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树街999号
桃树街(Peachtree Street)之于亚特兰大就如百老汇街(Broadway)之于纽约。或许说这一座城便是打这一条街上长出来的亦不为过。在去亚特兰大以前和去过以后,对我来说,有一点维持不变:桃树街无论是在我的想象还是记忆里,始终都和一个名字连在一起,一个女作家。她在这条街上写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作品;她把这条街也写进了小说;成名十余年后的一天,她在穿过同一条街时,因一场车祸而丧命。这一切听来都极有宿命的意味。女作家名叫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 Mitchell, 1900-1949),代表作《飘》(Gone with the Wind),1937年度普利策获奖人。
遥遥浮想,已是七八年前的旧事。初春三月,在亚特兰大城数日勾留,直到最末一日,才走进桃树街999号,玛格丽特的故居。那是我们在亚特兰大驻足的最后一处。亮晴的一天,城里樱花已谢尽,然而春光妩媚依旧。煦日下立着一座清雅别致的红砖房子,在桃树街和第10街交叉的路口。
“你们可知道,对美国读者而言,哪一本书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 导览员嫣然一笑,“我们总是用一个你们已经清楚答案的问题来欢迎访客。”
这座房子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易其主。到玛格丽特搬入时,房主已将整座房子改成十间公寓,玛格丽特便住进屋角临街的一间。写字桌迎着窗户,抬头便可眺望街景。其实女作家的出身相当优裕,但她拒绝用父亲的钱,一辈子也不曾拥有过一幢自己的house,始终栖身公寓,成名后亦然。这在美国是颇为少见的。她刚搬来此间居住时默默无名,不过是屋主的十户租客之一,如今整座建筑已完全被女作家的盛名所笼罩。房子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度被废弃,九十年代中叶又连遭两场火劫,然而最终妥善修复,更名Margaret Mitchell House,其内部连同后面附属的一座小房子都被建成关于女作家、《飘》和《飘》的电影的纪念馆,成为亚特兰大城的地标之一。
玛格丽特自小就对写作和戏剧极有兴趣。与她4英尺11英寸的娇小身材形成对比的是,她的性格炽烈奔放,近乎不拘一格。她的第一次婚姻,在结婚同年便划上句号,因为丈夫虐待成性。然而第二次婚姻却给玛格丽特带来了真正的幸福。1925年,夫妇俩搬进桃树街999号,次年她开始《飘》的写作。那一年她26岁。她在这里一直住到1932年。《飘》于1936年出版,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写成。
故居里收藏着一些黑白老照片,见证书页之外的逸事。玛格丽特的父亲据说性格暴躁,而她的母亲则端庄贤淑,自小便教女儿阅读英国文学中的经典——这是不是让人联想起斯嘉丽的父母?更有意思的是和玛格丽特很亲近的一位修女,媚兰妮——没错,小说中纤弱却心地纯净、无我的爱心散发着圣徒光辉的媚兰妮,其名便由此而来。玛格丽特写小说时曾特地征询修女的意见,问能否借她的名字一用,修女答应了,不过提出一个条件:与她同名的人物必须“非常好”,好到不见瑕疵。端详着墙上修女的照片,温和的面容恬静如水,我不禁微笑——许多年来媚兰妮都是我在《飘》中最喜爱的女子,若就其人而言;虽然在小说的意义上,无可辩驳斯嘉丽的形象更丰盛更有看头。
离开亚特兰大,在驱车去查尔斯顿的路上,趁我的旅伴既不曾读过《飘》又不曾看过电影,我找到机会叙述一个曾让少年时的我极为着迷的故事。一个个人物,一幕幕场景,一枚枚细节,热烈而肆无忌惮的品头论足,借“文学批评”的名义。及今依然记得那条通往南卡罗来纳州的公路,阳光如此明丽,公路两旁的树木,叶子仿佛都是淡金色的,倒映在记忆里恍如一幕老电影,浸着一种老南方的乡愁的味道。透过一个二十世纪的作家的眼睛,跳出正史,回望一个世纪前的一场纷争,一段家族史,一则以地域为标签的文化传奇,乡愁——关于大地,血脉,历史时空的嬗变与个体生命的绵延——恐怕便是这部史诗般的小说教给我的最深最动人的一课。从亚特兰大到查尔斯顿,一路上都在咀嚼这样一味乡愁。《飘》的影像化作那一次老南方之旅的布景,影影绰绰却又眉目分明,渐行渐远却又氤氲不散。或许行将褪色,可又仿佛永远不会褪色。随风而逝,却又一再御风归来。
2011.03.14 早報專欄
遥遥浮想,已是七八年前的旧事。初春三月,在亚特兰大城数日勾留,直到最末一日,才走进桃树街999号,玛格丽特的故居。那是我们在亚特兰大驻足的最后一处。亮晴的一天,城里樱花已谢尽,然而春光妩媚依旧。煦日下立着一座清雅别致的红砖房子,在桃树街和第10街交叉的路口。
“你们可知道,对美国读者而言,哪一本书的印刷数量仅次于《圣经》?” 导览员嫣然一笑,“我们总是用一个你们已经清楚答案的问题来欢迎访客。”
这座房子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易其主。到玛格丽特搬入时,房主已将整座房子改成十间公寓,玛格丽特便住进屋角临街的一间。写字桌迎着窗户,抬头便可眺望街景。其实女作家的出身相当优裕,但她拒绝用父亲的钱,一辈子也不曾拥有过一幢自己的house,始终栖身公寓,成名后亦然。这在美国是颇为少见的。她刚搬来此间居住时默默无名,不过是屋主的十户租客之一,如今整座建筑已完全被女作家的盛名所笼罩。房子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度被废弃,九十年代中叶又连遭两场火劫,然而最终妥善修复,更名Margaret Mitchell House,其内部连同后面附属的一座小房子都被建成关于女作家、《飘》和《飘》的电影的纪念馆,成为亚特兰大城的地标之一。
玛格丽特自小就对写作和戏剧极有兴趣。与她4英尺11英寸的娇小身材形成对比的是,她的性格炽烈奔放,近乎不拘一格。她的第一次婚姻,在结婚同年便划上句号,因为丈夫虐待成性。然而第二次婚姻却给玛格丽特带来了真正的幸福。1925年,夫妇俩搬进桃树街999号,次年她开始《飘》的写作。那一年她26岁。她在这里一直住到1932年。《飘》于1936年出版,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写成。
故居里收藏着一些黑白老照片,见证书页之外的逸事。玛格丽特的父亲据说性格暴躁,而她的母亲则端庄贤淑,自小便教女儿阅读英国文学中的经典——这是不是让人联想起斯嘉丽的父母?更有意思的是和玛格丽特很亲近的一位修女,媚兰妮——没错,小说中纤弱却心地纯净、无我的爱心散发着圣徒光辉的媚兰妮,其名便由此而来。玛格丽特写小说时曾特地征询修女的意见,问能否借她的名字一用,修女答应了,不过提出一个条件:与她同名的人物必须“非常好”,好到不见瑕疵。端详着墙上修女的照片,温和的面容恬静如水,我不禁微笑——许多年来媚兰妮都是我在《飘》中最喜爱的女子,若就其人而言;虽然在小说的意义上,无可辩驳斯嘉丽的形象更丰盛更有看头。
离开亚特兰大,在驱车去查尔斯顿的路上,趁我的旅伴既不曾读过《飘》又不曾看过电影,我找到机会叙述一个曾让少年时的我极为着迷的故事。一个个人物,一幕幕场景,一枚枚细节,热烈而肆无忌惮的品头论足,借“文学批评”的名义。及今依然记得那条通往南卡罗来纳州的公路,阳光如此明丽,公路两旁的树木,叶子仿佛都是淡金色的,倒映在记忆里恍如一幕老电影,浸着一种老南方的乡愁的味道。透过一个二十世纪的作家的眼睛,跳出正史,回望一个世纪前的一场纷争,一段家族史,一则以地域为标签的文化传奇,乡愁——关于大地,血脉,历史时空的嬗变与个体生命的绵延——恐怕便是这部史诗般的小说教给我的最深最动人的一课。从亚特兰大到查尔斯顿,一路上都在咀嚼这样一味乡愁。《飘》的影像化作那一次老南方之旅的布景,影影绰绰却又眉目分明,渐行渐远却又氤氲不散。或许行将褪色,可又仿佛永远不会褪色。随风而逝,却又一再御风归来。
![]() |
Margaret Mitchell House, 999 Peachtree Street, Atlanta. |
2011.03.14 早報專欄
-
知味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1-17 23:59:42
-
亲爱的欧阳毛毛 赞了这篇日记 2015-10-22 14:22:03
-
thesaturdays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0-02 09:19:0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02 05:56:54
-
眠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7 19:49:27
-
drizzl_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9-03 18:07:48
-
fruit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5-11 10:13:38
-
王衍玲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21 13:09:59
-
朵萝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9 21:27:20
-
悠悠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6 09:46:14
-
锦衣夜行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22:35:11
-
旺旺家的咪咪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20:28:17
-
句芒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8:29:56
-
🌟の🧩🧩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8:13:59
-
微光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5:58:42
-
as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4:08:0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2:58:49
-
海鸥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2:04:04
-
LauraSoph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2:02:23
-
小林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1:50:36
-
zo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1:06:01
-
Amphetami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1:03:06
-
风雨骑老师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0:19:06
-
意闲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10:03:46
-
阿虹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09:42:22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09:41:32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09:35:49
-
宋乐天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09:31:21
-
查小河 赞了这篇日记 2011-03-15 09: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