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的分寸
节选自《剩余的众人》
贾勤在《安陀迦颂》第64节写道:
生活中没有幻觉
这是惟一的遗憾
众人几乎完美
众人皆是一个真理的轮廓
诗人在这段写作中,将“众人”从生活的幻觉之中解离出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众人”的解离,并没有构成众人的出现(着重号)。或者说,“众人”始终无以出现。它“几乎完美”,而如此完美,几乎就是那“惟一的遗憾”。遗憾与完美之间,有着一种奇妙的拓扑关系:一方面,生活因为没有幻觉,以至众人只能带有那惟一的遗憾,生活于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众人因为带有遗憾的生活着,而几乎完美。几乎完美,却并非完美,只是“一个真理的轮廓”。短短的四个句子,诗人似乎营造了一个如幻似真的迷宫:生活中没有幻觉,可众人却仅仅是“真理的轮廓”。这是一个大致的、模糊的、几乎的轮廓,或者说,在几乎之中,众人并没有从生活着的状态中出现,而只是从遗憾之中解离出来。如此解离的意义在于,成为真理的一个轮廓。众人,就是几乎本身,正因为它们永恒的在于几乎之中,使得众人既葆有一个没有幻觉的生活的真实,又葆有一个若有若无的真理。那个惟一的遗憾,毋宁说,就是众人的出现方式。也就是说,众人只有惟一的出现,即遗憾。然而,诗人已经清楚的指出了,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真理,而是一个轮廓,几乎完美的轮廓。
我们是否可以说,所谓的几乎,就是众人的分寸(“众人洞视,不过分寸。”——《性善恶论》)。
对于上面四个诗句,是否可以倒过来阅读呢:生活之所以没有幻觉,全在于众人几乎完美?我们说,幻觉,作为生活的激越,因为“众人皆是一个真理的轮廓”,发生了命运般的衰减。惟一的真理,成了惟一的遗憾,而“众人”却从那激越之中解离出来。但是吊诡的是,众人的解离,并没有成为众人的出现,出现的只是众人的作为真理的轮廓。难道说,轮廓,不也是一种幻觉的巡视吗?这真理的轮廓,甚至不是众人那一张张面容,也不是众人那一个个身躯,而是几乎完美的分寸。我们随即发现,众人的轮廓处在幻觉的边缘,它既有着幻觉的气息,又有着真理的形式,然而,众人仍然没有出现。“生活中没有幻觉/这是惟一的遗憾”,这个看似双重肯定的句子,其实却是一个曲折的咏叹调。在诗人的咏叹之中,我们似乎头一次发觉我们的生活一直处在对于幻觉的呼唤之中,仿佛是幻觉,使我们生活下去。在幻觉和遗憾之间,似乎有一个硬性的断裂,如此断裂之源起,正出于众人的几乎完美,所谓“泯然众人矣”。
何谓泯然?泯的本义,在于水祸灭民,故形容水貌。泯然,有三种意思:辽阔、符合以及消失。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泯然”几乎(粗体)在了分寸之间,仿佛在形容水势的强弱,是对水势的一个量度。正是在分寸的意义上,我们说,“泯然”,合于众人的姿态。众人就像“泯然”一词所传达的量度那样,既是辽阔的所在(“众人皆是一个真理的轮廓”),还是合于每个人的处所(众人即所有人),更值得说的,众人还是一种消失。众人的消失,在于无人不是众人,而无人可以宣称自己是“众人”。说到底,众人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而是一个量度、一种分寸。众人的消失,有着双重的意义:“没有幻觉”和“惟一的遗憾”。“生活中没有幻觉/这是惟一的遗憾”,这两句话,异常的既是肯定又是否定,前一个句子以否定的句式表达肯定,后一个句子以肯定的句式表达否定,在这两句诗文里,如前所述,有着一种拓扑关系,即众人的分寸。
为了便于理解如是分寸,我们不妨再来看另一首诗:王东东《过早醒来》:
过早醒来我被悬空,两小时才找到地面。
我身上,一把迟疑的尺子睁眼
(我的眉毛哪里去了?)
完成对喜悦的决断。
我已坦白了一切,仍不知被赋予的使命。
我醒来,只为了再次睡去?
在书本中安眠,书桌前,字,是那样大。
我推门出去,
带着一种神秘的祝福。
2010,9
整首诗看似描述的不过是某天早上,诗人因过早醒来而产生的幻觉?是吗,是幻觉吗?“生活中没有幻觉/这是惟一的遗憾”,是啊,多么遗憾啊,可是我不得不说,这不是幻觉。这更像是一次癔症。河南方言,说一个人半睡半醒,称为癔症,意思是说,还没完全睡醒。我觉得,这可能就是诗人所谓的“过早醒来”吧。但是,过早醒来?对于什么而言过早呢?对于昼夜更替?对于自己的清醒因为踯躅而没能追赶上梦境?或者仅仅因为此时不该醒来?过早的苏醒,让诗人无以安放自己的身体(“……我被悬空,两小时才找到地面。”)。但是身体,并没有因为这样的过早苏醒、这样的无以安放,变得迟钝或者麻木。恰恰相反,“我身上,一把迟疑的尺子睁眼”,总有什么醒着,哪怕诗人此时还挣扎在梦与醒的边缘。“一把迟疑的尺子”?是什么呢?诗人在这里,实施了一个诡异的写法:“我的眉毛哪里去了?”我们怎么能在睁眼之际,看见自己的眉毛呢?上帝造人,有意让眼睛长在面容上,是为了让人们在他者的面容里发现自己,发现那个他在的自己。
是啊,眉毛哪里去了?如此疑问,好像在说,我哪里去了?“我身上,一把迟疑的尺子睁眼/……/完成对喜悦的决断”,一把尺子,或者说一个量度、一个分寸,在迟疑中睁开眼睛,并对诗人过早醒来产生的悬空幻觉进行决断,并命名如此并非幻觉的幻觉为“喜悦”。然而,这把尺子,有一个悖论的位置,它在“我身上”,却看到从我身上去看,无以看到的。正如接下来诗人说出的,“我已坦白了一切,仍不知被赋予的使命”,是不是可以说,那个“被赋予的使命”,从一开始,就是无以坦白的,所以它永远不在你所坦白的一切之中,因为这使命,这尺子,这量度,这分寸,不是独自的,而是众人的。难道“我醒来,只为了再次睡去”吗?或许是,或许不是,然而在是与不是之间,那个独自的我,那个悬空的、一时找不到地面的“我”已经从“幻觉”中解离出来,但是,是的但是,如此解离,并没有让“我”出现,因为这个解离出来的“我”,是一个合于众人分寸的“我”,或者说,是众人本身。“字,是那样大”,“我”只是诸多注解之中的一个,而正因为“我”是诸多的一个,“我”才是合于众人分寸的所在。于是,在诗歌结尾,诗人意味深长的写道:“我推门出去,/带着一种神秘的祝福。”“推门出去”,不是回到自我的巢穴,而是回到众人的所在,回到那个分寸之中。而神秘,绝非幻觉,神秘也绝非孤独的旨意,神秘之为神秘,全在于众人解离于幻觉和孤独的旨意却无以出现。所谓的祝福,不是簌簌的话语,更像是分寸本身。祝福,在于众人的分寸之中。我们说,众人,即是泯然于自我,并解离于自我的那把“迟疑的尺子”。借用诗人的说法,众人,乃是那无以坦白的使命,是每个人推门而出所携带的神秘的祝福。
贾勤在《安陀迦颂》第64节写道:
生活中没有幻觉
这是惟一的遗憾
众人几乎完美
众人皆是一个真理的轮廓
诗人在这段写作中,将“众人”从生活的幻觉之中解离出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众人”的解离,并没有构成众人的出现(着重号)。或者说,“众人”始终无以出现。它“几乎完美”,而如此完美,几乎就是那“惟一的遗憾”。遗憾与完美之间,有着一种奇妙的拓扑关系:一方面,生活因为没有幻觉,以至众人只能带有那惟一的遗憾,生活于生活之中;另一方面,众人因为带有遗憾的生活着,而几乎完美。几乎完美,却并非完美,只是“一个真理的轮廓”。短短的四个句子,诗人似乎营造了一个如幻似真的迷宫:生活中没有幻觉,可众人却仅仅是“真理的轮廓”。这是一个大致的、模糊的、几乎的轮廓,或者说,在几乎之中,众人并没有从生活着的状态中出现,而只是从遗憾之中解离出来。如此解离的意义在于,成为真理的一个轮廓。众人,就是几乎本身,正因为它们永恒的在于几乎之中,使得众人既葆有一个没有幻觉的生活的真实,又葆有一个若有若无的真理。那个惟一的遗憾,毋宁说,就是众人的出现方式。也就是说,众人只有惟一的出现,即遗憾。然而,诗人已经清楚的指出了,这不是幻觉,也不是真理,而是一个轮廓,几乎完美的轮廓。
我们是否可以说,所谓的几乎,就是众人的分寸(“众人洞视,不过分寸。”——《性善恶论》)。
对于上面四个诗句,是否可以倒过来阅读呢:生活之所以没有幻觉,全在于众人几乎完美?我们说,幻觉,作为生活的激越,因为“众人皆是一个真理的轮廓”,发生了命运般的衰减。惟一的真理,成了惟一的遗憾,而“众人”却从那激越之中解离出来。但是吊诡的是,众人的解离,并没有成为众人的出现,出现的只是众人的作为真理的轮廓。难道说,轮廓,不也是一种幻觉的巡视吗?这真理的轮廓,甚至不是众人那一张张面容,也不是众人那一个个身躯,而是几乎完美的分寸。我们随即发现,众人的轮廓处在幻觉的边缘,它既有着幻觉的气息,又有着真理的形式,然而,众人仍然没有出现。“生活中没有幻觉/这是惟一的遗憾”,这个看似双重肯定的句子,其实却是一个曲折的咏叹调。在诗人的咏叹之中,我们似乎头一次发觉我们的生活一直处在对于幻觉的呼唤之中,仿佛是幻觉,使我们生活下去。在幻觉和遗憾之间,似乎有一个硬性的断裂,如此断裂之源起,正出于众人的几乎完美,所谓“泯然众人矣”。
何谓泯然?泯的本义,在于水祸灭民,故形容水貌。泯然,有三种意思:辽阔、符合以及消失。仔细揣摩,不难发现,“泯然”几乎(粗体)在了分寸之间,仿佛在形容水势的强弱,是对水势的一个量度。正是在分寸的意义上,我们说,“泯然”,合于众人的姿态。众人就像“泯然”一词所传达的量度那样,既是辽阔的所在(“众人皆是一个真理的轮廓”),还是合于每个人的处所(众人即所有人),更值得说的,众人还是一种消失。众人的消失,在于无人不是众人,而无人可以宣称自己是“众人”。说到底,众人从来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而是一个量度、一种分寸。众人的消失,有着双重的意义:“没有幻觉”和“惟一的遗憾”。“生活中没有幻觉/这是惟一的遗憾”,这两句话,异常的既是肯定又是否定,前一个句子以否定的句式表达肯定,后一个句子以肯定的句式表达否定,在这两句诗文里,如前所述,有着一种拓扑关系,即众人的分寸。
为了便于理解如是分寸,我们不妨再来看另一首诗:王东东《过早醒来》:
过早醒来我被悬空,两小时才找到地面。
我身上,一把迟疑的尺子睁眼
(我的眉毛哪里去了?)
完成对喜悦的决断。
我已坦白了一切,仍不知被赋予的使命。
我醒来,只为了再次睡去?
在书本中安眠,书桌前,字,是那样大。
我推门出去,
带着一种神秘的祝福。
2010,9
整首诗看似描述的不过是某天早上,诗人因过早醒来而产生的幻觉?是吗,是幻觉吗?“生活中没有幻觉/这是惟一的遗憾”,是啊,多么遗憾啊,可是我不得不说,这不是幻觉。这更像是一次癔症。河南方言,说一个人半睡半醒,称为癔症,意思是说,还没完全睡醒。我觉得,这可能就是诗人所谓的“过早醒来”吧。但是,过早醒来?对于什么而言过早呢?对于昼夜更替?对于自己的清醒因为踯躅而没能追赶上梦境?或者仅仅因为此时不该醒来?过早的苏醒,让诗人无以安放自己的身体(“……我被悬空,两小时才找到地面。”)。但是身体,并没有因为这样的过早苏醒、这样的无以安放,变得迟钝或者麻木。恰恰相反,“我身上,一把迟疑的尺子睁眼”,总有什么醒着,哪怕诗人此时还挣扎在梦与醒的边缘。“一把迟疑的尺子”?是什么呢?诗人在这里,实施了一个诡异的写法:“我的眉毛哪里去了?”我们怎么能在睁眼之际,看见自己的眉毛呢?上帝造人,有意让眼睛长在面容上,是为了让人们在他者的面容里发现自己,发现那个他在的自己。
是啊,眉毛哪里去了?如此疑问,好像在说,我哪里去了?“我身上,一把迟疑的尺子睁眼/……/完成对喜悦的决断”,一把尺子,或者说一个量度、一个分寸,在迟疑中睁开眼睛,并对诗人过早醒来产生的悬空幻觉进行决断,并命名如此并非幻觉的幻觉为“喜悦”。然而,这把尺子,有一个悖论的位置,它在“我身上”,却看到从我身上去看,无以看到的。正如接下来诗人说出的,“我已坦白了一切,仍不知被赋予的使命”,是不是可以说,那个“被赋予的使命”,从一开始,就是无以坦白的,所以它永远不在你所坦白的一切之中,因为这使命,这尺子,这量度,这分寸,不是独自的,而是众人的。难道“我醒来,只为了再次睡去”吗?或许是,或许不是,然而在是与不是之间,那个独自的我,那个悬空的、一时找不到地面的“我”已经从“幻觉”中解离出来,但是,是的但是,如此解离,并没有让“我”出现,因为这个解离出来的“我”,是一个合于众人分寸的“我”,或者说,是众人本身。“字,是那样大”,“我”只是诸多注解之中的一个,而正因为“我”是诸多的一个,“我”才是合于众人分寸的所在。于是,在诗歌结尾,诗人意味深长的写道:“我推门出去,/带着一种神秘的祝福。”“推门出去”,不是回到自我的巢穴,而是回到众人的所在,回到那个分寸之中。而神秘,绝非幻觉,神秘也绝非孤独的旨意,神秘之为神秘,全在于众人解离于幻觉和孤独的旨意却无以出现。所谓的祝福,不是簌簌的话语,更像是分寸本身。祝福,在于众人的分寸之中。我们说,众人,即是泯然于自我,并解离于自我的那把“迟疑的尺子”。借用诗人的说法,众人,乃是那无以坦白的使命,是每个人推门而出所携带的神秘的祝福。
-
0-1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1-29 14:44:58
-
畢懷德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4-24 00:56:25
-
verloren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14 19:11:14
-
gespenst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08 10:08:24
-
初麦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08 10:02:03
-
玛格丽特a-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08 09:09:08
-
tttttttttt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08 07:24:04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08 00:23:14
-
路德喵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08 00:21:06
-
贾一更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0-08 0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