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来自:豆瓣日记
译按:转载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它对布兰顿的推论主义理论介绍地很好(甚至不需要太多前置知识),尤其是区分了它与规则主义的区别,同时还引入了一点控制论反馈循环的概念来解释(explain)意义的生成和确定的机制,然后这些还能意外地联系上提升政治意识来重铸常识以进行社会变革(而我们平常无法意识到有意向地指向这些支配我们行动的社会机制)。这些都很不错,尤其是在这种篇幅内都能自洽流畅的行文逻辑,仅仅束缚在几个概念上,可读性非常好。时隔许久再看这篇文章,全球右翼对常识的复兴口号也让它看起来与当下非常相关。但是...
来自:豆瓣广播
介绍一下我对日本科幻作者的印象。
一,上田早夕里
代表作《鱼舟·兽舟》曾被日本那边誉为2010s某一年最好看的科幻小说,确实好看,情节紧凑,设定吸引人,很有趣。不过上田早夕里大部分作品都没有紧张的情节,设计上更接近散文,我看的话觉得挺惬意,但是普通读者会觉得没意思。上田早夕里的缺点是,太看重“科学原理”,即便写妖怪故事,也要引入平行宇宙之类的来解释一下,这方面她的技术没有草野原原好,草野原原的技术解...
来自:豆瓣日记
◆声明:以下所有内容皆未经过交叉校对,因此与成稿必然有大量出入,请以出版物为准。 前言、导论以及各章目前已发布内容的索引 校对与润色了一个多月,期间得到了十余位朋友的帮助,他们的反馈与指正弥补了我的盲点。之前我发布的内容也都重新校对了几遍,并补上了我认为有助于理解的译注,译注内容仅限于对词汇的解析及其背景介绍。正式出版时大概率用脚注的形式,但豆瓣无法实现,因此在这篇日志里以尾注形式呈现。最近花了很多时间把富尔达的相关论文都找出来重新看了一遍,根据他在别处提供的更详细的论述来校正与润色书中的段落。他对《逻辑学》的讲解并不涉及黑格尔与其他思想家的关系,而是从黑格尔一生的思想发展史出发并结合《逻辑学》的“主线”勾勒出黑格尔本人在《逻辑学》中的问题意识。他的重构不仅是最详细且准确的解说,还带有证明性质,并在他认为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了对黑格尔的质疑。这份《逻辑学》研究的水准,放眼整个黑格尔影响史,无出...
来自:豆瓣日记
前言:第一节泄底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罗杰谜案》,提及S·S·范达因的《格林家杀人事件》、埃勒里·奎因的《Y的悲剧》与绫辻行人的《雾越邸暴雪谜案》; 第二节文中据语境区别将identity=アイデンティティ分别翻译为身份、身份认同、自我同一性、同一性等,泄底《无人生还》,提及W·H·奥登的《罪恶的牧师之家》与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 ; 第三节泄底爱伦坡的《莫格街谋杀案》,提及奎因的《暹罗连体人之谜》与《X的悲剧》、松本清张的《点与线》和《零的焦点》与都筑道夫的《如何改装黄色房间?》,若未读过原作且介意的读者请慎读。转载请注明出处,译文已获得授权~ 《探偵小説と二〇世紀精神》作者:笠井洁,译者:CTFE 第一部 形式体系与侦探小说逻辑 1 封闭空间与叙述性诡计 在《明亮馆的秘密——读克里斯蒂的〈无人生还〉》(收录于《乱视读者的归来》(『乱視読者の帰還』))中,若岛正从这部作品...
来自:豆瓣小组
MartinKusch是一位著名哲学家,也是一位慢性疼痛患者。2014年,剧烈而又无法在医学上得到诊断的疼痛让他陷入绝望和疯狂。MatthewRatcliffe是一位现象学家,也是当时Kusch教授在维也纳大学的同事和朋友。疼痛最终成为他们用哲学的语言和方法论思考疼痛、疾病和医疗体系的一个契机。
以下的疼痛故事和哲学思考来自他们2017年在一次“哲学与医学”会议上发表的文稿。当时,这篇文稿所述的medical gaslight经历震惊了在场的医学人...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一、成为一名斯宾诺莎主义者,在思想上,就是要努力从事关于自然之组合的一体性研究,不过这类研究必然包含着各种实验和变化,甚至还有想象的。 二、成为一名斯宾诺莎主义者,首先是对每个事物所特有的快与慢之关系,施加影响和遭受影响之性能之研究,就是把个体当成这样:「代谢,感知,作用和反作用之快或慢交织在一起所构成系统」: 1、幅度:指系统某个状态、变量或输出的大小、范围或强度。它衡量的是系统在某个维度上“有...
来自:豆瓣日记
猜想很多文科朋友们对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是海外的GPT和海内的deepseek,所以草草记录一些东西试图补足大家的信息差。 豆包的桌面端 如图所示,豆包的桌面端已经装载了非常多的应用,例如AI搜索等,都是已经成型的、无需费心的功能。尽管豆包的模型并不如deepseek效果惊人,但其泛用性和速度实在是一大优点。 A.已装配插件的浏览器 仔细一点可以看见,这个客户端同时可以作为浏览器使用。 除了正常的浏览器功能,右上角还有“阅读网页”的功能。若在视频页面,还能进行“阅读视频”。 而豆包的“AI云盘”,目...
来自:豆瓣广播
夸克扫描王,用过的都说好,一用一个不吱声,质量和效率秒杀几百甚至上千块的高拍仪,只需一台手机和闲鱼上几块钱的会员(没会员也能用,但会员可以拍高清)。Tips:境外使用时,必须保证联网顺畅,最好挂上比如“穿梭”这类APP的一键回国(←免费也能用),因为拍下的页面都要上传到云端并进行计算处理,会自动帮你展平、黑白化、去杂质(比如手指)等等,然后再传回你的手机。所以也要注意隐私和流量消耗。如果因为网络状况不佳导致上传失败,一页一页再点一遍重连过去就行了,就是比较耗时。如果在境内用,那就基本没有任何缺陷了。扫描质量可以参考我之前上传过的PDF。总之推荐给所有人。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Hans Friedrich Fulda (1978): Dialektik als Darstellungsmethode im „Kapital“ von Marx, in: Ajatus, Heft 37, Helsinki 1978, S. 180–216. 2025.6.2注:修订了一下文中已发现的瑕疵,并且对马克思那句有歧义的话从Arndt的Hegel in Marx中摘译以作了译注并在正文中标注了原文,因为有歧义所以实在不好翻。译注如下: 这一表述无疑是有歧义的,Arndt在其Hegel in Marx中Das Problem der Dialektik一文中也提到:他(马克...
来自:豆瓣日记
原文:“A Fallacy of Our Age” by Galen Strawson. DeepL 译,本人审校,个别引文取前人译文;注释与参考文献保留原文。原标题直译可能会带进来一些不知主题为何的点击,故有增改。 《Things That Bother Me》本文系此书第二章,2004 年首发于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我想我现在不会寄出那张便条了,因为心灵已是一个全新的地方,昨晚已经感觉过时。 ——艾米莉·狄金森[1] 1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自我是个不断重写的故事”[2];我们都在不断地进行“造就自我的叙事(self-making narrative)”,而且“最终,我们变成了自己‘所讲述的关于’我们人生的自传体叙事(in the end we became the autobiographical narratives by whi...
来自:豆瓣广播
今天的研讨会(讲座),还是受到一些震动,就是不同学科视野和学科理路乃至学科“实感”之中的哪怕同一位“对象”,在处理和辨别时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在现代文学研究之中,哪怕是做鲁迅与日本或以日本为中介之类题目的著作,我在阅读时也仍能比较“顺滑”地接受和理解它的逻辑、思路,得出差不多可以接受的、“寻常”的答案,自己的学科思维并没有受到挑战。哪怕是读日本学者论鲁迅或现代文学、或日本学者论本国中国研究者之文章,这种熟悉感也仍在,似乎对于内心也还有一种处在这个学科内的安然感或例行公事的知识生产的逻辑自洽感,因这来自日本的“对象”也已经内化在现代文学的“知识”里了,成了本学科根基性的论述之一种。但若换一个学科理路,从真正的历史学、思想史的角度,特别是从一手的日本战后思想研究的谱系学文献学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即便是经由中国人之手之眼加以透视过去的,也与现代文学得出的结论间充满沟壑,甚至截然相反。甚至,一些立论的基础也不一样,文学学科看作是不言自明、彼此共享的知识感觉的东西,在历史学那里可能恰恰是需要被破除的认知障碍。这种张力感是今天一整个下午思想操练的紧张性的一面,也促发我看到本学科一些狭窄、沾沾自喜和固步自封之处,以及那种很难避免的为各式各样的意识倾向所左右、所激活、所促成的研究,它内在靠某种焦虑延展出来的天地之局限性。在作为学科的思想史的研究目光里,也许“文学”的思想方式本身,确实具有撬动历史、使其更新的动力与活力,往往充当讨论、变革的契机,但也仅是“契机”而已,它是经不起辨析的,也就是它总是处在流动的不稳态,因而经不起真正的审视。在(现代)文学研究的视域里,有时候看到这“活力”、看到并辨识出这“契机”,并赋予这“契机”能动性的价值,研究就可以结束了,文学研究走到这一步就可以了,文学研究的价值恰恰是确立研究的“对象”是流动和不稳态的,维持着“活力”的状态就可以。这的确是两种不同的学科思维,但两者若要交锋,我怕还是文学会落败,因为它实在在总量上太少“知识”、有太多盲视和匮缺,有时还夜郎自大、一叶障目。虽说这一切短视和匮缺都可以用自造的种种话语去掩盖、回避,但这种根基性之弱,大概是致命的。——有一种真切的危机感,但也因此感到欣悦。
来自:豆瓣日记
读到一篇对一本很有分量的书的很好的书评。 原文 。机翻分享,请勿引用。 约伯的土地、儿女和健康都遭到了神的摧残,他所谓的朋友也不怀好意地试图安慰他,为他开脱,但圣经中的约伯仍然坚持自己的公义,向 "使我失去公义"、"使我的生命受苦 "的神发问(约伯记 28:2)。"约伯宣称:"我绝不说你是对的;我坚持我的公义,决不屈服;只要我活着,就必不受责备"(第 6 节)。当然,约伯最终确实在上帝宣布其压倒性的力量面前屈服了。尽管如此,正如阿迪-奥菲尔在他极具实质性的研究报告第一章中写道,"许多《约伯记》的...
来自:豆瓣日记
首先我们可以模仿德里达的名言来戏仿一句:There is nothing outside of politics. 这句话并非说所有的事务必然就是政治的,而是说所有的事务都必然涉及政治。这么说显然并没有真正清楚地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所以我们可以试着把这句话放到一个更具体的语境或处境当中来理解。 在文学、电影或者其他艺术研究领域里总是长期存在着所谓“形式派”与“意识形态批评学派”(或“憎恨学派”)的对立。我要说的是,这种对立的实质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有建立在鸡同鸭讲之上的标签互掷和话语对殴。“形式派”对“憎恨学派”不关心文本而只关心文本生产与接受状况的方法不屑一顾,因为本质上后者并不是同行,而是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等隔壁学科过来的插班生。后者关心的问题本质上不是文学和其他艺术的问题,而是通过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来体现社会、历史、政治问题。很显然,这种批评确实是成立的,不少只关心文本内容的意识形...
来自:豆瓣日记
界面新闻记者 | 实习记者 王芊一 界面新闻编辑 | 张友发 2025年上半年,国产悬疑剧仍在疲软期,《沙尘暴》《棋士》《黄雀》《乌云之上》《借命而生》等剧接连上映,但热度大部分未达预期。其中口碑最好的应该是《沙尘暴》,虽然热度不温不火,但是豆瓣开分高达8.1分。 《沙尘暴》是一部人们所熟悉的“社会派悬疑”剧,故事发生在转型时期的西北小镇,讲述了被时代裹挟的小人物们的一生。这类剧的巅峰可以追溯到两年前的“神作”《漫长的季节》。观众对这类作品的情绪十分复杂,一方面感到审美疲劳,一方面却依然保持惯性...
来自:豆瓣日记
Theologisch-politisches Fragment 神学—政治片断[1] 唯有弥赛亚自身才能成全/完成(vollendet)所有历史事件,具体而言:唯有祂能救赎、成全并创设/实现一段联系,历史与弥赛亚性的联系。因此,任何历史性事物皆无法凭自身指涉弥赛亚性。因此,上帝之国(Reich Gottes)并非历史潜能/动力(historischen Dynamis)的最终目的(Telos):它无法被定为目标(Ziel)。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不是目标,而是终结(Ende)。因此,世俗秩序无法基于上帝之国的思想,因此,神权政治仅具宗教意义(Sinn)而无政治意义。极力否弃神权政治的政治意谓(Bedeutung),正是布洛赫《乌托邦精神》(Geist der Utopie)最卓越的贡献。 世俗秩序必须依幸福这一理念来确立自身。世俗秩序与弥赛亚性的联系,是关乎历史哲学本质的课例(Lehrst...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S.73-94 仅供参考。感谢Walt师提供的帮助 ^-^ 至今尚未有一部关于黑格尔《逻辑学》的评论,可与康福德(Cornford)、罗斯(Ross)、魏兴格(Vaihinger)和佩顿(Paton)等人的著述相提并论的作品。即使是黑格尔自己的学派,也没有尝试对该著作中关于思辨的思想规定的推导进行详细分析。相反,他们以一种至今仍占主导的方式,仅仅满足于把握整体的进程,变换黑格尔的论点,并通过回顾和前瞻使其更具说服力。然而,对那些可以合理...
来自:豆瓣读书
p102 在所有关于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比较的讨论之后,【将辩证法解释为形式逻辑的竞争者,甚至为之辩护,这可能是毫无希望的。】 辩证逻辑从思辨命题的定理出发,仅仅为了证明形式逻辑的判断结构对于理性内容...
来自:豆瓣广播
接上一条:推荐Schick的论文Philosophie der Religionen statt Vernunfttheologie(https://douc.cc/2wQYEu) 她揭露多元文化立场的内在矛盾 其实个中道理很简单:对普遍性的追求方式(甚至对普遍性的欲求本身)也是受到特殊的在地性中介过了的 所以在追求普遍性的过程中不能不反求诸己 也就是检验自己的欲求以及追求方式是否正当 但后康德对康德认识论工具化的批评已经告诉我们 对手段的检验如果是一次性的 那么就忽略了在检验手段的过程中已经征用了一些尚未经过检验的手段 所以检验应当是无限的活动 但这样的无限又不能被理解为无限回退 否则就会掉进芝诺陷阱 通过检验手段1来检验对普遍性的追求方式 检验手段2来检验手段1 以此类推 所以为了达到真正的无限检验 就得采纳黑格尔的方案:将对特殊手段的检验与对普遍性的追求结合在一起 所以Schick认为宗教哲学不可能退回到启蒙晚期的理性神学(qua自然神学)或其当代variation:宗教层面的多元文化立场
来自:豆瓣日记
这本书是对负面情感的美学的一系列的研究,考察了负面情感在T.W.Adorno所称的具有后现代性的、被全面“管制的世界”中诞生的文化艺术品中所产生的政治上含糊的作用。这样的一个世界早被Herman Melville在《抄写员巴特比:华尔街的一则故事》清楚地呈现出来。这是篇短篇小说,故事里一位美国白领的含糊情感提出的解释问题似乎尖锐地指向他那被动但又令人不安的异议形式。这个我们不知其表达意思的白领又有什么感受呢?巴特比那即使是在扣留劳动这样挑起争论的行为中表现出的这样不屈不饶的被动性是激进的还是反动的?我们应该将他的不作为看成是即将到来的非暴力政治运动风格中的一种意志策略,还是这只是一种抑郁症症状?接下来的几章会以Melvil式的风格讨论在文学、电影和理论作品中的情感间隙和含糊性,烦躁情感以及其他负面情感,来挖掘能动性被悬置的这种同样矛盾的情况。这种矛盾情况因此也人想起两种看似不同的这些定义—...
来自:豆瓣日记
整篇文章一共有五个小节,我翻译了前言和前两个小节。 文章是《Max Weber und die Staatsrechtslehre》的第五章。 我是用翻译器,配合个人理解来译的,正确性没办法保障。 无论是“政治神学:主权学说四论”还是“当今议会制的思想史状况”,无论“合法性与正当性”、“价值的僭政”、“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形式”还是“政治的概念”,卡尔·施米特的核心立场与概念都以他与马克斯·韦伯的争辩为标志。这场争辩开始于一位二十四岁的青年关于法律和判决的著作,结束于一位耄耋老人关于世界法律革命的最后文章。施米特对韦伯的接受跨越了66年。仅仅这一事实就能使他成为韦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然而,这么长时间以来,没有人[在这方面]关注施米特。在施米特的书、论文、日记、信件和评论中都可以找到这种他接受韦伯的痕迹。就像狄德罗谈论霍布斯一样,施米特这样谈论韦伯:他是一位值得终生阅读和评论的作家。 韦伯和...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明天做一个关于卡夫卡的分享,回顾了一下相关材料,包括几种评论。 1.二元对立色彩太重,肖像对尖叫、意指对表达等等。后者在本雅明那里也有体现。 2.将官僚和政治主题看作对俄狄浦斯三角的夸张放大,构成内爆的反抗策略。这种解读首先对读者来说很反直觉,因为官僚实际比家庭更显著、优先。父权作为先入为主的问题意识,本雅明也是这样,两者也都诉诸儿童/助手形象的潜能,回避了审判中艺术家的说法,女孩们也是法庭的一部分。...
来自:豆瓣读书评论
Reviewed by Kyle Baasch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对一群学生说,“你可以通过他对尼采和马克思的态度来衡量一个当代哲学家是否真诚”。马克思指出个体从属于非人格支配(impersonal domination)的动态体系,而这种体系孕育着它自身的破坏性因素;尼采则指出从这一历史进程的子宫中产生的 “末人 ”的脆弱的心理结构,以及他们的千禧年主义教条的偶然性。韦伯坚持认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塑造了我们的思想世界,真诚的思想家...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龟龟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
- SELECTS
- 读书笔记 (74人关注)
- 我最喜欢的groove (1人关注)
- 我的播单
- 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