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Princeps
来自: Princeps (York) 2018-04-11 21:34:55创建   2022-05-26 11:55:16更新
1
来自:豆瓣日记
深蓝1984 166人喜欢
昨天,忙完所在省哲社研究基地项目申报工作,与朋友聊起今年申报国家社科的情况,有些感触。整理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也算是一种回馈。因为我是基金申报的受益者,包括国家社科项目。在教育学单列项目立项率整体(8.35%,2015年数据,下同)低于大社科(13.5%)的情况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扶持青年学者,青年项目的立项率(19.4%)是高于大社科(14.5%)的。 一、形式方面 1、申报活页务必写项目名称。 之前学校反复强调这个问题时我觉得小题大做了,但接手此项工作后,每年评审都会遇到活页未填写项目名称的情况。比如今年约有11%的申报书活页未填写。若严格执行规定,这种申报书在形式审查的初评环节即可直接取消评审资格,考虑到量并不大,不想因形式问题使得有质量的申报书落选,每次我都帮忙解决。 对于活页的匿名问题,也有模糊地带。比如申请表格中已经明确说明不透露申报者个人信息,所以遇到个别申请者把论证中...
回复
2
来自:豆瓣日记
Larene 13人喜欢
答:别申请,到了新学校再申请。 如果忍不住在老学校申请了呢? 答:那就努力在出结果的暑假跳槽,这样如果中了,转的就是没花过钱的新项目,麻烦一次两边学校+基金委就行了。(只需要下文步骤1) 如果忍不住在老学校申请了,钱已经花过了呢? 答:看看老学校能不能让你在已经离职的情况下报销。 如果忍不住在老学校申请了,钱已经花过了,现在跳槽了,项目又好几年才能结束——就是我一定要转呢? 天堂有路没有走,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对于钱已经打到老学校的账上甚至花过的情况是最麻烦的。因为新学校的财务要知道预算还剩多少,转来的钱对不对,已经花了多少钱。 步骤 1.在基金委的网站上提交自科变更申请 基金委的网站比较明确,提交项目变更就行。 之后把生成的表格打印出来,让老学校的科研部门盖章。 把盖章的表格拿到新学校之后,交给新学校的科研部门。这张纸会由新学校的科研部门寄到基金委去。(曾经有一段时间不需要邮寄这张纸,不...
回复
3
来自:豆瓣日记
松花蛋 222人喜欢
在国外学人文社科的phd回国搬砖的理由有很多,舍不得家人朋友、“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国内好脏好乱好快活”,不一而足。我回国的原因就比较纯粹--在美国找不到工作,好像我也不孤单,毕竟在美国毕业的85%的人类学博士都无法在美国本土找到tenure track的工作。在找的祝你好运,找不到的别气馁,最糟糕的情况不就是回国嘛,况且这个最糟糕也没有很糟糕,甚至可能还不错。无论因为哪种原因回国,只要还在高校圈子里混,无论是博士后、研究员等流动人员,还是让人眼红的有编制的讲师,都得适应游戏规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科研基金。还记得我入职后第一次参加系里的会议,老师们都在问对方“本子”的情况,我还一脸懵,啥是本子哩?? 后来才晓得,本子就是基金申请书。青椒的工作,就是不断地码论文和写本子,以及改改改本子。于是乎,我被圈内惯习裹挟着加入了轰轰烈烈的本子写作队伍里,一年来,大大小小也交过四五个本子,有成功也...
回复
4
来自:豆瓣日记
死透气了 92人喜欢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y Week 1: What is Theory? Hans Joas and Wolfgang Knöbl. 2009. Social Theory: Twenty Introductory Lectur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1: “What is Theory?” John Levi Martin. 2015. Thinking Through Theory. W. W. Norton. Chapter 1: “On Theory in Sociology.” Peter Hedström. 2005. Dissecting the Social: On the Principles of Analyt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
回复
5
来自:豆瓣日记
纪恩同学 689人喜欢
前几天的吐槽下面有朋友想让我推荐几个可能还对年轻学者比较友善的C刊,我这里提几个我知道的。有几点要声明的啊:第一,说它们友善只是我个人感觉,不一定对,可能别的朋友可以提出相反的意见;第二,我这里说年轻学者,主要是指青椒教师和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我真的不知道了(文章真的牛,你们可以直接投《社会学研究》、《社会》,它们也有发本科生论文的先例);第三,期刊各自也有选题的喜好和写作形式,大家投稿时候应该先把它们以往发表的文章多看看,了解一下它们的选题和风格,不合适的也就不用投了;第四,这里提的主要还是社会科学相关学科刊物,尤其本人关注的小领域。 名单如下: 中国青年研究(前几天有朋友提了,确实编辑们都比较负责,作者投稿过去应该都会回复,不合适就拒了,不会拖着石沉大海。别问我怎么知道,因为我投过,虽然被拒。选题时髦,年轻学者发的挺多) 探索与争鸣(也有朋友提了,据说对年轻学者有支持。我理解它还是有...
回复
6
啊,该内容你没有权限查看或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
7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 52人喜欢
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到底什么样的课题重要,归根到底就是两个标准,第一,他的现实意义是不是重要,这主要靠潜在的顾客,也就是政府,政治家来评价,第二,他的学术意义是不是重要,这主要靠同行,审稿人来评价。”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在发表环节,常常忽视的就是...
回复
8
来自:豆瓣日记
Heidyroyal Tea 3931人喜欢
背景: 我们是一个研究生班,一共13个人,本科大多都来自美国的文理学院、藤校或者UC Berkeley和Emory这个水平的学校。因为这个研究生项目是关于文学和历史的,所以我们基本本科都读人文、艺术或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这类学科的论文(包括research paper和essay)对写作的要求普遍要比其他学科严格一些(对比来自我在NYU Stern商学院读书的前男友)。又因为这个项目又是高度跨学科的(highly interdisciplinary),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都不尽相同,有人做music...
回复
9
来自:豆瓣日记
纪恩同学 584人喜欢
我们前几天开了一个会,主办方请了一位C刊编辑来点评。但编辑最后并没有针对个别文章做出反馈,而是对目前国内学术期刊的生态做了一番感慨,顺道给青年学者提了一点建议。大致意思归纳一下给大家,希望大家都有所感悟和收获。 编辑说,大家都知道现在年轻人发C刊很困难,抱怨编辑不理会,但是作为期刊编辑他们也有苦衷,压力来自这条食物链的更上端,比如南大核心、北大核心、社科院等期刊评价体系。最近人大复印资料又开会,又准备搞一个期刊排名系统,还给我们去参会的编辑看了一份高引用作者名单。有良心的编辑还想好好选文章,但是期刊管理层要的是指标,要引用率和影响因子。万一跌出评价体系(比如南大核心),以后就麻烦了。所以领导最倾向于找著名学者,尤其高引用的学者,这样就能把分子做大,即使他们的文章并不好。同时削减期刊发文数量,把分母做小。这种情况下很清楚,学术版面资源越来越稀缺,且越来越向大佬倾斜。 这样下去年轻人会越来越没...
回复
10
来自:豆瓣日记
盘子 217人喜欢
修完水管彻底写不动了,没构思了,流水账说两句吧。 我博士毕业以后自己应聘去了北京某市属二本高校,诚恳的说一是为了留户口,二是觉得读完博还是应该去高校。但我的专业在全国,除了母校母系,可以说其他任何学校都不算对口,所以找学校很难,最后能拼进这个二本也算是谢天谢地了。两年后辞职,理由之前说过,课时量问题上太欺负人。在职时间为14-16年,职称讲师,当时的条件可以评副教授,懒得折腾了,辞职保命。 离职前满负荷工作量,统计在册的年工作量是812课时,最后核算大约860,用拍片写剧折算的科研工作量16w字/年,算是全校最用功的人——所有工资单凑在一起,单月最高工资6400,其他月份维持在5k+,寒暑假更低。 我要解释一下工资为什么这么低,第一是职称的确不高,但第二点就非常坑了,北京市有个政策,如果你的工作量在满负荷之下,那么是不计算课时费的,因为算你的岗位必须完成的量;满负荷之上,2011年之前我在...
回复
11
啊,该内容你没有权限查看或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
12
来自:豆瓣日记
Nomis Owl 67人喜欢
"The Liberalism of Fear"是Shklar生涯晚年提出来的建构性的政治主张,也是很有简洁美的一条自由主义思路。Shklar的大致思路是: 1. “政治残酷的回归”是二十世纪政治史的普遍主题——不管在民主国家还是非民主国家的公民,普遍对政治残酷有某种记忆; 2. 政治残酷的反复出现,使恐惧在人们心中扎根,这种恐惧使个人自由无法实现; 3. 同时,对残酷的恐惧是一种普遍性的情感反应。“对政治残酷的记忆”的普遍性和“对残酷的恐惧”的普遍性为自由主义者提供了一个普世的历史记忆基础和情感基础。自由主义者应该讲恐惧放在首位(putting cruelty first),在这两个基础之上论述自由主义。当代自由主义的核心主张应该是尽可能地避免政治残酷的发生; 4. 仅依靠“将恐惧放在首位”是不够的,这只是一条第一道德准则。由于政治残酷的普遍存在,这条道德准则会很有吸引力,但自由主义者不...
回复
13
来自:豆瓣日记
伦神门下走狗 66人喜欢
I. 在Oxford Handbook of Law and Politics的第一章中,Whittington等人将法律与政治分成如下五大类:法理学与法哲学、宪法理论及宪法政治学、司法政治学、法律社会学和比较法和国际法(Whittington et al., 2008, pp. 7–11) 。这是相对而言比较权威的分类,而且现在做公法的政治学PhD也基本是按照这个路子培养的。我在网上搜过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博士的阅读书单,推介的书目与这里的五大类是相一致的。但想要尝试介绍司法政治学的话,这个分类...
回复
14
来自:豆瓣日记
上官如 1445人喜欢
************阅读预警************ 此文中英文夹杂。 此文不适合对教职以外工作嗤之以鼻的文科博士。 此文是个人经验,可能不适用于其他学科,其他地区,其他工作领域。 ************阅读预警结束************ 在2017到2018年实习申请季,我一共投递了30份左右简历,有五家公司给了面试机会,拿到一个offer,签offer之后拒掉了两家公司未进行完的面试。我将在此文中简述从计划,简历到面试的过程,并给出个人认为有用的建议。 计划:为什么要找实习 我的专业是communication,就是研究媒体影响和人际沟通的学科。从我硕士到博士的前两年,我像许多其他文科博士一样,一心热爱学术期盼教职。在我博三的开始,我的导师忧心忡忡地劝告我,北美文科学术市场实在太艰难,比我发表多的还没找到教职,就算幸运找到教职,tenure也并不好混,压力大工作多,不如做两手准...
回复
15
啊,该内容你没有权限查看或已被作者删除。
回复
16
来自:豆瓣日记
秋江暝泊 116人喜欢
前两天和beep有一个讨论,在我试图逼近这个科学主义者思维的前提假设的时候,也其实想在说明,政治哲学在处理什么问题,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政治哲学。但当时我说明这个问题时,方向是政治哲学在历史的演进中,穿透力和指引力的作用,从哲学、思想到观念、常识再到历史的影响,这都是很难成为“可见”的,可“证实”的。那对于一个经验科学出身的人来说,就触及不到他的思维。 托克维尔在讲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涉及到了那个命题:从...
回复
17
来自:豆瓣日记
makzhou 115人喜欢
下午发了 这条动态 之后被很多豆友转发,晚上上完课回来,我觉得稍微值得展开一下。扫描图书的技术门槛不高,不过因为这个市场不大,所以大部分方案需要DIY。我稍微谈谈自己的经验。 首先申明,扫描图书服务于每个人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方案。我自己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扫描对象限于学术书而已。我的需求也不大,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效率比较高 + 大部分有意思的书我都自己买,完整的书一年至多我自己会扫描2,3本,剩余都是零散的章节;没有图像方面的需求。所以如果解决方案不适合你,请勿对号入座。 扫描大约有两个大思路...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Princeps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