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真正的唯物论者不会惧怕死亡
很多人认为唯物主义者没有信仰,只信物质。他们脑子里没有灵魂和天堂,所以死亡对他们而言意味着自我的灭亡。他们惧怕死亡。
然而,如果一个真正的唯物论者不相信存在着独立于肉体的灵魂,那么在逻辑上他也将不相信存在着自我。他的身体在变、思维方式在变、性情在变、记忆在变、理想在变……引起变化的因素可能是他人、可能是环境(社会生态或自然生态的)、也可能是随机。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自我同一性,自我是一种幻象。
如果没有自我,又何来自我的消灭?
对于一个真正的唯物论者来说,如果他不惧怕睡觉,那么他就不应当惧怕死亡。因为对他而言,每天早上醒来的都是另外一个人。一场熟睡足以打断思维和感觉的延续性,以及记忆的渐变性。
你可能反驳说,如果自我是幻象,那么肉体又何尝不会是一种幻象。没错。即使同意这个观点,我也觉得前一种幻象的分量不如后者。因为一个普通人对肉体的关注恐怕要远远超过于对形而上意义“自我”的关注。(据说,一个男人平均每隔十五分钟都会有一次想到性)
一个人,很多时间在睡觉,很多时间在茫然,终其一生在忙碌、追逐。用于反思的时间与精力可以忽略不计。当然那些游手好闲的哲学工作者属例外。
人们过于看重自我这个概念了,无论是在形上学层面,抑或在伦理学层面。
没错,大多数人的道德观是自利至上(利己主义迄今仍是最有力的伦理学说之一)。然而在他们享受物质生活和努力为这种享受创造条件的时候,他们心中大多数时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自我”概念。他们没有时刻在算计自我利益,却常常是处于“忘我”的随波逐流的状态。
如果一个唯物论者认为自我是幻象,那么他将逻辑一致地认为专属于自我的利益亦幻象。不管你对唯物主义者的道德持悲观态度还是乐观态度,请记住这句话。
我不相信由唯物论者组成的社会必然是糟糕的。唯物主义者之信从利他主义,不是出于对末日审判的关心,而是出于对追逐自我利益的批判性反思。
正如心灵哲学家帕菲特所指出的,一个人一旦看透了自我的幻象,人际界线也将随之模糊,此人就可能会选择过一种更符合伦理的生活。
于2010年9月8日乱写
然而,如果一个真正的唯物论者不相信存在着独立于肉体的灵魂,那么在逻辑上他也将不相信存在着自我。他的身体在变、思维方式在变、性情在变、记忆在变、理想在变……引起变化的因素可能是他人、可能是环境(社会生态或自然生态的)、也可能是随机。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自我同一性,自我是一种幻象。
如果没有自我,又何来自我的消灭?
对于一个真正的唯物论者来说,如果他不惧怕睡觉,那么他就不应当惧怕死亡。因为对他而言,每天早上醒来的都是另外一个人。一场熟睡足以打断思维和感觉的延续性,以及记忆的渐变性。
你可能反驳说,如果自我是幻象,那么肉体又何尝不会是一种幻象。没错。即使同意这个观点,我也觉得前一种幻象的分量不如后者。因为一个普通人对肉体的关注恐怕要远远超过于对形而上意义“自我”的关注。(据说,一个男人平均每隔十五分钟都会有一次想到性)
一个人,很多时间在睡觉,很多时间在茫然,终其一生在忙碌、追逐。用于反思的时间与精力可以忽略不计。当然那些游手好闲的哲学工作者属例外。
人们过于看重自我这个概念了,无论是在形上学层面,抑或在伦理学层面。
没错,大多数人的道德观是自利至上(利己主义迄今仍是最有力的伦理学说之一)。然而在他们享受物质生活和努力为这种享受创造条件的时候,他们心中大多数时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自我”概念。他们没有时刻在算计自我利益,却常常是处于“忘我”的随波逐流的状态。
如果一个唯物论者认为自我是幻象,那么他将逻辑一致地认为专属于自我的利益亦幻象。不管你对唯物主义者的道德持悲观态度还是乐观态度,请记住这句话。
我不相信由唯物论者组成的社会必然是糟糕的。唯物主义者之信从利他主义,不是出于对末日审判的关心,而是出于对追逐自我利益的批判性反思。
正如心灵哲学家帕菲特所指出的,一个人一旦看透了自我的幻象,人际界线也将随之模糊,此人就可能会选择过一种更符合伦理的生活。
于2010年9月8日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