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是汪晖被事件的内幕(转载)

默尚晨

来自: 默尚晨
2010-07-08 11:24:16

×
加入小组后即可参加投票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08 11:28:32

    [内容不可见]

  • Dao

    Dao (红霞万朵百重衣) 2010-07-08 11:36:36

    我知道的情况与LZ所传基本相符: 事实上,《文艺研究》刊发王彬彬文章之后,汪晖也曾请求对方提供电子版以便查核原著。《文艺研究》主编以无电子版为理由拒绝了汪晖的请求。

  • 下一个路口

    下一个路口 2010-07-08 11:37:45

    《文艺研究》中只有主编知道要发这个文章,所有的编辑都不知道,之前信息高度封锁。——这点完全可以找艺术研究院的学者或者《文艺研究》的其他编辑来证实。

  • 省略号

    省略号 2010-07-08 11:40:43

    额。。。。。。。。。。。。。。。。。

  • 快刀

    快刀 2010-07-08 11:41:43

    如果哪个编辑证实,还不被开了?

  • 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 (想你时你在眼前) 组长 2010-07-08 11:47:14

    是说没看见朱学勤咧,原来转入幕后当制片了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08 11:49:27

    [内容不可见]

  • 我是我的倒影

    我是我的倒影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2010-07-08 11:53:02

    这个太猛了,又是一番血雨腥风啊

  • 古贝德

    古贝德 (可为智者道,难为俗者言) 2010-07-08 11:53:30

    呵呵,是这么回事?

  • Dao

    Dao (红霞万朵百重衣) 2010-07-08 11:54:00

    补充一点:能够拿到王彬彬文章的电子版对于汪晖及时回应指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类似《文艺研究》这种学术期刊出刊的周期相对较长,有电子版与无电子版之间的时差可能为10天左右,且汪晖当时人在哈佛。此外,2010年3月10这期杂志约一个星期之后才见刊,这中间有什么缘故外人就更不清楚了。

  • 青蟾

    青蟾 2010-07-08 11:54:51

    保持关注

  • 行者

    行者 2010-07-08 11:57:08

    哦,他奶奶的

  • 行者

    行者 2010-07-08 11:57:54

    《文艺研究》不能做龟孙子,得出来说明白。

  • 行者

    行者 2010-07-08 11:58:11

    包括什么参见式抄袭,一并说清楚

  • 行者

    行者 2010-07-08 12:03:48

    发表之前,汪晖曾请求按照学界通常惯例,写一个response一同刊发,但一直遭到拒绝。他们在一开始就剥夺了汪晖同时发言的权利,这也就是李猛那封信为什么说“以完全剥夺对方发言资格的方式”的真正背景,也同时使得汪晖一直沉默下去了。 ------------------------- 此事如属实,则这个是有意整人的一条很有力的证据。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08 12:08:05

    [内容不可见]

  • 行者

    行者 2010-07-08 12:08:37

    2010-07-08 12:03:30 沙砾于飞 (Sapere aude) 无头“内幕”何其多也。不过,能否自圆其说呢?请看这一段话: 事实上,《文艺研究》刊发王彬彬文章之后,汪晖也曾请求对方提供电子版以便查核原著。《文艺研究》主编以无电子版为理由拒绝了汪晖的请求。 不是说《文艺研究》刊发前,共识网就发出了王彬彬一文的电子版了吗?最近这几天,某些人不是一直拿这件事攻击媒体吗?怎么一到发布内幕的时候,就无视了原先说过的话了呢? 再者,这个关于汪晖的内幕与汪晖本人核实过了吗?要不然,任何一个马甲都宣称可以代表汪晖发言,汪晖的真身不就隐没不彰了? ----------------------------------- 这个项义华还真是有点笨。是《文艺研究》说没有电子版,汪晖怎么会知道那个时候网上就有了呢?这个内幕得让《文艺研究》说出来才令人相信,他是机构,很权威。

  • Dao

    Dao (红霞万朵百重衣) 2010-07-08 12:15:28

    我知道的情况跟LZ略有不同的是:王彬彬的文章应该被高度保密了很长时间,知情人只有主编方宁。但统筹2010年3月号这期《文艺研究》的时间内,该刊内部已有人知情。据我所知,正是方宁不顾反对意见执意发表王文。

  • 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 (让思想冲破牢笼) 2010-07-08 12:18:25

    有点疑惑,既然是高度机密,除了主编外,其他的编辑都不知道,汪晖又是如何知道《文艺评论》即将发表这样一篇文章而要求同时写response一同发表呢?

  • Dao

    Dao (红霞万朵百重衣) 2010-07-08 12:19:29

    我上帖正好可以回答LS的疑问。

  • 荸荠

    荸荠 (校园与山川) 2010-07-08 12:22:26

    看来此事要从头查起,《文艺研究》也得发言。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08 12:23:49

    [内容不可见]

  • 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 (让思想冲破牢笼) 2010-07-08 12:23:49

    呵呵,比我早发了三分钟,没看到。Dao说的更合情合理一些。

  • 梅子

    梅子 2010-07-08 12:42:43

    我说呢。李猛一直是个明智温和的人,不愿意卷入是非之中——所以才从社会学系跑到哲学系去,却在那封信中那么生气呢。

  • 行者

    行者 2010-07-08 12:44:29

    如果王彬彬文章真是由《文艺研究》主编一手把关,那这主编水平可真厉害!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234471/ 《文艺研究》制造丑闻的证据 2010-06-25 21:00:27 来自: 非诚勿扰被扰 《文艺研究》制造丑闻的证据 1, 王彬彬对“参见”问题的定义自我矛盾 他在《汪晖〈反抗绝望〉的学风问题》中第一次给出的定义是: 三是“掩耳盗铃式”。将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或者抄录时稍做文字上的调整,没有冒号、没有引号,但做一个注释,让读者“参见”某某书,是为“掩耳盗铃式”。 按这一定义,使用“参见”做注释,应该要用冒号和引号,这样才不算是“掩耳盗铃式”抄袭。 而接着他给出的另一定义: 在这里,有必要对“参见”这个注释用语做点辨析。这里的“参”,乃“参考”之意。做出某种论述后,让读者“参见”某书某文,意思是说:在那本书那篇文章里,也有对这个问题的论述,读者如有兴趣,或如果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不妨去“参考”一下。当用“参见”做注释时,就表明自己是独立进行了这番论述,与那本书那篇文章没有渊源关系;就表明自己的论述不是对那个作者的“引用”,而只是“英雄所见略同”。所以,原原本本地或搅拌式地剽袭他人,却又做一个“参见”的注释,称之为“掩耳盗铃”,是很恰当的。 按这一定义,则对原作者的加引号的引用,是不能使用“参见”一词来引导的,因为用了“参见”,就意味着只是“英雄所见略同”,表明自己是独立进行了这番论述,与那本书那篇文章没有渊源关系。 王彬彬刚说了,用了冒号和引号加个“参见”才不算“掩耳盗铃式”抄袭,转眼又说,用了冒号和引号,根本就不能用“参见”做注释,否则称之为“掩耳盗铃”,是很恰当的。有网友说王彬彬是“神经刀”,一点儿没错。 2,《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没有冒号、没有引号”的“参见式注释”举例 在王彬彬所说的两种自相矛盾的“参见”用法,《文艺研究》2010年第三期都有例子。用了冒号、引号之后仍然用“参见”(王彬彬在后一种定义中说这样是不行滴)的情况,钟彪的文章已经多有举例,这里不重复。 当期《文艺研究》中同样有“没有冒号、没有引号”的“参见式抄袭”(按王彬彬的定义)的例子: 《大众文化语境与韩剧传播的叙事学分析》,《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160页 在一个文化转型的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大众文化无所适从,出于商业性的考虑,往往就直接认同于大众的本能欲望、集体记忆与流行趣味,而不愿承担宣传、启蒙和教化的任务。在这里,商业性与文化建设构成矛盾。同时,大众艺术的娱乐功能是第一性的,娱乐功能的实现相对于其他功能来说具有优先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众文化来说,审美和商业从不分离,它的商业特性,使得它的每项艺术成就都与商业需要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由于它又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的物质产品,因此,每一大众文化产品之间都有着艺术审美区别的需要。作为商品的审美,它既是妥协的,又是创造的③。 ③ 参见梁英《大众叙事与文化家园》,华夏出版社2008 年版,第44 页。 该书44页至45页有如下的话: ……在一个文化转型的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却没有一种信仰能够证明其合法性和独尊地位,大众文化无所适从,出于商业性的考虑,往往就直接认同于大众的本能欲望、集体记忆与流行趣味,不承担宣传、启蒙和教化的任务,以追求“好看”、“好玩”为目标,它在文化建设上的破坏性是可见的。……在这里,商业性与文化建设构成矛盾。…… ……而大众艺术的娱乐功能是第一性的,娱乐功能的实现相对于其他功能来说具有优先权。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众文化来说,审美和商业从不分离,它的商业特性,使得它又不同于纯粹意义上的物质产品,因此每一大众文化产品之间都有着艺术审美区别的需要。作为商品的审美,它既是妥协的,又是创造的。…… 这一段话没有给冒号,也没有给引号,但给出的注释是“参见梁英《大众叙事与文化家园》,华夏出版社2008 年版,第44 页。” 钟彪说,“如果不是急于制造耸人听闻的话题,《文艺研究》应该不至于在编辑方面出这种颜面尽失、令人叹为观止的严重错误。该刊纵容玩弄证据、刻意构陷的行径,堪称学术批评和学术杂志的大耻辱!”这是很恰当的判断。 3,王彬彬对“参见式抄袭”(或者说“掩耳盗铃式”抄袭)自相矛盾的定义,实质是要严格引注的规范和形式。但是,严格引注规范和形式,是不能作为抄袭的定义的,因为抄袭意味着有意隐瞒。王彬彬把严格引注规范,等同于抓抄袭,这是他的定义的最大问题。 《文艺研究》发表王彬彬文章当期的那些有引号、冒号的参见式注释例子,和没有引号、冒号的参见式注释例子,都不能称作抄袭。但按王彬彬给出的定义,这些都是抄袭。 所以说,所有的问题都在于,王彬彬给出的抄袭定义出了问题。 x 向我的友邻推荐小组话题:《文艺研究》制造丑闻的证据 摘要: 《文艺研究》制造丑闻的证据 1, 王彬彬对“参见”问题的定义自我矛盾 ... 推荐语: 2010-06-25 21:08:42 非诚勿扰被扰 不查不知道,查了吓一跳。骇人听闻啊!我大致看出了苗头,拿抄袭问题围剿汪晖这个事情,最后恐怕会成为中国学术界的一大丑闻案例。 > 删除 2010-06-25 21:11:28 欧文 即使《文艺研究》中出现了王彬彬指责的参见式抄袭,也不能说明王彬彬的定义自相矛盾,或者就没有道理。这是两码事。 刚看到这篇文章: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234525/ 2010-06-25 21:01:51 来自: 男爵又来草豆瓣 标题:汪晖先生《反抗绝望》之《导论:探索复杂性》一处引注不规范 汪晖先生在《反抗绝望》的《导论:探索复杂性》中写道—— 按照现代解释学的观点,一代人不仅与上代人在理解自身的方式上有差异,而且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理解与上一代人对自身的理解的方式也有差异。由于任何一代人自我理解的中心因素即是其历史地位的画像,所以随后的历史现实化便会极大地改变这一形象。老一辈人的希望、恐惧和模糊的幢惯,新一辈人可用知识和事实的认识来替代。 此段后注:D. C.霍埃:《批评的循环》,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51—52页. (汪晖:《反抗绝望》,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原版导论 探索复杂性》。汪晖:《反抗绝望》,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版第5页——原版电子链接见: http://www2.zhengzhifl.cn/DsrPath?kid=68686B6E6B6A67673131393038383837&amp;pagetype=6&amp;searchtype=qw&amp;uf=1&amp;pagenum=5&amp;a=8ED4EEBF4A17850B09D0BFB964C18BE2&amp;userid=601&amp;peruserid=&amp;chapternum=1&amp;template=dsrquanwen&amp;;;;dxNumber=000000287799&amp;sKey=%D7%D4%CE%D2%C0%ED%BD%E2%B5%C4%D6%D0%D0%C4%D2%F2%CB%D8&amp;firstdrs=http%3A%2F%2Fbook2.duxiu.com%2FbookDetail.jsp%3FdxNumber%3D000000287799%26d%3D614B22F466E76278E441E8E664983978%26fenlei%3D0I20100100&amp;zjid=000000287799_2&amp;;sch=%B5%BC%C2%DB%CC%BD%CB%F7%B8%B4%D4%D3%D0%D4) 这里“一代人不仅与上代人在理解自身的方式上有差异,而且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理解与上一代人对自身的理解的方式也有差异。由于任何一代人自我理解的中心因素即是其历史地位的画像,所以随后的历史现实化便会极大地改变这一形象。老一辈人的希望、恐惧和模糊的幢惯,新一辈人可用知识和事实的认识来替代。”完全出自霍埃《批评的循环》一书却没有加引号。这是不规范的。 那么,揪这个是不是显得太吹毛求疵呢? 请看: 中国鲁迅研究会副秘书长、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张梦阳高度肯定《反抗绝望》的学术成就并在事件发生后为汪晖辩护(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546987/)。不过他在《探索鲁迅精神结构的复杂性——读汪晖的<反抗绝望>及其它论著》的“关于学术发展的逻辑结构”一节中,就把以上一段霍埃《批评的循环》的文字看做汪晖的论述了—— 在学术发展的链条上,所有的学者都是历史的“中间物”。处于不同学术发展链条上的学者,有既相衔接、又相区别的不同的研究视角与逻辑结构。汪晖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导论中就说道:“一代人不仅与上代人在理解自身的方式上有差异,而且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理解与上一代人对自身的理解的方式也有差异。由于任何一代人自我理解的中心因素即是其历史地位的画像,所以随后的历史现实化便会极大地改变这一形象。老一辈人的希望、恐惧和模糊的幢惯,新一辈人可用知识和事实的认识来替代。因此,毋庸讳言,我们看鲁迅就和翟秋白、毛泽东看的不完全相同,但我们当然有了霍秋白、毛泽东之后才对鲁迅产生了一些新的看法的。”…… 电子链接: http://www2.shengwukx.cn/DsrPath?kid=636264666966626B3332363935373832&amp;pagetype=6&amp;searchtype=qw&amp;uf=1&amp;pagenum=323&amp;a=1E05FBE534FFCF311371ABDDC6A8C4A4&amp;userid=601&amp;peruserid=&amp;;;;chapternum=297&amp;template=dsrquanwen&amp;amp;dxNumber=000000564317&amp;sKey=%D7%D4%CE%D2%C0%ED%BD%E2%B5%C4%D6%D0%D0%C4%D2%F2%CB%D8&amp;firstdrs=http%3A%2F%2Fbook2.duxiu.com%2FbookDetail.jsp%3FdxNumber%3D000000564317%26d%3D15D4309C802ADC59CA9E64B7C2F4019E%26fenlei%3D09030205&amp;zjid=000000564317_49&amp;amp;sch=%D6%D0%C6%AA%D0%A1%CB%B5%D1%D0%BE%BF%B8%C5%CA%F6%5B%CF%D6%B4%FA%D6%F7%D2%E5%D6%D0%C6%AA%D0%A1%CB%B5%D1%D0%BE%BF%A1%AA 造成这样的混淆,虽然有张梦阳先生未查对注释的因素,但问题首先是出在汪晖先生没有将自己的论述和对他人的引述清晰地区分开来,从而导致读者的误判,产生掠人之美的效果。 > 删除 2010-06-25 21:18:30 欧文 自然,王彬彬的参见式抄袭是可以有争议的,有内行的网友已经指出过这在西方学术界无疑可以被认作是抄袭,但考虑到中国语境,尚难以定下如此高的标准。我觉得用学术失范和掠人之美来形容更为恰当。 > 删除 2010-06-25 22:08:20 非诚勿扰被扰 欧文:即使《文艺研究》中出现了王彬彬指责的参见式抄袭,也不能说明王彬彬的定义自相矛盾,或者就没有道理。这是两码事。 我分析王彬彬的定义自相矛盾,是就他的定义说他的定义,根本没必要也没有拿《文艺研究》的例子说事。欧文看清楚了。 > 删除 2010-06-25 22:19:29 非诚勿扰被扰 效果:南美的蝴蝶动一下翅膀,北冰洋的冰川都有可能融掉一座。 > 删除 2010-06-25 22:20:39 非诚勿扰被扰 2010-06-25 22:12:26 豆瓣用户 什么叫断章取义?你就是最好的例子。 > 删除 2010-06-25 23:33:41 非诚勿扰被扰 本帖主张相互尊重的理性论辩。对于不理解意思但比较认真的辩论,会保留不删,但恕不一一理论。 > 删除 2010-06-25 23:35:59 非诚勿扰被扰 豆瓣用户的帖子已删。 > 删除 2010-06-25 23:39:48 非诚勿扰被扰 另,支持本帖看法的口水帖也删掉。本帖主张简单明了的理性论辩。 > 删除 2010-06-26 00:38:21 非诚勿扰被扰 学会布局的帖子也已删。 > 删除 2010-06-26 18:04:29 鬼谷子 除了极个别的人,这是读品倒汪者得出的结论: 2010-06-26 14:25:18 qingguang 由于汪晖原文中有“按照现代解释学的观点,……”,张梦阳显然有错误意会的责任,另外,他说“汪晖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一点”如解释成“现代解释学的观点”也能成立,于是,如果汪晖不存在“略人之美”问题,那么张梦阳就存在引用霍埃原文却不加注的问题(尽管他本人不知道这段话出自霍埃)。 > 删除 2010-06-26 16:07:35 心岳 (埋头苦干) 张梦阳的问题是轻信了汪晖的文本生产的诚信度。汪晖尽管有注,但客观上造成了自己的和别人的话不分的事实。连锁起来,就是汪晖的“被引用”是无效数据。如果这种情况普遍,汪晖的被引用率指标应该作废。清华大学在考核汪晖著作的被引用率时,此项指标就无效。此例可以不归为抄袭,但“学术工作不严谨、不认真”的评语,则是合适的。 > 删除 2010-06-26 17:15:42 COOL (嗬,基督徒!) 喝,发现大家批判得非常热烈,尤其心岳,我这才多看了一眼:那句话前面不是说了:“按照现代解释学的观点”云云,且后边还加了注。居然还被解释为“学术工作不严谨”,奇了! > 删除 2010-06-26 18:06:35 鬼谷子 欧文把这些例证都视作“抄袭”的铁证,恰好说明他的根据一直存在最大的问题。

  • [已注销]

    [已注销] 2010-07-08 12:46:55

    [内容不可见]

  • 行者

    行者 2010-07-08 12:57:43

    2010-07-08 12:40:07 qingguang 自由主义阴谋诡计终于得逞了,呵呵!!! 但还是不免犯疑,既然《文艺研究》拒绝一同看发汪晖的response,怎么汪晖回应记者时还说“手头没有20多年前的书”,他应该立即把那个response记者,以正视听? 捏造也得有点技术含量吧,就出产这样的低劣货,寒碜谁呢? ------------------------- 是不是低劣货,最好问问《文艺研究》的主编。

  • 我是我的倒影

    我是我的倒影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2010-07-08 13:31:56

    谁去问啊

  • 行者

    行者 2010-07-08 13:34:43

    愿意问的人去问

  • 我是我的倒影

    我是我的倒影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2010-07-08 13:38:23

    哪个好事的记着去采访一下就好了

  • 行者

    行者 2010-07-08 13:40:34

    他们才不会呢,那些人只想采访汪晖和清华大学。

  • 苏门答腊

    苏门答腊 (想你时你在眼前) 组长 2010-07-08 13:45:21

    选择性办案,选择性采访

  • 行者

    行者 2010-07-08 13:45:27

    看白领不黑的分析: 由此,只允许、逼迫汪晖表态,又转而逼迫清华表态,并且奇特地要求一个完全公开的委员会,实际上使得事件完全无法得到正常的学术辩论和学术处理的可能性! -------------- 媒体如果采访了文艺研究、南方周末,调查了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等于太阳从西边出来。

  • Dao

    Dao (红霞万朵百重衣) 2010-07-08 14:21:54

    2010-07-08 12:44:29 走进南非 如果王彬彬文章真是由《文艺研究》主编一手把关,那这主编水平可真厉害! --------------------------------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2234471/ 《文艺研究》制造丑闻的证据 2010-06-25 21:00:27 来自: 非诚勿扰被扰 《文艺研究》制造丑闻的证据 ******************************************************************** 据知情人透露,《文艺研究》在刊发王彬彬文章之前,相关人士曾仔细比对过《反抗绝望》前后几个不同的版本。读过钟彪文章就知道,有关汪晖抄袭李泽厚和张汝伦的指控纯属子虚乌有,问题在于再版修订造成的技术性问题。既然《文艺研究》仔细比对过不同的版本,仍坚持刊发王文,这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

  • 纪恩同学

    纪恩同学 (政治抑郁症患者) 2010-07-08 14:31:20

    我想看看李猛说了什么,谁给个链接。。谢谢。。

  • 我是我的倒影
  • sasa

    sasa 2010-07-10 00:01:38

    顶一个

  • 陶都一方

    陶都一方 (爱汪晖,爱读书) 2010-07-10 10:29:59

    订一个

  • 倪叔

    倪叔 (世上无限丹青手,一片痴心画不成) 2010-07-10 15:21:14

    那麻烦,觉得这事靠谱的同学出来告诉我,为嘛一定是朱学勤呢? 说来说去都只说了,王彬彬和《文艺研究》的那一档子事 朱学勤在这里面是和王彬彬有深厚关系呢?还是和《文艺研究》有深厚关系呢? 他搞汪晖的动机是什么?

  • edica

    edica (人有病。) 2011-05-03 10:31:13

    lz与 Dao,走进南非,都是小号。 这个是真内幕,还是烟幕。为整朱学勤做铺垫呢。 唉。槛外人看热闹了。

  • 句芒

    句芒 (体制中的体制外。) 2011-05-03 18:03:57

    我从感情上相信汪晖教授是清白的 不过像“据说”的东西还是要慎重,毕竟使“据说”成为事实还有一些距离。

  • Huojiezi

    Huojiezi 2011-05-03 18:11:04

    搞,互相搞,动用所用自愿搞,这才牛逼

  • Huojiezi

    Huojiezi 2011-05-03 18:18:23

    发信人: xxxxxx (xxxxxxxx), 信区: xxxxxx 标 题: 据说是内幕 发信站: xxxxxx (Wed Jul 7 20:10:08 2010), 站内 朋友的信中说的: 我见X导了,聊了这个事,这个事是朱学勤策划的,准备了一年时间,组织人马,遍查汪晖著作和其他引证著作,最后由王彬彬写文章。而且在这篇文章在《文艺研究》首发之前,《文艺研究》中只有主编知道要发这个文章,所有的编辑都不知道,之前信息高度封锁。发表之前,汪晖曾请求按照学界通常惯例,写一个response一同刊发,但一直遭到拒绝。他们在一开始就剥夺了汪晖同时发言的权利,这也就是李猛那封信为什么说“以完全剥夺对方发言资格的方式”的真正背景,也同时使得汪晖一直沉默下去了。 ============================================== 为什么别人就不能策划1年?为什么别人就不能这样阴谋式的搞汪辉? 同样的逻辑可以换一种说法。 这是别有用心的一小撮份子,谋划已久,细心经营的一场阴谋诡计 他们策划实施了这场行动 1………… 2……………… 3…………………… 4………………………… 所以,大家看清楚真面目了吧! 那么问,为什么就不可以这样呢? 你是神?为什么不可以?告诉我呀,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呀,就要理直气壮的说,为什么不能这样呢?他有什么权利不被这样呢? 不要攻击别人的手段,你要攻击别人的结果,老实回应为什么抄袭才好。

  • 句芒

    句芒 (体制中的体制外。) 2011-05-03 18:28:54

    当追究责任的时候,只看事实结果不管举报者动机是理想的做法,也是正确的做法 但是在看问题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如果不去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很容易被他人利用

  • Huojiezi

    Huojiezi 2011-05-03 19:04:48

    顶楼上

你的回应

回应请先 , 或 注册

90760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