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期超个人心理学读书会:无条件当下的疗愈力量
![]() |
第四十四期超个人心理学读书会:无条件当下的疗愈力量
时间: 2010年8月25日(周三)晚19:00-21:00,两周一次。
阅读材料:《觉醒风》第九章
活动形式:
本读书会是以心灵成长为主题的互助团体,以阅读、讨论、导读、分享等形式,做持续性、系统性的团队学习。每期采取主题阅读的形式,每次一个主题,深入探讨。
读书会每期15人左右,活动时间约两小时,周三举办,两周一次。来去自由,免费参加。 空间有限,请提早报名。
活动地点:上元人生会所
北京市朝阳区西坝河西里28号 英特公寓 A4 15G
(公交:运通104、367、379、419、602等西坝河站下车;地铁:13号线光熙门站B口出东行五百米)
咨询电话:010-5293 7032,5293 7031
个人成长群:32510023 22368146
公司网站:http://www.shangyuanrensheng.com/
阅读材料:《觉醒风》第九章:无条件当下的疗愈力量
第九章 无条件当下的疗癒力量
如果每日的修行都是向自己的情绪、向自己所遇到的人,向自己所面对的情况 敞开,毫不封闭,并相信自己确实可以做到,那麼便可以海阔天空。对於任何人的教导也将心领神会。──佩玛.丘卓(Pema Chödrön)
心理治疗的本质是什麼,或者说,得以摆脱旧有的自我破坏模式并转向新方向的核心要素是什麼?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本之病(dis-ease)或苦,那就是:人不断在与自己的感受挣扎,难得放下任其本然。
只不过是放下感受任其本然而已,為什麼会那麼难呢?与之共处為什麼又会那样不自在呢?与自己的情绪或心灵状态的关系,所感觉到的不自在究竟又是什麼呢?
根本之病
病的本质在於:我们不断评断、否定或排斥自己的某些感受,因而导致不安、痛苦或焦虑。这种内在的挣扎造成内心的分裂,產生压力与紧张,将我们与自己的整体我一分為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最先学会的就是否认自己的感受。童年时,对於排山倒海的情感,尚未发育成熟的神经系统根本难以理解。因此,当某种经验太过於强烈,又没有大人帮助加以宣洩时,就会收缩身心,有如断路器般将自己封闭起来,以免造成短路。人就是以这种方式在保护自己,并开始切断一己的愤怒、对爱的需求、柔情、意愿或性欲。於是,对於使自己感到痛苦的这些部分,我们形成了负面甚至严厉的评断,并将之排除於自己的觉性之外。
举例来说,如果对爱的需求不断遭到挫折,对於这种需求的感受就会成為一种痛苦,每当需求生起时,因退缩与排拒而產生的痛苦便将之封堵於觉性之外。在以后的生活中,每当爱的需求生起,感觉起来便仍然是难以承受,因此又继续对之退缩。如此一来,凡是生活中生起的情感,只要是不知所措的,也就陷於无能,无法应对。逃避这种早期的痛苦,產生了后续另一层次的苦,亦即活在觉性的退缩与压抑中。
因退缩而產生的自我认同
这些退缩,迟早会形成整体逃避与否认模式的种核,我们发展自我认同或自己心目中的我,是以否定一己经验中的痛苦面向為基础。举例来说,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愤怒,我们便尽量使自己成為一个「好脾气的人」。这样的自我认同永远都是片面的或偏颇的,无法反映全部的经验,亦即我之所以為我的整体,其所抓取与认同的,是一己经验中自己所喜欢的面向,不喜欢的则予以否定。
由於这些自我认同并非我们的真我,因此也就需要不断地去加以维持。面对现实对自我认同的致命衝击时,我们不得不持续地给予支撑与防护,这就好像我们必须要去维护不断遭到大海冲刷的脆弱堤防。生命就像大海,永远都想要把狭隘的自我概念衝决。正是為了要防止自我认同遭到攻击,我们便不停地监看著自己的感受,於是產生了第三层次的苦:一种焦虑、不安与紧张的持续状态。
因此,心理之苦至少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一,难以承受的情感之痛;其二,為逃避情感之痛而退缩的心身;其三,為持续支撑与防护这种建立在逃避与否认上的自我认同,而產生的紧张。
為保持自我认同的完整,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编织一个精密的网络──有关自己的与现实的故事──将自己的否认与逃避正当化。这裡所谓的故事,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感受所做的心理詮释,将自己的信念组织到对现实的整体观点中。这一类的故事并非全都是属於意识层的,经常更有如作梦,是由潜意识的想像与期望所构成。
举例来说,有一个女人,童年时父亲经常不在身边,很难承认自己有这种情感接触的需求。為了正当化自己对这种需求的否认,她為自己编了一个故事:「男人在情感上是靠不住的。既然无法相信他们,却又需要他们,岂非愚不可及。」一旦这个女人谈恋爱时,便开始对自己的需求退缩,无法将自己放出去,因為她不想让自己再度处於那种脆弱的处境。结果男人都离她而去,因為他们感受不到她真正的需要。於是这又强化了她的故事:「男人永远都是靠不住的。」
故事就是这样起著作用,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一个故事產生了一个现实,现实又回过头来强化了故事。如此一来,便越来越将自己锁进一个假我与一个被扭曲了的现实观。
假我将我与自己那个更大的存有割裂,我们為什麼还要花那麼大的力气去加以维护呢?自我概念(self-concept)儘管带来痛苦,我们却坚持不放,因為它提供了「这正是我之所以為我」的意义。这个假我虽然製造了内在的分裂与紧张,至少在存在的无常与变动中提供了某些稳定与不变的假相。就算故事是这样的:「我一无所是,一文不值。」至少也还是个东西。你知道自己是谁,光这一点就给了你一种安全感、自适感。
无条件当下与疗癒
即便是假我,如果完全予以认同,也就不致於苦恼了,因為那正是我自己。问题是,在自己的内在深处,因此一认同而感到的限制却生起了痛苦,因自己活得不够完全而苦。这种内在深层的知感觉到了存有的痛,却陷在故事与信念、情结与行為的网络中,隔绝了自己真实的本性与潜能。其之所以苦,正在於无法将这种自己天生就拥有的巨大的潜能予以发挥。
在治疗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困难就是要摊开这个伤口──与一己更大存有的断裂,以及因此而產生的苦。治疗正在此苦之中。如果拒绝此苦,徒然使得因退缩与否认而构成的心病之链更增一环。但若对之敞开,便与已经切断或否认的那些经验直接取得接触。治疗的第一步就是承认一己之病。
当然,要让自己去感受自己的苦与病,谈何容易。一旦去面对,故事又来了,信念、想法或胡思乱想纷纷出笼。当我们自问:「这是什麼玩意儿?我的感觉怎麼会那麼糟?」意识就插了进来说:「啊,我知道了,无非是什麼什麼之类的。是我跟老妈之间的不愉快,没什麼大不了的心结。一点都不严重,不值得花什麼精神。每个人都免不了这种问题,别伤脑筋了。」像这样的故事正是治疗的障碍,因其使人依然与自己的感受隔绝,卡在退缩与否认之中。
治疗师帮助人们在故事与活生生的感受之间做出区隔之所以重要,原因正在於此。举例来说,如果我问一个案主,他的感受如何?他回答说:「我觉得自己很蠢。」我会说:「那可不是什麼感受。蠢是无从感受的,那只不过是你对自己的看法,只是一个故事而已。真正的感受到底是什麼?」然后他可能会说:「好吧,要我诚实面对自己,我觉得心虚而且害怕。」这才是感受。
為了要有效果,对於正在进行的事情,治疗师不仅要过滤案主的故事,也需要不断过滤自己的。这可能相当棘手。站在治疗师的立场,他们总认為关於人的种种,自己瞭若指掌。他们是专业,受过多年的训练,对於心理动力再清楚不过。但其实真正在处理某个人的议题时,起著治疗作用的并不是知识本身。知识或许有用,或许是一种助力,但在案主的感受中,治疗师的知识与经验很容易成為另一种否定。唯一的有助於疗癒的,是要扭转那种致病的否认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