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策划出版的书
以下三本是已经购买了中文简体版权,即将策划出版的书。都是我喜爱的书,期待能早日与书友们见面。
一.
书名:The Zen Teachings of Jesus
作者: Kenneth S. Leong
ISBN: 9780824518837
定价: USD 24.95
出版社: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2001-03-01
书名:耶稣也说禅
作者: 梁兆康 / 胡因梦 / 张欣云译
ISBN: 9789867574084
定价: NT$ 360
出版社: 心灵工坊
出版年: 20040420
《耶稣也说禅》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优美易读,兼具深度及广度。作者梁兆康是美国籍的华人,他了解东方思想,也了解西方文化;他研究基督信仰,也深入钻研佛教跟禅学精髓。他是工商界的财务专业人士,但他最关注的是心灵的解脱之道。他从十六岁起开始求「道」,到四十岁时终于明白:不论是基督福音、或禅宗启示,所教导的「道」其实是相通的。心灵解脱真正的途径,就在幽默、喜悦、美感、柔软、敏锐、觉察、赤子之心、慈悲与宽恕之中。作者认为,耶稣是有史以来最富盛名的人物,但他所受到的误解也最深。很多人想到耶稣,马上想起献祭的羊、圣餐、救世主、神迹、启示录、被钉上十字架的悲惨影像。他的形象总是严肃而神圣的。但作者却以全新的眼光反覆阅读福音,一个全然不同的耶稣形象就浮现了。
在本书中,耶稣是一位生活艺术家,他的教诲不是关于奇迹,而是真正的灵性──欢乐、幽默与诗。耶稣说,我们要像个孩子,否则就进不了神的国。他教我们从飞鸟与野花身上,得到喜悦生活的灵感。他教导柔顺之道,要人们爱自己的仇敌,并「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传达的正是爱、宽容、平等、宽恕的道理。耶稣是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他很少说教或宣扬道德,只以多彩多姿的故事来启示人们;他其实是个诗人,他的诗便是他的灵魂之歌。
作者想要呈现一个欢乐的耶稣。欢乐是一种精神上的修为,笑就是解脱的开始,而天国就在「当下」;一旦睁开心灵的眼,就会看到贫乏之中的丰盛,饥饿之中的饱足,悲伤之中的喜悦,困顿之中的福祉。一切相对的事物在天国�都融为了一体。这样的福音,跟东方的「禅」有异曲同工之趣;禅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学禅」意谓着美化及增进心灵生活的品质。生活的艺术并不是去改变外在世界,而是以创意及建设性的方式来面对生活。西方的耶稣和东方的禅师,所教导的其实都是「内心的炼金术」;当我们拓展视野,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见各种美好的奇迹,并发现一个五彩缤纷、生气蓬勃的新世界。
本书以英文写成,并已有德文版、西班牙文版译本。美国许多大学邀请梁兆康博士演讲,许多哲学、东方宗教、神学研究科系及教会亦指定本书为必要参考书。德国天主教协会及禅学会亦曾邀请梁博士至欧洲演讲,由此可见本书所获得的广大回响。不论你是基督徒或佛教徒,不论你喜欢西方的教堂或东方的禅房,都可在本书中发现阅读和思考的无限乐趣。
作者简介
梁兆康(Kenneth S. Leong)1954年出生于香港,目前从事美国康艾迪生公司高级财务管理工作。曾任纽约世界佛教青年会会长。为世界佛教青年会资深会员,佛青慧讯「禅室拾偶」主笔,文章散见北美地区各佛教杂志。他提倡佛法现代化,在美国曾推出一系列佛法课程探讨现代人的情欲问题。本书在美国教会及佛教团体皆深受欢迎,其全新的眼光深具现代精神,内容精采无比,不可错过。
二.
书名:The Healing Power of Pets: Harnessing the Amazing Ability of Pets to Make and Keep People Happy and Healthy
作者: Marty Becker
ISBN: 9780786886913
页数: 288 页
定价: 118.0
出版社: Hyperion (2003年2月19日)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3年02月
书名:那些动物教我的事:宠物的疗愈力量
作者: 马提.贝克、德娜丽.摩顿
译者: 廖婉如
副标题: The Healing Power of Pets
ISBN: 9789866782244
页数: 352
定价: NT$ 380
出版社: 心灵工坊
装帧: 平装 / 普级 / 单色印刷
出版年: 2008年02月13日
本书荣获美国国家健康情报奖银牌奖,亚马逊网路书店五颗星推荐!!
你知道家中那只让你笑声不断的汪汪或喵喵,除了宠物身分外,其实还肩负着健康把关者的使命吗?
美国知名兽医马提.贝克医师以自身患病经验、周遭的真实故事及大量科学研究,说明宠物与人类间特殊的情感,是人们对抗疾病与忧郁的强大利器!尤其是独自与疾病奋战的慢性病患,最有效的处方,或许不是锁在药柜中的新型药剂,而是你身边那毛茸茸,不管你多病多老多丑,都永远待你如一的小家伙。
另外,针对想养宠物,却不知如何挑选宠物的人,本书另提供梦幻宠物教战守则,帮助你选择符合你生活型态与资源的适配宠物,并教你如何照顾你的小宝贝,让牠也让你欢喜一生。
马提.贝克(Dr. Marty Becker)
有「全美最受欢迎的宠物家庭医师」称号的马提.贝克医师,长年关注宠物辅助治疗及弃养动物等议题,人们不时可看到他阳光般的笑容出现在诸如CNN、ABC、 BBC、CBS、动物星球等电视频道上,为宠物饲主排忧解惑,并积极宣导人们领养被丢弃的流浪动物,因为「牠们唯一的罪名,是人家不要牠。」
贝克医师是《宠物迷的心灵鸡汤》等畅销书的共同执笔者,同时也是美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电视节目「早安美国」的撰稿兽医,以及亚马逊网站的首席兽医特派员。他备受好评的专栏「默契」刊载于全世界三百五十种报纸上,同时也是全球最畅销的宠物杂志《爱狗新知》和《爱猫新知》撰稿编辑。笔耕之余,贝克医师亦在母校华盛顿州立大学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兽医学院任教,全美的每一间兽医学院都可见到他的踪影,以一贯的活力及热情举行公开演讲。
不过,再繁重的教学、演讲、撰稿与录影行程,都没动摇贝克医师身为第一线兽医师的热忱。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穿梭于诊所及动物收容中心,大力推动以领养取代安乐死,以行为矫正遏止丢弃,并在动物医生风潮尚未兴起前,便大胆预测宠物在辅助治疗上的功效,如今这些宣导及预测都一一实现。
贝克医师目前于爱达荷动物医院执业,为他关切的动物病患看诊。他与家人和挚爱的马儿、小狗与猫咪们居住于北爱达荷的世外桃源农场。想获得更多相关资讯,欢迎拜访贝克医师的网站www.drmartybecker.com
德娜丽.摩顿(Danelle Morton)
洛杉几在地作家,也是杰出的新闻从业人员。曾任职于《纽约时报》及《时人》杂志,担任过海外特派员、首府社长、专栏作家,以及《时人》杂志洛杉几分部的副社长。她同时是贝克医师所着的三本书之共同执笔者。
三
书名: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 Second Edition
作者: Michael P. Nichols PhD
副标题: How Learning to Listen Can Improve Relationships (Guilford Family Therapy)
ISBN: 9781593859862
定价: USD 16.95
出版社: The Guilford Press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2009-02-16
书名:倾听——让关系更美好(增订新版)
又名: 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 How Learning to Listen can Improve Relationships
作者: Michael P. Nichols
译者: 邱珍琬
ISBN: 9789573265221
出版社: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09.9
为什么人只有一张嘴巴,却需要两只耳朵?
成功沟通的祕诀:能言善道不如洗耳恭听!
想想你对上次那位愿意听你诉说的人有多感激,立刻就能了解倾听有多重要。
说与听,是沟通的两大要件;但是大家都急着说,却少有人用心听。夫妻情愫的日渐淡漠、亲子关系的剑拔弩张与朋友之间的疏离冷落,长期的沟通不良(甚至不沟通)往往是主因,而罪魁祸首正是「听障」--一方或双方不愿倾听。
话虽人人会说,可不是人人会听;倾听需要学习。谘商专家尼可斯博士深知「善听」有多重要,欲克服「听障」又有多困难,三十多年心理谘询及家庭临床治疗的丰富经验,让他归纳出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的技巧:先搁置自己的需求,让说者充分表达想法与情绪;专心在倾听上,适时(而非时时)传达你的关心;抱持同理、开放的态度,不加入自己的批判。
本书以求助者和作者自身的经验为始,有系统的分享深入浅出的解析、令人感同身受的实例,一路引领我们找出症结,学习技巧,克服障碍,重拾回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再发现对他人的关怀。
不论是亲密伴侣、儿女、亲朋好友还是同事,倾听,永远是最贴心的礼物。而且悄悄告诉你,回礼更是丰厚。
作者简介:
麦可.尼可斯博士(Michael P. Nichols)
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心理学教授,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于罗彻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学位,专擅家庭与婚姻治疗。尼可斯是位极受欢迎的演说家,也是美国电视节目如〈欧普拉时间〉〈早安今天〉的常客。他的着作除了销售超过十万本的《倾听:让关系更美好》之外,还包括修订八版的经典教科书《家族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洪叶),以及《家庭与伴侣评估》(张老师)、《家庭疗愈》(Family Healing)、《无处躲藏》(No Place to Hide)等适合一般大众阅读的心理谘询书籍。
译者介绍
邱珍琬
台湾花莲人,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谘商师教育博士。曾任国高中教师,建国中学辅导老师,现任职于屏东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着作超过二十本,内容多以谘商议题为主,代表作有《心理卫生》、《女性主义治疗与实务》、《谘商技术与实务》(以上皆五南出版)、《我的家缺角了》(张老师)等。
推荐:
「什么是真正的倾听?为什么人们不听?」作者问。难道它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珍奇宝物」?尼可斯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项「艺术」改善与修补夫妻、爱侣、亲人、孩子、朋友与同事的关系,甚至告诉我们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听能力」!他也解释「什么不是倾听」,解释我们为什么不听、以及倾听的障碍为何(特别是「防卫是因为过度的情绪反应」)?幽默、真实生活案例与简单的练习,让本书成为一部实用、甚至有趣的自助手册。
──《出版家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有力且知性的一本书。
──《当代心理学》(Contemporary Psychology)
一本将许多倾听基本原则做重要回顾的书,这些原则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些阶段已经学到、却又很快遗忘的。本书的优势之一是:尼可斯直接对读者说话的能力。
──《家族心理治疗学报》(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老牌演员莉莉.汤姆琳(Lily Tomlin)曾给予忠告:「只要认真听,就可以省掉说话的时间。」这本《倾听:让关系更美好》告诉我们倾听的方法。这是一本非常特殊的书,它将几十年有关如何改善我们重要关系、以及最终目标是「改进我们自己」的临床智慧,淬炼为实际可用的忠告。透过「每个人都想被听见」的重要角度,尼可斯博士告诉我们:真诚的倾听是如何避免让关系破裂与干涸的。在他的建议之后,他还举出清楚、熟悉且相关的真实家庭问题与挫败案例作为对照,这种呈现方式让我们可以更开放地接受与使用他所提供的讯息。他强调不要让被伤害后的气愤、焦虑与害怕等情绪,阻碍了我们倾听的能力,也说了许多故事让我们知道如何处理从「批判」到「沉默」与「侵犯」的诸多事件;同时,他也提供了改善自尊、减少直接情绪反应的线索。这不只是一本书,对我们来说是一部重要的手册,不管我们是想在有生之年让自己对关系感到满意、或是避免关系死亡。
──卡罗.安德森(Carol M. Anderson, MSW, PhD),匹兹堡大学韦斯顿精神医学研究院及治疗中心
一部文辞优美又条理分明的「倾听」指南。这本书是对「无价值感」的一帖解毒剂,我们有太多人是因为社会文化切断了我们「与人互动」的需求而感到「无价值」。尼可斯博士运用他个人与病患的生活故事,提供与朋友、家人、工作场所、及亲密关系等倾听过程的清楚步骤。这本《倾听:让关系更美好》很好读,也是治疗师的重要工具。
──马瑞欧.所罗门(Marion F. Solomon, PhD),《自恋与亲密关系》(Narcissism and Intimacy)作者
尼可斯博士写的书就好像直接跟我们说话一样,他说话的方式让我们不仅能够、也热切地想聆听。他把倾听的关键元素具体展现在读者面前,依循这样的方式,我们学到更多。
──提尔马.戈瑞奇(Thelma Jean Goodrich, PhD),卫彻斯特家庭学院
我用这本书来上研究所第一学期「精微谘商技术」(counseling micro-skills)的课,学生认为这是我所用过最好的教科书。《倾听:让关系更美好》使用从真实生活中的实用案例说明「主动倾听」是怎么一回事?这种方式让教材变得鲜活,很适合初学主动倾听的学生,而对已经熟悉主动倾听的人而言,不啻为一本很棒的复习教材。此外,我常推荐本书给来我诊所的伴侣们。
──艾沃生.伊肯(Iverson M. Eicken, PhD),加州州立大学谘商学系
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只要提醒你自己一件很简单的事:停下来,听听你生命中重要的人说话。这本书曾在不同的时段对我耳提面命,也协助我改善与配偶、孩子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道格.O(Doug O.),加州胡桃溪
译序
「沟通」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也习惯把许多问题归咎给「沟通不良」。尽管坊间有许多着力于亲子、夫妻、家庭、师生、甚或工作场合的沟通书籍,但是可以把理论与实际加以揉合,然后由浅入深呈现出来的,并不多见!这本麦可.尼可斯(Michael P. Nichols)的着作《倾听:让关系更美好》,是我在美国求学时「发现」的一本沟通好书,它是自沟通的第一步「倾听」着手,从「如何真正听到对方所说的」入门,然后层层铺叙倾听可能的障碍、又如何「破解」,读来有条有理、例子平易鲜明,是一部很好用的「工具书」(tool guide)。更重要的是:尼可斯虽然是心理学家,但全文之中绝不吊书袋,许多想法是用最言简意赅的方式呈现,没有诘屈聱牙。
在进行家庭或个人心理治疗的工作中,我把这本《倾听:让关系更美好》介绍给病人,有时也当成家庭作业,获得很多正面的回响;回国之后,有机会把这本书翻阅多次,发现可以把好书译出来,让有心者一起分享,的确是很棒的事。接触许多学生、家长或一般民众,许多人的共同心声是:很难被别人了解;不被了解常常是「沟而不通」,没有把沟通的工夫真正做好。尤其家中有青少年的父母,常常被「卡」在沟通的问题上,不知所措,让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管道打通。我不仅将这本《倾听:让关系更美好》的重点放入治疗现场使用,也在亲职教育、亲师互动的相关演说中运用,获得相当好的回馈;最近看到不少企业或EMBA课程也将「倾听」列入,我认为的确有更多的人也注意到倾听的重要性,希望这本书不是只在业界受到青睐,而是可以推广到社会不同角落与关系上,让我们彼此可以更靠近、也可以更自在的做自己。
透过进行第二版修订,也有机会将此书重新阅读过一次,许多的沟通重点依然值得玩味。感谢好友杨美慧读过之后还圈选一些需要厘清与解释的地方,特地寄来让我在修订时做参考,她的参与让本书更有可读性。
我把「沟通」(communication)这个字作了新的诠释,正好把它介绍出来,在开始看尼可斯的本文时,可以有「开胃」效果:
●有意识的努力(conscious effort):沟通的工夫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要刻意去努力、去学习的。
●开放(openness):指的是姿势、态度、想法的开放,还有问「开放式」(open)的问题。
●双向的过程(mutual process):沟通是「说者」(speaker)与「听者」(listener)两个角色互换的过程,说的人可能是下一刻的听众,听的人可能下一刻就会发言,所以管道是双向的。
●讯息(message):沟通是讯息的交换,讯息又分「报告」(report──说什么就指什么)及「要求」(command──在表面说的之外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中国人善于「间接沟通」,也就是使用「要求」的机会很多。
●特殊的个人(unique individual):每个人都是特殊、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内在经验世界,有不同的感受、想法以及行为方式,当然也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不一定要局限于语言上的互动。
●需求(need):人有被了解的需求,也有被认同的需求,所以要藉由沟通来让别人了解(认同),也了解(认同)别人。
●真诚(ingenuity):真诚一致可以赢得信赖,也才有真实不欺的沟通可能。
●内容(context):内容包括说话的内容要就事论事,不要东拉西扯,尤其最忌讳作「历史学家」──把之前的陈年老帐又搬出台面;另外也要注意「环境」及「时间」,如果在家谈孩子,发现丈夫如马耳东风听不入耳,何妨约在餐厅或咖啡店来谈;有些环境是可以减少打扰,而且让人更专心听的;沟通需要时间,如果手边正在忙、不能用心听,另外约个时间,千万不要敷衍。
●接受(acceptance):接受对方是他自己,有表达的权利,听他说完就是接受、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容忍(tolerance):因为每个人不同,自然有不同的想法及意见;容忍不同的声音,可以明白不一样的看法、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拓展我们的见识与胸襟。
●解释(interpretation):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或一层滤网(filter),所以同样的资讯,听在每个人的耳里会有不同的解释及效果,这也表明了每个人的不同以及沟通的难度。
●观察(observation):沟通不只是语言文字上的,还加上我们的「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姿势、动作、语调、脸部表情等。除了接收语言文字之外,还要配合观察到的线索,才可以让沟通通畅。
●非批判性的态度(non-judgmental attitude):沟通时,记得不要把「自己」放在前面,许多人在还没有听对方说之前,心中早有答案或意见,只是「等着」把它说出来而已;在作「听众」时,请把舞台让给说的人,不要让自己的成见蒙蔽了我们倾听的能力,这就是所谓开放、没有批判性的态度。
「不被了解」是沟通踢到铁板,很多人在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沟通,但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之后,就会退缩,甚至懒得沟通了,结果是自己砌了隔绝的围墙,不被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他人,于是我们看到这个人一直在萎缩。既然沟通是个人成长的一个主要元素,要突破阻碍、畅通管道、丰富生命,何不自这本《倾听:让关系更美好》开始呢?
![]() |
![]() |
一.
书名:The Zen Teachings of Jesus
作者: Kenneth S. Leong
ISBN: 9780824518837
定价: USD 24.95
出版社: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2001-03-01
书名:耶稣也说禅
作者: 梁兆康 / 胡因梦 / 张欣云译
ISBN: 9789867574084
定价: NT$ 360
出版社: 心灵工坊
出版年: 20040420
《耶稣也说禅》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优美易读,兼具深度及广度。作者梁兆康是美国籍的华人,他了解东方思想,也了解西方文化;他研究基督信仰,也深入钻研佛教跟禅学精髓。他是工商界的财务专业人士,但他最关注的是心灵的解脱之道。他从十六岁起开始求「道」,到四十岁时终于明白:不论是基督福音、或禅宗启示,所教导的「道」其实是相通的。心灵解脱真正的途径,就在幽默、喜悦、美感、柔软、敏锐、觉察、赤子之心、慈悲与宽恕之中。作者认为,耶稣是有史以来最富盛名的人物,但他所受到的误解也最深。很多人想到耶稣,马上想起献祭的羊、圣餐、救世主、神迹、启示录、被钉上十字架的悲惨影像。他的形象总是严肃而神圣的。但作者却以全新的眼光反覆阅读福音,一个全然不同的耶稣形象就浮现了。
在本书中,耶稣是一位生活艺术家,他的教诲不是关于奇迹,而是真正的灵性──欢乐、幽默与诗。耶稣说,我们要像个孩子,否则就进不了神的国。他教我们从飞鸟与野花身上,得到喜悦生活的灵感。他教导柔顺之道,要人们爱自己的仇敌,并「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传达的正是爱、宽容、平等、宽恕的道理。耶稣是一个幽默风趣的老师,他很少说教或宣扬道德,只以多彩多姿的故事来启示人们;他其实是个诗人,他的诗便是他的灵魂之歌。
作者想要呈现一个欢乐的耶稣。欢乐是一种精神上的修为,笑就是解脱的开始,而天国就在「当下」;一旦睁开心灵的眼,就会看到贫乏之中的丰盛,饥饿之中的饱足,悲伤之中的喜悦,困顿之中的福祉。一切相对的事物在天国�都融为了一体。这样的福音,跟东方的「禅」有异曲同工之趣;禅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学禅」意谓着美化及增进心灵生活的品质。生活的艺术并不是去改变外在世界,而是以创意及建设性的方式来面对生活。西方的耶稣和东方的禅师,所教导的其实都是「内心的炼金术」;当我们拓展视野,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见各种美好的奇迹,并发现一个五彩缤纷、生气蓬勃的新世界。
本书以英文写成,并已有德文版、西班牙文版译本。美国许多大学邀请梁兆康博士演讲,许多哲学、东方宗教、神学研究科系及教会亦指定本书为必要参考书。德国天主教协会及禅学会亦曾邀请梁博士至欧洲演讲,由此可见本书所获得的广大回响。不论你是基督徒或佛教徒,不论你喜欢西方的教堂或东方的禅房,都可在本书中发现阅读和思考的无限乐趣。
作者简介
梁兆康(Kenneth S. Leong)1954年出生于香港,目前从事美国康艾迪生公司高级财务管理工作。曾任纽约世界佛教青年会会长。为世界佛教青年会资深会员,佛青慧讯「禅室拾偶」主笔,文章散见北美地区各佛教杂志。他提倡佛法现代化,在美国曾推出一系列佛法课程探讨现代人的情欲问题。本书在美国教会及佛教团体皆深受欢迎,其全新的眼光深具现代精神,内容精采无比,不可错过。
![]() |
![]() |
二.
书名:The Healing Power of Pets: Harnessing the Amazing Ability of Pets to Make and Keep People Happy and Healthy
作者: Marty Becker
ISBN: 9780786886913
页数: 288 页
定价: 118.0
出版社: Hyperion (2003年2月19日)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3年02月
书名:那些动物教我的事:宠物的疗愈力量
作者: 马提.贝克、德娜丽.摩顿
译者: 廖婉如
副标题: The Healing Power of Pets
ISBN: 9789866782244
页数: 352
定价: NT$ 380
出版社: 心灵工坊
装帧: 平装 / 普级 / 单色印刷
出版年: 2008年02月13日
本书荣获美国国家健康情报奖银牌奖,亚马逊网路书店五颗星推荐!!
你知道家中那只让你笑声不断的汪汪或喵喵,除了宠物身分外,其实还肩负着健康把关者的使命吗?
美国知名兽医马提.贝克医师以自身患病经验、周遭的真实故事及大量科学研究,说明宠物与人类间特殊的情感,是人们对抗疾病与忧郁的强大利器!尤其是独自与疾病奋战的慢性病患,最有效的处方,或许不是锁在药柜中的新型药剂,而是你身边那毛茸茸,不管你多病多老多丑,都永远待你如一的小家伙。
另外,针对想养宠物,却不知如何挑选宠物的人,本书另提供梦幻宠物教战守则,帮助你选择符合你生活型态与资源的适配宠物,并教你如何照顾你的小宝贝,让牠也让你欢喜一生。
马提.贝克(Dr. Marty Becker)
有「全美最受欢迎的宠物家庭医师」称号的马提.贝克医师,长年关注宠物辅助治疗及弃养动物等议题,人们不时可看到他阳光般的笑容出现在诸如CNN、ABC、 BBC、CBS、动物星球等电视频道上,为宠物饲主排忧解惑,并积极宣导人们领养被丢弃的流浪动物,因为「牠们唯一的罪名,是人家不要牠。」
贝克医师是《宠物迷的心灵鸡汤》等畅销书的共同执笔者,同时也是美国广播公司制作的电视节目「早安美国」的撰稿兽医,以及亚马逊网站的首席兽医特派员。他备受好评的专栏「默契」刊载于全世界三百五十种报纸上,同时也是全球最畅销的宠物杂志《爱狗新知》和《爱猫新知》撰稿编辑。笔耕之余,贝克医师亦在母校华盛顿州立大学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兽医学院任教,全美的每一间兽医学院都可见到他的踪影,以一贯的活力及热情举行公开演讲。
不过,再繁重的教学、演讲、撰稿与录影行程,都没动摇贝克医师身为第一线兽医师的热忱。他数十年如一日地穿梭于诊所及动物收容中心,大力推动以领养取代安乐死,以行为矫正遏止丢弃,并在动物医生风潮尚未兴起前,便大胆预测宠物在辅助治疗上的功效,如今这些宣导及预测都一一实现。
贝克医师目前于爱达荷动物医院执业,为他关切的动物病患看诊。他与家人和挚爱的马儿、小狗与猫咪们居住于北爱达荷的世外桃源农场。想获得更多相关资讯,欢迎拜访贝克医师的网站www.drmartybecker.com
德娜丽.摩顿(Danelle Morton)
洛杉几在地作家,也是杰出的新闻从业人员。曾任职于《纽约时报》及《时人》杂志,担任过海外特派员、首府社长、专栏作家,以及《时人》杂志洛杉几分部的副社长。她同时是贝克医师所着的三本书之共同执笔者。
![]() |
![]() |
三
书名: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 Second Edition
作者: Michael P. Nichols PhD
副标题: How Learning to Listen Can Improve Relationships (Guilford Family Therapy)
ISBN: 9781593859862
定价: USD 16.95
出版社: The Guilford Press
装帧: Paperback
出版年: 2009-02-16
书名:倾听——让关系更美好(增订新版)
又名: 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 How Learning to Listen can Improve Relationships
作者: Michael P. Nichols
译者: 邱珍琬
ISBN: 9789573265221
出版社: 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 2009.9
为什么人只有一张嘴巴,却需要两只耳朵?
成功沟通的祕诀:能言善道不如洗耳恭听!
想想你对上次那位愿意听你诉说的人有多感激,立刻就能了解倾听有多重要。
说与听,是沟通的两大要件;但是大家都急着说,却少有人用心听。夫妻情愫的日渐淡漠、亲子关系的剑拔弩张与朋友之间的疏离冷落,长期的沟通不良(甚至不沟通)往往是主因,而罪魁祸首正是「听障」--一方或双方不愿倾听。
话虽人人会说,可不是人人会听;倾听需要学习。谘商专家尼可斯博士深知「善听」有多重要,欲克服「听障」又有多困难,三十多年心理谘询及家庭临床治疗的丰富经验,让他归纳出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的技巧:先搁置自己的需求,让说者充分表达想法与情绪;专心在倾听上,适时(而非时时)传达你的关心;抱持同理、开放的态度,不加入自己的批判。
本书以求助者和作者自身的经验为始,有系统的分享深入浅出的解析、令人感同身受的实例,一路引领我们找出症结,学习技巧,克服障碍,重拾回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再发现对他人的关怀。
不论是亲密伴侣、儿女、亲朋好友还是同事,倾听,永远是最贴心的礼物。而且悄悄告诉你,回礼更是丰厚。
作者简介:
麦可.尼可斯博士(Michael P. Nichols)
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心理学教授,毕业于威斯康辛大学,于罗彻斯特大学完成博士学位,专擅家庭与婚姻治疗。尼可斯是位极受欢迎的演说家,也是美国电视节目如〈欧普拉时间〉〈早安今天〉的常客。他的着作除了销售超过十万本的《倾听:让关系更美好》之外,还包括修订八版的经典教科书《家族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洪叶),以及《家庭与伴侣评估》(张老师)、《家庭疗愈》(Family Healing)、《无处躲藏》(No Place to Hide)等适合一般大众阅读的心理谘询书籍。
译者介绍
邱珍琬
台湾花莲人,美国德州理工大学谘商师教育博士。曾任国高中教师,建国中学辅导老师,现任职于屏东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着作超过二十本,内容多以谘商议题为主,代表作有《心理卫生》、《女性主义治疗与实务》、《谘商技术与实务》(以上皆五南出版)、《我的家缺角了》(张老师)等。
推荐:
「什么是真正的倾听?为什么人们不听?」作者问。难道它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珍奇宝物」?尼可斯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项「艺术」改善与修补夫妻、爱侣、亲人、孩子、朋友与同事的关系,甚至告诉我们如何提高我们自己的「听能力」!他也解释「什么不是倾听」,解释我们为什么不听、以及倾听的障碍为何(特别是「防卫是因为过度的情绪反应」)?幽默、真实生活案例与简单的练习,让本书成为一部实用、甚至有趣的自助手册。
──《出版家周刊》(Publishers Weekly)
有力且知性的一本书。
──《当代心理学》(Contemporary Psychology)
一本将许多倾听基本原则做重要回顾的书,这些原则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些阶段已经学到、却又很快遗忘的。本书的优势之一是:尼可斯直接对读者说话的能力。
──《家族心理治疗学报》(Journal of Family Psychotherapy)
老牌演员莉莉.汤姆琳(Lily Tomlin)曾给予忠告:「只要认真听,就可以省掉说话的时间。」这本《倾听:让关系更美好》告诉我们倾听的方法。这是一本非常特殊的书,它将几十年有关如何改善我们重要关系、以及最终目标是「改进我们自己」的临床智慧,淬炼为实际可用的忠告。透过「每个人都想被听见」的重要角度,尼可斯博士告诉我们:真诚的倾听是如何避免让关系破裂与干涸的。在他的建议之后,他还举出清楚、熟悉且相关的真实家庭问题与挫败案例作为对照,这种呈现方式让我们可以更开放地接受与使用他所提供的讯息。他强调不要让被伤害后的气愤、焦虑与害怕等情绪,阻碍了我们倾听的能力,也说了许多故事让我们知道如何处理从「批判」到「沉默」与「侵犯」的诸多事件;同时,他也提供了改善自尊、减少直接情绪反应的线索。这不只是一本书,对我们来说是一部重要的手册,不管我们是想在有生之年让自己对关系感到满意、或是避免关系死亡。
──卡罗.安德森(Carol M. Anderson, MSW, PhD),匹兹堡大学韦斯顿精神医学研究院及治疗中心
一部文辞优美又条理分明的「倾听」指南。这本书是对「无价值感」的一帖解毒剂,我们有太多人是因为社会文化切断了我们「与人互动」的需求而感到「无价值」。尼可斯博士运用他个人与病患的生活故事,提供与朋友、家人、工作场所、及亲密关系等倾听过程的清楚步骤。这本《倾听:让关系更美好》很好读,也是治疗师的重要工具。
──马瑞欧.所罗门(Marion F. Solomon, PhD),《自恋与亲密关系》(Narcissism and Intimacy)作者
尼可斯博士写的书就好像直接跟我们说话一样,他说话的方式让我们不仅能够、也热切地想聆听。他把倾听的关键元素具体展现在读者面前,依循这样的方式,我们学到更多。
──提尔马.戈瑞奇(Thelma Jean Goodrich, PhD),卫彻斯特家庭学院
我用这本书来上研究所第一学期「精微谘商技术」(counseling micro-skills)的课,学生认为这是我所用过最好的教科书。《倾听:让关系更美好》使用从真实生活中的实用案例说明「主动倾听」是怎么一回事?这种方式让教材变得鲜活,很适合初学主动倾听的学生,而对已经熟悉主动倾听的人而言,不啻为一本很棒的复习教材。此外,我常推荐本书给来我诊所的伴侣们。
──艾沃生.伊肯(Iverson M. Eicken, PhD),加州州立大学谘商学系
这本书值得一读再读。只要提醒你自己一件很简单的事:停下来,听听你生命中重要的人说话。这本书曾在不同的时段对我耳提面命,也协助我改善与配偶、孩子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道格.O(Doug O.),加州胡桃溪
译序
「沟通」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也习惯把许多问题归咎给「沟通不良」。尽管坊间有许多着力于亲子、夫妻、家庭、师生、甚或工作场合的沟通书籍,但是可以把理论与实际加以揉合,然后由浅入深呈现出来的,并不多见!这本麦可.尼可斯(Michael P. Nichols)的着作《倾听:让关系更美好》,是我在美国求学时「发现」的一本沟通好书,它是自沟通的第一步「倾听」着手,从「如何真正听到对方所说的」入门,然后层层铺叙倾听可能的障碍、又如何「破解」,读来有条有理、例子平易鲜明,是一部很好用的「工具书」(tool guide)。更重要的是:尼可斯虽然是心理学家,但全文之中绝不吊书袋,许多想法是用最言简意赅的方式呈现,没有诘屈聱牙。
在进行家庭或个人心理治疗的工作中,我把这本《倾听:让关系更美好》介绍给病人,有时也当成家庭作业,获得很多正面的回响;回国之后,有机会把这本书翻阅多次,发现可以把好书译出来,让有心者一起分享,的确是很棒的事。接触许多学生、家长或一般民众,许多人的共同心声是:很难被别人了解;不被了解常常是「沟而不通」,没有把沟通的工夫真正做好。尤其家中有青少年的父母,常常被「卡」在沟通的问题上,不知所措,让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管道打通。我不仅将这本《倾听:让关系更美好》的重点放入治疗现场使用,也在亲职教育、亲师互动的相关演说中运用,获得相当好的回馈;最近看到不少企业或EMBA课程也将「倾听」列入,我认为的确有更多的人也注意到倾听的重要性,希望这本书不是只在业界受到青睐,而是可以推广到社会不同角落与关系上,让我们彼此可以更靠近、也可以更自在的做自己。
透过进行第二版修订,也有机会将此书重新阅读过一次,许多的沟通重点依然值得玩味。感谢好友杨美慧读过之后还圈选一些需要厘清与解释的地方,特地寄来让我在修订时做参考,她的参与让本书更有可读性。
我把「沟通」(communication)这个字作了新的诠释,正好把它介绍出来,在开始看尼可斯的本文时,可以有「开胃」效果:
●有意识的努力(conscious effort):沟通的工夫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要刻意去努力、去学习的。
●开放(openness):指的是姿势、态度、想法的开放,还有问「开放式」(open)的问题。
●双向的过程(mutual process):沟通是「说者」(speaker)与「听者」(listener)两个角色互换的过程,说的人可能是下一刻的听众,听的人可能下一刻就会发言,所以管道是双向的。
●讯息(message):沟通是讯息的交换,讯息又分「报告」(report──说什么就指什么)及「要求」(command──在表面说的之外有更深一层的意思);中国人善于「间接沟通」,也就是使用「要求」的机会很多。
●特殊的个人(unique individual):每个人都是特殊、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内在经验世界,有不同的感受、想法以及行为方式,当然也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不一定要局限于语言上的互动。
●需求(need):人有被了解的需求,也有被认同的需求,所以要藉由沟通来让别人了解(认同),也了解(认同)别人。
●真诚(ingenuity):真诚一致可以赢得信赖,也才有真实不欺的沟通可能。
●内容(context):内容包括说话的内容要就事论事,不要东拉西扯,尤其最忌讳作「历史学家」──把之前的陈年老帐又搬出台面;另外也要注意「环境」及「时间」,如果在家谈孩子,发现丈夫如马耳东风听不入耳,何妨约在餐厅或咖啡店来谈;有些环境是可以减少打扰,而且让人更专心听的;沟通需要时间,如果手边正在忙、不能用心听,另外约个时间,千万不要敷衍。
●接受(acceptance):接受对方是他自己,有表达的权利,听他说完就是接受、也是「尊重」对方的表现。
●容忍(tolerance):因为每个人不同,自然有不同的想法及意见;容忍不同的声音,可以明白不一样的看法、欣赏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拓展我们的见识与胸襟。
●解释(interpretation):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或一层滤网(filter),所以同样的资讯,听在每个人的耳里会有不同的解释及效果,这也表明了每个人的不同以及沟通的难度。
●观察(observation):沟通不只是语言文字上的,还加上我们的「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姿势、动作、语调、脸部表情等。除了接收语言文字之外,还要配合观察到的线索,才可以让沟通通畅。
●非批判性的态度(non-judgmental attitude):沟通时,记得不要把「自己」放在前面,许多人在还没有听对方说之前,心中早有答案或意见,只是「等着」把它说出来而已;在作「听众」时,请把舞台让给说的人,不要让自己的成见蒙蔽了我们倾听的能力,这就是所谓开放、没有批判性的态度。
「不被了解」是沟通踢到铁板,很多人在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沟通,但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之后,就会退缩,甚至懒得沟通了,结果是自己砌了隔绝的围墙,不被了解、也不想去了解他人,于是我们看到这个人一直在萎缩。既然沟通是个人成长的一个主要元素,要突破阻碍、畅通管道、丰富生命,何不自这本《倾听:让关系更美好》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