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文:张可驹,原载:澎湃新闻
迪图瓦(Charles dutoit)是同上海交响乐团最有默契的指挥家之一,也是乐迷最期待的指挥家之一。每次他与上交合作演出,都备受关注。
乐迷期待迪图瓦的演出,不仅由于他在国际上非常有名,录了很多重要唱片,更因为他是真正能把自己的意志,把他对于乐队的塑造注入演出之中的一位指挥家。
近两年,迪图瓦来上交指挥了某些乐迷口中的“大俗曲”(指其最为通俗、人气最高之意)。指挥家上一次来,演出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就很典型。
2025年4月19日,同一组合演出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唐璜》搭配马勒的《5首吕克特歌曲》(男中音:格内),下半场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音乐会也是如此,地点:上海交响乐团主厅。
相对于更早之前,迪图瓦来指挥布里顿《战争安魂曲》的安排,这样的设计自是通俗,然而将“大俗曲”挥出新意,更是演绎者层次的证明。

图片由上海交响乐团提供
为何要将“大俗曲”再听一次
正如我们在收藏唱片的时候,不时感到最热门的作品录音很多,可再收藏一款是否还有必要?对现场也是一样,我们为何要在现场重新听一次?当然,演绎作为二度创作的魅力就是答案,可这样的魅力能否真正被焕发出来?
之前听迪图瓦指挥上交的德沃夏克,感到这样既紧凑高能,又在声部之间追求透彻感的演绎,确实让这部已被演滥的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带着这样的期待去听19日的演出,发现震撼比上次还有过之……非常多。
迪图瓦这场演出,很多就是回归了一场杰出的音乐会的正路。成就一场杰出的音乐会,许多东西是不可能避开的,诸如演绎者拥有出色的技巧控制,有明确的诠释意图,并且这样的意图是有说服力的。在此基础之上,做出种种音乐表现的成就。
如此循序渐进,恐怕不能漏掉某一环。如果诠释意图没有说服力,哪怕有一些演奏技巧确实了不起,整体效果也不会有真实的说服力。
稍微了解一些迪图瓦与上交的合作的乐迷可能都知道,指挥家会进行比较深入的排练。近年迪图瓦渐入高龄,但据我所知,上次的德沃夏克不仅排练没有精简,相反还比过去更为繁重,哪怕是这么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
本次的德奥古典与后浪漫派之夜,也是从一开始就体现出迪图瓦对于塑造乐队的声音,进而塑造音乐表现的风格,确实投入非常之多。首先是各弦乐组要有一种凝聚的声音,成功的演出离开这一点莫谈。

图片由上海交响乐团提供
《唐璜》之中小试牛刀
表现《唐璜》这首交响诗,迪图瓦很明智地没有过多在热烈氛围上做文章,而是塑造出一种质感。同下半场相比,此时弦乐组声音的凝聚更多是小试牛刀,但已经让人眼前一亮。
理查·施特劳斯用他标志性的乐队光彩,来书写唐璜这个人物的张扬与放纵。某种包裹着感官美的放纵,是这部作品本身的需要,但演绎者要先能够呈现感官美,而后才能将作品外向的东西表现好。否则,没有魅力的唐璜,就啥也不是。迪图瓦追求让乐队呈现真正华丽的声音,揉弦的效果迥异于往常。
有品味的感官美,必然有丰富的层次,但又需要一种直白的感官性冲击。这部作品只能表现得细腻,但不能过度哲学化。迪图瓦恰恰是将音响之中的美,音乐线条的挥洒,同时又不过度点燃激情的种种平衡,做得难以挑剔。
这样的诠释,既有指挥家对于《唐璜》主观的理解,也有为乐队找到最适合的力度表现范围的考量。整体上不会过度逼迫铜管去推,可在真正的高潮,也要稳步到达足够的分量。其间种种层次的设计,确实相当用心。抒情段落中,指挥于木管组中锤炼的高雅的歌唱效果是真正的点睛之笔。

图片由上海交响乐团提供
特意“有棱有角”的艺术歌曲演绎
全场相对不那么“大热门”的作品,就是马勒的《5首吕克特歌曲》,由男中音歌唱家格内(Matthias Goerne)演唱。相对于马勒的《旅人之歌》,这套作品演出的频率要低不少,但它们确实将马勒在后浪漫的语境中,回顾早期浪漫派艺术歌曲的诗意的追求发挥到底。
格内是当代重要的艺术歌曲专家,真的非常高兴,上交又邀请了他。去年年初的时候,他与陈萨合作,在上海交响乐团主厅演出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通过那次现场,我才意识到真实的格内和他唱片中的形象相当不同。
某些喉音过重,色调阴郁的状况是录音话筒放太近,也许伴随某些后期制作一同造成的歪曲。但这次演出马勒的作品,歌唱家喉音比上次更重些,声音色彩也偏暗些。这或许是因为他要抗衡乐队的力量,必须更强有力地发声所致。
这种情况下,格内对于声区的转换不如上一次与钢琴合作舒伯特时那么灵巧。但不同声区音质的统一,他还是比较注重的,头声的质感也没有瘪掉。在作品的处理方面,一定程度上到达比上次的“磨坊女”更大胆的地步。

图片由上海交响乐团提供
上次“磨坊女”的演出,格内的诠释思路已颇为特别,展现了人物粗放生动的侧面,而并非单纯注目于歌曲优美的旋律。处理马勒的《5首吕克特的歌曲》时,歌唱家对于声乐线条的表现力做出独特的探索。
马勒通过这些作品回顾早期浪漫派之处,很多就在于小格局中的细腻、内在的表情的刻画,几乎是他的歌曲创作之最。很多歌唱家力求从精致柔和的角度入手,格内却把声音线条唱出更多棱角。这样的棱角是从文字与音乐的结合出发来构思,而非刻意求险怪。
由此表现《我闻到一股淡淡的芳香》,效果让人惊奇,但或许要对艺术歌曲的欣赏有一定的基础,才能明白其探索之妙。布伦德尔提到,格内的气息非常之长,现场听来,也确实是如此。歌唱家可能已经过了他的高峰期,但这样短句错落,又能兼顾连音线条的唱法,确实是以相当好的气息控制为基础。
有时喉音略重的状态,他反而依照曲情再做突出,构成特殊效果的渲染,譬如由此强化《我已消失于世界》中的某种晦暗不明的氛围。在《午夜》的最后,迪图瓦将铜管的力度与质感收束在圣咏般的氛围中。

图片由上海交响乐团提供
有规律的狂热,迪图瓦的贝多芬视角
19日晚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堪称上交近10年中最高峰的状态之一。固然,整体的技巧控制了不起,但更重要的是如前所述,乐队充分实践了指挥家的意图。
从表面上看,迪图瓦选择了通篇非常紧凑的速度,乐队很好地贯彻始终。然而速度只是表象,指挥家表现“贝七”深层的构思,在于专注作品的酒神气质——贝多芬在古典风格的框架之内表现的酒神气质,一种有规律的狂热。
长久以来,贝多芬的交响曲形成了不同的演绎“路数”。迪图瓦与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折中”的,既不涉足复古风格演奏的风潮,也没有老派的慢速与长线条构思。指挥家所追求的是最大程度地调动乐队能量,在音质与力度变化上固然有其用心,核心却在于节奏的刻画。
迪图瓦塑造乐队演奏中的凝聚感,最初抓住我们感官的是音质,更深一层的却是节奏。
大乐队和谐一致地展现节奏的脉动,勾勒不同层次的节奏感的表现力,这不仅要求乐队成员有深入的默契,也需要充分排练。迪图瓦所追求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音乐形象,是建立在一系列强劲、高能的节奏脉动之上,同时又置身于比例均衡、稳固的结构表现之中的一种狂热。
这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强烈的艺术气质的表现与结构的无可挑剔,二者的对立统一,才是贝多芬的作品最核心的本质,也决定了他无论怎样启发浪漫,仍旧是古典风格永远的守护神。因此在演绎方面。除了某些极为、极为罕见的个例需要另做讨论,基本上任何真正超群的贝多芬演绎者都会实践这样的本质,只是实践的方法各有不同。

《第七交响曲》这部作品,只是放大了充满活力的节奏感的特质。不同的音乐家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它,瓦格纳称之为“舞蹈的神化”(Apotheose des Tanzes),比彻姆称之为犟牛之舞(指第三乐章)。但将这样充沛的节奏力量平衡于整体结构,这个大方向是不可能改变的。
迪图瓦指挥贝多芬的录音并不很多,19日晚的演出却是将“贝七”节奏的强劲,轮廓的精炼,推到了乐队所能承载的极限。
各弦乐组音响的凝聚,比上半场施特劳斯的作品中更出色许多。而整支乐队,在乐句的张弛之间,所表现的如同一件乐器般的收放自如,更让我刮目相看。唯有如此,从局部的弹性到长线的呼吸才能生动。欠缺了这样的收放自如,就只能是一系列压力的叠加,效果是不会好的。
第一乐章的序奏部分,乐队以凝聚的弦乐音响刻画出精细的连断划分。进入第一乐章主体部分的时候,指挥将宏大音流整合于紧凑的旋律轮廓之中的效果,绝对是名家大笔,也是真正带动乐队深入毫发才能呈现的。
需要指出,在迪图瓦追求的高能节奏与强劲推动的大方向中,对乐队的技巧考验是倍增的,偶尔在细节中未尽全功之处也能看到。但整体上,能够充分实践指挥家困难的诠释意图,已经是技巧层面最大的成功。
虽然现在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聆听的观点,或许有点……舍本逐末吧,但至少在我看来,还是应该先明白指挥家的大方向是什么,然后看演奏者能不能实现这个方向?以此来判断整场演出的完成度。

图片由上海交响乐团提供
演奏家们的投入,也有越战越勇之态。譬如在第一乐章序奏与乐章主体部分的转换段落,长笛的独奏虽然不错,承接乐队还是略微浅白(不过此处不能过多做表情,真正有分量地承前启后非常难),在稍后音乐的发展中,就展现出越发鲜活的表现力。
第二乐章的音乐表现成为全曲演绎的高地。迪图瓦充分体现了小快板的速度,几乎完全拿掉“慢乐章”的意象,音乐的推进非常直接而稳定。
节奏感的控制,既可以让人看到酒神气质的狂舞,也需要由此支撑音乐最坚定稳固的进行。虽然迪图瓦处理这个乐章并未诉诸复古风格,演绎所表现的高度精炼的特质,却汰去了一切过时传统的繁冗。
强力的推进是基础,指挥家要呈现的核心,或许从一开始就很清楚了——深入贝多芬结构的智慧。第二乐章开头的演奏真是绝了,在那样轻柔的力度中,各声部依次进来,结构立体,不同线条各自的气息又那么鲜活,各有都有充沛的表情内涵。
贝多芬的情感内容始终要在他精炼的结构中表现,这样的结构又是横向的推进叠加纵向的立体性。迪图瓦表现“贝七”的小快板乐章,乍听之下没有去挖掘很抒情性的表现力,却在精炼的结构刻画中,尽可能将每一部分的含金量都做到最大。

第三乐章大体是“A—B—A—B—A—尾声”的结构,A段的演奏非常具有爆炸性,带着不管不顾的特点,也把节奏表现推到危险的边缘。
重音的强调有时过于狂热,以这样的爆点画出节奏,定音鼓几乎被拖着走。如果说整场演出当中,某处让我有所保留的话,可能就是这里。并且,开头的爆炸性效果虽然过瘾,对于f的力度而言,或许也有些夸张。但指挥已将整体能量表现的阈值拉高,也是事实。
处理B段的时候,迪图瓦显然不会用老派的慢速演绎。指挥家通过紧凑的速度,将刻画B段主题呈现出开阔气度,则是了不起的控制力,效果让人难忘。在两个B段的结尾,指挥家都不会刻意放慢一点,或做其它某种曲情转换的“酝酿”,而是让下一段直刺进来。
终曲仅比急板的第三乐章稍慢一点点,二者仿佛融合为一,演奏中凝聚的美感,在最强调节奏弹性的终曲部分表现得流光溢彩。
这样的速度,确实让圆号的部分承压不小。但考虑到索尔蒂带VPO访赴日演出的时候,演末乐章时圆号都吹疵过,19日晚,迪图瓦以更快的速度与更强劲的节奏呈现这个乐章,自然不宜过分苛求,而圆号在整个乐章的演奏中同样是越战越勇。

如今,89岁的迪图瓦已毫无疑问地进入标准的高龄演绎者之列,然而这两年的演出当中,指挥家所呈现的音乐力量不仅没有衰弱,或走向淡然意境,相反比他盛年时的演绎还更为强劲。如果说之前的德沃夏克“第九”,更多是乐队演奏的高能与层次控制的一种客观的美,4月19日晚的“贝七”,就是在更紧凑的结构与更饱满的能量中,打开深层的音乐意境。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散场快评:迪图瓦的狂飙演绎,带来上交近10年的高峰之一 (7人喜欢)
- 从一场演出,看帕沃·雅尔维的“行事风格”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