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观念史事件”(1995-2007)

。

来自: (关闭。)
2007-12-11 16:40:30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mlln

    mlln (我的内心博物馆。) 2007-12-11 16:43:06

    坐下来学习

  • 。

    (关闭。) 楼主 2007-12-11 16:43:28

    PS: 思想史或观念史研究者认为,观念史事件是某些较特殊的社会事件,“社会史”是社会事件的历史,而观念史事件并非一般历史事件,它蕴含思想价值,并直接参与到社会观念的构建(或改变)之中,甚至对思想史构成影响。

  • 。

    (关闭。) 楼主 2007-12-11 18:23:10

    期待大家就网络技术发展方面具有观念史影响的例子说几个。。。

  • wei

    wei 2007-12-11 20:08:00

      10月 维基百科再次被封(开源运动与内容开放运动的本土化和平民化、民间知识生产对抗精英知识生产的社会运动、新媒介凸现信用与责任危机、互联网知识生产与内容的政治控制) wiki谈不上开源那,开放用户编辑不等于开源  10-12月 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先于公映在网上热议(主旋律作品意外受追捧、网民审美意识的平民化、网络引导传统媒体的力量渐强) 这个,说网络引导传统媒体,这个提法不好吧,这样有点拔高网络,实际上我感觉还远未够班那

  • 。

    (关闭。) 楼主 2007-12-11 22:55:00

    wiki是开源引导的内容开放,比开源更深入。 《士兵。。》的确是网络引发火爆的,已有相关研究文章追踪过了。

  • 。

    (关闭。) 楼主 2007-12-11 23:10:14

    我个人在网络技术事件对网络社会发展的影响方面不熟悉。 哪位有了解的?

  • 。

    (关闭。) 楼主 2007-12-12 23:01:07

    比如,P2P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观念吗?

  • 老熊猫

    老熊猫 2007-12-13 15:16:27

    SBTJ是百度捧红的吗?

  • 。

    (关闭。) 楼主 2007-12-13 20:14:34

    士兵突击。 LS为什么这么说呢?

  • 。

    (关闭。) 楼主 2007-12-14 17:01:06

    网络事件在性观念方面,改变了传统认识吗? 比如2003的木子美事件。

  • 。

    (关闭。) 楼主 2007-12-22 06:33:52

    陈帆红的著作《网络与现实之门》2001年1月1日出版,是一个中国互联网由虚拟欲求进入现实的标志。

  • 。

    (关闭。) 楼主 2007-12-25 20:40:04

    饭否的王兴谈到,互联网有三个转变: 早期门户网是由(网络出钱雇)人来组织互联网内容; Google发展为更便宜的由机器来组织内容; Facebook等社交网络重新发现由加入人(网民自己)来组织内容更省事更广泛。 也是回归。

  • 。

    (关闭。) 楼主 2007-12-25 20:41:11

    从人为的信息分类,到我们看到聚合的机器的信息分类,到今天更个性化的信息分类,我完全可以个人定制,这个可以说是互联网三个不同的应用阶段。 这也是互联网建设者观念的变化。

  • 。

    (关闭。) 楼主 2007-12-25 20:42:49

    王兴的观点是: Facebook引发很多猜想,大的SNS平台就像经营一个城市,把一个城市建好以后,把路修好、把路弄平,这个地方也可以交给别人去做。

  • 。

    (关闭。) 楼主 2007-12-25 20:49:59

    ART说法: 首先是art艺术的意思,另外是它的三个词: 注意力(attention),光有注意力可能效果不好; 第二步是相关性(Relevance),Google可能比传统的门户网站做的好些;如果更相关,广告价值就提高了; 最后是信任(Trust),SNS利用了人际关系网及其中的Trust,能进一步提升广告价值。

  • nono

    nono 2008-02-18 23:15:02

    上面说百度捧红许三多是因为百度首个LOGO人物是许三多。 有没有别的分类方式除了按时间来。 比如饭否应归于微博得范畴,facebook和校内是SNS。 如果是中国的观念史,那么有多少是首次出现的?COPY国外的做法有很多。 有兴趣啊有兴趣~

  • 。

    (关闭。) 楼主 2008-02-19 00:04:12

    别的分类也有,比如道德事件、政治事件、娱乐事件等,但没有最后定型。 你的分类意见呢? 中国首次,正在研究中,呵呵。

  • 。

    (关闭。) 楼主 2008-03-16 23:18:56

    彭宇案后,同样是南京街头,同样是老太太摔倒,令人痛心的一幕。 http://news.sina.com.cn/c/2008-03-16/044913579647s.shtml

  • 。

    (关闭。) 楼主 2008-06-21 18:37:34

    中国式网络影响   新华网(2007-11-23 08:15:27) 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在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华南虎照片”。 正是因为来自网络的追问与怀疑,才让更多人接近事实的真相,这就是网络的影响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多年以后,当周正龙回忆起2007年的秋天,或许仍会百感交集。这个陕西当地农民,此刻正因一组华南虎照片陷入被质疑的漩涡。周自称是那组照片的拍摄者,而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声则认为华南虎照纯属伪造。 相比之下,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显然没有这样的烦恼,尽管几天前有人在网上怀疑“嫦娥一号失踪了”,但国家航天局等部门的权威消息已经证实那不过是“瞎说”。 嫦娥一号和华南虎,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且自身不会主动表白的载体,就这样被裹挟着成为2007年秋冬之交的网络主角。不同的是,关于前者的传言已经偃旗息鼓,而后者引起的舆论纷争依然高烧不退。    网络牵引下的“华南虎风波” 一切都源于40天前的那场新闻发布会。 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像展示宝贝一样”将一组华南虎照片对外发布。同时宣称,这组照片不仅有力地证明野生华南虎在中国境内没有灭绝,更说明当地极可能存有一个野生华南虎的繁殖小种群。 然而,当很多人开始为这一发现欢欣鼓舞之际,网络上的质疑气团已经悄悄生成。 当天15时46分,网友“人力车夫”率先在摄影专业论坛“色影无忌”上转载该信息以及华南虎照片。质疑的声音在5个多小时后开始出现。21时25分,“林中啄木”跟帖认为,“照片像是PS的”。感性怀疑随后转向了专业求证,网友们分别从光线、透视关系、颜色等专业角度对照片进行了分析。第二天22时05分,自称“靠PS吃饭”的网友“洪都刀客”发帖称:大家可以根据(照片中)树叶的大小,推算出老虎的大小,如果照片是真的话,老虎估计只有老鼠那么大。 随后,天涯社区、凯迪网络等一大批网络论坛开始跟进,无论是“摆拍说”还是“假照片合成说”,矛头几乎都指向一点:华南虎照片系伪造。网上的声音迅速转到现实中,中科院专家、陕西省官员、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照片原作者纷纷投入争论……    “嫦娥失踪?”来自网络的谣传 求证真相与散播传言,有时候只有一步之遥。 当众多“虎迷”忙着寻觅华南虎踪迹的时候,另一群人却在网上因“失踪的嫦娥”大吐口水。 11月13日17时16分,网友“台辅”在凯迪网络“猫眼看人”论坛的一篇帖子,引起了一场短暂的风暴。 自10月24日顺利升空以来,“嫦娥”奔月的每一步无不吸引着世人的关注,因此可想而知,这篇标题为“嫦娥一号失踪了吗?”的帖子引起的巨大冲击波:超过12万的点击量、近千个回帖,“看来是出问题了”“可能正在抢救”等说法一时间甚嚣尘上。    外媒关注中国网络争论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华南虎照风波,还是嫦娥一号的去向,传统媒体一直充当着网络的传声筒和求证者,决定该事件走向的几个关键点,无一不是来自网民自发的力量。而中国网民的努力,甚至引起了境外媒体的关注。 “继续:寻找华南虎的行动在继续!”早在10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即以此为题,报道了濒危的华南虎被拍摄后在中国网络上引起的争议。最令国内关注的外媒报道,当属美国《科学》杂志刊登虎照。 这份与英国《自然》杂志并驾齐驱的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在11月9日的“随机样本”中,以300字左右的篇幅介绍了中国人正因华南虎照片真伪展开的大辩论,报道同时配发了周正龙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其在华南虎照片旁编发的配图说明意味深长:“‘平面’老虎?”狐疑之情,溢于言表。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介入了嫦娥一号去向的求证。 其实早在11月12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就已发布消息,表示受月球运动轨迹影响,嫦娥一号将有45分钟与地面失去联系。在“失踪说”传出当天下午,也有媒体采访专家进行了解释,认为暂时失去联系是很正常的情况。 “网上的消息是没有根据的,瞎说的,由它去好了。不过,相信我!‘嫦娥’跑不了的。”11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正式就此辟谣。    直面网络的影响 至此,从网上冒出“嫦娥一号失踪”的帖子算起,谣言只流传了3天。 而截至11月20日,有关虎照的真假却依然扑朔迷离,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 同样是因网络引起的质疑声浪,却出现迥然不同的结局,其间固然有辨证真伪之技术难度的差异,但如何应对网络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的课题。显然,国家航天局的做法更为成熟和积极。 龙乐豪辟谣后,率先发出质疑的“猫眼看人”论坛上也有网友进行了反思。“个别网民从极端心态出发,唯恐事态不混,甚至将之和一些毫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显然不但有失热情,也有失理性,实质是一种搅混水的心态。”11月20日,一位署名为“kunlunyijian”的网友如是写道。 在同一天,国家航天局发布权威消息:到20日14时,嫦娥一号已绕月飞行158圈,卫星工作正常,状态良好,地面测控正常。与此同时,为便于公众了解情况,在国防科工委政府网站、国家航天局网站及中国探月网站上将及时公布嫦娥一号卫星的最新状况。这显然是为保证信息畅通的举措之一。 相比之下,华南虎照风波现在仍处于拉锯状态。11月初,最先质疑华南虎的中科院植物所首席科学家傅德志甚至曾放言,国家林业局不可能组织起专家实地调查华南虎,“没有专家会为了一张纸老虎往火坑里跳”。权威部门的缺席,不仅使网络纷争愈演愈烈,更无助于真相的水落石出。    网络新闻考验国民成熟度 网民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即走向网上文明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晓德发自北京 “史上最牛钉子户”“山西黑砖窑事件”“华南虎照片风波”……2007年,太多的新闻从网络而来,进展轨迹如出一辙: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继而成为社会公众事件。 “这是很正常的。”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相比传统媒体,触角更丰富的网络可以使公众事件的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网络将成新闻发布“重要渠道” “传统媒体采集资讯时受制于渠道本身的局限,而网络作为自媒体属于全民生产,所以现代传媒将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并不意外。”喻国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周庆安很认同喻国明的看法,他认为传统媒体从网络获取信息的现象将会长期持续。“在今天的时代,大众传媒空间依赖网络空间,并把网络话题当作延伸自己表达空间的方式已成一种必然,无论是‘最牛钉子户’,还是‘黑砖窑事件’,无不如此。”周庆安说。 一份来自国外的研究称,到2010年,将会有70%左右新闻事实的第一发布人不是专业记者,而是来自于民间的博客和播客。“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媒体对网络在采集新闻、获知事实方面的依赖性应该是越来越高,而不是减少。”喻国明对此解释道。    消极因素可自我修正 此次华南虎照片风波中,有一个现象被反复提起,就是网民表现出的理性与成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以严谨的态度冷静地调查取证,将可能获得真相的方方面面一点点呈现在网络上。这与很多人印象中网上只会攻击谩骂大相径庭。 “网民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即走向网上文明。”喻国明表示,刚开始人们可能认为网络处于孩童时代,但在互相碰撞中,一些标准和底线就会自然形成,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影响,就会更加强大。 喻国明同时谈到,一些网络流言也将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网络无非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不同的只是网络传播特点决定了它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这其实是在锻炼人们对信息的判断意识。”至于如何锻炼,“嫦娥一号失踪了”流言的起始过程,或许就是一个明证。 除此之外,在周庆安看来,网络带来的消极因素,还可以在自我分解和自我修正中得以降低甚至规避。一个例子是,当初所谓“史上最恶毒后妈”风靡网络后被证实为虚假炒作,以后再有类似的传闻就很难形成气候。“随着网民素质的逐渐提高,网络发挥积极影响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周庆安说。 国外引导经验值得借鉴 为什么中国的网络影响如此强大? 周庆安认为,网络影响代表的是草根的力量,民间的声音,所以影响自然广泛。其实,不光是在中国,世界很多国家也都开始更加重视网络的影响,并在积极通过一些方式来进行引导。 “美国有两个方面的法律条文互相制衡,一是充分保障公民出版和信息公开等自由,另一方面,在网络上也有相应的法律。”周庆安所说的法律,指的是美国1996年至今通过的四部法律,分别为:《通讯内容端正法》、《儿童在线保护法》、《儿童网络隐私规则》和《儿童互联网保护法》。 周庆安分析说:“如果不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诽谤的尺度、私人空间信息披露的尺度就缺少明确的规定。”

  • 。

    (关闭。) 楼主 2008-08-19 16:19:54

    2003年 增加了反黄壮士事件。

  • 。

    (关闭。) 楼主 2008-09-14 22:39:41

    1996年,增加了一个事件。

  • 。

    (关闭。) 楼主 2008-10-27 23:05:41

    盘点互联网13年: http://chinese.mediachina.net/index_news_view.jsp?id=93890

  • ritazhao

    ritazhao 2008-11-05 21:46:19

    人肉搜索

  • 晓

    2008-11-12 22:45:31

    2008年6月19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发布《2008年中国软件自主创新报告》,报告指出,传统软件业正在面临互联网的挑战和冲击。互联网的观念、运营模式都对传统软件产生巨大的影响。   报告进一步指出,由于互联网的介入使软件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同时,互联网对于软件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新的软件发展模式。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式,比较类似于互联网中的Web1.0时代的门户网站,是以产品为中心。而Web2.0时代的软件开发要逐步完成“去中心化”的工作,让客户成为中心。   报告同时指出,互联网的出现,也成就了共享软件、新型网络公司和软件即服务(SaaS)的成长。

  • 。

    (关闭。) 楼主 2008-11-13 00:18:33

    我关心是哪些互联网观念影响了未来软件业发展。

  • 。

    (关闭。) 楼主 2009-04-12 21:12:48

    资料:铜须门专题 http://wow.duowan.com/static/N/00BN/00BN0.html

  • 。

    (关闭。) 楼主 2009-04-12 21:52:23

    资料:朱令事件-天涯专题 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15984&tid=2552549149773927515&ref=stickytopics

  • 。

    (关闭。) 楼主 2009-04-22 16:57:18

    资料: 陆幼青网上纪念馆http://cn.netor.com/m/minren/luyouqing/main.asp?boardid=3376 狗与互联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cf52a0100ckvc.html?tj=1

  • 今日

    今日 (云水无意 圣人无梦) 组长 2009-12-30 16:38:03

    2003年事件评论: http://www.zijin.net/blog/user1/282/archives/2005/1466.shtml

  • 流憩

    流憩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2011-08-12 21:03:40

    学习了

  • 今日

    今日 (云水无意 圣人无梦) 组长 2011-08-23 21:29:00

    搜狐专题: 突发事件媒体当如何应对? http://media.sohu.com/s2011/tfsj/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5148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