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

天天
来自: 天天 2018-06-20 03:10:50创建   2018-06-20 03:10:50更新
来自:豆瓣相册
Gawiel 1人喜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宋乐天 272人喜欢
原先白堤上有两棵碧桃我比较熟悉,图中是其一。去年的末尾,晴天大风,我和好友们同游白堤,不意发现它已然断了一条主臂。缺口平整,猜测是因病变而截的枝。当时以为虽然失了平衡,春天依然能开出半树花来吧。四个月后再去,才知道过于乐观了。残存的枝条上细枝黝黑...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临水 397人喜欢
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一 《红楼梦》里有几句话让人读来口里如含着千斤橄榄。比如,“人生情缘,各有分定”。 大观园里住着一个男孩子和一大群女孩子。怡红公子宝玉被一大群女儿围着,自然也是春风得意的。 于是宝玉的愿望,原也不过是生死于温柔富贵乡中,被女孩子们围随:“只求你们同看着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飞灰——飞灰还不好,灰还有形有迹,还有知识。等我化成一股轻烟,风一吹便散了的时候,你们也管不得我,我...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临水 84人喜欢
五六年以前写的旧文章,始终停留在引子和第一部分。重新翻出来看过后觉得还是应该坚持写下去,所以先把旧文放在这里,敦促自己继续写。 ———————— 《豆蔻才犹艳,红楼梦未完》之引子:痴人说梦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我想象不出这等勤奋。因为我读书这么多年,读过的书也应该过了万卷,却只读破过两本书。一本是《红楼梦》,一本还是《红楼梦》。 其一是我十二岁开始读的那本岳麓书社普及本的《红楼梦》,书很轻,纸张...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临水 11人喜欢
春光大好,暖风熏得游人醉的那种好,回家时发欢喜心在公园散步了一圈,从不同的出口出来了,就迷了路。 迷路,现在对我来说倒并不可怕,但是却让我十分懊恼。懊恼自己竟然还会在曾经这么熟悉的地方迷路。 懊恼那种迷路的感觉,引发了心中潜藏的无助和孤独。 前年暑假我在国内给日本学生上课,有一课是学习问路。作为会偷懒的老师,学完了一些问路的基本句型后我就把学生分成每两三个人一组,给他们每组一个北大校内的地名,诸如...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hexy 7人喜欢
试卷发到了每个人手里,布莱希特和另外一个同学都考得很差。那同学拿橡皮擦掉一部分错误答案,把它们改成正确的,然后拿着卷子去找老师,结果,老师看出来了涂改的痕迹。 布莱希特的办法是,把一些做对的题也打上叉,然后去问老师,老师一看是误判,就直接加分数。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杨大过 83人喜欢
老家亲戚来电,托我找一篇大学时写的论文,说是朋友读电大,做毕业论文用的。末了一再言明:不需太好,只要是“中文系”的就行。语气中多有抱歉。 类似这样的事情,我已经很习惯了。自上大学以来,有两件事情,但凡家乡亲友开口,我都是敢不尽力的。第一,是写发言稿,演讲稿,单位征文,文艺晚会串词等等应用文。第二,便是朋友的朋友的对门三姐夫电大要毕业,需要论文一篇。第一条尚好,无非是个把小时的工夫。对于第二条,心...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三联学术 121人喜欢
一、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我今年五月毕业于美国的圣约翰学院。圣约翰学院在美国以极端的通识教育著称。四年都不分专业。所有课程基本都是必修,均是原典阅读和由教授带领的十几人的小班讨论。课程的核心是贯穿四年的经典阅读讨论会,按照规定好的、大致基于年代顺...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莫水田 107人喜欢
前面写的一篇日记不知何故几日不能发表,就只好先发一下这个研究工程的logo, 正文在评论中贴出来。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沈书枝 52人喜欢
大约是09年春天,偶因一位朋友的约稿,我写了几乎可以说是这些年来第一篇“成篇”的文章,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发在豆瓣日记上。那时豆瓣日记已经推出颇有一段时间,我见一些友邻们写日记,心里很爱慕,自己却不敢写,连把博客和豆瓣连接起来都觉得很不好意思。那时我...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成长总是个让人烦恼的命题。成长有时会很缓慢,如小溪般唱着叮咚的歌曲趟过,有时却如此突如其来,如暴雨般劈头盖脸……三个孩子因为小镇上的几桩冤案经历了猝不及防的成长——痛苦与迷惑,悲伤与愤怒,也有温情与感动。这是爱与真知的成长经典。 小说获1961年普利策...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原著是一个孤儿长大成人的故事,一部甜蜜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是一本感动家长、老师和孩子的心灵读本。 马修和玛瑞拉兄妹俩在绿山墙过着平淡从容的生活。为了给患有心脏病的马修找个帮手,他们打算从孤儿院收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的竟是一个满头红...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John Keats(1795—1821),英国诗人,第二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成员,与 Lord Byron(拜伦)和 Percy Bysshe Shelley(雪莱)齐名。 出生贫困,父母早逝,自幼喜爱文学,20岁开始专心进行诗歌创作,期间一直受到疾病和经济的困扰,25岁就因为肺结核去世,几年的时间创作...
回复
来自:豆瓣相册
宋乐天 731人喜欢
一点一滴,终于变成现实了!地址:杭州良渚文化村春漫里小广场钟楼下(春漫里58-1)。微博:@阅读者cafe_杭州(http://weibo.com/u/3214038203)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藤原琉璃君 130人喜欢
吾乡浙江嘉兴,盛产粽子,还上了《舌尖上的中国》,一句“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让很多人以为嘉兴人每天的早点都是粽子,真当不被噎到也要被这误会小小的气到。 不过这粽子名声大到全国,也就是几十...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沁云 35人喜欢
三.逃离与反思 作为对照,Hana和Kip之间的爱情是循序渐进的。他们的感情大部分也是建立在语言的沟通上,但与Almásy和Katherine不同的是,他们沟通的方式是互相给对方讲述自己遥远的家乡和各自的记忆。远离故土的两个人,一个来自寒冷的加拿大,一个来自炎热的印度...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沁云 25人喜欢
二.爱的神秘和精神性 在小说所涵盖的时间里仅仅存活在Almásy的讲述中的Katherine,是书里重要角色中唯一没有被写到心理状态的人,显然这是由Almásy的第一人称叙述所决定的,但作为一个事实,它凸显了Katherine这一人物的神秘性。 小说里的Katherine是一个二十五岁的年轻女性,这与电影中Kristin Scott Thomas扮演的看上去已至少三十多的Katherine很不同。当我们必须在电影里面对一个身材细瘦、面部骨骼清癯的Katherine,翁达...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沁云 51人喜欢
注:Vintage Books,1993年版 《英国病人》是那种读完了之后还会长时间地萦绕在读者心头的小说。这不仅由于它选取了二战为背景、对历史的钩沉带来一种神秘的未知,也不完全是因为两个穿插在一起的爱情故事的传奇性。至少于我而言,翁达杰对英语语言的精密探索和对现代人情感的深度发掘才是这本书吸引我的要素。 在读小说以前,我先看了明格拉执导的同名电影。看电影的时候,我赞叹它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但读了小说之后,我只能...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Proton 599人喜欢
我参加了我们program的一个为期六周的seminar,关于写作。 我是班里唯二的外国学生。也是班里唯一的本科是学自然科学的学生。 我们这门课一般一个半到两个小时。前一个小时,大家基本是读一篇短篇小说,或者essay,或者一首诗,这些文学内容一般都跟医学有关。我们读完,然后讨论。我为什么喜欢,我为什么不喜欢,哪里让我愤怒,哪句让我疑惑。 后一个小时,老师会给我们一个小主题,然后我们用5分钟的时间,围绕这个主题,写一个场景,或者描述一个故事,或者发表看法议论,怎么写都可以。 然后剩下的时间,我们每个人读自己写的东西,其它的人评论,我为什么喜欢,我为什么不喜欢,哪里让我愤怒,哪句让我疑惑。 今天的主题就是,a place I never left. 一个我从来没有离开过的地方。 有些人听到这个故事后便开始奋笔疾书。有些人象我,迟疑了30秒才开始写。 在我迟疑的那30秒内,我看见对面另外那个唯...
回复
<前页 1 2 3 4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天天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