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游记》—信仰的力量
![]() |
执着于信仰的人,在没有信仰的人群里,总是被看做异类,成为嘲弄的对象。
《西游记》和《月光宝盒》中的唐僧形象,基本代表了古人和今人对玄奘和与玄奘一样执着于信仰的人的看法,两千年辉煌专制历史并未让这块土地上的人吃饱饭过,所以人们不屑地说“信仰不能当饭吃”时,就丝毫也不奇怪了。玄奘早在印度和西方闻名遐迩,斯坦因就是手持《大唐西域记》在中亚和新疆到处寻宝,印度人则无论殖民时代还是独立时代,都疾呼“印度历史欠玄奘的账”,但玄奘在国内竟沦落为恶搞对象,也算是这个礼坏乐崩时代的一个典型案例。
钱教授的这本书,表面上为玄奘正名,其实暗指精神和信仰的力量,它可以影响,改变,重塑一个人,进而影响,改变,重塑一个民族。本书素材多来自《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前者是玄奘呈现给唐太宗的笔记,为太宗西域政策的参考,官方色彩浓厚,献策目的明显,但史料珍贵。《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玄奘平时译经间歇给众弟子讲故事解乏,口述部分经历,由有心的弟子整理而成,更加生动和贴近玄奘的心路历程。研究玄奘的人,这两本书是首选。
作者是季羡林大师的高足,国内比大熊猫还要少的精通梵文的学者,文化精英来挽救玄奘形象湮没的颓势,既承担了知识分子理应承担的责任,也凸显出在这个举世皆浊的时代人群对信仰的疾呼。
为了重新唤起人们认识玄奘的兴趣,利用大众媒体和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绝对必要,唐僧的负面形象更多是在大众中流传的,自然也该从大众中和大众喜欢的形式去纠正。与西游记对照,大篇幅讲述玄奘的旅程和见闻,沿途各国风土人情跃然纸上,增加了对比性和趣味性,玄奘的苦难和执着,精神赋予一个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看完本书难有不被撼动的。
当然,细心的人绝不会只看到这些。特殊的时代造就伟大的人物,玄奘的横空出世,在历史上留下惊鸿一瞥,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和执着,还有一些他不能预料和掌握的因素,比如:
玄奘的成功得益于佛教在西域的盛行和唐王朝勃兴的历史背景,这相当于给了玄奘一个永久性的不必审查的护照并准备了一张分量很重的名片,这是他求法成功的一个先天条件。
玄奘不是个普通僧人,而是个政治僧人,这也是他被历史浓墨重彩记录的原因。玄奘当时的见闻和 后来的历史证明,离开了皇室支持,佛教脆弱无比。与政治的结合,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弘扬佛法,尽管政治占用了他后半生太多的精力,译经事业也随之人亡而熄。
玄奘尽管是个自幼出家的僧人,但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他的表现和行为,深深铭刻上了儒家的现世行为烙印,让他能妥善处理各类复杂关系,积极面对各类天灾人祸,在危险的朝政中游刃有余地推进自己的计划,他的信仰是佛陀,他的行为却是明哲中庸,知行合一的儒。
玄奘被神化和几尽湮灭的过程,真实反映出我们这个民族从自信到自卑的过程,自然是个信仰逐渐丧失的过程。
本书是本好楔子,研究玄奘,从此开卷,重拾信仰,自此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