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长评:解析至极,高能至si,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乐团的马勒“第五”
文:张可驹
自从上次聆听库伦奇斯(Teodor Currentzis )与音乐永恒乐团( MusicAeterna Orchestra)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演出后,我就希望能尽快再次听到这个组合的现场。
今晚(2024.11.20),终于在同一地点再次领略了他们的艺术。曲目是后浪漫派巨作,上半场是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前奏曲与爱之死,下半场是马勒《第五交响曲》

虽然之前通过录音,对于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的组合已经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上次现场听他们演奏,俄国之夜,《天方夜谭》与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还是颇有惊艳之感。
除了他们独树一帜的表现风格之外,非常核心的一点是:在不少演奏渐渐沦为例行公事的当下,该组合这样以高度的投入,呈现确实经过透彻思考和打磨的诠释,已然非常可贵。
这样的演奏,你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可以迷恋,可以反感,却是受众都应该郑重去对待的。由此呈现瓦格纳与马勒“第五”,怎能不让人心生向往?
音乐永恒乐团是一支如此年轻的乐队。通常乐队创立未久,是先要把基础打牢固的阶段,但这个团体,确实是在忘我的工作态度当中,将很多细节打磨到位,同时也将他们鲜明的风格塑造出来。声部细节的透彻与明晰,独特的弦乐音响,以及各乐器组的平衡效果,已然是标志性而有说服力的音乐形象。

而这样高度透视感的效果,他们当真也会在浓墨重彩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呈现吗?还真是如此。
起初乐句异常轻柔的脉动,牵引出整体弦乐组透明,纤细(对瓦格纳)而凝聚的音响造型,几乎让人感到诧异。那种凝聚感自有其魅力,但如此通透且细致的瓦格纳,还是那个掀起狂恋波澜的人吗?在《爱之死》的总高潮,弦乐依旧薄了些。
但此的演奏或许至少会让一个人满意,就是指挥家加德纳。他先前诟病瓦格纳的配器法太过厚重而欠层次分明的状况,在库伦奇斯手中得到了改善。

正当我们好奇,莫非库伦奇斯要以同样的手法来展现马勒《第五交响曲》时,下半场的超级高能演绎,将这样的预期砸得粉碎。
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场……可说是当下不失为现象级的马勒“第五”,那就是:以复杂应对复杂,高能至si。
《第五交响曲》既是马勒离开“歌曲交响曲“时期的开始,也是反映他所谓“交响乐要像世界一样,应该包含一切”的观念的巅峰之作。无论是之前更长许多的“第三”,还是后来登峰造极的“第九”,在复杂性方面都无法超越马勒“第五”。
在作曲家精心设计的五个乐章,鸿篇巨制的结构当中,一方面通过乐章很强的对称性结构来实现一种稳固,另一方面则是把极为复杂的内容,无论乐队复调,还是无尽丰富的情绪,不同段落的性格,还有马勒对于民歌、舞曲的转化运用,以无以复加的高密度融入这个坚实的五乐章对称结构当中。
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乐团的演绎,乍听之下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处理”,个性色彩似乎拉满,好似演绎者主观投入的密度到达了危险的边缘——会否破坏作品的整体性?然而事实正好相反,这样构思繁复的演绎不仅没有瓦解演奏的流畅与原作的性格,反而进一步强化了这些东西。

原因就在于库伦奇斯的演绎是以复杂应对复杂,演绎的复杂是针锋相对……哦不,在此应该称为有的放矢地,应对原作复杂性的不同方面,从整个乐章的构思到无数局部的呈现。
演绎者的个性到达极高饱和度的同时,我们发现自己专注聆听的话,每每都会回到作品的特点。为了实现这样的效果,库伦奇斯并没有把该作的传统演绎传统,或者说常规性的模式太当一回事。
瓦格纳“爱之死”结尾的总高潮,那种独特的透明度,弦乐的内敛格调(也许有人视为压抑?)犹在耳际,在“马五”的开头,音乐永恒乐团就一步到位地呈现出毁灭性的力量。
借用乔治•塞尔的话说,当每一位乐队成员都以最大力度演奏,同时依然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真正的强奏就产生了。我们所听到的,应该就是这样的声音。但旋即,指挥又将乐队的力度控制在一个非常适中,甚至于柔和的范围。
弦乐质感凝聚,有着半透明的色泽,伴随某种晦暗的色调缓缓推进。在狂热的爆发过后,库伦奇斯竟是选择了非常缓慢的速度来展开这个乐章。
随着音乐的进行,我们发现节奏的内在力量,乐队纵向与横向的凝聚感,丝毫没有因为速度之慢而松下来。在那样的色调与节奏当中,音乐内在的悲剧性的流露绵延不绝。此时我们恍然大悟:终于,终于,这个乐章被表现为一首葬礼进行曲了(马勒原本的标记)。

悲剧性与行进的步调,二者缺一不可。而再次白热的高潮,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乐团的音乐家们不仅震撼人心,更能在那样的强度中,把音响的层次理顺,这样的优势将伴随全曲的演出。
第二乐章同开篇的演奏构成极致强化的对比。慢与快,沉静与暴烈,然究其本质,就是库伦奇斯在还原“葬礼进行曲”之后,又将目光高度聚焦于马勒“暴风雨般的,极度热烈”的要求。
那种全员自发才能展现的高能,其强度既有音量上的,力度范围上的体现,也有在大开大合的乐句表现中,依然能保持敏捷的非凡技巧。绝妙之处在于,狂风暴雨般的乐队全奏始终伴随管乐独奏乐器如同室内乐般的独立,异常生动的配合。
这是原作的要求,但确实很难、很难达到。因为在整体性的高能和个体乐器的独奏化之间,要取得完全的平衡仿佛是不可能的。
这一点,单纯听唱片还不能充分了解。必须在现场领略,才能够明白这样两方面的对比,到达了怎样的一种仿佛无法平衡,继而统一的地步?可聆听音乐永恒乐团的演奏,你会发现此二者就是到达了不可思议的平衡状态。
狂风暴雨的意象没有丝毫留力,但独奏乐器浮现出来的时候,他们彼此的对答,各自音乐形象的刻画,每一部分都不仅是锐利地将自己的线条凸显出来,更重要的是,不同乐器的形象都有各自鲜明的性格。
如此真正发掘出音乐内容的复杂性,不断堆积而构成的分量,才能够真正平衡于“风雨”的狂暴。而在音乐转入完全的宁静,大提琴在轻柔的力度中独当一面时,音乐永恒乐团大提琴组所呈现的份量感,给人留下永远难忘的印象。

至于弦乐音响饱满的流动中,所呈现的丰富的声音纹理,只能说音乐永恒乐团虽不是一支历史悠久的乐队,但此时他们展现的品味,已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演奏历史中留下了印记。
就细节的表现力和前述难以置信的平衡而言,我不由想起多年前,在同一场地听MTT与旧金山交响乐团演出同一作品。那是当代了不起的演奏,也是标志性的马勒演绎之一。各方面都让人佩服,但是,前述的精湛与奇妙,一时让我还是更推崇今晚的演出。
第三乐章是马勒“第五”中最难演的一个乐章,因为它实在太庞大,也太复杂。作为马勒完成整个对称结构的中心,演绎者表现稍逊的话,非常容易影响整体的平衡。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乐团却将第三乐章表现为第二乐章的升级版——原作的复杂性更甚,演绎者对于复杂性迎难而上的专注也更高一层。
演奏家们的投入所带来的,有时不止是独奏乐器浮现出的独奏家化,各弦乐组在细致的分句与气口当中,也常常融合恍如一件乐器,有独奏般的风采。此时是巴松管吹出的滑稽形象,随即又接入单簧管的优美抒情线,全曲几乎负担最重的小号独奏,在第二乐章表现出非凡的压迫感,此时则是更为变化多端的形态。
同时,我们有多久没有充分领略,马勒在这个复杂镶套复杂的乐章当中,其实已那么直白地表现出他将舞曲精神置于核心的那种专注?
这个在现场聆听,其实不时可能让人走神的乐章(实在不容易演好),恰恰体现出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乐团以复杂应对复杂最精湛的手笔。演绎的繁花似锦,对应着极致繁复,彼此环环紧扣,让人始终听得那么专注。
之后的小柔版乐章,回到相当缓慢的速度,演奏本身则是“去抒情化”。第一乐章那种偏暗色,半透明的弦乐音响重现。
此时库伦奇斯所做的,与其说是探索马勒是否在这个篇章记录他的爱情观,不如说是去主观抒情化,而以一种仿佛抽离时间的宁静姿态,将这个乐章献给永恒。至于它是写下爱意(门格尔贝格的说法),还是写下si亡(伯恩斯坦的观点)?就留待听者在那份抽离中自行体会吧。

终曲的超大型乐队复调,库伦奇斯就把它演得像个赋格,勾画高度立体性所蕴含的智慧是他最专注的事情。
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巴赫的赋格中,不同的线也有不同的表情,马勒的将多线并行的构思直接摆在明面上,由此收束整部巨作,不同的线所蕴含的内容正是乐队不断发掘的焦点所在。单是弦乐组的音色变化这一点,就足够我们留意了。
将纷繁的内容与表现的构思,置于高度逻辑性结构的过程中,库仑奇斯并没有再行对外在效果推波助澜,而是将这样的图景展现在听者面前足矣。先前不时白热化的铜管最后一次集体亮相时,效果点睛,但却半点也没有“煽”的成分,点到即止,整个乐章非常果断得收掉。
演绎者的个性从作品出发,震撼人心之后,又回到作品。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乐团之前亮相东艺的俄罗斯之夜,如果说是体现出高度专注的演奏传统的复兴,那么今晚就是代表着最复杂、深刻的经典名作,又一次被呈现出真正有启发性的演奏。

现场的氛围之热烈,显明该组合已在上海的乐迷中获得了古典明星的地位。对此,他们是当之无愧的。
2024年11月20日,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乐团的马勒《第五交响曲》,应该是可以记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乐队演出光辉历史的场次。
-
神话之梦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2-20 02:05:34
-
凱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7 19:17:36
-
豆友1475177546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1 15:53:43
-
Decalogu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1 15:40:35
-
PierrotLunair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1 12:30:38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1 11:50:55
-
散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1 07:54:09
-
大象的证词123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1 04:40:15
-
Vivien710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1 04:03:48
-
罗比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1 03:21:16
-
咖啡康塔塔 赞了这篇日记 2024-11-21 02:47:35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