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书评
这辈子我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电影导演,如果无法实现,我希望能写出一部优秀的侦探小说。婉菲反驳我说,你可以导演一部侦探电影嘛。但是我知道这两者无法混淆,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我们对它们的需求不同,只有汲取双重营养,才能被成全。
最近一直在看佩尔瓦勒和马伊舍瓦尔夫妇合著的马丁贝克探案系列。二人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瑞典人,合作了十本书后瓦勒去世,舍瓦尔封笔,不再写作。在家的时候买的是《大笑的警察》,一时惊艳,爱不释手。回北京后又买了《坏胚子》和《上锁的房间》。和其他同时代欧美侦探小说作品相比,二人的文风更加清晰明了,打个比方,雷蒙德钱德勒是金庸,瓦勒和舍瓦尔就是古龙。每本书一个案子,一套警力,马丁贝克,科尔贝里,拉尔森,勒恩等人。开始先是从罪犯的角度,引出案子的开端,读者心里知晓罪犯的大概体貌特征和心理状态,然后转到警局,让读者随办案方一同抽丝剥茧,最终亲手擒凶。
很多的小地方处理的很让人称叹,比如《坏胚子》里的凶手的声音,还有《大笑的警察》中勒恩问的两个问题,从瑞典语和英语的发音中入手,真正的能做到让读者参加办案,所以感觉很爽。这点是很多其他的侦探小说做不到的,很多作品案情扑朔迷离,线索众多杂乱,只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但成也如此,败也如此,如果线索太明晰,就太早知道结果,少了很多刺激。值得一提的是写作的电影感很强烈,描写十分细致入微,简直画面呈于眼前。还有作者的共产主义背景,书中人物总是呈现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控诉状态,还有对警界腐朽凋敝的揭露,让人觉得再真实不过。总体来说,值得收藏,是同类型的一个非主流典范。
由于村上春树的大力推崇,读了雷蒙德钱德勒,发现果然非同反响。从《漫长的告别》,《长眠不醒》到《小妹妹》。他塑造的菲利普马洛是硬汉型侦探的代表。但同时重情重义,幽默敏感,魅力无穷。如果说马丁贝克系列是警察群戏的话,菲利普马洛就是独自的英雄主义。雷蒙德钱德勒的系列优点在于,文艺性很强。案情总是扑朔迷离,不到最后不揭底。好多话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我目送出租车离开,回到公寓,枕头上还留着一根长长的黑发,我的胃里感觉沉甸甸的,想起法国人说的一句话,那帮杂种对什么都有一个说法,而且总是对的,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就这一段,足以名留青史。想象一下弥漫着这种情绪的整本侦探小说吧,我会觉得浑身激动,想象一下把一天贡献给一本雷蒙德钱德勒,真是一种享受。这段话在书腰上,我看到的一瞬间就被击中了,后来把它剪下来放到钱包里,心情不好了就看上一眼,现在都背下来了。雷蒙德钱德勒一生都很孤独,好像笔下的菲利普马洛。这种作家很让人崇敬。其实每个写作者都是用自己的人生在写作,但是有一些天才,他们对自己创造的主角用情至深,以致无法自拔,如果把生命注给了角色,那么注定自己的人生会坍塌沦陷,好像杜拉斯,好像菲茨杰拉德,所以这些人是值得敬佩的,所以这些作品是能够留传的。
最后想说一下劳伦斯布洛克,他的系列最多,然而我只看了马修斯卡德系列的《八百万种死法》。这套书最吸引人的是封面上的那一句话,像是“纽约,有八百万人口,八百万个故事,八百万种死法。”翻译的功力很强,“无人愿意为我一掷千金。无人愿意与我共结连理。无人愿意救我一命。我已倦于微笑。我已疲于奔命。美好时光已成过去。”看看人家这遗书写的!由于对劳伦斯的研究不深,所以我没办法说太多,但是就我看来,他是最专业的侦探小说,就是说为了写侦探小说而写,结合了一切你想要的,让你惊惧,让你着迷,让你厌恶,让你欲罢不能的因素,没有雷蒙德的文艺,没有瓦勒夫妇的政治野心,有的只是一座城,一个人,一件案子。
这辈子我是注定当不成侦探了,只能对着这些大师作品凭空意淫。所有的侦探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表面强悍,内心柔软,深知自己无法消除罪恶,一边咒骂却又依然深爱着自己生长的罪恶之城,他们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然而坚定的相信下一个路口,再下一个路口,会有阳光从云层倾泻而出。
最近一直在看佩尔瓦勒和马伊舍瓦尔夫妇合著的马丁贝克探案系列。二人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瑞典人,合作了十本书后瓦勒去世,舍瓦尔封笔,不再写作。在家的时候买的是《大笑的警察》,一时惊艳,爱不释手。回北京后又买了《坏胚子》和《上锁的房间》。和其他同时代欧美侦探小说作品相比,二人的文风更加清晰明了,打个比方,雷蒙德钱德勒是金庸,瓦勒和舍瓦尔就是古龙。每本书一个案子,一套警力,马丁贝克,科尔贝里,拉尔森,勒恩等人。开始先是从罪犯的角度,引出案子的开端,读者心里知晓罪犯的大概体貌特征和心理状态,然后转到警局,让读者随办案方一同抽丝剥茧,最终亲手擒凶。
很多的小地方处理的很让人称叹,比如《坏胚子》里的凶手的声音,还有《大笑的警察》中勒恩问的两个问题,从瑞典语和英语的发音中入手,真正的能做到让读者参加办案,所以感觉很爽。这点是很多其他的侦探小说做不到的,很多作品案情扑朔迷离,线索众多杂乱,只能被作者牵着鼻子走。但成也如此,败也如此,如果线索太明晰,就太早知道结果,少了很多刺激。值得一提的是写作的电影感很强烈,描写十分细致入微,简直画面呈于眼前。还有作者的共产主义背景,书中人物总是呈现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控诉状态,还有对警界腐朽凋敝的揭露,让人觉得再真实不过。总体来说,值得收藏,是同类型的一个非主流典范。
由于村上春树的大力推崇,读了雷蒙德钱德勒,发现果然非同反响。从《漫长的告别》,《长眠不醒》到《小妹妹》。他塑造的菲利普马洛是硬汉型侦探的代表。但同时重情重义,幽默敏感,魅力无穷。如果说马丁贝克系列是警察群戏的话,菲利普马洛就是独自的英雄主义。雷蒙德钱德勒的系列优点在于,文艺性很强。案情总是扑朔迷离,不到最后不揭底。好多话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我目送出租车离开,回到公寓,枕头上还留着一根长长的黑发,我的胃里感觉沉甸甸的,想起法国人说的一句话,那帮杂种对什么都有一个说法,而且总是对的,告别就是死亡一点点。”就这一段,足以名留青史。想象一下弥漫着这种情绪的整本侦探小说吧,我会觉得浑身激动,想象一下把一天贡献给一本雷蒙德钱德勒,真是一种享受。这段话在书腰上,我看到的一瞬间就被击中了,后来把它剪下来放到钱包里,心情不好了就看上一眼,现在都背下来了。雷蒙德钱德勒一生都很孤独,好像笔下的菲利普马洛。这种作家很让人崇敬。其实每个写作者都是用自己的人生在写作,但是有一些天才,他们对自己创造的主角用情至深,以致无法自拔,如果把生命注给了角色,那么注定自己的人生会坍塌沦陷,好像杜拉斯,好像菲茨杰拉德,所以这些人是值得敬佩的,所以这些作品是能够留传的。
最后想说一下劳伦斯布洛克,他的系列最多,然而我只看了马修斯卡德系列的《八百万种死法》。这套书最吸引人的是封面上的那一句话,像是“纽约,有八百万人口,八百万个故事,八百万种死法。”翻译的功力很强,“无人愿意为我一掷千金。无人愿意与我共结连理。无人愿意救我一命。我已倦于微笑。我已疲于奔命。美好时光已成过去。”看看人家这遗书写的!由于对劳伦斯的研究不深,所以我没办法说太多,但是就我看来,他是最专业的侦探小说,就是说为了写侦探小说而写,结合了一切你想要的,让你惊惧,让你着迷,让你厌恶,让你欲罢不能的因素,没有雷蒙德的文艺,没有瓦勒夫妇的政治野心,有的只是一座城,一个人,一件案子。
这辈子我是注定当不成侦探了,只能对着这些大师作品凭空意淫。所有的侦探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表面强悍,内心柔软,深知自己无法消除罪恶,一边咒骂却又依然深爱着自己生长的罪恶之城,他们在黑暗中踽踽独行,然而坚定的相信下一个路口,再下一个路口,会有阳光从云层倾泻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