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的勇气
这是从东西上抄下来的一篇稿子。遗憾的是翻译者没有署作者的名字。
我贴在这里,作为对自己的一种激励。谎言迟早会被揭穿,而我要做的就是这个。在写《暗夜》的过程中我会经常看看它。
1936年,法国作家、左派知识界的领袖纪德应苏联邀请参加高尔基的追悼会,顺便对这个他热情歌颂的国度做一次正式访问。上个世纪20年代,由于西方民政治体制在法西斯主义面前的虚弱,在知识界,人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制度,并将建设人类终极完美社会的希望给予在了苏联身上。而斯大林也很好地利用了这种舆论导向,拉拢了当时很多在西方知识界具有领袖地位的知识分子。纪德就是其中之一。纪德希望通过亲身访问苏联,对全世界人民把苏联的美好和伟大客观的描述出来,这既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也是对人类情感的终极关注。
但是,当他抵达苏联之后,他的理想、浪漫、关怀统统被打破了。在这个极权国度里,执政者害怕听到除自己之外的第二个声音,他们用集体主义的话语陷阱剥夺了苏联人民的个性和自由,统一的宣传机制使人民生活在了谎言和真理混淆的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极为匮乏,生活极为贫困,这和斯大林对外宣传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大大不符。最让纪德反感的是斯大林的头像到处悬挂,并成为了一切具有艺术特征的作品的主题。艺术已然不是艺术,而成为了搞个人崇拜的政治工具。苏共对外宣称的强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纠错机制,在纪德眼里简直就是在掩耳盗铃,因为这里的纠错不是对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讨论,而是对是否符合“路线”进行鉴别。
纪德彻底失望了。他认为自己一直在为人类寻找答案的活动竟然会这样失败,苏联标榜的社会主义无非是一个现代化的恐怖主义。出于自省,出于对其他知识分子的提醒,出于良心,纪德写成了《访苏联归来》的小册子,在这本书里他写道“苏联社会中的当权者,不进行自我修正,又形成了新的特权阶层,他们打着革命的旗号,蒙蔽了人民,攫取了革命果实……”。
纪德在书中的很多判断都极具洞见性:比如,路线贵族会产生下一代的金钱贵族;专政集团成为了新的特权阶级;极权统治的下一步就是恐怖主义;专政思想破坏了俄罗斯民族的宗教信仰,将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危机,等等。这些甚至成为了民主专政国家的共性。
《访苏联归来》问世后,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左派学者开始对纪德进行大肆攻击。同样对苏联进行访问的罗曼·罗兰几乎用谩骂评价了纪德的作品,但事实却是,罗曼·罗兰和纪德的观点是一致的,甚至写出了《莫斯科日记》。但是,他嘱咐出版商要在50年后再出版这本书。也许他不想成为风口浪尖的人,也许他对自己的判断不自信,也许他对名声看的太重要了,总之,罗曼·罗兰的行为带有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色彩。
如果从时间轴上来看,中国的知识分子比西方更早,也更对苏联充满了幻想。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胡适也通过对苏联的访问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只不过他发出的是从心底对苏联模式的向往和敬佩。他罕见的对计划经济、劳农专政大加赞赏,认为正是计划和专政让乌托邦得以实现。虽然,在30年后,胡适对自己当时的认识进行了忏悔,但是,可以看出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里,知识届的思想取向,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一种对民族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驱动下,他们会被一些宣传和表面言辞所迷惑。
也正是在此情况下,清醒的言语,敢于纠正错误的知识分子就凸现的尤为伟大。在那个年代里,说真话很有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左”,“右”两难的境地,同时既遭到了极权政府的排斥,又会被洗过脑的“人民”辱骂。于是,很多人从斗争艺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说真话也不说假话的策略。看似这是在自我保存,蓄势待发,但仅仅不说假话就能够聊以自慰吗?如果作家仅仅是把自己的称谓看成一个职业或者头衔,那么就未免太低估它了。因为,这个社会很有可能因为他们的“不说”而失去了了解真相的机会,难道不是犯罪吗?
纪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迟早会睁开眼睛,你们将不得不睁开眼睛,那时你们会扪心自问,你们这些老实人,怎么会长久的闭着眼睛不看事实呢?”
我贴在这里,作为对自己的一种激励。谎言迟早会被揭穿,而我要做的就是这个。在写《暗夜》的过程中我会经常看看它。
1936年,法国作家、左派知识界的领袖纪德应苏联邀请参加高尔基的追悼会,顺便对这个他热情歌颂的国度做一次正式访问。上个世纪20年代,由于西方民政治体制在法西斯主义面前的虚弱,在知识界,人们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制度,并将建设人类终极完美社会的希望给予在了苏联身上。而斯大林也很好地利用了这种舆论导向,拉拢了当时很多在西方知识界具有领袖地位的知识分子。纪德就是其中之一。纪德希望通过亲身访问苏联,对全世界人民把苏联的美好和伟大客观的描述出来,这既是知识分子的职责,也是对人类情感的终极关注。
但是,当他抵达苏联之后,他的理想、浪漫、关怀统统被打破了。在这个极权国度里,执政者害怕听到除自己之外的第二个声音,他们用集体主义的话语陷阱剥夺了苏联人民的个性和自由,统一的宣传机制使人民生活在了谎言和真理混淆的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极为匮乏,生活极为贫困,这和斯大林对外宣传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大大不符。最让纪德反感的是斯大林的头像到处悬挂,并成为了一切具有艺术特征的作品的主题。艺术已然不是艺术,而成为了搞个人崇拜的政治工具。苏共对外宣称的强大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纠错机制,在纪德眼里简直就是在掩耳盗铃,因为这里的纠错不是对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讨论,而是对是否符合“路线”进行鉴别。
纪德彻底失望了。他认为自己一直在为人类寻找答案的活动竟然会这样失败,苏联标榜的社会主义无非是一个现代化的恐怖主义。出于自省,出于对其他知识分子的提醒,出于良心,纪德写成了《访苏联归来》的小册子,在这本书里他写道“苏联社会中的当权者,不进行自我修正,又形成了新的特权阶层,他们打着革命的旗号,蒙蔽了人民,攫取了革命果实……”。
纪德在书中的很多判断都极具洞见性:比如,路线贵族会产生下一代的金钱贵族;专政集团成为了新的特权阶级;极权统治的下一步就是恐怖主义;专政思想破坏了俄罗斯民族的宗教信仰,将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危机,等等。这些甚至成为了民主专政国家的共性。
《访苏联归来》问世后,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左派学者开始对纪德进行大肆攻击。同样对苏联进行访问的罗曼·罗兰几乎用谩骂评价了纪德的作品,但事实却是,罗曼·罗兰和纪德的观点是一致的,甚至写出了《莫斯科日记》。但是,他嘱咐出版商要在50年后再出版这本书。也许他不想成为风口浪尖的人,也许他对自己的判断不自信,也许他对名声看的太重要了,总之,罗曼·罗兰的行为带有了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色彩。
如果从时间轴上来看,中国的知识分子比西方更早,也更对苏联充满了幻想。作为自由知识分子的领军人物,胡适也通过对苏联的访问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只不过他发出的是从心底对苏联模式的向往和敬佩。他罕见的对计划经济、劳农专政大加赞赏,认为正是计划和专政让乌托邦得以实现。虽然,在30年后,胡适对自己当时的认识进行了忏悔,但是,可以看出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里,知识届的思想取向,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在一种对民族和全人类终极关怀的驱动下,他们会被一些宣传和表面言辞所迷惑。
也正是在此情况下,清醒的言语,敢于纠正错误的知识分子就凸现的尤为伟大。在那个年代里,说真话很有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左”,“右”两难的境地,同时既遭到了极权政府的排斥,又会被洗过脑的“人民”辱骂。于是,很多人从斗争艺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说真话也不说假话的策略。看似这是在自我保存,蓄势待发,但仅仅不说假话就能够聊以自慰吗?如果作家仅仅是把自己的称谓看成一个职业或者头衔,那么就未免太低估它了。因为,这个社会很有可能因为他们的“不说”而失去了了解真相的机会,难道不是犯罪吗?
纪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迟早会睁开眼睛,你们将不得不睁开眼睛,那时你们会扪心自问,你们这些老实人,怎么会长久的闭着眼睛不看事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