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个痛快:2024年唱片收藏推荐,室内乐篇(文:张可驹)
文:张可驹
静静聆听一款美妙的室内乐演绎,不啻是人生乐事,也是我们在爱乐生活中所能期望的幸福。2024年,确实入手了不少顶尖的室内乐录音。
01. 杜梅(Augustin dumay)与康拉德(Jean-Philippe Collard)合作,演绎勒克与德彪西为小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奏鸣曲,以及拉威尔《茨冈》,EMI发行

说到杜梅的室内乐录音,国内乐迷最常想到的应该是他与皮尔斯的二重奏,或是他们与王健合作的三重奏。但在dg时期之前,小提琴家在EMI的录音有时候我们看到不一样的杜梅的形象。
法派的某种整体精神,有时让演奏流露一种精致,但同时又伴随着结构的精干。这方面,杜梅固然在与皮尔斯的合作中也有体现,但不像此处这么集中。
勒克的奏鸣曲非常有意思,情丝婉转的音乐形象搭配一首交响曲般的规模,杜梅与康拉德以高度紧凑的风格呈现,挤干了水分,又能忠实于原作的情韵。小提琴家对于揉弦整体性的紧密与均衡的追求,也更甚于dg时期的录音。
02. 朗帕尔(Jean-Pierre Rampal)与钢琴家John Steele Ritter合作,演奏莫扎特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的音乐的改编曲,Sony发行

长笛宗师朗帕尔呈现了外表精美可爱的丰碑之演。处理莫扎特的原作,尚且分外考验演奏者的智慧与控制力,混入改编的难度更不待言。
长笛与小提琴有相似处,都是侧重旋律的乐器,但长笛改编所需要追寻的“原作”,除了作品的旋律、结构等,也包含了思考原作与改编的乐器自身特质的差别。
朗帕尔确实回到了作品,演奏完全围绕莫扎特凝练的古典美,声音柔和,却内禀丰厚质感;旋律的轮廓圆润,却在每一处都是充分锤炼,挤干水分。
演奏莫扎特时不应该有什么冗余,譬如为了表现长笛“悠扬”的特质,在音响密度和旋律的打磨上放松,呈现更轻松甜美的讨巧之演。朗帕尔吹这些改编曲,高尔威吹莫扎特的长笛四重奏,正是由此分境界之高下。
Ritter的钢琴部分初听过于低调,其实钢琴家还是能呈现好作品的大框架,问题更多在于录音的平衡太偏向长笛。
03. 潘内特(Jean-Claude Pennetier)与伊萨伊四重奏成员合作,灌录莫扎特的两首钢琴四重奏,由伊萨伊四重奏的自主品牌发行

历来法-比学派难分家,伊萨伊四重奏其实是巴黎音乐学院的四位才俊组成的。他们在decca发过一些唱片,后来一度在录音方面淡出公众视野,直至创建自己的品牌。
潘内特是当下最值得聆听的法派钢琴家之一,现代钢琴与早期钢琴各有其妙,去年的推荐也涵盖了他弹早期钢琴的录音。
诚然,这个组合没有朗帕尔那样划时代的人物,却让我们看到某种超越时代的莫扎特审美的风貌。考虑到这是2005年的演奏,几位提琴家的表现方式算是颇为老派了。揉音和弓压都不算节制,但也没有铺张之感。
法系的弦乐演奏,常常追求精致和恰如其分,适度的感官美,音质,乐句的建构,都是一种理想的平衡比例,没有哪方面刻意特出。当然这时就理想的状态而言。
潘内特的触键其实偏硬质,但他能将“硬”的外观收起,弹出不亮眼,却充满高级感的半透明的金色发音,用来表现一个现代感观美的莫扎特非常合适。
钢琴家与伊萨伊组的演奏家们在整体的审美,对于莫扎特的理解,以及乐句呼吸的细致呼应,各个层面都有深刻的默契,从而缔造了当代最美的莫扎特室内乐演绎的形象。
04. 塔贝娅•齐默尔曼(Tabea Zimmermann)与霍尔(Hartmut Holl)合作,演绎勃拉姆斯两首单簧管与钢琴奏鸣曲Op.120的中提琴版,以及舒曼为中提琴而作的四首作品Op.114,EMI发行

塔贝娅•齐默尔曼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中提琴独奏家,在德国本土的影响之大,几乎无人能够相比。
勃拉姆斯的两首奏鸣曲原本是为单簧管而作,也可以由中提琴演奏。齐默尔曼的录音不仅是当今楷模,或许未来也会被认为是这些作品的历史名演。
齐默尔曼在此确实是面面俱到,首先展现出对乐器理想的控制力。容易使中提琴的发音暗哑,过于纤细,不饱满的技术难关被尽皆攻克,如履平地。声音的美,既体现出这件乐器特别让人联想到人声的特质,也将饱满与圆润贯彻在任何细节与力度表现之中。
当然,技巧表现只是一方面,聆听齐默尔曼刻画Op.120 No.1,将如此蓬勃热烈的音乐内容在舒展的气息与美妙发音中呈现,真是妙不可言。
霍尔同齐默尔曼构成的完全平衡的二重奏,钢琴在音乐性层面常有大手笔,虽然有时(尤其是某些强奏),钢琴家对声音的控制还是显明他的本色并不是非凡的独奏家。
05. ,阿斯佩伦(Bob van Asperen),施罗德(Jaap Schroder)与穆勒(Wouter Moller)演绎海顿早期钢琴三重奏,Teldec发行

能量超强的演奏大师在一款录音中纵横驰骋,这是一种魅力;智慧的演绎者让人领略某些之前被忽略的东西,这是另一种魅力。还有一种,常常比他们更为罕见的魅力,便是演奏仿佛不假外求,如同花朵静静开放。
而当你仔细关注其不同层面,揭示作品的内涵也好,演绎者的深度也好,都那么有层次。这款本真名家演绎海顿早期三重奏的录音即是如此。
早期三重奏不是海顿最巅峰的室内乐创作,但早期杰作的价值,对伟大的作曲家而言,永远是难以替代的。施罗德的演奏还是如此的古朴,却不同于他表现巴洛克作品时,偶尔……过度禁欲。阿斯佩伦的艺术永远值得信任。
或许可以说,这套录音就是一个该演得云淡风轻时,就云淡风轻的经典。当然,它的妙处也需要人静下心来体会。
06. 古特曼(Natalia Gutman)与维尔萨拉泽(Elisso Wirssaladze)合作,演绎贝多芬为大提琴与钢琴而作的五首奏鸣曲,Live Classics发行

独奏家形成室内乐组合,一定程度上有天然的困难。有个性难以真正磨合,也有档期难以真正磨合,诸如此类不同层面的原因。但如果两位高峰水平的独奏家,能在室内乐中到达深层的默契,效果就是最为迷人了。
古特曼与维尔萨拉泽的组合是为楷模。
这个组合,前后持续了几十年时间,甚至于维尔萨拉泽之前不曾与别的大提琴家合作。她们都属于一个顶级的艺术精英圈,还有古特曼的丈夫,小提琴家卡甘,还有里赫特,还有巴什麦特。古特曼跟其中不少人合作,维尔萨拉泽却只跟她合作,在大提琴方面。
这套唱片取自她们一场演完贝多芬奏鸣曲的音乐会,高能演绎,而这样的高能,又是在完美均衡的框架中涌现。
彼时,她们已经成为宗师演绎者,音乐表现的能量极强。但演奏恰恰没有特意去突出什么,无论是俄派的歌唱美学,还是大演奏家的高光。二人完全形成均衡状态,从大结构到细节中的呼应,都是水乳交融的默契。
演奏精干无比,却没有刻意以高速推进,或突出某种古典的凝练。仿佛只是两位音乐家最自然的对话,却将凝聚感,默契,不同作品的性格刻画,表现得淋漓尽致。
07. 沙弗兰(daniil Shafran)与钢琴家Walter Bohle合作,在卡尔斯鲁厄的奏鸣曲音乐会,Melo Classic发行

Melo这个品牌,一批又一批地推出大师们的历史遗珍。有最著名的大宗师,也有被历史淹没的隐藏大师,有最伟大的丰碑高度,也有人未必“那么”了不起,却值得在历史尘封中被挖掘出来,再次被人们听到。
不难发现,这家公司把很多的注意力投向俄派大提琴巨匠沙弗兰。
这场上世纪50年代末在卡尔斯鲁厄举行的演出,虽然定位是沙弗兰的独奏会,但Bohle的演奏同大提琴家能够到达平衡,存在感与整体的份量,都比之前朗帕尔那张唱片中的钢琴家强了很多.
这场的曲目,更是完完全全的室内乐构思——连续演出四首奏鸣曲,舒伯特的阿佩乔尼,勃拉姆斯的第二号,还有德彪西与肖斯塔科维奇的奏鸣曲。
亨利•罗斯指出,一场演出变成单纯的奏鸣曲音乐会,而非大作品搭配迷人小品的安排,其实对演奏者和听众都增添了额外的压力。然而沙弗兰的巨匠魅力,就是能够轻松地抓住听者,然后狂推到底。每一部作品的表现都那么引人入胜。
要说狂推,那的确是。大提琴家将精湛的音色美的掌握,同顶尖超技的清晰、圆润与间不容发的速度融合在舒伯特的作品中。听了让人愉悦着迷,一时莞尔,仔细想想,却明白这是不可思议的演奏艺术。
勃拉姆斯的表现豪不沉重,以高度的精炼和弹性融合歌唱。老肖的奏鸣曲是沙弗兰的名片式的作品,曾留下作曲家自己演奏钢琴与之合作的录音。可大提琴家表示,他对该作的演绎是不断进步的,人们不能将印象局限在早年作曲家亲自演出的记录上。
08. 梅纽因与肯特纳合作,演绎勃拉姆斯三首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EMI发行,后改华纳标

前在推荐2024年度协奏曲收藏的时候,也列出梅纽因演绎贝多芬协奏曲的立体声录音(前文:听个痛快:2024年唱片收藏推荐,协奏曲篇(文:张可驹)),那款是偶遇,这款勃拉姆斯奏鸣曲则是我期待了一些年后,有合适的机会入手。
梅纽因几乎过早到达巅峰,接着落到谷底,而后从40年代末开始,渐渐设法重新爬升,整个过程对小提琴家而言不啻如同渡劫。
前段时间,本号发了小提琴家杨天娲的访谈(在此:小提琴家杨天娲访谈:我最关心的,是消除演奏中的偏见),她特别提到神童的天赋感觉用尽,对他将是艺术生命的生si考验。不能向上,就直接向下。
但梅纽因所遇到的事情,比这个还严峻很多,就是他的内在没用尽,演奏机能却突然崩溃了,之后是收拾山河的状态。50年代后期的第一批立体声录音,是梅纽因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尤其是室内乐的部分。
或许单从技术的控制力来说,我们会发现,哪怕经过那样艰难,让人敬佩的恢复,30年代那位史诗级神童大师的某些东西,确实永远回不来了。但梅纽因用别的东西替代了它们。
原本无懈可击的,魅惑的感官享受的音质有了裂痕,某些艳丽的色彩斑驳了。但其精神还能被找回来,这是梅纽因承接埃内斯库的东西。
演奏在纤细之中蕴含着挺拔。有时让你感到,明明这里,能量的控制力不及先前,如果他真能随心所欲的话,恐怕不会这么发音,但就是依然有神来之笔,不同以往的神来之笔。
阿劳回忆梅纽因经过跌宕之后,重返柏林的奏鸣曲演出,感到神童的内核经过锤炼,迷人更胜以往。或许款录音中的演奏能为此做注。
09. 博列特(Jorge Bolet),马丁(Victor Martin)与斯卡诺(Marco Scano)合作,演绎柴可夫斯基《钢琴三重奏“纪念一位伟大的艺术家”》,Ensayo发行

说到顶尖独奏家在室内乐中的“微妙困境”,这款老柴钢琴三重奏的录音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并不是因为演奏者陷入困境之中,而是他最好地体现出视这种困难如无物,取得高峰成就之后,又不留恋地飘然而去般的操作。
某些演奏者让你感到他应该适合去表现室内乐,事实上却不适合。阿劳是特别典型的,这么有智慧的演奏家,似乎应该与合作者们一起探索室内乐深刻美丽的世界,但从结果来看,他独特的个性不太和容易和别人真正走到一起。
听他与格鲁米欧合作贝多芬的奏鸣曲,我偶尔觉得颇有意思之处,就是两位如此了不起的音乐家,会将自己“拗成”某种形态来配合对方。博列特演出柴可夫斯基钢琴三重奏的录音,却成为一个完完全全的反例。
作为独奏家的博列特,那种高雅型超技巨匠的风采,当他火力全开的时候,巅峰状态的霍洛维茨或莫伊塞维奇也无法令其演奏相形失色。但在这次三重奏的演绎中,我们感到是钢琴家在主导局面,这种主导性却是非常低调的。
定立顶尖审美的优雅格调,同时不会让你感到钢琴一骑绝尘,另两把琴在为他伴奏。两位提琴家的声音富有感官美,某种大方向的追求与博列特吻合,是有深度的音乐家。但他们的演奏功力,同钢琴家相比仍不是一回事。
博列特不仅定立格调,更能将音乐表现的力量,那种进退从容的尺度,都卡在最最黄金比例的范围之内。高雅性,是钢琴家整体艺术的投射,但他为演奏留出的空间,让他与合作者们真正进入一种室内乐的创造。那样高雅,充满变化和对于美的享受。我们忘了钢琴家是突出的,只是享受作品。
完成这款录音的时候,博列特还没有爆红。当他爆红之后,原本应该在室内乐领域展现更惊人的景观,大宗师却飘然而去。多年后,他在哥伦比亚灌录肖松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点影子。
10. 古特曼与埃森巴赫合作,演绎勃拉姆斯两首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二人与巴什麦特(Yuri Bashmet)合作勃拉姆斯《单簧管三重奏》的中提琴版,Live Classics发行

又是古特曼,她是这些录音中的主轴人物,此处的演奏又完美诠释了表现室内乐,均衡是基础,深入的默契才是灵魂。古特曼在这张唱片中的演奏是否如此感人,以至于更胜沙弗兰,梅纽因,博列特,因此将这款录音放到最后?
并不是,只是因为她的演奏到达了和最顶级的大宗师手中感人的音乐表现等量奇观的程度,尤其在一些内省、抒情的段落;另一方面,也是这样一位演奏家置身于她的时代,呈现如此演奏越发让人动容。
刻画最为内在的情感表达之时,古特曼体现了俄派真正的精神:一切了不起的可量化的东西都在,那种动人的力量却是无法解释的。这方面,她虽然是跟随老罗学习,有时却更多让我想到,譬如索弗罗尼茨基,譬如李赫特的某些演奏。
古特曼是他们的后辈,在许多精湛的时刻,她让你感到她是如此一意孤行地抗拒着……某种时代变化对于精神的磨损。
尽管在她的时代,公众,唱片公司,整体的市场没有选择古特曼,而是选择了麦斯基。
说起来,就在整理这些唱片的过程中,我正好听了麦斯基与阿格里奇在高峰期的录音。麦斯基确实有他的好处。随着自己听的越多,越感到哪怕演奏的外观很不一样,从内核而言,麦斯基和马友友是一路人,古特曼和王健是一路人(王健在大品牌的录音比她多,算是一种幸运)。

后一类演奏家的唱片,注定不会像前一类那么常见和热门,但总之,就留待有缘人吧。
本篇部分音频贴在公众号上:https://mp.weixin.qq.com/s/7QLOebH5otdF6yScXcjalw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