与(战争双方都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军队)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都会是造成语言加速变化的社会因素。
至于中古后期的第一、二期之间,也是战乱频频:先是王仙芝、黄巢起义(874-884),此后直至唐朝灭亡,军阀争战不曾中断过。第二期的最初一段(五代)中国北部也一直处于战争状态中。从前面列举的资料看,五代到北宋之间,语音的变化也不小。可以认为第二期的中段以后(北宋,960-1125)是相对稳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