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他Mighty 5国家公园拉练之旅
还记得去年圣诞节前,土哥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我想了想,对于靓衣美包首饰着实没啥兴趣,但是对于西部的向往已经无法仅限于翻看茶几上的国家公园图册时,我一拍脑门,不如我们初春去犹他峡谷吧!当然了我自己也很清楚,对于西部荒野的向往,不仅仅来自于壮丽风景的诱惑,更是寻找生活现状的出口。去年一年上上下下有诸多不易,加上大选后令人紧张的形势,远山的呼唤也愈发清晰了。
虽然近几年来陆陆续续去西海岸和山地时区出差了很多次,但距离上一次认认真真的游玩西部峡谷已经快7年了。上次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行(参考游记《西行漫记》),这次虽说少了一些疯狂(比如半夜还在摸索太平洋沿岸盘山公路或者凌晨两点还在高速飞驰),但也确实真正地尽自己所能融入这次公路之旅。之前习惯了松弛感度假比如租个民宿当作大本营,每天以其为圆点进行周边的探索,舒服是舒服,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要说是东亚人躺不平也好,或者说是向往那种在路上一往直前的自由吧。
Anyway,犹他5大国家公园由西向东分别是:
- 锡安国家公园(Zion National Park)
- 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 圆顶礁国家公园(Capitol Reef National Park)
- 峡谷地国家公园(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
- 拱门国家公园(Arches National Park)
其实我也算不上硬核国家公园探险者,更比不上旅游博主走遍全美国家公园甚至几刷,但是去年带土哥父母一起去过冰川国家公园之后,我的自信心也大大提升了——连卷王国家公园都能搞定且大家都乐在其中,也徒步了好几处。这次咱就来个犹他Mighty 5国家公园拉练之旅吧!
锡安国家公园(Zion National Park)
鼎鼎大名的天使降临Angels Landing徒步路线也是我们这次锡安之旅唯一的徒步。你别看它上下只有短短一英里,其惊险刺激程度不亚于过山车半空中安全扣松落(这事还真发生在我身上过)。在只有不到一米宽的岩石边上攀爬着,能保证你不葬身悬崖的只有可供指尖勾紧的岩石缝隙以及非连续的铁链。毕竟在2004至2024年间就有17人在这刀锋般的山脊上坠崖丧生,真的是一不小心天使就会降临把你带走了……
所以为了保证客流量不会过大造成步道拥堵和安全隐患,这条著名徒步路线在疫情后实施了抽签政策。每年元旦会开放春季的徒步抽签,但是我们没有抽中。除了季节性抽签,锡安还开放了隔日抽签。于是临行当天的几小时,我实在是不甘心就此放弃,于是又抽了一次,心想着要是这次还抽不上,那就是上天指意要保我小命别去冒险吧。
但是!当我们坐上飞机在跑道上等待起飞时,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消息正是中签邮件!当我拿着写着“Congratulations”的邮件激动地拿给身边的土哥看时,恐高的土哥脸上只能挤出一个尴尬的苦笑。到达拉斯维加斯后在机场附近休息一晚后(还没休息好,隔壁房间整晚大声吵架),第二天一早就上路前往锡安国家公园。

锡安公园有两个主要区域,鉴于我们要徒步的Angels Landing处于锡安峡谷的主要路线上,我们直接住在了南大门旁边的Springdale小镇。说实在的,Springdale小镇让人想起了黄山脚下的汤口镇——频繁往来的接驳巴士,丰富的饮食住房选择,还有贩卖涉水徒步工具的商铺(锡安还有另一条著名涉水徒步路线The Narrows),就连Angels Landing也被戏称为北美天都峰。但有一说一,在没有隐藏消费这方面,锡安给人的体验真的特别好。除了国家公园门票和抽签的几块钱,巴士全部免费,也可以在巴士站旁用自带的水瓶接饮用水。

在Springdale停好车后我们就步行进入公园正门后的游客中心,坐上沿着Virgin River开往The Grotto的巴士,到达了徒步的起点。要到达Angels Landing的起点,我们需要从The Grotto开始沿着West Rim Trail到达Scout Lookout。

起初的West Rim Trail还十分平坦,Virgin River在后手边缓缓流淌,此时我还不知道原来正前方的山巅就是本次徒步的巅峰。很快步道就变成了大坡度的爬升,让人气喘吁吁,不得不每爬升一段就停下来短暂休息补充水分。

好在中途有一段相对平缓的路段,我们笑称这段路算是休息了,在路旁还看到了好些上蹿下跳的花栗鼠。

在进入峡谷深处后,由于锡安峡谷也是猫头鹰的栖息地,步道旁边还会有提示让大家小声讲话,怕是扰乱猫头鹰群体的消息传送。

四月初的锡安天气大概在0°C到10°C左右,所以即便是在著名的21道(Walter's Wiggles)拐爬的浑身冒汗,当你到达Scout Lookout走上这条天使降临步道时才真正体会到峡谷风起带来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冷颤。

虽然我并不恐高,但我还是小心翼翼的看好脚下和提供手臂支撑的铁链,还要随时看好恐高的土哥。

这里给土哥大大的点赞!突破自我的同时也没有过度延伸边界。在最后一段登顶冲刺时峡谷大风忽起,把帽子都差点吹走,人也差点失去稳定。土哥决定了在最后一个较为宽敞的平台处等待不再登顶,但是我想了想,仔细端详了一下周遭变化,看了看同在这条trail却还在前进的徒步驴友,最后还是想圆了这个bucket list hike。在抛下土哥之后的最后十几米攀爬并没有变得简单,峡谷大风也没有就此停下。我停顿了几分钟,倚在岩壁上把帽子挂好把头发扎成马尾,深呼吸后继续上前。如果说除了想完成愿望清单算是一半的动力,那么另一半就来自于trail上的陌生人——他们无一不送上鼓励和祝愿,告诉我“加油,你可以的”或者是“慢慢爬就行,你会爱上山顶的风景的”。

好不容易登顶后疯狂大喘气,坐在“鲫鱼背”上好一阵才慢慢缓过神来。顶峰上有一整个花栗鼠社会,但是我实在是不敢把相机掏出来拍照。万一把相机摔下去了不合算啊!
三面环山的Angels Landing总算在我脚下了,接下来就是怎么下山的问题了。事实是下山比攀登险峰更令人腿软,悬崖就在眼前,我只能坐下靠着铁链和慢慢挪动的屁股到达了土哥等待的平台。汇合后的两人互相配合终于慢慢下了山回到了巴士接驳站The Grotto。
整个徒步耗时4小时不到,一共6.3英里(10公里),攀升海拔500米。坐上巴士回到Springdale小镇,去Zion Canyon Brew Pub怒吃了一顿——Amber啤酒很好喝!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去游客中心转了转,看了些关于锡安的科普视频并挑选了一些小纪念品。去旅社楼下咖啡店买了个三明治就出发了。经过公园正门后一直沿着Zion Park Blvd行驶穿越1930年就已开放的Zion-Mount Carmel隧道,锡安公园又是另一番风景。

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出发来犹他前和一位旅行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朋友说布莱斯峡谷是最漂亮的峡谷公园了。尽管只在网络上看过图片,心中还是许愿要是能看到白雪覆盖的峡谷红岩就好了。
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到达了布莱斯峡谷。在大门口我们还看到了一群驼鹿在路边悠闲的吃着草,为了不打扰他们我们也没有停下车来拍照。当晚留宿的旅社The Lodge at Bryce Canyon,也是此行唯一在国家公园里的住处。

我还从来没有在国家公园里面住过,只在去年游玩冰川国家公园时见过几处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建造的山区乡村木屋式酒店。办理好入住后,我们就趁着阳光出发前往第二条徒步路线——Navajo Loop Trail。

这条步道算是布莱斯峡谷的经典徒步路线,蓝天下的绿树红岩白雪,仿佛油画。

布莱斯峡谷的石柱的官方称呼是“hoodoo”。“Hoodoo”这个词语很有意思,乍一听有点像中文里的“巫蛊”或者“巫毒”,在英文里原本的意思也是指巫术或者魔法,后来美国西部的拓荒者用这个词来形容看起来诡异、超自然、像是被施了魔法的雕像一般的奇怪石柱。布莱斯峡谷的原住民Paiute族有传说这些石柱不是普通的岩石,而是古代被诅咒的人或者动物被神灵惩罚后永远变成了石头。而如今地质学上,“hoodoo”的定义是由风、水、冰的长期侵蚀雕刻而成的高耸石柱。

在之字形的步道上我们还遇到了这只可爱的小花栗鼠,这次不是天使降临的山巅,我终于可以给你拍个大头照了!

当天由于天气情况(据说上午刚刚下过一场雪),Navajo Loop在Wall Street一侧的路线临时关闭了,于是我们就正好干脆去了另一边Queens Garden Trail。

Queens Garden Trail连接上Navajo Loop Trail,从松柏成林的谷底,到形态各异的石柱,到远处的雪顶,实在是大饱眼福。

在徒步过程中,我们听到了各种不同的语言,从东亚到西欧到南美,看来世界人民对于奇石都充满了热情啊!

看到乌鸦,想到的似乎都是一些不太好的东西,比如中世纪的黑暗与死亡,战争与墓地,新英格兰的猎巫运动,等等诸多阴暗不堪的历史。但乌鸦确是北美原住民心中的神圣和灵性的生物,既带有神秘,也承载了希望与启示。

日光西斜,石柱的颜色也更加分明。

回到lodge吃完晚饭后刚好是日落时分,谁能错过一场峡谷落日呢!于是跳上车,5分钟直接开到Inspiration Point。寒风吹的人牙齿打颤,但也丝毫不影响欣赏日落的心情。

由于布莱斯峡谷海拔较高(2400-2700米),加之地处干旱的沙漠/半沙漠地带,太阳落山后的布莱斯峡谷气温骤降,从烈日曝晒立马转为寒风凛冽。而也因为相同的原因且远离城市,布莱斯峡谷被列为“全球最佳观星地”之一。欣赏完落日后回到旅社喝了点热茶暖和暖和,翻看着边桌上旅社准备好的科普图册,本来已经铁定了心不再出门受寒风之苦的我,看到了其中一页有关于布莱斯峡谷的夜空,刚安定下来的心又经不住诱惑,于是把几乎能穿上的衣服都穿着(仿佛《老友记》中的Joey),拽上土哥出门观星。
但不过由于当天已经是上弦月,还是没有能亲眼目睹银河。即便如此,漫天的繁星还是令人愕然,完整的猎户座清晰的在头顶仿佛触手可及。

第二天上午睡了个懒觉,起来吃了早饭后,沿着UT-63 Bryce Cyn Rd往公园深处行驶也是往海波更高的地段攀升。

在路旁我门看到了好些被烧焦的松柏树干,后来去游客中心观看了科普视频才知道这是公园管理人员故意而为之——他们主动有控制的烧去一小片森林以去除落叶杂草和老弱病残的树木,以保证土地和养分给更青壮年的树木,从而也防止雷暴引起更大的森林火灾;自然火灾甚至是生态循环的一环,促进了松柏等树木的种子释放。所以看起来是烧森林,其实是保护森林。
总体来说布莱斯峡谷可以说是本次犹他五大国家公园之行中我们最喜欢的了,不仅仅是壮阔瑰丽且带有清秀之气的景色,其生物多样和人文特色也令人十分印象深刻。游客中心的宣传语是“Have a Bryce Day!”,也不失俏皮可爱的跟你打招呼告别。
圆顶礁国家公园(Capitol Reef National Park)
这个国家公园属于走马看花一带而过了,只在游客中心里观看了介绍视频以及了解了一些地质知识就直接上路了。由于我们只租了普通SUV没有四驱越野车,也只能错过圆顶礁国家公园里大部分的越野路段。

虽然没有徒步或者越野细玩这个公园,但从布莱斯峡谷到圆顶礁途径的UT-12和UT-24实在是令人大饱眼福的景观大道,各种地形地貌的随意组合和变化令人惊诧不已,仿佛真实置身于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之中。

可能上一秒还在贫瘠的峡谷中行驶,几分钟后就到了布满白雪和桦树的Boulder高山。

接着在在盘山公路上转个弯,眼前的景象又变成了开阔的河谷。

在Boulder, Utah路段的UT-12公路上,这种漂浮感愈为强烈,仿佛是从鹰的视角俯瞰大地,山脉的辽阔景色尽收眼底。

土哥:原来以为电子游戏中的地形变化如此之快只是游戏作者的一厢情愿,没想到只要自驾犹他一回就能体会沙漠和雪山竟然如此之近,目光所及之处便是可达之处。

出发前做攻略被种草的“月球表面”Moonscape Overlook也在UT-24的Caineville至Hanksville路段内,但是需要驶过未经开发的土路。一开始土哥是相当不情愿的,毕竟普通SUV的全轮驱动AWD和机械四驱4x4还是有很大区别,万一在这不通人烟的峡谷深处把车给陷了,就不是玩不了摩崖的俩国家公园那么小的代价了,那是要荒野求生徒步十几公里先找到公路再找到信号才能找人求助了。
但是当日晴空之上万里无云,没有土路泥泞陷车的危险,加上我fomo本性,还是给土哥软磨硬泡得开上了N Factory Butte Rd。刚开始的这段土路上铺有一些砂石,虽然不如公路平整,但也不算太过折磨。

但是到达Factory Butte后右转进入的Coal Mine Rd就是另一番体验了。刚走上这条土路没几分钟车轮就碾过了好几个坑洼,颠的五脏六腑都在咚咚作响,恨不得反着顺序重新排列。短短3公里的路途仿佛没有尽头,只能龟速行驶来减缓震颤,估计要是下来走说不定都能快点儿。我和土哥都大气不敢出,全神贯注地观察路面,不知是激动还是紧张(oura测实时心跳130/分钟)。而当我们终于到达路途的尽头,在脚下开裂的悬崖之下,竟是纵延到天边灰色岩石。岩体沟壑纵横,寸草不生,仿佛干涸裸露的远古海床,又如荒凉冷峻的月球表面。

不知是因为之前颠簸的缘故,还是因为这广阔的异世界空间感,或者是因为脚下高原土地上的裂痕与这近半百米的高度落差,在突然一瞬间,我感到一阵晕眩——驻足于此,好像在错乱的时空中失重,能听到的只有自己的呼吸声和不紧不慢的风声。而这一瞬后,却又让人感到平静与舒坦,像是登月舱穿越大气层终于落地后的踏实。

沿着高原边缘行走,看着这片空旷的荒原,个人的存在显得突兀又微不足道——在亘古的时间长河中,我们是不是只是一粒尘埃?那些平日里困扰我们的琐碎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
正当我不自觉陷入思索,一抬头发现不远处竟有几辆在悬崖边露营的房车。开着红色皮卡来露营的老爷爷头发花白,他是名退役军人,不紧不慢的布置营地。旁边的德牧看到我嘤嘤叫了几声,还做了个邀请玩耍的动作。

我上去攀谈了几句,他略带羞涩地笑着说,之前也没来过这里,看到有土路就过来看看。我心中一阵惊讶,这边远之地,不要说信号网络水电设施了,连块标牌指示也没有,果真硬核啊!

悬崖另一边有对情侣在房车前烧烤,他们热情的和我打招呼,两只友好的狗子也上来和我问好。他们一路从科罗拉多开房车野营,到当地才听人说这块地区很有特色,于是过来一探究竟。想到我是靠社交媒体种草过来打卡,感到些许汗颜。

回程我们避开了此前颠簸不堪的Coal Mine Rd,而是沿着车辙印绕路走了另一条土路Skyline View Rd。虽然略微绕了一点远路,但是要比之前的土路更加平整。如果不是想要上下颠簸的体验,那还是这条路更加适合普通车辆通行。
直到离开这块边远地重新回到UT-24公路,手机信号出现一格时,我们才长舒了一口气。
峡谷地国家公园(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
到达Moab摩崖镇时已经是日落后的蓝调时刻,通往摩崖镇两旁矗立着高耸的岩壁,仿佛巨大的城墙,把你夹在这狭窄的双向公路上,让你好奇这城墙背后又是如何一番天地。由于峡谷地和拱门国家公园都在摩崖镇不远处,摩崖镇也自然而然成了众多驴友选择的大本营。相比锡安国家公园南大门口的Springdale小镇的现代式复古,Moab摩崖镇更像是一个老派的西部小城,让人想起六七十年代的嬉皮运动甚至更遥远的淘金年代。
在摩崖镇休息一晚之后,我们早早起床,加满了油,开始新的一天的探索。鉴于时间有限,我们只选择了在Island in the Sky区域内的峡谷地公园进行一些简短的徒步和观光。
从Moab出发沿US Highway 191向北,在接UT-131处往西拐,经过将近30公里的盘山公路穿过大片美国土地管理局辖区的土地(简称BLM,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才到达了峡谷地的西北门收费站。盘山公路边山常有悠闲自得的牛儿在慢悠悠的吃着草,完全不介意陡峭的悬崖或者飞驰而过的车辆,镇定自若,心态了得。

如果说选择一张峡谷地国家公园名片,那绝对是Mesa Arch,就连拉斯维加斯机场里都挂着巨幅的Mesa Arch日出摄影(不过人家犹他州的名胜你拉斯维加斯挪用了做甚)。

听说每天日出前就有摄影爱好者蹲好机位等待那射入Mesa Arch的一缕金光。前几天的高强度徒步和长途驾车导致了我们实在是无法过于早起,但即便是早晨日升后,Mesa Arch的景色还是相当迷人。

我很喜欢Mesa Arch Trail这条简短的环形徒步路线。在trailhead停车场有标牌明确标注着徒步路线的维护情况,一路上也有对一些高原沙漠植物的简介标识,比如鼠尾草灌木(sagebush),丝兰(yuca),犹他雪松(Utah juniper),雪球荆芥(mormon tea,早期摩门教移民会拿来煮茶),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仙人掌(大叶仙人掌prickly pear cactus为主)。

走完Mesa Arch Trail,我们一路向南开到了公路的尽头,Grand View Point。恰如其名,从将近两千米的高原平台上俯瞰科罗拉多河与其重要支流绿河长期侵蚀切割而成的交错峡谷,仿佛是亿万年前恐龙留下的巨大脚印,真正是grand view。

从Grand View Point俯瞰峡谷,可以看到一条近乎模糊的土路。观景台旁的标识介绍说,随着二战后四五十年代的铀矿热潮,人们在峡谷地一带发现了丰富的铀矿藏,也孕育了昔日蓬勃的采矿业,但这也给峡谷大地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在1964年,林登·约翰逊总统签署了法案正式将1300多平方公里的峡谷地划为了国家公园,铀矿开采也正式画上了句号。

从Grand View Point往回开时还能在道路右手边的路边观景处欣赏不同角度的峡谷。即便是来程开过一回,返程下山的体验则完全不同——居高临下的视角让整片大地显得更加雄伟。

从进入公园的管辖范围内开始,就不断有路边的指示牌警告游客公园内没有任何饮食住宿和汽油补给服务。大学时看过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127小时》,讲述了青年在峡谷地国家公园旁边的边远狭缝峡谷徒步遇险但奇迹般断臂求生的故事。虽然时隔多年电影大部分已经不记得,但影片中峡谷的雄伟壮丽与原始荒凉并存,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中。这次亲身经历,虽然没有像硬核背包客那样在漆黑的峡谷过夜,即便是日照当头,我也能感受到它与现代社会的距离,以及它的无垠和孤立感。

如果用一个词语形容峡谷地,我想大概是“荒原”。荒原之上,苍天之下,峡谷地是动态的——风、河流、植被、恐龙、鹰隼、狼群,一群又一群的不同的人们,峡谷地变化着吞噬着也包容着,不变的是它的原始与荒凉,还有那扣人心弦的壮美。

拱门国家公园(Arches National Park)
最后一个国家公园,也是犹他州的名片拱门国家公园,自然是大热门。公园为了限制流量防止拥堵实施了按时间段预约订票政策,我也早在1月初刚放票就订好了下午1点入园的门票。
从峡谷地出来后我们就径直前往了拱门国家公园。游客中心的科普视频很有意思,介绍了拱门形成的原因。游客中心还有互动式屏幕介绍拱门公园里常见的动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游人太多,除了乌鸦和蜥蜴,我们别的动物都没有见到)。游客中心接满水后,我们就开上了公园主路。

拱门国家公园相比峡谷地来说要小很多也更为著名,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各国游客前来一探究竟。说到奇石,这里的对它们的命名还真的有黄山那味儿。

在公园地标之一的平衡石前方右拐进入The Windows区域,眼前一亮——在峡谷地远远眺望的La Sal山脉居然沉了这些拱门奇石的巨大背景幕布。

整个the Windows区域非常热门,即便是工作日也游人如织,停车场转了一大圈才在最远的一处空位停了车。在这个区域,我们只走了Double Arch Trail这条短途路线,来回一共才1公里,但是却拍到了我家茶几国家公园图册的封面照片!

为了保证体力走最后的精致拱门徒步路线,加上该区域实在是人多,烈日当头我们就没有再走南北窗徒步路线,而是驱车来到了公园主路尽头的恶魔花园Devil's Garden。

整个Devil's Garden Trail有近8英里(13公里),而我们只打算走前面到Landscape Arch的这段路线,来回只有2英里(3.2公里)。下午烈日当头,早上就出门的我们还穿着防风羽绒服,这会儿却发现热得只能穿短袖。忘了带防晒的我们刚好看到有驴友大哥在车旁喷防晒,我也厚脸皮的问其借用,大哥笑笑说没事的。

走在Landscape Arch Trail上,随处可见的岩脊(英文称为fins,意味鱼鳍,看起来也非常像)。岩脊是拱门形成的基础,他们通常是亿万年前侏罗纪时期形成的砂岩,后来经过漫长的风雨冲刷和冰雪冻融而形成了拱门。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的拱门正在逐渐形成,而早先形成的拱门也面临着风雨侵蚀而崩塌的命运。

走着走着,脚底下的石子硬地变成了细软的沙子,一抬头,这座庞大的拱门耸立于高处,其宽阔与纤薄程度着实令人惊叹。Landscape Arch是拱门国家公园中最长的天然拱门,全长88米,比一架波音747的翼展还要长,而其厚度最薄处仅有不到两米。
但是为了逆光拍摄这座拱门的照片我一激动手动调了光圈但是忘了调回来,导致了后来的照片基本都糊了……(当时在夏威夷犯了忘记关相机电源的错,这次犯了忘调光圈的错)

还好来程时转了个身给这个trail的返程拍了张不糊的……

以及虽然糊了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这张照片,折断的雪松树干,像不像是一只在砂岩间行走的迅猛龙?

Landscape Arch Trail可以说得上短小却精彩,而且老少皆宜。我们在徒步过程中看到了不少带着小孩子或者老人一起徒步的家庭,甚至还看到了几乎足月的孕妇。
走完这条trail后,就是公园主路返程了。回到公园的中心也是重头戏——精致拱门徒步路线。作为犹他州的名片担当,精致拱门甚至被印在了默认的犹他车牌上。

而这条徒步路线Delicate Arch Trail却不像公园内前几个徒步一样简短,需要徒步3.2英里(5.1公里)并且爬升200米。显然当天已经走了三个trail的我们速度都放慢了下来,而且即便是已经下午5点,烈日还是孜孜不倦的烘烤着这片高原沙漠,于是我们也不得不走走停停补充水分和徒步零食。
可能是因为期待过高或者是身体已经处于疲惫状态,感觉这条徒步路线不如Landscape Arch Trail精彩。大部分时间都在吭哧吭哧地攀爬巨大的砂岩斜坡却没有什么太多的景致,甚至一度想放弃(就这么爬坡吗真的好无聊不如去摩崖镇上喝杯啤酒了)。但爬上山坡后在步道尽头转个弯,突然视野开阔,精致拱门巍然矗立,和远处的La Sal山脉相映成趣,也把与之照相的游人衬托的十分渺小。作为收官徒步,精致拱门还是不负盛名,没有令人失望。

带着满满的成就感,我们完成了临行前规划的最后一条徒步路线,在夕阳下驶离了拱门国家公园。

犹他,后会有期。
说起徒步,自小家乡位处长三角并无高山,后来又去上海求学谋生,除了城市暴走,也没有什么爬山的机会。只记得有一回和一群爱暴走的驴友周五下班后一起出发,在三九严冬徒步上下黄山(参见相册《丙申岁寒·黄山》),十几号人睡在一间满是上下铺的小屋里,冷的不行大家就把垃圾筒洗干净再拿来泡脚,还有学中医的小妹妹主动给大家按摩,在此起彼伏的鼾声中入睡,清晨天还没亮又一起攀上山顶等待日出。我早已不记得同行伙伴的名字,但是那种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之间的温暖却让人此生铭记。后来辞职来美国留学,由于学校位于阿巴拉契亚东侧的北卡,大群学生自发组织的户外活动也欣欣向荣,我也加入了学校的户外俱乐部,由一群本科学生带领着去攀岩、划独木舟、徒步和露营。再后来毕业后,徒步足印从华盛顿DC周边山河到新英格兰海岸再到蒙大拿高山,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忘记了攀比与虚荣,不管同行者是左中右来自于何方,大自然从画面变成了活跃生动的有机体,温柔地包容万物苍生。
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热爱徒步吧。
Rachel F. / 04.15.2025 @Springfield, 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