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第一场古乐器音乐会的录像
录像链接:
http://www.56.com/u66/v_NTk2ODkzOTk.html?4803
今年1月31日,我弹了平生第一场fortepiano音乐会。这是海顿f小调变奏曲的录像,观众不多,因为大家还是对我的钢琴更感兴趣。但学校重要的教授都在,甚为欣慰。学校TV Department的教授来录的音,因此录像比较好地反映了这台乐器的特点。所以这里有必要再介绍一些关于这台乐器的细节,以便于爱乐者欣赏比较。它是1780s的维也纳fortepiano (仿Stein),制造者为Richard Hester。这台琴曾经有过很多问题,特别是击键方面,甚至现在还是会时不时有一些问题。比如左踏板有时候有杂音,比如踩左踏板的时候,最低音容易完全不发声。(在我的演奏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大概在2:06秒,低音根本就没有响)。但我和我的老师都非常非常喜欢她的音质。fortepiano非常难保养,因为不像钢琴有铁架子。更要命的是,会维护的人更少。人们都以为她没有现代钢琴好,因为人们很难有机会听到处于好的状态之下的fortepiano。如果维护得不好,fortepiano的难听程度难以忍受,连破立式钢琴都不如。但一旦琴的状态好,那弹起当时的那些作品,要比现代钢琴更原汁原味。
关于作品。
作品写于1793年,为双主题变奏曲。双主题变奏曲在变奏曲的历史中极为罕见,但海顿却用得极多。此曲式并非为海顿原创。原创者可能为CPE巴赫--一位深深影响了海顿的作曲家。此变奏曲之主题一为f小调(时代惯例,f小调往往象征热情与悲哀。),另一主题为F大调,F大调主题反复的时候,我加了一点自己的装饰。(2分31秒开始的那次)--乐曲中,由f小调到F大调的过程出现了三次,(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堪称精彩。
此曲本为奏鸣曲的一个乐章,音乐在变奏二之后以一个五小节的coda收尾。但作曲家突然打破常规,放弃了五小节的Coda,又重新回到了开头的f小调主题。(录像中7分53秒)像很多伟大的音乐一样,作曲家在经历了一番之后又回到了开始,然而此一时却非彼一时,物是人非。变数发生在8分50秒,在一个舒伯特式的转换之后,(那不勒斯六和弦的原位。时代惯例,这个和弦象征绝望与死亡。它不太常出现,但每次出现都效果极为惨烈。海顿在此曲的很多关键点上多次运用这个和弦--比如9分到9分20秒间,他常驻这个和弦进行半音化的模进爬行。)乐曲进入了最后的高潮。半幻想曲,半华彩乐段的写法表达了作曲家那穿透乐谱而出的悲哀和激情。1770年左右,海顿经历了一个感情上突然爆发的时期,后人名之曰狂飙时代。然而音乐上的爆发似乎与他的生活经历不太相关。感情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传统的作曲手法不足以表达之。到了写作此曲的1793年,作曲家的技巧已经足以表达那强烈的感情了。才形成了像f小调变奏曲这样的作品。
也许此曲与海顿的生活经历有关。那就是Genzinger太太。Genzinger夫妇俩是海顿的好朋友,老朋友。先生是一位医生,与海顿一样,受雇于Esterházy家族。太太音乐修养很好,算是海顿的一个知音。都说他俩有情感经历,但我们获得的证据也不过就是一份不怎么能说明问题的信,见这里。
http://www.douban.com/note/97690769/
1793年,海顿创作此曲的那一年,Genzinger去世,生前的最后几封信里,他们提到了这个原本来自于海顿歌剧的f小调主题。到底是不是Genzinger的去世促使海顿放弃变奏曲式而写出这么辉煌的结尾。没有证据。我宁愿信其有。
1792年,海顿从伦敦回来,1793年,他教贝多芬,评论其三重奏Op .1No.3,“听众还没有准备好。”,同年写作此野性程度同样猛烈的变奏曲。1794年,他第二次去伦敦。
我们唯一可知的是,1809年海顿去世的时候,Genzinger先生是在他临死的床边的。
http://www.56.com/u66/v_NTk2ODkzOTk.html?4803
今年1月31日,我弹了平生第一场fortepiano音乐会。这是海顿f小调变奏曲的录像,观众不多,因为大家还是对我的钢琴更感兴趣。但学校重要的教授都在,甚为欣慰。学校TV Department的教授来录的音,因此录像比较好地反映了这台乐器的特点。所以这里有必要再介绍一些关于这台乐器的细节,以便于爱乐者欣赏比较。它是1780s的维也纳fortepiano (仿Stein),制造者为Richard Hester。这台琴曾经有过很多问题,特别是击键方面,甚至现在还是会时不时有一些问题。比如左踏板有时候有杂音,比如踩左踏板的时候,最低音容易完全不发声。(在我的演奏中就有这样一个案例,大概在2:06秒,低音根本就没有响)。但我和我的老师都非常非常喜欢她的音质。fortepiano非常难保养,因为不像钢琴有铁架子。更要命的是,会维护的人更少。人们都以为她没有现代钢琴好,因为人们很难有机会听到处于好的状态之下的fortepiano。如果维护得不好,fortepiano的难听程度难以忍受,连破立式钢琴都不如。但一旦琴的状态好,那弹起当时的那些作品,要比现代钢琴更原汁原味。
关于作品。
作品写于1793年,为双主题变奏曲。双主题变奏曲在变奏曲的历史中极为罕见,但海顿却用得极多。此曲式并非为海顿原创。原创者可能为CPE巴赫--一位深深影响了海顿的作曲家。此变奏曲之主题一为f小调(时代惯例,f小调往往象征热情与悲哀。),另一主题为F大调,F大调主题反复的时候,我加了一点自己的装饰。(2分31秒开始的那次)--乐曲中,由f小调到F大调的过程出现了三次,(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堪称精彩。
此曲本为奏鸣曲的一个乐章,音乐在变奏二之后以一个五小节的coda收尾。但作曲家突然打破常规,放弃了五小节的Coda,又重新回到了开头的f小调主题。(录像中7分53秒)像很多伟大的音乐一样,作曲家在经历了一番之后又回到了开始,然而此一时却非彼一时,物是人非。变数发生在8分50秒,在一个舒伯特式的转换之后,(那不勒斯六和弦的原位。时代惯例,这个和弦象征绝望与死亡。它不太常出现,但每次出现都效果极为惨烈。海顿在此曲的很多关键点上多次运用这个和弦--比如9分到9分20秒间,他常驻这个和弦进行半音化的模进爬行。)乐曲进入了最后的高潮。半幻想曲,半华彩乐段的写法表达了作曲家那穿透乐谱而出的悲哀和激情。1770年左右,海顿经历了一个感情上突然爆发的时期,后人名之曰狂飙时代。然而音乐上的爆发似乎与他的生活经历不太相关。感情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传统的作曲手法不足以表达之。到了写作此曲的1793年,作曲家的技巧已经足以表达那强烈的感情了。才形成了像f小调变奏曲这样的作品。
也许此曲与海顿的生活经历有关。那就是Genzinger太太。Genzinger夫妇俩是海顿的好朋友,老朋友。先生是一位医生,与海顿一样,受雇于Esterházy家族。太太音乐修养很好,算是海顿的一个知音。都说他俩有情感经历,但我们获得的证据也不过就是一份不怎么能说明问题的信,见这里。
http://www.douban.com/note/97690769/
1793年,海顿创作此曲的那一年,Genzinger去世,生前的最后几封信里,他们提到了这个原本来自于海顿歌剧的f小调主题。到底是不是Genzinger的去世促使海顿放弃变奏曲式而写出这么辉煌的结尾。没有证据。我宁愿信其有。
1792年,海顿从伦敦回来,1793年,他教贝多芬,评论其三重奏Op .1No.3,“听众还没有准备好。”,同年写作此野性程度同样猛烈的变奏曲。1794年,他第二次去伦敦。
我们唯一可知的是,1809年海顿去世的时候,Genzinger先生是在他临死的床边的。
-
xiaoxiao.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0-01 22:38:40
-
在找喜感的Ka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8 00:50:36
-
酸坛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4 13:57:19
-
子非愚lfc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4 12:34:58
-
哲学问题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4 12:13:12
-
信而好古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4 10:09:13
-
woodyall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4 10:04:15
-
novich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4 09:59:51
-
icarus 没有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23:40:31
-
弌個Yi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23:31:18
-
~子夜额月华~Alexci~~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7:00:3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6:41:01
-
yapap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6:17:51
-
笑微微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6:15:40
-
Reymont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5:31:14
-
Swift_Swirl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5:27:03
-
schon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5:24:45
-
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4:54:02
-
einsteinliu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3:58:0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3:47:19
-
喂你话梅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3:44:37
-
Mintak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3:21:5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2:45:35
-
波利安娜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2:42:01
-
猫囡的哥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2:27:40
-
有未始有始也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2:25:48
-
蒹葭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2:21:16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2:07:5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1:32:00
-
安云溪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1:29:53
-
Zero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1:29:38
-
Cello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1:21:02
-
江湖险恶@铁嘴为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1:19:18
-
albertxu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1:10:21
-
大尾巴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1:08:46
-
piy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4-13 1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