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2

MiaoZ
来自: MiaoZ (深圳) 2023-12-14 11:11:33创建   2025-09-16 09:10:56更新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我从中学时期就开始关注玄学了,我在这方面有天分,星座塔罗我都学得有模有样,甚至还能收费替人测算,我喜欢西方玄学的浪漫色彩,对于八字这种一言不合就论人富不富贵的,不感冒,拜托,都啥年代了,满脑子功名利禄真的好土啊。 然而,当我去认真了解了一下八字,就发现这其实是一套相当精密的推算系统,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是因为它出自中国人古老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即,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气”构成,气的概念就有点类似...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栗的广播:

《爱的终结》的作者作为社会学家,对心理学的态度很有意思,她说人们为什么不爱了(主要指不搞男女亲密关系了),你们不要只听心理学的解释,也要听听社会学的说法,然后她的社会学说,心理学的商品化普及正是导致人们不爱了的原因之一。 首先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人类需求的不断增殖,这些需求不只是物质性的,也有纯精神性的:包含心理治疗在内的各种“情感产品”成为了常见的消费品。而女性是这个领域的主要消费者,因为心理治疗和消费文化这两股力量的结合尤其吸引女性。基于传统的“照护者”角色,女性自认需要提升处理关系的技巧,承担照管“心理问题”的重任。 但心理治疗不止鼓励情感关系的精进,也鼓励个人意志的精进,它提供了一套系统闸述自己情感需求的技能,将自我看作各种情感属性的聚合,其中的每一种属性都有待发展推进,于是自我也不断被强化。当自我变成了一个“由各种被阐述得越来越清晰的偏好组成的集合体”,情感关系则变成了“具有不同需求、不同欲望的两个分歧的意志之间的拉扯协商”。作者引用某部小说里的话:“朱莉娅和雅各布家庭生活的特征,变成了解決一个个分歧的过程,没完没了地协商,还有无数微小的调整。”(对齐颗粒度? 如果女性不经常对男人表示“我们需要谈一谈”,男性往往可以不谈论感情,他们随波逐流,顺着利益和惯性把关系进行下去;而女性在心理治疗的指引下不断审视、评估、定义和阐述感情,她们持续关注创伤,为瞬息万变的情绪命名,标注每一个裂痕,并由此产生了“不爱”的动力——爱实在太难成立了。虽然短期恋爱关系的结束主要由男性发起(简而言之男的干完跑了),但长期亲密关系的解体大多由女性提出,其实这两种分离都表现出女性对情感的重视——提出离婚不是因为她们没有男人在乎关系,反而正是因为她们太在乎,才无法忍耐情感的不和谐。心理治疗给女人带来了更多“情感劳动”,强化了“照护者”角色,但也赋予了新的社会能力,让女性某种程度上成为情感的“掌控者”。她们对情感提出要求,指挥方向,手握脚本,定义爱,便也定义了不爱,不爱比爱更平常,更确定,更容易驾驭。 但我觉得,这些依然是表征,人们不爱了,主要还是因为经济生产模式的变迁,女性的独立和崛起,家庭功能的弱化,“爱”不再是赖以生存的必须,而心理治疗的话语(给女性)提供了叙事框架,去合理化与治愈分离(或许女权主义的话语提供了更直接而有力的框架)。但反过来,假若你必须“爱”,心理治疗也照样能够提供支持。我的感受是,无论感情往何处去,女性都更需要理由,也更能够自圆其说、头头是道,这方面男的简直是小学生。书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观察,她说关于“不爱”的分手叙事有三种:顿悟型,积累型,创伤型。男性更多倾向于顿悟型叙事,就是你问他何以主动分手/离婚,他说不出那个过程的所以然,只能表达一种顿悟,仿佛被某项启示击中,突然就不爱了,我看着她在xxxx,突然悟了,不能再这么过下去了,如此这般,说了等于没说,主打一个突然,但我觉得这事不可能是突然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前两天写了两句努力和成功,有位豆友回复说:“没生娃之前也不追求什么成功,躺着挺好,有娃之后想当一个能让娃佩服或者骄傲的妈妈,能在娃以后的人生使点劲的妈妈。” 我忍不住说:“唉,以切身经历和观察周围而言,我不建议这么想。为别人而活,追求别人的认可是很累的。同时年少和青春期的孩子很难对父母产生佩服和骄傲,想想自己当年就能体会到。” 先说切身经历。女儿六七岁时从书架上拿书看,无意中发现我用来当书签的公司名片,惊呼道:“爸爸,你是副总裁(Vice President)啊?” 我故意逗她:“是啊,你没想到...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2023年八月末某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麦当劳里吃汉堡。 我的座位是在靠近门边的小角落,汉堡快啃完的时候,推门进来两个人,在我旁边空着的两人桌面对面坐下。 我边啃边偷瞄:是一个年轻女生和一个年轻男生。男生长得高高瘦瘦,女生素颜,长相很耐看,从推门进来找位子到她大大咧咧一挥手说“坐这!”然后拽着男生的衣服袖子坐下,看得出来是个挺活泼开朗的女孩。 我一开始以为俩小年轻是一对,但他们俩在找位子的时候,虽然并肩...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年过四十,活得捉襟见肘。逐渐有意识明白一些事情,复盘曾经的认知局限和选择错误。不同于很多人的自我激励,信心满满,有点悲观。因为明白得太晚了,很多机会窗口已经大概率关闭了。 1、工作、社保、存钱 穷人对赚钱花钱都没什么概念,更容易有点钱之后大手大脚浪...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近日,“上海发布”发了一则消息,黄浦区160街坊上海老市府大楼(也就是原工部局大楼)将于2024年3月完成更新改造,即将全球招商。 关于此次更新改造的最大“亮点”,上海发布也曾有过报道,就是将这栋处于汉口路、江西中路、福州路和河南中路四条道路包围地块的庞大建筑,由半围合状态,补全为围合状态,具体做法就是把河南中路一侧及福州路转角处,之前设计方案中没有付诸建造的这部分楼,给建上了。 只是,这样做,真的有必要吗?从历史风貌保护的角度来说,我实在无法赞同。某些媒体所谓的“老市府大楼实现了历史性百年围合...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本来想写短评的,但写着写着字数超了一点,大尴尬!不想删,只好发影评了,从来没在豆瓣写过影评,不过既然写影评了就再多写一些吧。) 首先来补充一个视角。制作方是娜塔莉波特曼的制作公司,她自己也是producer,剧本是她看过之后发给托德海因斯看的,聊剧本的时...
回复
来自:豆瓣电影评论
本文涉及完全剧透,阅读前还请注意。本文字数大约26000字,大家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部分阅读。 最近《怪物》上线流媒体,借着这个机会修订一下文章。之前的文章在每次参加导演座谈场后进行各种补充,内容比较杂乱,本次修订为了易读性进行调整。 最近文章阅读量大幅增加...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书格的广播:

#更新# 为高清+文件版本。《北支》是抗战期间日本华北交通株式会社主办的摄影杂志,主编为日本摄影师加藤新吉。其内容以日本入侵中国后考察和介绍当时中国的图文报导为主。内含从1939年6月创刊到1943年8月共 五十一期,其内容涉及题材广泛。此套现藏于藏于东洋文库。介绍下载:https://douc.cc/2wqjDA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转自:UED城市环境设计 编者按:回顾筑境设计总建筑师王大鹏二十年的工作,感受行业起伏变迁。时代浮沉中,我们是否可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Wang Dapeng 纵浪大化中我在筑境设计的二十年 王大鹏 筑境设计总建筑师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青年建筑师奖”获得者东南大学工程硕士导师中国博物馆协会空间与新技术应用常务理事著有《西北偏北》文集 2003年秋,我参加工作两年出头,从还是事业编制的大连规划院辞职,来到杭州,加入了程泰宁大师(他是2005年评上工...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2020年1月,我们告别了自己亲手装修的家,再次搬进了租的房子,阳光上东。 新冠疫情开始,世界进入了另一种完全未知的状态。各个小区开始封锁,中介不能再带客看房子,成交量降为0,我们之前卖掉的房子价格降了两成——我们卖在了山顶,也是一种运气。 回想买的第一套房,百环家园,2011年买入2015年卖出,翻倍。第二套房,复式129平,2015年买入2019年卖出,接近翻倍。北漂十几年,工资收入没存下什么,投资也没赚回几块钱,只靠这两套房实现了跨越。我们几乎赶上了中国房地产尾声,未来很多年这个行业应该不再可能有这样的投资回报了。 疫情初期,到处都封控得很严,没地方可以去,所以平日每天的活动就是在小区里遛弯晒太阳赏花。至于阳光上东,听过的人应该都知道,就是下楼随时要撞到明星的那种社区。梁文道有几期视频就在小区门口拍的。我不上班的几年帮崔健做了一些顾问的活,知道他就住这。地库里我车位旁边不远就是老谋子...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十五. 酒仙桥 2015年9月,蓬头垢面的我从北海道偷偷跑了回来,火速卖掉了百环家园的小房子,开始看房,锁定了酒仙桥区域。这几年都住在这,熟悉了。北京东偏北,去机场方便,去朝阳公园和三里屯也都近,两三个红绿灯上了四环,去哪心里都有底了。 最后在一个回迁小区里看中了一套129平的破烂复式三居,别人都嫌弃,我们觉得还行。它之前被打了隔断做群租房,所以内部已经惨不忍睹,必须全部敲掉重新装修,而我正想要找么一个能让自己施展的地方。试着以房子太破和房主还价,又便宜了30万。 完美。 谈判到晚上突发一个小插曲,中介发现我们在外地有房,于是在旁边说悄悄话讨论方案。最终面色尴尬走过来和我们说,“哥,这个,你们这个房面积超了,外地还有房贷,我们恐怕不好办,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就是吧,就是吧……” “我们明天去离个婚,下午来签。” 中介们都懵了,然后大舒一口气。说是之前有和别的客户提过离婚方案,结果两夫妻...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前两天久居美国的Fiona终于在疫情之后国了,几年不见,一晚上说不完的话。 她总结了最近在国内和大家的聊天感受,第一点就是卷。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大家都在卷,又都抱怨卷。人人都感慨好日子不再,大厂缩编,小厂也利润缩减,日日累死累活,也没赚到钱。反观美国人,自得其乐,既不要加班哄老板,也不要打扮精致,大部分有钱人也穿着打扮朴素,松弛的样子让人羡慕。 坦白说很久之前我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聊完当然又不得不继续思考。卷当然是“无意义的努力”,就是把大家都拉下水,却没有明显的熵增,归根结底是不是资源不够?...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胡歌小开造型、辛芷蕾妈妈桑样、郑恺小混混这种穿着是臆想出来的,可能是王家卫色彩美术太高级了,要证明自己是王家卫,拍买卖t恤衫像做毒p生意(最戆额就是旁边还有人拍照片),其实那时期以现在的眼光看要土灰很多,全国的时尚概念处在刚刚复苏和起步阶段,上海也...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看到友邻关于微信读书对出版业危害的讨论,想到一些相关的内容,权且记录。 从出版行业从业者来看,我想友邻关于图书出版的数量,电子书的关系是讲的很清楚的。https://www.douban.com/note/797545008/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307749/status/4477245401/?_i=03920877944f48f 对于一个从业者有理有据的思考,我是尊重并相信的。我并不能理解一些人嘲笑说出版人一方面谈情怀一方面又要资本利润的行为,本身大部分写书出书的人就很难有高额的经济回报,友邻的批评只是希望行业能较为健康的发展。当然可以说现在泥沙俱下,所谓的号召毫无意义,但反过来说,现在这种糟糕的情况,到底是因还是果?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阅读本身是美好的,值得为此消费的,这算是一个共识吧?如果有这个共识,那应该是希望有更多好书能够出版,买书就...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为什么有的人讨厌繁花?你看,全剧还没有播完,就打低分了。是针对王家卫还是针对上海话? 1996年,日本的罗森已进入上海。我南京的朋友说,2017年他们才有了罗森,而中国许多地区都还没有。1993,凭借我的记忆,黄河路的确是生如繁花,当年的首富周正毅常爱去那里吃饭。 那时候,我还是个年轻人,兜里不是没有钱,我们单位是上海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我们的月薪大大高于一般工薪层。我们这家公司挺有意思,有一种“好吃”的文化,这是创始人带头的。单位的食堂堪称全上海吃的最好的,老板极其大方,舍得下血本让员工吃得...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在2023年里,收获了94部同影新片观影量,相较于去年而言今年的同影质量有所提升,也涌现了不少热门佳片,无论是叙述青春、爱情、人生……,都有出彩的作品。作为我的2023年度同影观影总结的终曲,这一部分的选片范围为今年上映或展映的同影长片。今年的同影新片十佳关键词为“相见不如怀念,相爱就要勇敢”,同影新片总结也由这两句话分为两个单元。(由于分单元介绍,影片排名顺序非严格递减,各片名前排名为其对应十佳排序) #相见不如怀念# 也许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正如《周末时光》中那段转瞬即逝的亲密时光一样,...
回复
来自:豆瓣小组
苏联建筑,像是未来的也像是外星来的。。。 因为那时候的苏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们想象着未来的样子,满怀对科技对宇宙的畅想和狂热建造了这些建筑。 然后苏联没了,有些建筑就被废弃了,又成了一种新的风格。。。 还有一些苏联公交站就不放了 原来苏联设计,...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时代激荡不安,读书也许是保持定力的一种方式,避免被潮流裹挟。 《被牺牲的“局部”》 1、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 这本书真敢写!绝版多年,炒到千元,今年终于再版!如果把书中“治水灾”换成去年“防病毒”,前几年的魔幻现实一下就清楚了。一般来说,越近代的历史对于当下影响越大,但是我个人的感受要理解中国当下还是古代史重要些,尤其是秦汉史,核心是权力。本书对权力机制的运作分析入木三分,还有很多触目惊心的史料,大尺度论述分析。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和今天都非常有帮助。 《掠夺之手》 2、《掠夺之手》 很想知道中国经济为什么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以及未来走势,很多我喜欢的经济学者都没能很好的回答。这本书抛开凯恩斯(扶持之手)和哈耶克(看不见的手),从政治角度出发,道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不是简单从哈耶克角度出发去批评干预太多,而是要从政治角度出发,正如有经济学家说的,很多看似愚蠢的重大决策,只是因为你没看清受益人是...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出于一些原因,最近重新拉了下两部老片子,《卧虎藏龙》和《天城峡疑案》。一部是拍摄于2001年的华语武侠片,一部是拍摄于1983年的日语悬疑片(姑且算)。 看似差距很大,但两部片子其实都是在讲人类,尤其是少年人某种脱缰野马一样的情欲,这种情欲给人带来的不止有愉悦,更多的是痛苦和惶恐,加上复杂的成长背景,就更加痛苦和惶恐。 不过,因为《卧》的主角是女性,《天》的主角是男性,两部片子虽然都是这个主题,但侧重点完全不同,体现的困境也完全不同。这几天已经发了好几条广播说了,但还是放在日记里整体再拉一遍。 《卧虎藏龙》:钻石女孩和她必然的悲剧 十多岁时看《 卧虎藏龙 》,觉得玉娇龙有点绝情,因为罗小虎对她似乎一往情深,但最后她对他明显已经失去了兴趣。当然了,那会儿同情罗小虎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张震,色令智昏。 昨天顺着抖音上风过大泽的视频又简单拉了下,然后一点都不同情罗小虎了。 当年很不明白,他和玉娇龙...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五至七时的Hugo的广播:

要说这两年我在观影趣味方面的改变,可能最大的一点是,再也、或者说很难看进去通俗的异性恋爱情故事了。尤其是性缘主导的传统意义上的异性恋爱情,无论拍得多好我都觉得 boring,甚至是厌恶。 可昨天重看《|movie:25934014|爱乐之城|》的时候,我仍然被深深打动。想了很久,我发现从一开始我喜欢这部电影,就不是单纯地因为男女主之间的爱情。在我重看的过程中也反复确认了,支撑男女主——尤其是女主米娅走下去的,完全不是爱情,而是对梦想的热忱与追求。 在他俩都很潦倒无名的时候,米娅因为看到了塞巴斯汀对爵士乐的热情,看到了他眼里的光芒(高司令也很好地平衡了热情与说教之间的界限,哪怕多一点都会滑向油腻说教,但还好他留下的是魅力),所以爱上了他。实际上米娅爱上的是一个追梦人的形象,只是这个形象刚好是男主。 因此当塞巴斯汀为了生活改变了自己对梦想的追求时,米娅瞬间黑脸,之后便和他分手了——当时大家还觉得这么美好的「爱情」故事 BE 会很遗憾,但现在看到中段就知道分手一定是必然的、甚至对五年后追梦成功的米娅来说这其实是个 happy ending。「我会永远爱你」不过是米娅在分手后对塞巴斯汀追梦人形象死去的悼念。他们的成长已经不再同步,米娅从一开始追赶男主,到已经远远把他甩在了身后。 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的高潮不是在他们分手,而是米娅一曲让人心碎的讲述姑妈追梦故事的《Audition》。他们的这段爱情故事,也不过是追梦过程中的「a bit of madness」。到如今,我依然能被这个异性恋爱情故事所感动,也不过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主角是「梦想」,而非「爱情」。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笑傲江湖》告诉我们…… 1. 《笑傲江湖》爱写灭门。“天龙”里面聚贤庄大战,“神雕”里面李莫愁杀掉陆展元一家、绝情谷毁灭,都极为残忍。但没有像《笑傲江湖》这样整个福威镖局、整个五岳剑派,说没有就没有。以至于“江南四友”的死走逃亡都不觉得有多么残酷。这告诉我们,政治的凶狠度完爆什么民族大义与家仇国恨。不是每个人都有表现民族大义、遭遇家仇国恨的“机会”或时刻,但每个人都身处“政治”之中,要小心。 2. 令狐冲受师父之命去青城派拜访,不料惹祸上身,牵扯出整部《笑傲江湖》的故事。这告诉我们博士生好好在...
回复
来自:豆瓣广播

弗兰克扬的广播:

35岁大老爷们了,已经进了公司裁员名单,房租房贷俩娃,老婆收入也一般,该咋办呀? 前几年热议的话题是中产家庭破产三件套,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上超级杠杆买房子,老婆不上班,孩子上国际学校。 其实这个是对于大城市收入还不错的中产家庭来说的,这些家庭但凡把风险控制一下,不要上那么高的杠杆,孩子也不要上一直都会需要巨额现金流支出的学校,老婆也不要完全失去收入来源,或者说老公收入足够高的情况下,老婆也可以不上班,但要控制家庭生活和支出的水平。 只要做到这些,这个级别的中产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是挺强的。 这些年因为外部环境问题,我见过很多遭遇职业上大变故的家庭,这些风控做得比较好的家庭,一般都安稳度过了最危机的时期。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房子,几乎没有房贷,同时还有足够的现金,同时孩子上的都是公立学校,开销并不算多。 所以当一方遭遇裁员,并且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时候,就干脆放平心态,一方面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家庭上,一方面也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静静等待机会。 能做到这个水平的人,基本上都是有一定的职场能力和人脉资源的,只不过遭遇危机的时候,外部的机会不像平时那么多,想要匹配到合适的机会,是需要等待时机的。 所以,在自己的现金流能支撑好几年的情况下,反而不慌了,而是琢磨点自己能做的事情,一边慢慢去做,一边等机会,基本上两三年时间,都会遇到不少可以尝试做的方向和机会。 但是如果你的现金流没办法支撑自己足够多的时间,遭遇这种变故,基本上就会开始慌了,而人在压力下做动作是会变形的,心态也会失衡,于是越是急于找到下一个机会,就越看不到或看到了却把握不住。 从而陷入到恶性循环当中。 至于题主的这种情况,在北京租房子,在老家贷款买了房子,老婆工资可以忽略不计的同时还有两个孩子,这基本上属于超级降级版的中产家庭,或者说这就是最普通的打工家庭。 其实对于题主这种情况,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如果大城市中产家庭的破产三件套是国际学校全职太太和超级杠杆的话,那题主这种情况的破产三件套就是结婚买房生孩子。 是的,你没看错。 当你的收入没有跨过某个水平,或者说当你的资产没有跨过某个水平的时候,你选择结婚买房生孩子中的任何一项都是对你生存质量的超级折扣。 因为对于这个情况的人,要么选择直接退居小城市,找一个稳定工作,比如体制内,然后再结婚买房生子,匹配当地水平。 要么就留守大城市的同时,不要买房,不要结婚,更不要生孩子。 你贷款买了房子,收入的一部分就贡献给了房贷,你结婚后,对方如果收入不高,还要再拿出一部分补贴二人的生活,如果再生个孩子,那就是吞金兽了,如果还生了两个,那基本上就属于超级现金流独木桥了,稍微一个闪失,就是万劫不复。 这一直都是残酷的事实,要么玩极限游戏,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摩托法拉利。 要么就舍弃一切“应该有的”,把所有现金流都用在自己身上,这样才能让自己安全熬过寒冬。

回复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MiaoZ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