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iii

fafadongmian
来自: fafadongmian (上海) 2019-09-01 15:53:24创建   2024-05-13 09:46:23更新
8 人关注
来自:豆瓣日记
nenupharwu 158人喜欢
1959年秋Hoesli初回ETH执教一年级基础设计时可谓孤军奋战,他所设想的另外两门平行课程的教师——绘画与视觉设计课的Hans Ess与构造课的Heinz Ronner——分别于1960年及1961年才加入战队。因此,首个基本设计课程必需包含本应由这两门平行课程为学生配备的、对基础设...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莫宁 59人喜欢
Studio进入到村落住宅设计阶段,第一堂课上Lim Jae Hyun给我们介绍建筑图的画法。他在墙上展示了一些建筑师的作品,指着其中的一面墙说:“This is one of my favorite architect, Kazuo Shinohara, a Japanese. You haven’t heard of him, and I promise you will ...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QIAN 17人喜欢
/ Bodegas Gil Antonio Jiménez Torrecillas Puebla de Don Fadrique, Granada, Spain, 1998-2003 见过太多高帅富酒窖的不妨来看看这只,位于西班牙格拉纳达省的一个小镇Puebla de Don Fadrique,出自老安事务所,从名字看有可能是一个姓Gil的人的酒庄吧。 酒窖位于...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ivy 135人喜欢
[考虑到版权问题,少量译作外语] 代田的町家,是一个将身体论哲学流畅地转译为建筑的作品。 在这个住宅中,坂本一成从以往作品中“box in box”的形式,转向了将无功能设定的室相互连接的构成。与作品发表一同登载的多木浩二的论文[注1]中也写道,室与室相互之间是“...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远古超萌武士 570人喜欢
前记: 我一直想把这学期的设计课记录下来,于是就在space上陆续发了《安老师》的一系列日志,但写着写着就有两个角度可以写:一个角度是记录课程发展的过程,偏重于“教”,而另一个角度是记录自己的设计进程,偏重于“学”。所以在此另开一个偏重于“学和感悟”的...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有方主页君 30人喜欢
在当下,瑞士建筑以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学术视野?在此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谁又能成为瑞士的下一位明星建筑师? 本文由赫尔佐格 & 德梅隆建筑事务所的建筑师于洋撰写,阐述瑞士建筑从手艺到工艺的“建构”过程。 | 从手艺到工艺 | 瑞士建筑进入学术视野的时间并不...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Stawboy 7人喜欢
介入场所的结构 ——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设计思考 柳亦春 /大舍 【摘要:本文通过对龙美术馆西岸馆具体场地的观察与思考,进而详述了新的结构如何介入场所,并与身体的知觉相互关照,形成架构,从而摆脱结构自身的技术意义而抵达建筑的空间意义。】 (本文原载于《建筑...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Darth Vader 77人喜欢
------------------------------ (四)贯彻的训练 ------------------------------ 基地出发的设计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的基本态度,不仅需要明确的研究目标与设计方法,更应该贯彻在建筑设计教育的全过程中。 就设计方法而言,我以为“基地出发的设计”可以被简单地概...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Darth Vader 78人喜欢
【论文摘要】基地不仅是建筑实践的开始,也应该是建筑设计出发的起点。由于建筑教育与创作中历史传统中对基地的忽视,当前的建筑设计造成了城市地域特色丧失的现实。本着建立与基地的联系,发现基地的美,为基地做出贡献的原则,在建筑教育中贯彻“基地出发的设计”有助于共同塑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与城市。 =============== (一) 由基地出发 =============== 任何立足于实践的建筑设计都绕不开基地【1】 ,后者不仅是施工建造...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雨山 9人喜欢
总是在飞机上才能静下来慢慢写点东西。 之前说过,在我看来,建筑的物质层面的本质是建造(建构)。国庆飞了趟米国,就又有机会理一理,这次把建造分五点(五个步骤),拿出来讲讲。 *建造的动机* 建造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动机,是限定空间。在最开始,这种空间限定主要表现为围合。从穴居版筑到捆扎榫卯,无不是为了和外界隔离,创造内部空间。这种“内部”由围合体界定。在后来发展出了不同的限定方式,也有了“半”空间,半围合、半室内,变得模糊了一些。但建造的产生始终源于对一定程度限定的空间的需求,围合也仍然是其中很重要...
回复
来自:豆瓣日记
雨山 1人喜欢
||“建筑”的建筑 现在国内的很多建筑师,也是我的老师辈们,总给我这样一种感觉,他们在创造“建筑”的建筑。常常讨论的是建构的(柳大师架构)、空间(体验)的(华黎、董功、最近的都市实践)、技术的(新的技术、机器建造、参数表皮、热力学等等)、地域的(王澍、早期的刘家琨)等(无贬义,也可能不太恰当)。更多关乎实际的物理环境,回应物质层面的问题。他们的愿望是成为经典意义的建筑师。即便时代进步、技术更替,根本的创作模式还是和现代主义如出一辙,即“设计出最好的房子然后把它们盖起来”。创作的目的很多时候是寻找一种形式。 少有人在设计里推敲深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Like OMA)。他们不是没有这个意识。一方面需要如此考究的设计常是受众广泛的,这意味着需要调动更多资源,需要借更多的势。另一方面这样的推敲需要研究数据、长期调研的支撑,否则也是假想意淫,在设计周期较短的情况下,除非有专职团队、足够人手,否则难...
回复
<前页 1 2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后页>

什么是豆列  · · · · · ·

豆列是收集好东西的工具。

在豆瓣上看到喜欢的内容,都可以收到你自己的豆列里,方便以后找到。

你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豆列,看看其他人收集的好东西。

这个豆列的标签  · · · · · ·

fafadongmian的其它豆列  · · · · · ·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