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周行
三个月前我从越南回来。卡着假期最后剩余的时间,发了九宫格朋友圈。发朋友圈通常是偷懒的做法,真正的记录应该在这里完成。我也不明白我执着于什么,这种抓住永恒的企图无非是徒劳的,但这三个月来懒债一直在我脑海抽屉里隐隐作怪。记忆在流失;因此要书写,为了更好地忘记。
去了和没去之前对越南的印象是不太一样的。这一方面说明人们是多么容易从一些片段中就形成一些偏见,另一方面说明有机会还是可以多走走,亲自再去看见和感受。我对越南最强烈的偏见应该首先是食物。在巴黎热闹的市中心独自一人吃pho,在那碗熟悉的热气中我找到了乡味的代偿品。此后不管在伦敦,上海还是北京的越南餐厅,我仍着迷于埋头这份热气。这些大城市的pho长相都是近似的,宽粉,标准的牛肉品类,额外呈的生豆芽、辣椒和柠檬,价格60-150元/碗不等。在越南街头,也到处可见吃pho的地方,只不过长相多元,后来我才习惯等待惊喜。有些是细一点的面,有些是圆状的米粉,有些是宽粉,有杂放的海鲜和肉,也有纯牛肉和鸡肉,以及并不是所有都提供生豆芽和柠檬。这样的多元也体现在他们的价格上,不少是没有菜单,存在对外国人报不同价格的情况,总体价格在15-40元/碗。吃pho之外,我在谷歌地图上找到的附近高评分餐厅吃得人均70、80,店内大多客人讲英文,装潢有些小资或者画共产主义革命。有一次我们直接进了一家看着本地人很多的店,那次吃得又便宜又开心。另外一个刻意找了很久的食物是egg coffee。这个原先没听说,旅行前补习了关于越南的纪录片才知道。越南确实有很多咖啡店,一说是殖民留下的文化,街边常能看到一些男人坐着打磨时光。Highlands是他们的民族连锁品牌,走几百米就可以看到一家,穿越城市的时候常以此为锚点,到下一个highlands就歇一歇。egg coffee因为做麻烦一点,况且市场估计没有特别大,所以问了很多家店不供应了。最终在卖书聚集地旁的一个亭子,尝到了味道,最上面有鸡蛋的香味,再往下是搅拌的苦味。咖啡亭的吧台有点高,小哥背过去,很难看清这么长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
这个咖啡小哥的脸我现在还能看清。眼睛很大很圆,戴着眼镜,头发可能是自然卷,有种天真而书生的气质。盯着他们看,给我既陌生又熟悉的奇异感。一方面是亚洲人没错,另一方面容貌上又有些许差异,说不出是哪里,可能除了架构上的还有环境熏染的气质。在俩地旅馆遇到的前台女生和男生也给我一种清新的感觉,女生十分开朗,笑容清澈,能说相当不错的中文。男生留了中长发,眼睛是细长的,气质沉着冷静,在我们半夜到达被叫醒,要转移到另个旅馆的时候,也是轻声细语的,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让我不禁怀疑,是受到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在做暑假兼职吗,还是说如果这代表着越南年轻人平均的英语水平,那似乎是和成见相斥的。当然如果这样去理解:一个国家的年轻人能说很好的外语,本质也是因为他们非常需要和渴望,并且足够勤奋,那也是可以实现的。换句话说,能流利地讲外语的美国人相对比例是比较低的。语言是由社会构造、充满了权力性的产物。越南语对我来说就是一门鲜少接触的语言,并且在这趟旅行中我很难找到美感。这种美感的背后是否也是权力,亦即对于得到话语权的语言来说,我们总会说这是美的。但这可能只是因为它强大所以输出了很多文艺作品,文艺作品体验当然会带来美的感受,另外听久了多少也会习惯而找到某种韵律。学习法语和德语我就经历了这样习惯性的美的体验。要验证我的假设,得在新生儿上做实验才行。
前台女生下班出门,跨上她的摩托车,戴上头盔,转眼消失在摩托车洪流之中。我们步行去了成人一条街。学名不叫成人一条街,但内容是成人的。女人们站在酒吧舞台桩上袒胸露乳,搔首弄姿。哦还有男人。为了鼓励,在男人台面前稍多驻足。客人大多是白人,以中老年男白人为主。可能不少是常客,走我前面的那位年轻白男常招手打招呼,偶突然伫足紧紧拥抱服务员。被松开的服务员面无表情,继续收桌子。很难判断他们是不是以前认识。还有西装革履的白人男从豪车出来,消失在灯红酒绿里。“一切都是和性有关,而性是和权力有关。”白人统治者离开了,又好像没有离开。我和白人们一起看越战纪念馆里畸形的人们,大家眼里噙着泪水。我再注视着活人们的面庞。看着路边做小贩生意面色黝黑眉头紧锁的人,看着面色沉寂的卖唱女人,看着在舞台灯光下偶尔陷入阴影中寂寞的女人,看湄公河小船上面如死灰向游客祈求售卖水果的老妇人,在这群不会说英文的群体脸上我没有感受到幸福。还有画中的人。因为随性的旅游策划,在国家美术馆我们争分夺秒地浏览。也可能是因为给每幅画的时间很少,所以反而更加注重仅仅是看到的感受。它是按照时间去策展,直观感受到了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在殖民期间,那些画作用了更多的深色,红色,有种被压抑着的又想要撕裂呐喊的力量。如何破局?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此外,是否所有越南人民都意识到了这点?与法国电影里对殖民地的乡愁形成呼应的是,至少是部分越南人民可能也留有对殖民文化的追忆。在胡志明市,很多店面还是以西贡为题。往前走还是往后走?越南人似乎被卡在了中间。或许这也不是一个可以二选一的问题。
另外对我有冲击的是,在知乎上看到说实际上在越南自己的教科书里,比起近代殖民的西方国家,他们对中国可能是有更加长久的憎恨。更准确的应该是一种又恨又爱的情绪。在旅馆能看到中国最时新的电视节目,十分全面;而且除了前台女生还碰到曾经来上海学习中文专业的阿姨,她学习中文的原因是因为她姐姐也学习中文。我想对于一个白人来说,出去旅游听到大家说英文,聊自己国家的影视剧作品可能已经习以为常。但对于前半生流连于发达国家的我来说,这是新奇的体验。一直以来我们的眼睛都只看向一边,我们自己做过什么呢?我们忽略又错过了什么呢?不知道的东西还有太多,做出的判断仍然具有局限性。但不能因为有局限性,就放弃交流和表达的想法。人类的思想本身就是有瑕疵的。一切发声可能都是有意义的,意义反正都是自己赋予的。
历史笔记
狭长的越南,北部更多是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过往长久是要供奉中原的状态。中部到南部叫占婆的古王国(2世纪起,更多印度文明影响),处在俩大文明冲突交界处。15世纪起,北部的越南人往南扩张,17世纪占婆被灭。在南部湄公河三角洲一带,柬埔寨国力衰弱,借助越南抵抗泰国。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越南人迁徙至此。1802年建立的阮朝视为越南首次统一。17世纪起,法国的天主教就在南部和沿海传教。越南政府抵制牧师,给法国一个入侵的借口。1858年法国占领岘港和西贡。1867法国建立法属支那。日本也曾短暂替代法国统治。日本战败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同盟会发动了八月革命,1945年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北越)。同年,法国再次开始入侵(美国支持),掌控着南越的法国人扶持保大皇帝在西贡登基。二战以后本有和平大选统一的机会,即日内瓦协议1954年,但这种情况下胡志明肯定会胜利,所以南越政府不守规则,大选没有举行。此时美国正式介入侵略越南。南方是资本主义,北方是社会主义。中国承认北越让美国保南方的立场变得更加坚硬,美国在越南战争越陷越深。1973年,美国最后对南越的抛弃使北越通过武力统一越南成为可能。1975年,在越南南方共和国临时革命政府下,越南共和国(南越)被灭,和北方统一。但统一后北方政府对南方的纳入不太成功。与此同时,他们入侵柬埔寨,虽然战争成功但在国际上影响不好。此后很多年越南的经济发展也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