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告捷采石矶 —— 024 《明君与暴君:多面帝王朱元璋》
攻占采石矶
借着夜幕的掩护,征南船队出长江口,准备向下游进发。这时,只见船队后面几十里地处,黑云蔽天,没一会儿便雷电交加,大雨倾盆。于是,船队不得不暂时靠岸驻停。
这似乎不是什么好兆头,大家伙的心里不禁有些发虚!元璋心里也暗暗着急,不由得向老天爷祈祷,希望赶快云销雨霁。不过,外表上他仍努力让自己泰然处之,一如平常。众人见他如此,情绪也就很快安定了下来。
好在次日天气好多了,黎明时分,将要入江时,元璋特意把船队分成两支:一支右军由西南方向,一支左军由东北方向,以钳形攻势杀向牛渚矶【1】。就在分派任务时,元璋还特别强调:“采石是一个大镇、重镇,那里的守备一定相当严密。可是牛渚矶前临大江,防线过长,元军难为备御,而今我们兵发牛渚矶,其势必克!”这既是给大家打气,也是要大家有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

当时西北风顺,舳舻齐发,云帆蔽江。见此盛状,军士们无不欢跃起来,顿时群情一片激昂!
元璋与廖永安等人是一路,当他们就快到达牛渚矶时,风力越发强劲,所以船只很快便靠上前来。眼看离岸只有三、四十丈时,元兵都在矶上严阵以待,弓弩齐张,他们头上的盔缨甚至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而船上的将士们有些怯弱,一时之间竟也未敢轻动。顷刻间,双方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静默!
短暂的面面相觑之后,突然,岸上一个元军小头目大喊一声,双方才好似大梦初醒!霎时间,岸上一片箭雨铺天盖地而来,船上众人纷纷举起盾牌,急风暴雨般的声音响过之后,船头竟落了一地的箭杆。
这时,船上众将士爆发出了一阵阵呐喊,在一片喊杀声中,船阵顶着箭雨,快速向岸边冲去。事不宜迟,利在速战!出其不意,且须一鼓作气拿下采石。

元军虽有所准备,但肯定不会料到朱部会大举来犯,他们原先或许估计将要到来的应该是一次试探性来袭,夺点战利品然后就退回北岸的,所以暂时并未在此留驻重兵布防。
就在这时,只见常遇春飞舸而至,元璋望见后便向他大喊道:“如今可不正是你一展身手之机?成败皆在此一举!”大船因为无法靠岸,小船则要方便得多。
常遇春应声而起,乃奋戈直前,他坐的小船第一个靠了岸。元军很快扑了上来,围住了常氏这条船。常遇春见状,奋起一跃跳到岸上,只见他身中数箭而浑然不觉,大呼着左冲右突,包围他的元军纷纷躲闪,顿时慌乱起来。

“好个常遇春,果然是个打先锋的料!”元璋在大船上看得真切,不禁赞叹道。后军受此激励,纷纷下水登岸,一齐向矶上涌来,元军越发惊骇!经过数个时辰的持续激战,力不能支的元军终于溃退而去。大家乘胜追击,直扑采石,在另一路登陆部队的配合下,居然不到半天时间就将其攻占了。
采石不一日即告失守的消息一经传出,沿江元军堡垒无不震动,竟有不少望风而逃者。这一点又是出乎众人所料,看来首战告捷的意义确实非同小可。
为了让手下将士努力向前,战前动员时,元璋只是告诉大伙,说眼前的粮食出现严重短缺,只有过江狠捞一把才能解决粮荒,否则大伙都得饿肚子。吃饭问题、生存问题一向是底层反抗的直接原因,大伙参加义军,十有八九都是被饥饿所驱使。这比做多少思想工作都管用,因此大多数普通将领也都以为此次进占采石,只是为了抢些元军囤积在此的粮食和财物(这些将领应该都没有参与此前的金陵战役规划,而且或许也会担心他们之中有不可靠的,所以都没有资格参加)。
一俟大伙儿把能带走的东西都打包后,便嚷嚷着要起身返回。自然,这不是朱氏的本意。他也早就看中了长江南岸的太平路(今安徽马鞍山)这一片富庶的土地:此地南靠芜湖,东北接集庆路(金陵),地势开阔,又东倚丹阳湖,而湖周围的丹阳镇、高淳、宣城等地皆物产丰富。若能据此以为根据地和进攻金陵的陆上跳板,那是再理想不过的;如果仅仅抢些粮草就回,那就等于拣了芝麻而丢了西瓜,简直愚蠢透顶!
如果现在告诉大伙真相,闹不好会引起众人的犹疑、惧怕甚至抗命不从,那就把事情办糟了。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很多时候,保持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是必须的,领导人决策的真实意图是不应该完全让手下人知道的,手下只需按部就班,认真执行就是了。
元璋心知诸将士多出自泥腿子,没有见过什么世面,依恋乡土,也大多没什么进取心,所以只能拿好话先哄着他们。在召集众将计议时,元璋便先转头面向徐达说道:“而今咱们举全军之力渡江,幸而初战告捷,不过这算不得什么,咱们还当乘胜直取太平路……如若听任诸军抢取财物以归江北,元军摸清了咱们的实力,势必要加强防范,以后想再渡江抢取财物就不可能了,而且,从此江东之地也终不为咱们所有,这实在太可惜了!”说着,他竟面露出悲凄之色。
主帅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那便是“打铁要趁热”,要尽量乘胜扩大战果!徐达当然第一个站出来拥护元璋,在这种再接再厉的热烈气氛之下,于是大伙不得不纷纷站起来赞同主帅的谋划。
既统一了思想,为防止有人中途动摇,元璋索性就学着项羽的范儿,来了个“破釜沉舟”——全军“悉断舟缆,推置急流中,舟皆顺流东下”【2】,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绑架”——元璋敢于这么做,也就证明了他这种行为始终是征得了郭氏义军核心高层的同意与支持的。
诸军见后无不大惊失色,连忙跑来问缘故,元璋又哄着他们说道:“成大事者,不被小利蒙蔽了眼睛。这里距离富庶的太平城不远,舍此不取,岂不亏得慌?”既有这般诱惑,诸军也就义无反顾了。
第二天,在犒劳了一番将士后,大军便又启程转向东南,元璋仍旧亲自带队,由观渡经太平桥乃直趋太平城下。
这里有必要再补充介绍一下元朝的地方行政模式,毕竟它是重要的历史背景。如前所述,有别于以往各朝的郡县制、州府制等,元朝将全国共划分为十数个行省,可谓是现在省的雏形。而在行省下面,又分路、府、州、县四等,一个行省大概有数个或十数个不等的路,当时的南京就叫集庆路(同时这里也是集庆一路的首府),属江浙行省。
路设总管府,置达鲁花赤一员,总管、同知各一员;另有统军的万户府,设万户一员。元朝本着“内蒙外汉”的方针,“官有常位,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3】,所以根据至元二年(1265)的定制: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
当时太平也是路,可见地位甚高;城里有元江浙行省平章完者不花、达鲁花赤普里罕忽里、万户纳哈出等,他们闭城拒战,企图坚守待援。由于朱家军缺乏攻城器械,事实上攻取城池是很不容易的,好在朱部在夺下采石后立即来攻,令防守松懈的守军一时反应不及。元璋纵兵急攻,数万大军在山呼海啸的呐喊声中,竟一举破城而入。结果完者不花与签事(官名)张旭等弃城逃走,万户纳哈出被俘。
太平路总管靳义见大势已去,遂出东门投水而死,为元朝尽了忠。元璋听闻后便连连赞叹此人为“义士”,于是厚葬了靳总管。其实,这也不过是邀揽人心的一个法子罢了,表明自己也是敬慕忠义的堂正之师,绝非寻常的流寇可比。
元璋想要个好名声,苦心到底没有白费。就在将要正式入据太平城时,当地有名的老儒士李习及他的得意弟子陶安等,率领着众父老纷纷出城迎接。
这陶安是很有些见识的名士,他后来还被朱皇帝誉之为“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陶安久慕朱氏的声名,大概他也已感到元朝气数已尽,因此作为高级知识精英的他竟主动向义军投怀送抱。当陶安初见朱氏时,便揖首道:“明公真是龙凤之姿,非常人也,我辈今日有主矣!”

为了鼓足众将士的干劲,元璋先前本已哄他们说,打下太平之后就要好好地搜刮一番。可是他心里却明白,绝不能因莽撞、骄纵而失了人心,尤其这里是江南人文荟萃之地,一旦有所疏失,容易惹来儒士们的谤议,那些各路豪杰、精英必然要对朱部敬而远之了,如此队伍也就永远难脱草莽之气。
因此,还在从采石即将出发时,元璋就先令李善长拟出了一张约束军士的榜文,即《戒戢军士榜》,等到一入太平城,李氏就赶快将此榜张出。
只说这边将士们兴奋地一涌入城,刚要兴冲冲地动手开抢,却忽见各处墙上贴满了禁抢的告示,触犯者一律处死!大伙一时竟都“愕然不敢动”了。偏偏就有个不知轻重的愣头青,刚动手开抢便被人拿住,旋即就被砍头示众了,城中立马肃然起来。
但问题是,只一味强行禁止掳掠的话,那等于公开宣告朱副元帅说话不算数,哄骗了大家,如果因此引发了众怒,也不是好玩的。所以必须得有人出点血,缓和一下众人的发财情绪。当地富民陈迪等急众人之所急,赶紧识趣地献上了一干金帛财物,当下元璋便命令分与众将士,这才稍稍让满腹怨气的将士们得了点安慰。
几天后,元璋专门召集了陶安、李习等人谈话,一来集思广益,二来也可见见这几位的真才实学。
席间,陶安献言道:“方今四海鼎沸,豪杰并争,攻城屠邑,互相雄长。然而考察其志向,无非都是贪图些子女玉帛之类,以取一时之快,却并非有拨乱救民、安定天下之心……而今明公率众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无不悦服,以此顺天应人,而行吊(民)伐(罪),则天下不足平也!”
陶安此言既是恭维,也是某种暗示。元璋自然明白,于是便又向他征询道:“如今我欲取金陵,足下以为如何?”
陶安停顿了片刻,便答道:“金陵,古帝王之都,龙蟠虎踞,限以长江之险。若明公取而有之,据其形胜,然后出兵以临四方,则何向不克?”【4】
这种看法与冯国用先前所言几无二致,看来这陶安也非腐儒。而且,陶氏身居太平,此处离金陵不远,对本地情况比较熟悉,故而他的看法更具说服力。陶氏一番话自然甚合元璋的心意,于是他便相当礼遇陶安,遇到一些棘手的事也多找他来商议,何况陶氏也可谓是朱部与江南地方势力的中间联络人、沟通人,值得用心对待。
不久之后,经众人表决,为恢复华夏正统,就将太平路改为了太平府,并任命李习为知府;又设置了太平兴国翼元帅府(一个元帅府相当于一个小军区),诸将皆恭奉元璋为大元帅。
过了不久,元璋又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潘庭坚为帅府教授,汪广洋(未来明朝的三位文职丞相之一)为帅府令使,并以陶安参幕府事;为加强城池的守备,元璋又命诸将分守各门,并修城浚濠以使其强固。
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朱氏及其文武班子的构建方面,是呈现着派别性与圈层性的,即越是投靠得早便越是容易受到腹心的待遇并跻身高位,其中武将们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系统:淮西系统、巢湖系统及江南系统。这看起来有些违背选贤任能与效率为先的原则,但也是为着组织的忠诚性和稳固性,这一点在政权的草创期非常重要——何况,朱元璋的竞争对手们并不比他更开明,只要相对确保“任人唯贤”、“海纳百川”就可以了。
其实,哪怕是现代国家中的组织,人情的或裙带的一面也是很难避免的,这有人性的一面,也是制度仍旧不够完善的体现。

【1】今安徽当涂西北长江边,北部突出部分即为采石矶。
【2】《明太祖实录》卷三
【3】《元史·百官志一》
【4】《明太祖实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