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驭上宾 —— 138 《明君与暴君:多面帝王朱元璋》
龙驭上宾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一直卧床不起的朱皇帝已在弥留之际,太孙正日夜守护在皇爷爷的身边伺候着。这既是朱允炆的义务,也是他的权利。

人生七十古来稀,此时的朱元璋已经较之绝大多数同龄人要长寿得多了,何况他还是在元末大动荡之世拼杀出来的幸运者之一。虽然守着上百的儿孙,但他心底早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作为一位血腥的大独裁者,晚年的悲凉之情溢于言表,这正是独夫们的最终归宿!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凄凉和恐惧,患上多疑病的他们对于绝大多数人也没有信任之情,毫无成就感与幸福感可言——这既是其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国家的悲剧!
回光返照之际,朱元璋也一定会念及当年在家乡时的种种凄凉之事:回想起父母、大哥死时的那般惨状,还有他和二哥的那番刻骨铭心的生离死别,更难忘那个曾经浪迹天涯、风餐露宿、形影相吊的自己……
当然也会有种种幸福之事值得反复回味:那一天自己和马氏洞房,那一天自己有了儿子,那一天大军攻克了南京,那一天在鄱阳湖畔听到了陈友谅的死讯,还有自己登基的那天……
朱元璋经历了无数的人和事,他的生命不仅有长度,而且也有广度,就像浩瀚深邃的海洋。他的一生决断了那么多事,想来他一定也会有不少的悔恨;当精气神儿不济时,那些死在他手里的冤魂们也肯定会来纠缠!灯影幢幢,夜声幽幽,将已虚弱不堪的他紧紧包围着,折磨着,一连几十天莫不如此……
行了,他活得已经够长久了,皇天上帝也已在不断向他召唤:来吧,可怜的人,到我这里来,来得到最后的解脱!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生又何欢,死亦何苦!于是,这位一身疲惫的孤独的老人终于抗拒不住那解脱的诱惑,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闰五月初十,御宇三十一载的朱皇帝崩于西宫。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1】一切生命不过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人事已尽,且听天命……
六天后,时年二十一岁的朱允炆登基称帝。又过了三天,小皇帝提拔皇祖为他选好的辅政人选,遂任命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太常寺卿黄子澄兼翰林学士,共同参与机密。
跟马皇后一样,朱元璋平素也很少生病,而等到他生病时,他仍旧一如既往地临朝决事,且孜孜不倦。
等到他渐感病情加剧时,才知道焚香祝天曰:“寿年久近,国祚短长,子孙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没有其他多余的话。
那一天,朱元璋听闻到天降雨“回应”了他,喜形于色,遂崩,寿七十一。遗诏道: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患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葬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出临三日,皆释服,无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行事。【2】

几天后,朱元璋被安葬在南京城东面、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孝陵,距离当时的宫城并没多远,可谓几步之遥而已(这与其他朝代的皇陵都大有不同)。如此一来,朱元璋的魂魄就可以时不时地溜过来看看这熟悉的地方,也顺便监督一下子孙们。
对于朱元璋的一生功业,《明实录》中的赞语为:“上以天纵之资,起自田里,遂成大业。当是时,元政陵夷,豪杰并起,大者窃据称尊,小者连数城邑,皆恣为残虐,糜弊生民,天下大乱极矣。上在民间,闵焉伤之,已而为众所推戴,拒之益来,乃不得已起义,即条法令,明约束,务以安辑为事,故所至抚定,民咸按堵,不十余年间,荡涤群雄,戡定祸乱,平一天下,建混一之功。虽曰天命人归,要亦神武不杀之所致也。
“即位之初,稽古礼文,制礼作乐,修明典章,兴举废坠,定郊祀,建学校,尊孔子,崇儒术,育贤才,注洪范,叙九畴,罢黜异,论表章、经籍,正百神之号,严祭祀之典,察天文,推历数,定封建,谨法律,慎赏罚,抚四夷、海外,远方诸国皆遣子入学,南极炎徼,北逾冰壤,东西际日月之所出没,罔不率服。昧爽临朝,日晏忘餐,虚心清问,从善如流,神谋睿断,昭见万里,退朝之暇,即延接儒生,讲论经典,取古帝王嘉言善行书置殿庑,出入省观。斥侈靡,绝游幸,却异味,罢膳乐,泊然无所好,敦行俭朴,以身为天下先。凡诏诰命令,词皆自制,淳厚简古,洞达物情,当宁戒谕臣下,动引经史,谆切恳至,听者感动,训敕子孙臣庶,具有成书,诒法万世。
“谨宫阃之政,严宦寺之防,杜外戚之谒,而家法尤正,纪纲法度,彰彰明备。至于礼先代,罢献浮,存高年,兴孝弟,励农桑,蠲逋负,宥死刑,焚狱具,旌廉能,黜贪酷,摧奸暴,佑良善,宽仁爱人,专务德化,是以身致太平三十余年,民安其业,吏称其职,海内殷富,诸福之物,莫不毕至。功德文章,巍然焕然,过古远矣。传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然。成汤革夏,乃资毫众;武王伐商,爰赖西师;至于汉高,虽起徒步,尚籍亭长,挟纵徒,集所附。上不阶寸土一民,呼吸响应,以有天下,方册所载,未之有也。
“於乎!盛哉!况生而神明,屡有异徵,日章天质,凤目龙姿,声如洪钟,奇骨贯顶。故元时太史言圣人生江淮,按谶索之,竟不能得,盖天启大明,隆盛之运,实生圣人,以膺景命,夫岂偶然?在位三十一年,升遐之日,天下哀慕,如丧考妣。永乐元年六月丁巳,尊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
《明史·太祖本纪》中则道:“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

其赞语为:“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古典史籍难免多溢美之辞,尤其像《明实录》这样的明代官方著作,更是有意将朱元璋神化。所以,这些言论已经不太值得我们今人认真对待,只须注意其评价的角度而已。
明孝陵在堪舆家眼中自然就是“金陵王气所钟”,它“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再理想不过的葬地;它与号称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父”孙文的中山陵相去不远,二者相映成趣,自是南京一大盛景!
2010年11月中旬笔者游历南京,曾专门去了一趟那里,总算瞻仰了一下朱元璋与马氏夫妇的陵寝,还围着那个周长过千米的天然封土堆转了转,不免神游故国一番。
孙权墓也在孝陵之内,想当年修陵时,朱元璋便批示道:“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结果这位在许多方面与朱氏酷肖的吴大帝,就真的成了给朱元璋看门的。
对于朱元璋的不凡功业,笔者一向也算是佩服得紧的,所以曾写道:“他再造华夏,恢复汉人衣冠,旋乾转坤,震古烁今!”故而才在当初游历过明孝陵之后,如是题写道:
淮右天生一布衣,落魄江湖几人奇。
郭帅帐中僧为谁,转眼英雄世无匹。
豪杰景从渡江去,四方逐鹿征尘起。
辛苦备尝十五载,驱除胡虏混为一。
开国规模胡蓝狱,腥血换得洪武治。
庸言捕风讥骂多,孝陵依旧与山齐。
这诗勉强算是对朱元璋一生事功的简单概括,其水平且不说,总是有一些感情倾向,其实也较不得真儿的。尤其是早些年笔者自身思想也不成熟,难免为一些激动人心的表象所迷惑。

至于笔者本人对于朱元璋的详细评价,那就容我们到下一节再细细述说吧。
【1】杜甫《哀江头》
【2】《明史·太祖本纪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