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笔记】人工智能、赛博格与女性:曹斐的世界构建| 曹斐+ 戴锦华 + 杨北辰

昨天去浦东美术馆听的讲座,今天就先来捋一下自己的take-aways,写个笔记。
➡️ 屏幕是一种屏显,也是一种屏蔽
英文中对应的screen确实也有筛选的意思,选入屏幕上的, 排除在屏幕外的。
所以,对于屏幕,人需要始终保持一种自觉性 —— 当我看见,同时就有我看不见。
屏幕的存在即代表进入屏幕的内容、没有进入屏幕的内容,以及制进入作屏幕所需的”幕后“;没有进入屏幕的内容,又分为没有在屏幕上显示出的内容的一部分,以及主体所在的现实世界。 我们是否会像Ready Player One 描绘的世界一样,屏幕内的虚拟世界成为现实主体。
沉溺屏幕之中,是对其他三者的忽视。
曹斐老师谈到个人艺术创作时适应不同屏幕的制式(横屏竖屏)的过程。她也曾困惑过,如何在竖屏中容纳足够的信息量。 她在看了很多抖音和其他竖版内容后,某天突然顿悟。这也让我自己反思,当我自己在保持对某些技术警觉的同时,自己是否保持了必要的开放。
➡️ 成为黑箱的生成式AI
戴锦华老师说,生成式AI 所掌握的人类文明和其自我学习迭代的能力,已然使这个技术对人类来说成为一个黑箱 —— 对此我无比同意,作为当年学习Generative Linguistics 的我来说,第一次听到Generative AI 这个称谓的时候,我更多的悚然而不是兴奋。
当今的AI 是按理性人的逻辑设计,那是否意味着他们会生成出最优解,使得人类反过来要向AI 学习?人性是否能够顺应这种极致的理性? 在工业时代,人在某种程度上是被产品化的。学习阶段更像是在开发产品功能,然后进入市场沽值。姑且先撇开生成式AI 训练,对现有的版权所有的侵犯,在未来的AI 时代,当人顺应了AI 的理性, 尤其AI时代原著民,内化了这种极致理性之后,人是否依然为人?人是否会AI化,AI化的后果是什么?
戴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极端的场景,当我们被AI 所制定的“理性”完全包裹之后,其实也就是我们人脑中的generative mechanism 得不到其他任何“非AI理性”的input 之后,我们还能生成什么? 当然,我觉得在戴老师的这个语境下,人似乎完全脱离了自然环境。
➡️ 女性平权 🟰 尊重差异
女性平权讨论的前提有二:一是父权社会的延存 ;二是女性不只是女性,也是人和社会人。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我同意戴老师说到的”尊重差异“,要接受不喜欢小孩子的妈妈,也要接受喜欢小孩子妈妈。 从整体的角度来说,在保持女性个体多样性的前提下,我们要如何形成强大、充分的声音,让男性能够听到并听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