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波妞
来自: 波妞 2018-06-21 09:31:04创建   2025-08-22 22:49:48更新
来自:豆瓣小组
全世界最努力的嗑药鸡来了!ibkpp从来不需要嗑假糖,要嗑就嗑真的💪🏻给大家整理一下这些年bkpp的大石锤,给反复横跳的姐妹一颗定心丸(“锤”是一种很主观的说法,不接受ky;仅收录已确定的,均为楼主自行整理,欢迎补充) bk钱包里的合照 我愿称之为镇楼之锤...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VOR 1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下文是基于原著以及导演编剧演员的访谈而写,与电影情节出入颇多,而且只是对他性格两面的简单概括,第二部电影不愿提及,活得那样累的BJ实在让我觉得不堪。) 自己一直是个后知后觉的人,差不多在BJ大红很久后,才对着屏幕上的MARK DARCY大叫那个已被用滥得形容词,太完美了!也是在看了BJ很久以后,才慢半拍意识到原来darcy是一个需要去面面观的人。 他明显不是那种带着金碧辉煌的光芒从大唐盛世走来的人,更似是魏晋风...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解读人:陈斯一,剑桥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作品写作年代:公元前385~370年之间 作品反映年代:公元前416年 作品中的核心人物:阿西毕亚德及苏格拉底 作品内容:这篇对话所描写的是悲剧家阿佳通为了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中畅饮交谈的内容,整篇对话主要是由6篇对爱神厄洛斯Eros(是一切爱欲与情欲的象征,在柏拉图之后,Eros被认为是爱神阿芙洛狄忒的儿子,一位手持弓箭的美少年)的颂辞以及最后的阿西毕亚德对苏格拉底的赞辞组成。 作品大前提: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在古希...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James Wilby James Wilby,是我所欣赏的英伦气质精粹的最佳诠释。这个从《莫里斯》和威尼斯水城走出来的男人,淡泊,清新,舒雅,不趋势利,心态恬和。如果以酒而喻,他的气质很像年份悠久的白兰地,纯净,收敛,只有打开之后方能闻其清冽香气,品其醇厚内涵。 但他其实最爱的是红酒。 他从来没有与真正的职业演员这个身份不匹配的新闻蜚闻,除了必要的公务活动,我们甚至很难在公众场合看到他的身影,名...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献给更幸福的世代,或是其中更幸运的。 “你知道,如果你放过我,我会半梦半醒地度过这一生。” 当克莱夫和莫里斯躺在长满草的堤岸上,那是阳光灿烂的一天。他们在草地上,嬉闹,虚度时间,沉浸在阿弗洛狄忒的甜蜜气息里,河水在他们身边几乎察觉不出地移动着,...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Mary Smith的广播:

这两天跟怎么跟Neue Sachlichkeit杠上了……既然杠那就杠到底. Otto Dix,他的画就是New Objectivity的标准代言,冷眼旁观着20-30年代夹在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德国社会:一遍是腐化堕落、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小布尔乔亚,一遍是卑微困窘衣食无着的下层贫民。Otto Dix用了一种非常古老的,13-14世纪意大利古典主义肖像画常用的技法,即蛋彩画上再敷油彩,让他笔下的人物面部皮肤有一种神圣而冷峻的质感。然而与传统蛋彩画典雅温润的用色不同,他给那些纸迷金醉的妓女舞娘和她们的资产阶级顾客施以浓脂艳粉,怪异的造型。我不知道1972年的电影Cabaret的导演Bob Fosse究竟多大程度参考了Otto Dix的绘画作品,但是电影Cabaret反映的视觉美学,与Otto Dix的画一脉相承,这是不争的事实。甚至电影开场没有几分钟,导演干脆直接cosplay了Otto Dix给时髦又androgynous的记者小姐Sylvia von Harden的肖像画。 就如电影Cabaret所描绘的那样,一战战败后的德国,通货膨胀严重,纳粹阴云笼罩,失业率暴增,人民生活其实极度艰难,然而就是这样贫瘠的土壤,却长出了最腐化堕落的恶之花,小布尔乔亚们过了今天没明天,拥抱酒精、精神药物、滥性的生活,寻欢作乐最神圣,什么烦心的社会大事儿干脆不去想它。Cabaret给了这种生活一个称呼,"Divine Decadence (神圣的堕落)"。这是什么人类心理呢?不由想起曾经一集故事FM,讲叙利亚内战时期,白天地上是狂轰滥炸,谁想到在夜晚,大马士革的地下却布满了各种酒吧,人们觥筹交错衣香鬓影,一样的Divine Decadence,一样的精神麻痹。日军占领期间的上海孤岛时期,也是一样的。 Cabaret里Sally唱的最后一首歌,就是这种情绪的写照: "What good's permitting Some prophet of doom To wipe every smile away. Life is a Cabaret, old chum Come to the Cabaret! I used to have a girlfriend known as Elsie With whom I shared four sordid rooms in Chelsea She wasn't what you'd call a blushing flower... As a matter of fact she rented by the hour. Check Out The day she died the neighbors came to snicker: 'Well, that's what comes from too much pills and liquor.' But when I saw her laid out like a Queen She was the happiest... corpse... I'd ever seen.I think of Elsie to this very day. I remember how she'd turn to me and say: 'What good is sitting all alone in you room? Come hear the music play. Life is a Cabaret, old chum Come to the Cabaret.' " 1. Otto Dix, Portrait of the Journalist Sylvia von Harden 1926. 2. Otto Dix, Portrait of Dancer Anita Berber 1925. 3. Otto Dix, Großstadt (Metropolis), 1927-1928. 4. Otto Dix, Salon 1927. 5. Otto Dix, Three Prostitutes on the Street, 1925. 6. Otto Dix, To Beauty (An die Schönheit), 1922. 7. Otto Dix, Großstadt (Metropolis) - Amputated veteran, 1927-1928. 8. Otto Dix, Mother with Child, 1921. 9. Otto Dix, Old Couple, 1923.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Mary Smith的广播:

继续Neue Sachlichkeit (New Objectivity) 之旅。今日份的惊喜/惊吓是Gert Heinrich Wollheim给的,不过除了他后来那些New Objectivity风格非常明确的作品,他最出名的作品却是一副非常粗糙却极度震撼的那副"受伤的人 (1919)",画的是Gert Wollheim在一战中腹部受伤的亲身经历。这幅画说起来完成时物质条件极度艰难,Gert Wollheim甚至没有一块像样的帆布,最后索性画在了拼合在一起的两块木板上 (图片中还是能看到拼合的缝隙)。而这张画蜚声闻名,则是因为它被电影“沉默的羔羊”,挂在了教授牢房的石墙上……🙈 1. "The Silence of Lamb", 1991 film starring Anthony Hopkins. 2. Gert Wollheim, Verwundeter (The Wounded Man), 1919. 3. Gert Wollheim, Untitled (Couple), 1926 (据说这幅画是一对同性友人) 4. Gert Wollheim, Abschied von Düsseldorf (Farewell to Düsseldorf) 1924. 5. Gert Wollheim, Die Kartenspieler (The card players) 1946. 6. Gert Wollheim, Der Mäzen (The Patron) 1964. (嗯这时候Gert Wollheim已经搬到了纽约,不知道他从他的赞助人那儿受了什么刺激)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在电影《单身男子》之前,大概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这个名字。 这位《单身男子》的原著作者是享誉世界的英裔美国作家,他的小说集《柏林故事》(The Berlin Stories)入选《时代周刊》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他本人早在3...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娜塔丽·巴涅(Natalie Clifford Barney,1876 – 1972),旅法美国作家,活了96岁高龄,谈了毕生恋爱,伤了太多女人的心。1909年,她在巴黎雅各布街二十号开设文学沙龙,盛况空前,一直延续六十年。 她的恋人太多,主要恋人有: 多丽·王尔德与巴涅“只有一个蜜月”,但是王尔德配方的黄瓜三明治在巴涅的“星期五沙龙”上摆了好多年,款待了太多贵宾——普鲁斯特、乔伊斯、阿波利奈尔、里尔克、海明威、菲兹杰拉德、柯莱特、纪德、科克托等等等等。 王尔德的《不可儿戏》中,这种黄瓜三明治是...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这是由一位同性恋者撰写的、由一位同性恋者拍摄的、讲述一位同性恋者的故事。三个不同时空的人物融会于电影中,也许其中有彼此的印记。 ********* 第一个男人:E·M·福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一般称作E·M·福斯特,他是《莫瑞斯》的原...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上一次看Julie & Julia已经是10年前,那时候在豆瓣留下一条简短的评论说 “生活态度决定一切”。 2009年那时我才20岁出头,刚从大学毕业,也不知道到底想要做什么,因为金融危机勉强找到一份工作,和当时的男朋友憧憬着独立和小家庭但依然困惑究竟该如何开始以及这样...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家附近有个区政府用旧房子改建而成的幼儿活动中心パオパオ(PAO PAO),专门提供给上幼儿园以前的儿童玩乐。当然也不是免费的,玩一次200日元(以物价而言,就相当于国内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没有时间限制,可以自带便当在那儿吃饭(咖啡一杯120日元,还有放在藤篮里出售的小袋手工曲奇饼)。像这种政府提供的福利性设施场所,在日本每个城市都随处可见。但对我而言,PAO PAO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每周周一中午11:30开始,会有手工面包出售。面包不是PAO PAO的工作人员制作的,而是由附近智力障碍福利院的成员...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太阳已经无数次升起 别总是对我说继续前行 生活有时毫无魅力可言 每个人都会老去 有些事情总会发生 有些事情我始终半信半疑 寂静无声的夜已化为泡影 我早已习惯每一场游戏 越是下雨的时候越是开心 每当风吹起我就确信 拐弯的地方要深呼吸 今天别只剩下回忆 一切想要得到的东西 最终都不一定令我们满意 好戏永不停息 哪里都有陷阱 当你回心转意 别总说对不起 希望依然昂首挺立 光辉岁月意味着别轻易放弃 所...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做一个好丈夫可真难啊!」这是2016年爷爷和奶奶争吵过后,爷爷写在日记中的感叹,那年爷爷78岁,奶奶74岁。 做一个好丈夫有多难呢?爷爷在日记中卑微倾诉,他这一辈子都是在奶奶的苛责训斥之下伏低做小逆来顺受的。而我印象之中关于他们两人的真实相处,也大体如此,爷爷没有夸张没有诋毁。 「太蛮横了!」「太霸道了!」「过不下去了!」这是爷爷日记中经常出现的三句哀怨。 奶奶训斥爷爷,向来都是有理有据的。 八十年代的某一天,爷爷从学校开完会回家,连续被奶奶骂了两场,第一场是因为小儿子沉迷电视,第二场是因为大...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小飘的博客 《飘》越七十年(三) 2010-02-12 05:12:37 Like the Old South itself, They Have Gone With The Wind (I) 当Margaret Mitchell将自己披阅七载的书稿交给Macmillian的出版商时,书稿暂时根据女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为“Pansy”。出版商很快觉得这个名字不 够...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电影开头嬉皮少女们翻垃圾时唱的那段旋律出自曼森本人所写的always is always forever 凶案发生后,三名少女在上法庭受审时,手挽着手穿过走廊,唱的也是这首歌,边唱边相顾大笑。 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种神经质的杀手笑容,她们穿着粉蓝色系的连衣裙,好像一群无忧无...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Once Upon a Time”被中文翻译成《好莱坞往事》,其实并不是片名的本意。Once upon a time在英文中,永远是童话的开头。在以前,古时候,有公主和王子的时候……这才是这部电影要表达的原意。看完电影才明白,这不是昆汀写给好莱坞的情书,而是他撰写的好莱坞童话...
回复
来自:豆瓣读书
(8人评价)
作者: 陈爱强 / 刘晓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9-12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题解] 《十四篇祈祷》(Quatorze Prières)是耶麦诗歌中的名篇,尤以《为带驴子同上天堂而祈祷》最为脍炙人口。这部诗集于1898年7月由法杰出版社(Faget)在奥尔泰兹印制成小册子,是非卖品。 马赛尔•施沃布在1898年12月26日致耶麦的信中写道:“……我真感动,...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作者 | Glenn Kenny ,Roger Ebert, CC官网简介 编译 | 余春娇(北京) 编辑 | 树迎(合肥) 近日,关于昆汀·塔伦蒂诺的曼森家族杀人事件新片的卡司消息放出,在影迷之中引起热议。罗曼·波兰斯基的妻子,演员莎朗·塔特,正是这桩杀人案的受害人之一。趁着这股热潮,我们来重温一下她出演的异色经典《娃娃谷》。 好小说容易被拍成烂电影,是影迷圈内公认的真理,同样适用的是,烂小说更有可能被拍成好电影,甚至伟大的电影。它们给予导演可利用的素材和可碰撞出火花的灵感。 但当我们谈论《娃...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奥斯卡金像奖是美国电影行业的最高奖项,也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电影奖项之一。 今年是奥斯卡成立90周年,回望过去的89届颁奖典礼,有太多精彩的片段和经典的人物。下面,就让我们盘点一下岁月长河中那些令人难忘的奥斯卡故事。 第一届奥斯卡 1929年的5月16日,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在洛杉矶举行,学院成员加上他们携带的宾客总共270人出席,每人还要交5美元(约等于今天的70美元)的入场费。 获奖名单早在2月份就已公布,整个典礼只持续了15分钟,颁发了12个电影奖和两个荣誉奖。 最佳影片是威廉·A·韦尔曼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之前 參加外語朗誦活動的廣播 裏面提到了藤原綏子和三條院的故事,因爲是隨便從書裏翻來的,並沒有仔細看上下文,只知道是出自敘述藤原兼家的子女的一段。方纔又去看了,發現上下文的故事都挺耐人尋味。這裏把原文找出來並加上轉述和註釋。本文中引用的原文和註都出自小學館新編日本古典文學全集版。 また、対の御方と聞こえし御腹の女、おとどいみじうかなしくし聞こえさせたまて、十一におはせし折、尚侍になしたてまつらせたまひて、内住みせさせたてまつらせたまひし。 前文說了藤原兼家正室的子女,這裏開始說側室的女兒。兼家說...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波妞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