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十八步科母(旦脚色)图解附录
一、手姿
【注1】螃蟹手(图1)
拇指伸直,食指弯曲,两指尖相扣,余三指并拢伸直。这是旦脚色的基本手姿。俗称“一圆插三角”,来自佛像造型。
![]() |
(图1) |
【注2】观音手(指手)(图2)
手心偏斜外,食指伸直向上,拇指尖紧贴弯曲的中指尖,成一圆圈,无名指弯曲,第一关节靠拢中指第二关节处,指背高于中指,末指弯曲稍离无名指。用于指示一切事物。来自佛像雕塑。
![]() |
(图2) |
【注3】鹰爪手(图3)
手心向内,拇指伸直扣住食指尖,中、食指稍曲,中指托住拇指,无名指、末指微弯曲,末指稍向下。旦脚色的常用手姿。
![]() |
(图3) |
【注4】兰花手(图4)
拇指伸直移向中指,相距约一寸,四指分开伸直,食指背稍高中指背,无名指背稍高中指背,末指背最高。
![]() |
(图4) |
【注5】半拳手(图5)
虚握拳,拇指伸直贴住食指,四个指尖不贴手心。
![]() |
(图5) |
【注6】五指手(图6)
拇指微曲贴食指,余四指并拢伸直。用于表示数目。
![]() |
(图6) |
二、身姿
【注7】阚脚(图7)
有左、右阚脚。
右阚脚,身正,收腹。左脚伸直立定,两膝盖紧贴,右脚稍曲,足底右边缘着地,拇趾骨拢近左脚拇趾尖掩住左足;左阚脚与此动作相反。
这是旦脚色立定时的基本身姿。上身正,腰部以下偏右或左,称“糕人身”。
![]() |
(图7) |
【注8】蹋脚(图8)
分前、后两种蹋脚身姿。
前蹋脚:(左1)左足绕过右足背,足侧着地,双腿伸直或微曲均可;(左2)左足绕过右足背踏下,腿半蹲;(左3)右足绕过左足后跟往前伸,后跟距右足尖约四寸,腿微蹲。
后蹋脚:(左4)左脚弯曲立定,右脚绕过左脚后跟踏下。
![]() |
(图8) |
三、步姿
【注9】娘行(图9)
双脚自然并拢垂直,膝盖紧靠,足尖向双侧略展翘起,后跟着地前行,每步约三——五寸。以大腿用力,膝盖放松,保持稳重身姿。
![]() |
(图9) |
【注10】简步(图10)
简,俗写嫺,即女婢,简步即婢女步,又名后跟行。双脚并拢,足跟着地前进,足趾尖离地,每步约二寸,行进时由慢而快。
![]() |
(图10) |
【注11】蹀步(图11)
双脚并拢,足跟离地,用足趾不断磨进,每步约三寸。
![]() |
(图11) |
【注12】顿脚(图12)
分左、右顿脚。
顿右脚:左脚立定,右脚提起,离地约一寸时,左脚稍蹲,右脚足后跟着力顿下。反之为顿左脚。
用于表现气愤、焦急、苦闷等神态。
![]() |
(图12) |
【注13】颠脚(图13)
前后颠:上身前俯,用足尖着地,向前踏三步;或用足后跟着地,后退三步。
左右颠:两腿略曲,右脚跨过左足背踏下,左脚进前,右脚向左脚靠拢。这是左颠脚。右颠脚与此相反。
用于表现酒醉、病态或精神恍惚、精疲力竭等。
![]() |
(图13) |
四、表演程式
【注14】轱身科(图14)
阚脚,提手,拖右脚,膝盖稍屈,同时两手手腕着力打圆圈,上身也随之旋转;打一圆圈后,双手放手(如虚线),眼稍闭。属中介性程式,或用于昏厥、思忆等情绪表演。轱身要圆。
![]() |
(图14) |
【注15】卷手科(图15)
有单卷手、双卷手二式。
单卷手:(左1)双手螃蟹手,左手贴背(或插腰),右手偏前侧上举,翻转手腕(如虚线),手心向外,指尖齐眉;企脚(*)。
双卷手:(左2)双手螃蟹手,偏左(或右)前侧上举,一前一后,高度齐胸,手心向上,两手由内向外翻转手腕(如箭号)。(左3)手心向外,指尖向上;企脚。后期有用蹋脚、卷手,手姿用兰花手。
![]() |
(图15) |
【注16】采角带科(图16)
阚脚立定,膝盖夹紧;两手鹰爪手上举至腹前,捧住角带(或虚拟),自右向左,由上而下打圆圈(如虚线),下至肚脐、上至乳,绕三次;上身随圆圈摆肩。用于表现高中、升迁等心情喜悦的神态。
![]() |
(图16) |
【注17】蹋脚科(图17)
有原地蹋脚、蹋脚行二式。
原地蹋脚:双手鹰爪手向左右摆动;在原地右脚跨左,用足刀着地;双手摆右;左脚跨右;双手摆左。用于示意心绪纷乱、怜悯他人。
蹋脚行:动作同上,只是不用足刀着地,而是一步步进前或退后。
![]() |
(图17) |
【注18】表演区(图18)
![]() |
(图18) |
〖附〗
1. 姜母手(图19)
虚握拳,拇指尖捏住食指尖,无名指背高于中指背,末指背高于无名指背。
![]() |
(图19) |
2. (*)企脚(图20)
平脚企:(左1)双脚平行相靠站定,稍蹲,足尖着地,后跟企起。
单脚企:(左2)右脚立定,左脚向前离地提起。阚脚,右脚后跟随之提起。
阚脚企:阚脚立定,双后跟同时企起。
![]() |
(图20) |
3. 脱脚、伡手、担手待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