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些时刻理解北京的园林



1快雪堂与乾隆花园的黄太湖石屏风
雪天。穿过澄观堂、浴兰轩,进入第三进院子快雪堂。黄色湖石叠山与柏树交错,其间曲折容纳一条小路,蜿蜒前行中窥见快雪堂的匾额,回望山体,如艺术品般的山石中,嵌入乾隆题词的房山石赏石“云起石”。
这和我们通常从南方园林中获得的印象不同,快雪堂叠山像是获得单独欣赏的艺术装置,在一系列轴线秩序的合院尽端,成为有象征意义的审美对象。
相似空间也出现在乾隆花园,乾隆花园营建于乾隆37-41年间即1772-1776年,1770年乾隆降旨设计宁寿宫花园(参考《乾隆遗珍:故宫博物院宁寿宫花园历史研究与文物保护规划》,刘畅,王时伟,张淑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在第一进古华轩前,小径藏匿在两丛黄太湖石叠山之间,纤细的松柏错落其中。乾隆花园早于北海快雪堂3年完工(快雪堂建于1779年),可以推想快雪堂的叠山延用了这一黄湖石与松柏的屏障。第二进也使用了民居中常见的合院格局,第三进符望阁周边,叠山几乎占据了院子里的空间。北京合院里的建筑秩序与轴线,与其中尽力自然布局之间,有着更为特殊的空间张力。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十月二十六日奏案:“浴兰轩殿后添建楠木殿一座,两边(各)接游廊十间,后檐墙上嵌快雪堂墨刻四十八块,并将浴兰轩殿东次间后金(柱间)开隔扇。院内添堆石壁二座。烫样恭呈御览。奉旨照样准做,石壁著交姚良办大块好黄石堆做,留树窝栽种松树。”(北海景山公园志,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05页)


2琼华岛的377块湖石与宁寿宫的石峰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二月初三日奏案:“永安寺山后西北添建楼座房间、游廊、八方亭、垂花门以及堆做黄太湖石石洞、石壁、山峰、山道,成造以上楼座、游廊七座,计二十四间,以及成砌院墙、铺墁砖地,起刨山势,油画糊裱等工程。白塔西边太湖石,宁寿宫(故宫内)拆运三百七十七块,其所拆方位补堆青山石。”(北海景山公园志,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145页)从白塔西边拆去的太湖石,恰是为了乾隆花园中的叠山工程。

乾隆在皇家园林中模仿南方园林,譬如颐和园中谐趣园模仿寄畅园,圆明园的长春园、承德避暑山庄中都有模仿狮子林。通常会认为乾隆的叠山如清代南方园林一样,有着模拟真山景致的山麓营造。但宁寿宫的乾隆花园里,绵延山麓与建筑的密集,更像是模仿元代狮子林的特征,叠山上依然有元、明时期的早期叠山特征,即喜欢使用石峰。而不是我们今天印象中晚清戈裕良的环秀山庄或常熟燕园中的“截溪断谷”式对真山片段的描摹。从上文清代档案中记载亦可了解,“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奏销档》记载,曾从北海琼岛白塔西侧假山上拆卸了77块南太湖石运至宁寿宫,大部分用于园内置立石峰。”(引自刘畅、李越《金界楼台思训画 碧城鸾鹤义山诗——如诗如画的乾隆花园》,载于《数字化视野下的乾隆花园》,王时伟、胡洁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第299页)。然而,据前文资料推测,实际拆卸数字应为377块。

一直以来人们对清代建筑艺术水平的评价不高,也认为乾隆趣味偏于繁复,造园模仿江南园林而又不能得其精髓。这些偏见总会让我们认为乾隆的园林营造缺乏原创与新意。但细看宁寿宫乾隆花园景致与布局,却山势壮观且空间出奇,有着许多山石、院落空间划分和连缀的巧思。乾隆花园实在可以被认为是结合北方皇家园林传统、以及江南园林特征的综合造园“实验”。
此外或许可以猜想,清中期乾隆花园完工之后,这一园林范本,很可能影响了后来皇家园林及一些北京园林的营造,其影响或许不少于同期南方园林对北京造园的影响。
3万寿寺、镜清斋与恭王府的冬日疏阔
雪天。万寿寺的院子中叠山与山涧,覆盖白雪,与现实保持了一段遥远而富于幻想的距离。明代时万寿寺已有叠山。现状的大禅堂北侧叠山与清光绪时万寿寺建筑格局图一致,沟壑将山分成三部分,三山之间有桥、梯步相连。山中有观音殿、普贤殿、文殊殿。这一处叠山,亦是从轴线谨严、规整合院中划出一方完整的象征与幻想之地。也是区别于南方清代园林游赏的另一种意境。



【清末万寿寺建筑格局图】
北海的镜清斋(静心斋)(乾隆营建于1756年—1758年),冬日里水面结了一层薄冰,模糊的倒影,冰冻的触感,形成框景的柔软边界。假山顶部爬山廊限定了界限,一如后来的北京私家园林里见到的爬山廊建筑类型,类似的尺度较大的建筑类型,也在富有幻想色彩的皇家园林古画里能够见到。



恭王府(建于1780-1788年)的冬日景色有些荒疏。雪后粗粝的山石驳岸围着镜子般的蝠池水面,水面里倒映着高耸望不到顶的枝条。天色更暗后,院子里棣华轩、安善堂渐次亮起暖黄色的灯,更显空旷,散布着相对独立的园林建筑如妙香亭、邀月台,以及高大的赏石独乐峰(见笔者文章《北京晚清园林中的两种新建筑类型》)。这些单体要素与高大的树木对话、和不那么精美的叠石背景对话,这种疏阔的空间布局,并未以精致呈现物质,却引向另一种超越物体本身的抒情。

4 清琴峡的位置经营
颐和园里谐趣园一隅的霁清轩小园,现场游览时常在清琴峡建筑前伫立,遥望峡谷尽端的四角亭,山下恰好一株松树斜出,四角亭被掩映的更透明轻盈。而游览若干次后,恍悟到也许对面的观看更重要,而出自四角亭这一视角的照片一般很少见到。再去时从四角亭回望清琴峡,发现这一视角概括了建筑和周边的关系,像风景里的呼吸——透过建筑去呼吸,想来这便是“位置经营”。乾隆时期的园林似乎更热衷于在山间用亭子等建筑点睛,也许有类似“题眼”的意义,把建筑和景物之间的可能连缀寻找出来,寻找到驱使视线与风景流动起来的那一原点。



5雅集园林的公共性
1437年3月在杨荣位于北京东城的家中,江西文官为主的文人聚会,在明代谢环画作《杏园雅集图》中记录下来。作于1503年的《五同会图》则记录了来自苏州府的吴宽、王鏊、陈璚、李杰、吴洪等在京文官聚会。1499年由吕文英和吕纪的《竹园寿集图》描绘了来自山西、浙江、山东、河南、安徽、南直隶等地的朝臣聚会场景,也是彼时园林作为文人交流场所的印证。同样,1503年的《十同年图》记录了十位英宗天顺八年甲申科进士的同年聚会,弘治十六年(1503)三月二十五日,适逢王轼来朝,十人在闵珪宅第聚会。(政治还是娱乐:杏园雅集和《杏园雅集图》新解,尹吉男,故宮博物院院刊,2016年第1期,第183期)




“北京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带来大量移民,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北京园林史,董焱人民出版社,2019.5,280页)会馆园林、坛庙寺观园林,以及私家园林宴游雅集的活动,都成为明清时期的北京聚会与游赏的场所。与隐居志趣相比更具有公共性;较之隐居和审美,也有着更复杂功能,带来更多样的园林空间需求。
这些时刻往往闪现在北京园林一隅,不以宏大叙事引人瞩目。透过这些细节可以考量北京园林中空间、自然与诗意,其中也呈现北京园林复杂的历史语境。捕捉这些微小而易被忽略的瞬间,也正是研究园林随时代变迁的流动性美学的关键所在。
-
奈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4 10:49:26
-
奈落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4 09:57:23
-
xsym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2 13:42:00
-
Domitianus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1 18:30:50
-
芝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0 12:22:06
-
薄哈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0 09:12:41
-
哆啦A梦口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0 09:03:12
-
龙标姑息者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0 08:44:35
-
maish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0 07:51:58
-
吳觀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0 07:34:46
-
宝塔糖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0 06:29:39
-
账号被锁定了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20 01:06:55
-
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19 23:34:47
-
羊羊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19 23:11:26
-
羊羊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19 23:08:42
-
沫衣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2-19 23:00:56
qingfa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结构形式驱动的空间 (16人喜欢)
- 从药洲遗址到石洞空间:静观、漫游与现代语言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