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文眼千年传


辞章巍如山 珠玑落玉盘 杯中盛琥珀 江河入我怀 浮云难遮望眼 雪拥蓝关梅前 孤舟寒江独钓 天地清霜甘甜 回首向来萧瑟处 浮沉中风骨蔚然 迎着命运的风波 人生逆旅度翩跹 再访愚溪与东坡 宗师挥毫破万卷 文眼穿越千年 皆付真心与河山 ——陈曦/词,董冬冬/曲,谭维维/演唱 一、文眼穿越千年 苏轼《江月五首》其一写出了涌金门观赏西湖月夜:“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而喻良能在《八月十六夜月》里融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一更山吐月,万里湛虚明。” 这本书是央视纪录片《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原创剧本,因为之前看过了纪录片,也追随着苏轼的人生轨迹而旅行过了一些地方,还想着去赤壁怀古、去海南博物馆看展,也有想着去潮州游览韩山韩水韩文公祠、去柳州品尝一下螺蛳粉等等。仿佛在古今穿越时空之中,大概编剧的用意,就是向现代人讲述着唐宋时期的人物传奇,就是要以这些粗粝、犷悍、顽强不屈的、充满生气和理想的人,给现代人行将被窒息的心灵吹送去一股新鲜强劲的空气。更进一步思考,因对现代人类的失望而滋生的缅想人类过去的情怀,本质上是为人类追魂,为未来着想的,它正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精神特征之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既是用剧本方式写出来的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变迁史,又是为曾经有过的高贵灵魂存照塑像的现代性,旨在用唐宋八大家的故事点燃人类对于自身原初本色的记忆,在激活传统文化底蕴中气韵生动,在传承文脉中创新能量,在弘扬中彰显文化自信。 欧阳修曾说过:“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今后世。”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学习,致力于追求真理。要追求真理,一定要求知于古代,通过了解古代来明了真理,然后将真理亲身实践,把真理应用到实务上,再将它表现在文章著作中,用来使今人后世信服。 因此,苏轼在《后赤壁赋》里写道:“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苏辙在《渔家傲》写道:“此间自有千钧重。” 二、莫觅无心处 王安石《即事二首》诗: 『云从钟山起,却入钟山去。借问钟山入,云今在何处。 云从无心来,还向无心去。无心无处寻,莫觅无心处。』 这两首诗是写于罢相之后,王安石住在金陵城外十几里的“半山”,有个小庄园。平时就喜欢骑着一头小毛驴到处转悠,却很少到金陵城中。因为城中有他的弟弟王安礼,时任金陵太守,两兄弟之有之前因变法的事情而有嫌隙没有解开。王安石骑着驴在山道上转悠,偶尔也或步行。以此慢慢恢复了精气神,开始研究起学术,编唐诗,撰《字说》,抄金刚经,写《老子注》,修订《三经新义》。他迷上了佛法,写诗都有了禅味儿,第二首的大概意思就是:天上的云彩是从无心的地方来的,还飘向无心的地方去。无心这个地方是寻找不到的,不要寻觅无心在什么地方。 就像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假如我有九条命》里说过:“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三、无人不道看花回 迈克尔·波伦在《植物的欲望》里写道:“花的背后有一个帝 国价值的历史,花的形状和颜色以及香气,它的那些基因,都承载着人们在时间长河中的观念和欲望的反映。” 就像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是在诉说一种孤独的心情,这首诗每一句话的第一个字连在一起就是“千万孤独”。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在遭遇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到了永州,此山此水,爱山爱水,以消解内心的抑郁与愤懑。诗人也不是在钓鱼,是在钓一个春天。然而等来了却是一贬再贬,就像唐朝刘禹锡的诗歌《玄都观桃花》所述: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星移斗转,千年神游,我们翻阅这本《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纪录片的剧本,韩愈说过:“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仿佛再一次观看了央视的文化大片,仿佛聆听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人的“文以载道”,诗意传情,在历史光影之中再一次感受到文脉悠长。就像英国乔治·吉辛曾说过:“世界间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妙的呢?在阳光普照的春晨,世上有多少人能这样宁静、会心地欣赏天地间的美景?每五万人中能否有一人如此呢?” 四、处回首向来萧瑟处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苏轼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无论是道路上的风雨,还是人生路上的风雨,词人都能微笑着坦然自若,豁然面对,体现出词人一种宠辱不惊、旷达超脱的境界。 就像『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艺术生命力的作家之一,清代何仁镜《东坡事类序》写道:“唐而来学士大夫,其声名饫入耳目,大抵以先生为最。”苏东坡作为宋代士大夫的理想范型,是官僚、学者和诗人“三位一体的知识分子”,苏东坡的接受史,有着中国文学史上格外突出的人文意义,苏轼本人是最主要的文化内涵,是以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苏文为解读接受的对象,又分属以理论阐述为主的学术研究、以作家创作借鉴为特点的文学创作、以阅读鉴赏为内容的大众阅览等三个层面,跨越千年,传播受众与传播形式不断更新,其作品意义的挖掘与增值,流布海外。同时围绕以苏东坡为核心的苏门,不是以地位、官爵、利禄为纽带,而是以共同的生活理想和文化志趣相投契,彰显出独立的政治操守、自主的文化人格和主体性情的自由表达。』(摘自《苏海识余:从“人须有生趣”到人生须有趣》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5855831) 许倬云教授分析教育不仅仅是获取谋生技能的手段,也不仅仅是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应该培养一种远见,超越眼前的所见所感,更应注重心灵的培育和文化传承:“教育不只是谋生技能,您有没有想到安顿自己?”阅读文本何尝不是如此呢?收看纪录片何尝不是如此呢?广而言之,阅读向来就是常读常新的体验,就像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所述: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在这首词中表现了由眼前美景而思去年同游之乐,再由现境而思未来之境,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这次阅读《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的原创剧本,就是纪录片再现的既视感,仿佛随之走近了唐宋八大家的人生传奇,也仿佛是唐宋文明照见了我们畅想的未来世界。 附录: 1.欧阳修《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相别始一岁,幽忧有百端。乃知一世中,少乐多悲患。每忆少年日,未知人事艰。颠狂无所阂,落魄去羁牵。三月入洛阳,春深花未残。龙门翠郁郁,伊水清潺潺。逢君伊水畔,一见已开颜。不暇谒大尹,相携步香山。自兹惬所适,便若投山猿。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贤。希深好风骨,迥出风尘间。师鲁心磊落,高谈羲与轩。子渐口若讷,诵书坐千言。彦国善饮酒,百盏颜未丹。几道事闲远,风流如谢安。子聪作参军,常跨跛虎鞯。子野乃秃翁,戏弄时脱冠。次公才旷奇,王霸驰笔端。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惟予号达老,醉必如张颠。洛阳古郡邑,万户美风烟。荒凉见宫阙,表里壮河山。相将日无事,上马若鸿翩。出门尽垂柳,信步即名园。嫩箨筠粉暗,渌池萍锦翻。残花落酒面,飞絮拂归鞍。寻尽水与竹,忽去嵩峰巅。青苍绿万仞,杳蔼望三川。花草窥涧窦,崎岖寻石泉。君吟倚树立,我醉欹云眠。子聪疑日近,谓若手可攀。共题三醉石,留在八仙坛。水云心已倦,归坐正杯盘。飞琼始十八,妖妙犹双环。寒篁暖凤嘴,银甲调鴈弦。自制白云曲,始送黄金船。珠帘卷明月,夜气如春烟。灯花弄粉色,酒红生脸莲。东堂榴花好,点缀裙腰鲜。插花云髻上,展簟绿阴前。乐事不可极,酣歌变为叹。诏书走东下,丞相忽南迁。送之伊水头,相顾泪潸潸。腊月相公去,君随赴春官。送君白马寺,独入东上门。故府谁同在,新年独未还。当时作此语,闻者已依然。』 2.王安石《上人书》: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原。”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 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其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耶?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
Kiki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1-03 10:2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