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应对消极情绪的?
查看话题 >当我们在谈论抑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1、抑郁与缺爱。

那些从小就没有得到的被看见、被关注、被喜欢、被理解以及亲密感。
这些都潜伏在一个人无意识的深处,那些未被满足的渴望,因为长久的不被满足,而让一个人在疲惫的生活里终于倒下,精神上瘫痪不起。
抑郁也是在表达生命终于再无法硬撑,要回到一个“需要被照顾”的角色,这时候我们已经无力再应对什么,思维迟缓,能力丧失,变得什么也做不了。
什么也做不了,是在召唤一个可以照顾自己的人。
死气沉沉的感觉意味着需要一些生能量的加入,被看见,被理解,被欣赏,被认可,以及被陪伴。
有些人在成长中就埋有抑郁的底色,那是因为那些做为孩子成长需要的营养从未被满足过。
而为了对抗抑郁一个人会发展出一些“虚假繁荣”的表象,比如成为工作狂,靠工作获取心理能量。
但是“虚假繁荣”无法掩盖底层的匮乏和荒凉。
那里没有关系,没有爱,没有看见,没有任何理解。
只有一个孤独的小孩。
2、抑郁与绝望

绝望可能是悄无声息的发生的,在曾经的某个创伤的时候,一个人悄悄断绝了希望的门槛,在某个点上不再发出渴望,不再有期待,以避免自己再度受伤,以便于好好维护本来就残存不多的自我和自尊。
那伤害如此痛苦,如此难受,以至于我们不愿意再触碰第二次。
绝望之后,我们渐渐从当时的虚弱痛苦变的平静以及有力量,好像壁虎断掉了它的尾巴,但是剩下的壁虎得以活下来。
绝望让我们跟人的关系总有一块是疏离和有距离的,它可以在外表上披上很多热情、有爱的外衣,但是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在某个点上,我们的内心对外是关闭的,我们并不渴望外界有人会理解我们,看见我们,跟我们有共鸣。
我们以为这样活着也可以。
直到好像有一天我们抑郁了,我们坐到咨询室里,在谈论了很多很多次后,我们渐渐来到那个绝望的位置。
剥下一层一层的外壳,一层一层的叙事,我们终于来到了这里,在那里藏着一个绝望的小孩:ta退缩,不信任,经常怀疑自己,并且觉得不会有人理解自己,ta时刻准备着缩回去。
原来ta对人的认识是那么的悲观。
那里除了自己,什么人都没有,像一所孤独的房子,安全但是封闭,缺少人的气息。
当一个人受挫的时候,ta可以回来,蜷缩在这里。
可是当挫折太多太大的时候,蜷缩在这里已经很难恢复活力,所以只能抑郁。
但是当ta把我带到那所房子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或许它已经做好了从一个绝望的位置往前移动的准备。
3、抑郁与哀伤

遭遇挫折后,那些能哭的人,常常是没有问题的,因为ta们抑郁的能量能转化为哀伤,用哭泣代谢掉,就像伤口会长出痂,待会就会自然愈合,只不过这个愈合的过程可能会很难过,很悲伤,但是难过、悲伤过后,可能就过去了。
在这些难过、悲伤的后面依然保存了渴望和希望,我们说的伤及的只是皮肉,骨头还好。
但是抑郁不一样,那是一种丧失了难过能力,丧失了悲伤能力的阴沉,ta意味着也许从一开始,渴望和希望就没有建立起来,或者渴望和希望本来就很稀薄,这次,终于,ta彻底的坍塌了。
余粮本来就不多,风霜偏遇一所漏风的房子,屋漏偏逢连夜雨。
抑郁也意味着一个人惯有的模式在生活中渐渐失效,ta努力的应对,但是就是不行,渐渐的进入到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怎么样都不行,非常的无力和无助。
那种不行是在自己预料之外的,是没想到的,是从前的人生里没有兼容的选项。
此时的抑郁,意味着需要在原来的人生里拓展出一块新的地盘,或许是接受我也并不是那么有力的,我也有无力和失控的一面,有些事情,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在某些方面,我并不是一个被上苍眷顾的人,我也要承受不如意的人生。
往大一点说,可以归类为和自己的命运和解。
能和自己命运和解的人,会变的开阔和大度,有种无奈和悲怆,但是依然能把酒临风,把剩余的生活不够完美的生活过下去,展现出另一种风度。
或者那是另一种的没有深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的另一种表达。
在无法哀伤的背后,到处都是抑郁的影子,ta可能表现为过度的愤怒、过度的偏激、无法放下的仇恨,很容易升起的破坏欲和看别人笑话的幸灾乐祸。
抑郁是需要被看到的,很多时候它被掩饰了。
因为掩饰那些没有得到、不被眷顾、渴望被熄灭、不曾被爱可能就不会那么触目惊心、那么伤痛。伤痛到需要我们去掐灭别人的渴望和美好来发泄的程度。
李莫愁是个哀伤不能的人,李莫愁的身体里也有一块代谢不掉的抑郁的部分。
大约每个杀手都有一块没有被触碰到的抑郁的部分。
4、抑郁与渴望被拯救

等待很容易让一个人变得无力、空虚和抑郁。
在等待中,我们退行成一个小孩,期待着一个人的到来让自己开心、幸福或者生活圆满起来。
有很多人,ta们深陷等待,好像那个等待的对象不来,ta的生活就被无限搁置下去,ta一直在凑合着活。
生活从未开始,因为ta把一切都寄托在了别人身上。
等待还会让人陷入抱怨,会让人觉得命运不公,为什么别人都拥有,而我没有呢?
等待等待的其实是母爱,
是迟到的母爱,或者永远缺席的母爱。
然而母爱一旦缺席,就很难弥补了。
我们在无意识中继续让自己处于那个母爱缺席的小孩的位置,幻想那个母亲ta一定会来的。
并且我们认为别人得到也是母爱。
其实不是,时移事往,别人得到的是一些成年人的东西,构建的是一些成年人的东西。
从一个小孩的位置移动到一个成年人的位置,需要看到自己在等待什么,并最终看到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承担,自己负责,自己的情绪、幸福也需要自己负责。
这时候才会改变一个被动的等待的位置,变成一个主动创造的位置。
早看到,早终结,早改变。
但是不曾得到一个新世界,是很难放弃掉旧世界的,放弃也需要在一个人的陪伴下慢慢看到自己,慢慢被理解、被共鸣,压抑的渴望被看见,被言说,在哭泣中慢慢放下。
5、抑郁与头脑控制(僵化)

早年缺少良好的依恋关系的人,ta脆弱无助的时候是没有人可以依赖的,这时候很多人就发展了去依赖自己的头脑的习惯:就是靠思考给自己力量,靠想通、想明白来让自己摆脱脆弱无助感。
强迫主要是当孩子心理资源耗尽时,ta们得不到有效的良好的依恋,只能依赖自己努力的去解决问题适应环境,在无法有效的获得外界良好的依恋关系的情况下,被迫去控制自己的状态的一种适应方式。也就是外界是失控的,孩子强烈的不安都是通过控制自己,强迫自己努力去适应来解决的,但是一旦问题超出了孩子的解决能力,强迫就不再有效,就会发生孩子努力强迫,但是没有用,此时,通过强迫日常掩饰着的强烈的恐惧就会出现。
强迫是孤军奋战的失败。
在那些强迫、理智化、情感隔离的人身上,底层很难不看到抑郁的身影,尤其是强迫的背后,都有一种无法很好的得到情感流动的绝望和干枯。
情感的河流在关系中产生,没有关系的人,思考开始过度,僵化的背后是恐惧和无助。
是那种无法依恋,只能依靠自己的绝望。
关于抑郁,能说的还有很多很多......而抑郁的治疗,总是需要时间,需要时间一点点的去触碰到自己,去擦掉一层层的尘土,去逐渐拥有可以哭泣的能力,悲伤的能力,然后把阴暗的背景一点点稀释,而终有一天可以涂上一些明亮的色彩。

抑郁是经常发生的情感。
不曾经历抑郁的人,可能是不深刻的,而从抑郁中走出的你,可能会更加明白那些明亮、鲜艳、爱和活力意味着什么,而生命又意味着什么。
在情人节写了一个抑郁的专题,是因为对一些缺爱的人来说,爱常常让人抑郁,爱总是不足,爱总是失落。
但是通过成长,我们终于可以微笑着对自己说,爱这件小事已经困扰不了我啦。
我们最终会重建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并因而重建和他人的关系。
我们最终重建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并因而重建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注:此文探讨的抑郁是泛指的抑郁)
工业时代的月亮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学会在风险中侥幸又感恩的活着 (1人喜欢)
- 无人区的孤独--一种生命力困于自身的内耗 (3人喜欢)
- 心灵的困境:不被共情以及不被看见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