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读书方法,推荐一千本书读书法
友邻K留言:
在您的影响下,我开始更向内求,并以读书的方式去充实自己的认知。关于读书,有几个相对浅显的问题希望向您请教:请问您更倾向于纸质书还是电子书?您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是如何做笔记的呢?您更喜欢手写笔记还是电子笔记?您会做原文摘抄吗?期待您的回复,谢谢!
苏霍壹:
很温暖的留言,谢谢反馈。
1.难啃的书我倾向于纸质版,尤其是数学书。有些只是浏览涉猎的,倾向电子版,也省钱。二者之间的我有个电纸书,不伤眼睛,也方便出门携带。
我对纸质版没有执念,不过早期读书时,纸质版可能容易有成就感,如果能在图书馆看书的话还是不错的,涨见识,激发思考,看到同类书和相关多元的书。
2.我都是电子笔记,方便查阅,直接保存在豆瓣的书评或读书笔记中,也方便后来查阅。
有些东西特别繁杂的又是一个领域的,单独整理,比如佛学的流派和术语特别多,心理学的说法和案例很多,计算机数学的等等,我是放在一个文件中整理。
3.原文摘抄我做的不多,读书读多了,还是观其大略,常常是初学的时候,容易迷失在细节和陌生感中。当然,原文特别精彩的,会做一些摘抄,这种一般不多,都写在书评里。
二、推荐一千本书读书法
我是笨人读书法,也推荐这种读书法,就是多读,量大了很多迷惑就解开了,主要是见识打开了,也跟高手“交流”多了。
把自己感兴趣的书都拿来读一下,300本还懵懂,400本还困惑,500本还迷茫,等六七八百本,一般都开窍了。每个人本自具足,听从自己的内心指引。
很多领域一开始纠结于精读,反而容易迷失在那本书本身的局限中,被作者的局限性、暗示、神秘感、炫目感所迷惑。
比如佛学的,流派、角度、类型很多,如果只纠结一开始接触的几本书,很容易卡死其中,广泛读了很多不同维度的佛学书,才理解佛学史意义下的佛学演化。心理学同样类似。经济政治的更是,这种东西更要有量的积累,国内、国际、产业、政策、历史、宏观、微观等等。
社科是如此,理工科也是如此。数学书也是,有时候就是这本书写的不好,不适合初学者,而不是自己不够努力或没有天赋。 所以我现在学数学先找这门课知乎豆瓣推荐的七八本书,然后来回看那一两本最舒服。数学也需要见识、阅历、数学史和传记,需要多读书。计算机的同样如此,IT是个体系,素养是综合的东西。
初学者常常陷于“曾国藩读书法”,即,一本书读不完不读下一本书。那种不是原则性的。读书没有一定之规。
之前写过我的读书经历,2018年,我读书700本的时候,还很迷茫,觉得自己读了远超过常人的量(一般人两三百本已经算爱读书的,很多成功人士四五百本已经很多了),为什么仍然困惑茫然无措。自我质疑是不是书呆子。等读到900多本的时候,就开窍了,感觉读书有用,快一千本的时候皈依了马列。这几年又很快读了又一个一千本。当然,并非人人需要读这么多,人各有路,只是案例。
苏霍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闲谈,喝茶与蒸玉米 (1人喜欢)
- “拼多多评论区文学”和“菜市场疗愈” (2人喜欢)
- 投资,正处于历史变革期
- 拼多多的农村包围城市 (2人喜欢)
- 不是产业升级,而是世界产业降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