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鬼
古今之鬼何其多,槐鬼何足异?即便我们把它当成槐妖,它也不是新鲜妖怪,因为古代早就有各种树妖了,比如桑树妖、梓树妖、海棠树妖、梅树妖、椴树妖、柳树妖、樟树妖、核桃树妖。不过,事情总有例外,《山海经•西山经》里的“槐鬼”就是例外。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南望昆仑……西望大泽……北望诸𣬈,槐鬼离仑居之……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袁珂《山海经校注》,2022年,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有穷鬼】的西边就有【槐鬼】,而【槐鬼】很特别,因为他有个神奇的名字“离仑”。神奇的名人郭璞说了一句废话:离仑,其神名。郭璞显然不知道离仑本身是什么意思。敬爱的袁珂爷爷也不知道,也没在其他名人的著作里发现解释,于是只是老老实实引用郭璞的废话。 栾保群老师倒是发现了新东西。他在《山海经详注》(中华书局2019)说:“槐江山之神也。神亦可称鬼。” 神确实可以称作鬼,槐神确实可以是槐江山之神。可是,槐江山的槐是什么意思?跟离仑有什么关系?栾保群没有回答。毕沅、吴承志、张步天也没有回答。既然如此,《山海经》的文本解释仍然是隔靴搔痒。 另外,栾保群老师没注意《山海经》文本的结构。槐江之山的南边是昆仑山,之后的内容就是跟昆仑山相关的。西边是大泽,之后的内容就是跟大泽有关的。东边是恒山,之后的内容就是跟恒山有关的。北边是诸𣬈山,之后的内容就是跟诸𣬈山有关的,不可能谈及槐江山。因此,槐神不可能是槐江山之神。因此,所谓“槐鬼指槐神”虽然对,但是毫无用处。 另外,栾保群老师又引清代名人俞樾的话,谈及槐鬼本身,认为“鬼为衍字;槐为𩲡(礻鬼),就表示鬼“。俞樾这么一说,连槐鬼都不存在了。那么“北望诸𣬈,槐鬼离仑居之”就变成了“ 北望诸𣬈,鬼离仑居之”。这种行文倒是没错。可是整个文本的重点是“离仑”的含义,俞樾却闭口不谈,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因为他脱离文本语境单独解释槐鬼,没有顾及槐鬼和离仑的关系,从总体逻辑上来说就是错的。 因此,栾保群老师的引用仍然是隔靴搔痒,没有触及离仑的含义。 后继者又如何呢?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曾思】也对离仑感兴趣,南京师范大学客座研究员【萧旭】也是如此,他们于是合写了 《山海经》“人名”解诂》 ,并把“离仑”放在第1条。(https://mp.weixin.qq.com/s/Bve5TvpAT6tFhyh7oNVgXw) 这篇文章的原文如下:
(1)北望诸毗,槐鬼离仑居之。(《西山经》) 郭璞注:“离仑,其神名。”邵瑞彭曰:“‘离仑’疑即‘泠沦’,离、泠声近。《管子》与《史记·齐世家》‘离支’‘令支’互称,可证。又疑即‘离俞’,别有说。” 按:邵说“离仑”疑即“泠沦”是也。“泠沦”(《汉书·古今人表》)本黄帝乐官,此作神名。《吕氏春秋·古乐》作“伶伦”,《汉书·律历志》作“泠纶”,《路史》卷二九作“泠伦”。 曾、萧二人把【离仑】解释成了【泠沦】,又提到了【伶伦】【 泠伦 】,认为它是黄帝乐官,然后结束了【解诂】【考证】。恕我直言,这不叫 【解诂】【考证】。 他们既然认为离仑是乐官,那么乐官跟槐鬼是什么关系?他们没有解释,恐怕也解释不了。既然解释不了,离仑之谜就仍然没有揭开,所谓【解诂】【考证】就名不符实。 那么我要怎么办呢?我不会把槐鬼当作槐神,也不会把槐鬼当作鬼,也不会改变离仑的写法,而是承认现在的文字形式都是符合逻辑的,可以有合理的直接解释。 查《左传》可知,晋国有个大力士叫鉏麑,奉命杀死赵盾,但是最后撞死在槐树上了。

我们可以称鉏麑为槐鬼。如果我们还能说明【鉏麑】跟【离仑】的关系,那么【离仑】的面纱就会被我们揭开。 我们怎么说明呢?老办法,我们仍然要向郭锡良爷爷求助。 查《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鉏的上古音拟音为dʒǐa(第156页),麑的上古音拟音为ŋie(第129页)。那时的人要是运用了反切思维,他们就可以把鉏麑变成【dʒie】。 那么,这个反切跟离仑的反切一样吗?再查《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离的上古音拟音为lǐa(第132页),仑的上古音拟音为liwən(第391页),二者的反切是仍然是liwən。而 liwən和dʒie完全不一样。 反切这条路是不是走不通呢?不是。我们可以转换一下思维方式。 离仑的繁体字可以写成【離侖 】。離侖可以表示把侖分离开。我们一分,就可以得到【亼】【冊】。此时再查《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我们会发现冊的上古音拟音为tʃ'ek(第34页),亼的上古音拟音为dziəp(第110页)。因此,冊和亼的反切是【tʃiəp】。 【tʃiəp】 跟【dʒie】 相似,因为dʒ和tʃ的发音位置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是浊辅音,后者是清辅音;e和ə也类似。
因此,冊、亼的反切跟鉏、麑的反切类似,侖(仑)可以表示鉏麑,离仑就可以表示槐鬼。 狄鞮 南充 2024年9月26日
-
KQ952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09-26 15: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