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吴有恒文章《生命是死不了的》

一星期前我们纪念了母亲曾珍诞辰105周年,今天纪念父亲吴有恒诞辰111周年。父亲最爱广州市花红棉,因此我以红棉花做本文题图。

吴有恒(1913-1994),广东恩平人。
少年时先后就读于家乡郁文学校、广东广雅中学、广州知用中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3月在香港参加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任华南区总部干事;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任中共香港市委书记。1938年任中共广东省委委员。1939年随南方出席中共七大代表总团抵达延安,任中央党务研究室研究员、中央党校学员,参加整风和大生产运动。1945年作为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会后被派回广东开展武装斗争。
1946年4月,在香港向中共广东区委传达中共七大精神。1946年5月任广东南路地区副特派员、特派员(驻湛江市)。1947年任粤桂边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司令员,中共粤桂边地方委员会副书记,粤桂边人民解放军司令部副政治委员,中共粤桂边区委员会广南分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年任中共粤桂边区委员会临时军事委员会广南分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同年任中共粤桂边区委员会粤中分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8月,成立粤中临时区党委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任常委、司令员。1949年11月后,任粤中地委书记、台山军分区政治委员、粤西区党委委员兼秘书长。1952年9月,任中共广州市委秘书长。1954年11月至1956年3月,任广州市委副书记。
1958年至1962年,因所谓“地方主义”问题受到错误处分,吴有恒被下放到广州造纸厂,先后任车间副主任、副厂长。由此开始业余创作。1962年9月,任广州市科委副主任。1963年3月转为广东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文化大革命” 中,吴有恒遭受迫害。
1973年,吴有恒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组员。1978年后,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联副主席、省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省新闻学会会长,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1979年10月,受命主持复办《羊城晚报》。1980年任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羊城晚报》党委书记、总编辑。1980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经过复议,正式宣布撤销1958年对吴有恒“地方主义” 错误处分的决定。1983年任广东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8月,任羊城晚报社顾问。
吴有恒是中共七大、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省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吴有恒先后创作话剧《山乡恩仇记》, 粤剧《山乡风云》, 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北山记》《滨海传》,历史小说集《香港地生死恩仇》、《当代杂文选粹·吴有恒之卷》、杂文《榕荫杂记》及大量诗词、散文等。1993年《吴有恒文集》(共3卷)出版。
1994年8月23日,吴有恒在广州逝世,享年81岁。

11月6日凌晨,我发表文章:《<</span>彩虹>像一个个实例搭建而成的大房子》。一位读者公开发问:“老师,大陆的彩虹环境真的还会好吗?感谢您一直的努力与坚持。”我回复:“我和你一样无法知道有关决策者的信息,所以很难预测时政。借用毛泽东1946年2月4日给柳亚子先生信中的话,作为笼统的回答:‘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下面转载父亲第一部长篇小说的引子,他写道:“生命是死不了的。”我想,只要认清方向,坚定前行,总有希望见到彩虹。

转载:《山乡风云录》引子
作者:吴有恒
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日寇宣布投降后不久,我随八路军的一支部队到了太行山,部队从那里开往东北,而我却奉命离开部队,化装秘密回华南活动。部队里几个相熟的同志,知我接受了这个特殊任务,来和我话别说:“好艰难才熬到抗日战争胜利,不想又要和你分手了。华南地区,远离中央,远离主力,你回去不是做地下工作,就是钻山沟打游击吧?反动派是不会让你们安宁地过日子的。路上要小心!回去以后更要小心!希望到全国革命胜利时能再见!”我感谢同志们的关怀,自己心里也有点乱。华南是我的故乡,我很渴望回去;但是到抗日战争胜利了,仍然要化装秘密回去,这却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我极力想象我这次回去以后,可能碰到的将是怎样的环境,我将怎样活动,想得越多,印象反而越模糊。我自己也觉得,我对于那种环境,那种活动,是生疏了;我离开它已经六七年,它已经起了变化,我却不清楚,甚至关于那些过去在那里和我亲密地一起工作过的同志们的消息,我也多年未再听到,他们是否仍在那里,做着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这次回去,将会和他们之中哪些人意外地重逢呢?我也无从猜测。我知道我这时所作的种种遐想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但我又禁制它不住;来话别的同志们都走了,我仍然仰卧在驻地门前的大梧桐树下的青石板上,漫无边际地想着。
山上的秋凉来得早,梧桐树叶儿已经发黄了,微风一过,便沙沙作响,轻轻地掉下几片来。有一片叶儿刚好落在我的脸上,触了我一下,把我的遐想切断了。我拈起那黄叶儿看看,忽然记起这村子是我几年前曾经到过的。那时我从南海之滨,绕道敌后前往党中央的所在地延安,经过皖南、皖北、苏北、山东、冀南等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才来到太行山上。也正是一个已凉未寒的初秋时节,我和几个旅伴躺在这梧桐树下休息,看风吹桐叶落,一位年长的同志问:“今天是立秋吗?”我说:“似乎是的。”他说:“是立秋了,梧桐落叶了。‘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据说从前每到立秋这一天,皇帝照例要叫人站在梧桐树下看有无落叶,如果没有,便杀钦天监的头。所以立秋这一天,梧桐一定落叶,这是很准的。”我当时笑了说:“这只是北方如此。在我们南方,这时候正争秋夺暑,热得最厉害,那梧桐树叶儿不仅未黄落,而且还葱葱茏茏直往外长哩。”这事转眼过了几年了。我离华南去西北时,原是打算几个月便回去的,但光走路便走了一年多才到。现在,我还是要用两条腿一步步地迈回去,大概又要走一年多吧?“中国的革命真是长期性的啊!”我带点感慨地想起这在革命队伍中常听到的一句话。但又接着想:“中国也真是广大,东边不亮西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这句也是这几年常听说的。这样想,我的情绪兴奋起来了。那梧桐树靠近大路,不时有支援前线的民兵和民夫经过。那些久经革命战争锻炼的群众,都是精神赳赳,气概昂昂的。当时日寇虽已宣布投降,但他们却不肯向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部队缴械;原来的汉奸兵也都换上了国民党军的旗号,要配合一向在后方躲着不打鬼子、现在才钻出来劫收胜利果实的国民党军,乘机摧毁坚持敌后游击战的抗日民主政权和革命武装。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为了爱国,为了自卫,正全体动员去解放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歼灭那敢于横顽抗命,不肯服罪的日寇、汉奸,和那敢于勾结敌伪,进攻人民,发动内战的国民党军。民兵们一队队地唱着“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抗日歌曲走过去了,民夫们一队队地哼着民间小调,扛着担架,吆喝着运粮运草的牲口走过去了。这里的抗日根据地,是被日寇用所谓囚笼战术和所谓“三光”(烧光、抢光、杀光)政策,反复扫荡过无数次的,敌人也曾经把这些地区宣布为无人区。然而现在,不尽的人流,却有如从地底涌出来的喷泉,生气勃勃地奔向胜利的战斗。我似乎看到这洪流向着我正要回去的那遥远的南方奔去。我也要跟上去。我也是要上前线的,我该早点走上我的战斗岗位去才是。这样想了,我便急着起程。
我收拾行装,下了太行山,走了几个月,终于又回到我阔别多年的南海之滨。果然,反动派不肯和人民讲和平,我刚回到故乡,便又被迫重新拿起枪杆打游击了。从那时起,我开始知道一些有关一支小游击队的故事。这故事很平凡,但也有些特别,每逢想起这些故事,我便会同时记起我们乡间有一种山稔子树。那是一种小灌木,开的花是红色的,但不耀眼;结的果子也是红色的,但也不十分好吃;放牛的孩子和上山割草的妇女很爱吃它,因为它随地都是,数量很多,可以任你吃饱。采回来酿酒,那味儿有点像葡萄酒。南方山上的土壤是红色的,即所谓红壤。这种小灌木生在那坚实的红沙土上,根很深枝条坚韧,不容易折断,即使把它的枝条都砍光,过了不久,它又会从残存的树头上抽枝发叶,再长起来。我知道的这故事里的那支小游击队,正是有点像山稔子树一样,在南方的山野之间,到处都长着的。
然而我也还是时时记起我在太行山上见过的梧桐树。北方有许多乔木,秋风一起,叶儿便逐渐黄落。到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冬天,它们裸露了巨大的干株,屹立在冰天雪地里,担当着残酷的磨折。经过一场持久的你死我活的斗争,结果还是冷冽冽的冰融解了,白皑皑的雪消灭了,而那冰冻不僵雪压不断的巨木,则迎着春风,又是繁枝密叶,如亭如盖,一年比一年长得更加茁壮,更加茂盛。
“生命是死不了的。”我有时会感于这种种植物的顽强的生命力,而用这样的话去称赞我所知道的一些永生的人们。那些人们是在革命的斗争中已被敌人杀死了的,他们的血迹的映像还留在我的眼里,然而我又以为他们还没有死。他们究竟是逢春再发的梧桐,还是残根复活的山稔子呢?我没有去分析。在我的内心里,我多半是拿他们当做山稔子看的。因为我认识的那些为革命而献出了生命的人,也多是我说的那些游击队里的普通一兵,他们还未成长为枝叶扶疏的大树,只不过是平常的花草罢了。他们死了,但又新生了,在渗着他们的鲜血的土地上,又站起了和他们一样的为数更多的新战士。这样的人太多了,直使我很难于记忆他们各个的不同的姓名和面貌。这也恰如我虽然很喜爱那满山遍野的山稔子树,但又不会准确地画出某一棵山稔子树来一样。我这种看法,是否有损于英雄们的伟大形象呢?我以为这是不会的,大地之上,也正是因为有许多平常的花草,才显得更瑰奇美丽的。“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我将本此虔诚之心,写出我知道的有关一支小游击队的故事,借以记下我对那些为革命斗争不歇的人们的怀念。这些故事,是从那支小游击队处境最困难的时候开始的,我便从那时说起吧!
以上是个引子,以下才言归正传。



三色堇吴幼坚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老友新朋碰巧都是廖先生 (1人喜欢)
- 接受香港男生采访的自我介绍 (5人喜欢)
- 【回忆录】母爱(134) (15人喜欢)
- 第二次上太平山有感 (9人喜欢)
- 在香港艺术馆外即兴独舞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