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制作: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通过制作,与世界互通
“制作时,事物不是简单地从某个预先设想的设计说明里跑出来,而是在制作过程中涌现出来,通常可见于用柔韧材料制作的手工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事物不仅是制作出来的,而且是生长出来的。”
——蒂姆·英戈尔德

《制作: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
著者:[英]蒂姆·英戈尔德
译者:朱怡芳
丛书名:手作文化与工艺研究丛书
主编:李砚祖 朱怡芳
出版者: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5年1月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功利性的认识使知识变得支离破碎,知识系别因组织分化而造成体制上的互不沟通。鉴于此,英戈尔德尝试以“制作”来突破思维二元性、弥合学科界限的批判性反思行动尤为难得。《制作: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互通的“制作”思想,主张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做中学”和“知行合一”的方式来探究学问,进行超学科的思考、行动和研究。

有国内学者将making译为制作、造物、创制、造作等,但是从英戈尔德对动词“制作”的强调与阐释可见,雕刻、手写、编织、制陶、弹奏等用手行为,口述、舞蹈等非纯用手行为,都具有制作属性。本书对材料与形式、设计的意义、景观感知、有生性、个人知识和用手行为等议题的探讨,结合了多元视角的制作案例和实验:从史前石器制作到中世纪大教堂建造,从圆形土丘到纪念碑,从放风筝到绕线绳,从绘制到书写,诸此种种,所涉学科视野不囿于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更旁及文学、哲学、现象学、心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在英戈尔德看来,制作是一种有生性的互通过程,制作者能够从材料中洞察生命,与材料密切地沟通、合作,制作过程的形式生成总是跟随物质材料与动觉意识的流动而涌现。


书中批评了西方人奉为圭臬的“形式质料说(形质论)”、自然-文化、身-心、物-人的二分法、跨学科与学科分化、新达尔文主义、具身能动性、拉图尔理论的缺陷,暗示了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这一问题根源。这种批判性认识的理据正是“制作”所展现的在实际用手实践中门类学科边界的消失,以及融合、生长为整体性认识、知识和经验的事实。因此,“制作”思想就像一个多向伸展的绳结,超越学科维度。亦如“诡计之神/故事之神”洛基(Loki)手握无数濒死时间线,化身一棵缠绕生长的时间之树,而多元宇宙的时间分支线既缠结统一,又各向自由。

风筝在飞。图的左边可以看到绳子,被系在风筝主体上,风筝上粘着用剪下来的报纸条做成的飘带,飘带飘向右边

《制作: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中的主要术语关键词通常都是有生性词语,且特别强调动词性。例如making(制作)、growing(生长)、corresponding(互通)。一些相反相成或相似相近的表述和概念,例如互通与互动,有生性与能动性,with与of,织网与网络,事物与物品,等等,保持紧密的导引联系又贯通“制作”思想的一致性。它们在具体研究语境中的弹性,为读者生发不同思考方向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可能。不仅如此,书中关于生长、持续进行、动态变革的应变与互通观点,在中国的《易经》和《道德经》里早有阐释,这也证明了受西方文化传统滋养的西方学者,在思想认识上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哲学智慧互通纠缠的微妙联系。

图书信息
·作者简介
蒂姆·英戈尔德(1948-),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曾长期任职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后调至英国阿伯丁大学,任社会科学院院长、人类学系教授,现为英国阿伯丁大学荣休教授,英国国家学术院和爱丁堡皇家学会院士。他是当代英语国家社会人类学界公认的敢于跳出主流学科思考的原创思想家,因其学术贡献和业界影响力曾于2022年英国女王诞辰表彰大会上被授予司令勋章。他的人类学研究深受现象学、生态学影响,哲学思想丰富,主要研究领域涉及技术与实践、艺术与建筑、设计与创造力、人类学新范式与新方法等。
·译者简介
朱怡芳(1980-),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手工艺历史与理论研究,特别是手工艺伦理和玉文化研究。近年在核心期刊和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三十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十余部。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超越学科维度的“制作”思想 ——《制作: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导读 (2人喜欢)
- 新书首发 | 创新设计思维与方法研究丛书(第二辑)出版 (1人喜欢)
- 新书推荐 | 1-2月 值得期待的阅读清单 (6人喜欢)
- 穿越七十多年,共和国民生设计的记忆与梦想 (3人喜欢)
- 开工啦!2025年值得期待的苏美好书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