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文科出路
手机是人身体的延伸。当我们下意识地掏出手机看一眼消息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要使用手机这个工具解决一个问题”,只是想着“我要知道最新的消息”,这时,我们已经默认手机是我身体的一部分了。所以我们满屋子乱翻手机的样子,跟戴眼镜的人找不到眼镜的样子一样,都是失去身体一部分的反应。
手机是身体的一部分,意味着我们默认自己拥有了超能力,“可以随时接收全世界的消息;和自己的小圈子沟通”的超能力。手机让人类进化了。
AI也会变成人身体的一部分。最近我频繁使用AI帮助工作,已经有了“AI是我思想一部分”的感觉。只要AI进化得再易用一点,就像“抬手机看消息”一样容易,AI就会变成每个人的一部分,我们就拥有了“超级记忆、分析,初级想象”的超能力。我们的大脑进化了。
我因此看到了一个新的前景:我可以借助AI,解决更广、更深的问题。比如一些我在哲学、人生上的困惑,我过去解决不了就只能看书,我列出了超长的书单,做了海量的笔记,效率非常非常慢。现在直接让AI帮我想,帮我看书,我可以省去十几年、几十年的无效阅读,有可能去解决更难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我们仿佛被情绪化的视频淹没了,我们必须生产同质的东西,用同样的话术伪装自己。我们仿佛必须大吼“别划走,以下三秒很重要”“点赞收藏一件三连”,否则就没有人听见我在说什么。然而在AI时代,也许,也许每个人都拥有一次成为超人的能力。我们能借助刚刚进化的大脑,看的比过去所有人更高,更远。当然,这也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被大数据淹没。所有只会做小把戏,耍小聪明,玩文字游戏的人,会被AI淹没的更深。(此处应该插入一堂限时仅售299的AI思维成长课)
我看到的另一个新机会,是做全才的思想家。近代以来,想成为亚里士多德那样全才是不可能的了,海量的知识已经超过人类极限了。凡是有这样野心的人,大都走向了神棍。(一个老师,本来又聪明又敦厚,怎么突然神神叨叨了?哎一看,大哥想当全才,要指点万物了!)
有了AI,我们也许有机会再次作为一个全才去思考问题。
“读遍天下所有书”,指的当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把所有书读完,而是在解决某个具体目标的前提下,把人类所有知识重新解构、纳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搭建的知识框架,重新建立一个能帮助思考的知识大厦。这需要全新的能力,但是人可以做到。(此处还能再插一门儿AI知识框架课)
总有人说文科没有用,我自己读书的时候也常常对文科失望——我知道了这么多概念,张嘴就一套一套的,又有什么用呢?赚钱的问题有成功学,人生问题有心理学,读哲学的总觉得自己在指点别人,您指点谁了啊?
过去一百年里,文史哲的学者,多数终生只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深耕,少数变成了玩弄概念的辩经大师——他手里那几个概念里玩儿的很好:逻辑严谨,符合学术规范;又因为这些概念词儿大,直指宇宙、万物、本体、超越,就会让沉浸在这些概念中的人误以为在大师在解释一切。但是一旦跳出这些概念来到真实的世界里,大师们是无力的。这一点,新儒家以及今天那些想续道统的老师是重灾区。可是以上两类老师还是好的,是勤勤恳恳做学问的老师。剩下的就是像我这样靠油嘴滑舌避免别人看出知识缺陷的装X犯。越想高屋建瓴装X的味道就越浓——您看我这一番雄论也是想高屋建瓴指点江山。
也许,我们可以期待一个勤勤恳恳、认认真真,从实践出发回到实践里的全才思想家了。
-
么么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5-01-26 11: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