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贪婪没有上限、道德没有底线”
《日本历史》作者: 井上清。


日本=“贪婪没有上限、道德没有底线”。
李鸿章曾评价日本“贫而多贪,诈而鲜信”,贫贱,贪婪,狡诈,无信,仅仅8个字,让人“后背发凉”。

该历史被刻画为乡村战斗史,规模大小不一,但绵延千年。
1、飞鸟时代(672年)壬申の乱,日本古代最大规模的内乱。
2、治承4年(1180年)~元历2年(1185年),源平合战,是日本古代最后的内乱也是日本中世最初的内乱。
3、室町时代应仁元年(1467年) - 文明9年(1477年),应仁之乱,从京都蔓延至日本全国。足利义政的继嗣争夺等多种原因而引发的战争,动乱加速了幕府及守护大名的衰落,也成为进入战国时代的契机。
4、战国时代1546年5月19日,河越城之战,战国三大奇袭之一,是北条氏与扇谷、山内两上杉家间为争夺河越城爆发的一连串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最大规模、最具决定性的战役。
5、战国时代1553年(天文22年)- 1564年(永禄7年),川中岛合战,甲斐国(今山梨县)的战国大名武田信玄(武田晴信)和越后国(今新泻县)的战国大名上杉谦信(长尾景虎)之间,围绕北信浓的支配权进行的数场战役。
6、战国时代(1555年10月16日),严岛合战,是战国三大奇袭战之一,一场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例,擅长用智取胜的毛利元就通过各种计谋引诱陶晴贤带领的大军抵达严岛。
7、战国时代(1560年6月12日),桶狭间合战,今川义元、今川氏真父子俩率领2万5千大军进攻尾张,尾张大名织田信长以少胜多,对今川义元进行讨伐并让今川军不得已撤退。是日本史上有名的三大奇袭战之一。
8、战国时代(1575年6月28日),长篠合战,武田信玄之子武田胜赖,希望通过与织田、德川的决战中赢得威信。战争的号角正式打响。织田信长统率数万大军支援德川军,在军队人数上的绝对优势下,织田德川联合军还运用了近代的先进武器—铁炮。武田胜赖在此次战役中可以说是输得彻头彻尾。此战成为日本战国时代的著名战役,也因为其运用了热兵器而有名。
9、安土桃山时代(1582年6月12日),本能寺之变,明智光秀发起的对住宿在京都本能寺的主君织田信长的袭击事件。此事件成为了战国乱世的停息标志,也是战国时代最后的以下克上的案例。羽才秀吉(日后的丰臣秀吉)登台掌权。
10、安土桃山時代(1600年10月21日),关原合战,丰臣秀吉死后产生的争夺权位的斗争。此次战斗的关键转折点在于西军将领小早川秀秋的叛变,使得战役在一天内见分晓,东军胜出,德川军也因此掌握天下(指日本)大权,3年后建立德川幕府,因此这场战役又常被人称为“决定天下的战争”(天下分け目の戦い)。此场战役规模遍及日本全国各地,又因以关原为决战主场因而取名关原合战。

而在抵抗外敌入侵上,若非两场九州台风神助日本,那其历史发展可能要改轨。北条时宗,运气确实不错。
九州博多湾、长崎县松浦市鹰岛,神迹重现。
2002年日本鹰岛海底遗迹出土的喷漆木制品上,有朱笔书写“……元年殿司修,检视讫官”铭文。2014年在鹰岛海域发现蒙元古沉船。
至于黑船事件只是促进了开放与明治维新时代;而鹰酱二战胜利管辖,不仅没有遏制,反而因为半岛战争,让日本经济一飞升起。



日本战后如何快速恢复并直接腾飞呢?
日本本土在二战后期被战火严重摧残,看似已经是一蹶不振了。然而,在上个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飞速增长,堪称是“起死回生”。
二战期间日本的工业体系,被美国轰炸殆尽,两颗大炸弹还摧毁了日本的两座城市。战后的日本经济,其实已经崩溃。760多万名军人被强制复员,150多万名日本海外殖民官吏及其家属,被强制遣返。日本政府无力提供那么多的就业和粮食,普通民众只能靠盟军尤其是美国发放的救济物资勉强生存。

在60年代,日本经济更是实现了腾飞。1968年,日本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越了西欧的头号经济强国—德国,荣登世界第三的宝座,仅次于当时的世界霸主美苏两国。

快速扭转的首功当属以40万驻日美军为基础的太上皇麦克阿瑟。
美国为了重建战后的日本,派遣麦克阿瑟将军作为最高统治者。麦克阿瑟在日本的统治持续了六年,
这段时期的改革和政策不仅重塑了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军事占领的核心目标是通过经济援助和政治改革,防止日本再次成为战争威胁。

战后初期的日本百业萧条,不仅是大量的贵族没落,臣籍降下的皇族们也不复往日风光,日本大众的生活更是进入了冬天。一则著名的故事,战后日本出现粮食危机,吉田茂请求占领军当局进行援助两百多万吨的粮食。麦克阿瑟给华盛顿发电:要么送面包,要么送子弹。最后华盛顿送来了70万吨粮食,帮助日本渡过了一次危机。与此同时,美国开始了对战后日本的改造。农地改革中,不少贵族因为被收走了土地而失去了经济来源,贵族的身份土崩瓦解。

麦克阿瑟的统治和改革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领域:
1、政权构架的变革 麦克阿瑟通过与天皇裕仁的合作,保留了天皇制度,为日本人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精神支柱。他利用天皇的权威、有力地支持了他的政策,确保天皇不过度干预政治。
2、经济恢复与发展 在经济援助方面,麦克阿瑟向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与资金,实现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通过美国的支持,日本从上世纪50年代起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转变得益于麦克阿瑟所推动的市场改革与工业发展。
3、社会结构的重组 麦克阿瑟推动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包括新的宪法的制定,赋予女性选举权,重构教育体系等。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加速了日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4、文化交流与价值观的更迭 麦克阿瑟在日本的统治期间,也带来了美式文化的影响,许多传统的观念被挑战。这种文化交流为日本的年轻一代塑造了新的价值观,鼓励了他们对西方文化的认同。

因此在巨额贷款与订单支持下,第一阶段复苏很快实现,并恢复到战前最好状态!
战后的日本,等待期后,机会到来。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更是成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前沿阵地,重要性愈发凸显。
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向日本提供了大量援助。朝鲜战争期间,日本接到了来自美国的大量军火订单,许多产业迅速发展。
为了帮助日本复苏,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许多贷款。美国的扶持,成为了日本战后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
作为临近朝鲜的美国后方基地,日本通过得到美国大量的战争“特需订单”,不仅实现了经济恢复,而且重建和升级了自己的轻工业、服务业和出口加工业。
我们可以看一份当时日本的官方统计,就可以快速了解了。
据日本官方统计,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间,狭义的“特需”累计达12.8亿美元,广义的“特需”累计高达23.8亿美元。
在美国全力应付战争、出口量锐减的同时,被卷入“冷战”体制的西欧各国也因加速扩军备战而急需扩大进口,这就为日本各类商品进入欧洲市场打开了大门。
以此为起点,日本的出口急剧增长,仅1950年7月份的出口总额即为7400万美元,比6月份增加18%,创造了战后日本月出口额的最高纪录。“稳定危机”期间积压下来的约1000—1500亿日元的滞销商品竟也被抢购一空。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一年间,日本商品的出口价格反弹了43.5%。“特需”带来的直接外汇收入,1951年为5.9亿美元,1952年、1953年分别都达到8亿美元以上。日本外汇储备余额从1950年6月底的2.86亿美元,增加到1952年5月底的11.777亿美元,增长了4倍。
因与战争相关联,朝鲜战争“特需”使日本最先受益的是纺织业和金属业,1950年6月至1951年3月,日本纤维和金属品的价格平均上涨90%。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一直到1955年,日本得到的美国“特需”总计达到了35亿美元,当时这些“特需”占到了日本全部出口的65%左右,濒临崩溃的日本经济彻底转危为安。
当时的日本首相吉田茂说:朝鲜战争的发生对日本经济安定将给予良好影响。日本经济新闻社更加坦率: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热潮,把日本的萧条气氛一扫而光,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契机。












同时,麦克阿瑟将军签署了一系列法令,宣布取消先前日本政府颁布的新闻审查制度,保障基本人权及妇女权益,并且释放了大量政治犯。
日本的封建土地制度并未随着明治维新的开展而消失,许多日本农民饱受地主剥削,形同农奴。在麦克阿瑟将军的推动下,日本政府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其主要内容是:政府出资收购地主的土地,将其分配给农民。农村的改革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在日本推动了土地改革,让日本2000万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同时还建立了2000多所职业教育机构,让复员军人尽快学习职业技能。
在政治体制上,麦克阿瑟主导了日本新宪法的制定,这部宪法确立了日本的民主制度,彻底转变了其政治面貌。同时,他也支持"一亿总中流"计划,旨在构建一个以中产阶级为核心的社会结构。
在美国要求下成立工会,日本1945年12月22日,颁布了《工会法》,要求日本各企业必须建立工会,维护工人阶层的基本权益。
释放了被日本政府关押的政治犯,解除言论控制。但他也利用自己的权力,保留了天皇制度,理由是需要为日本国民保留他们的精神支柱。
1951年,因在朝鲜战争中做出一系列引发争议的决策,麦克阿瑟被美国总统杜鲁门解除了一切职务。
他作为一个失势者离开,但日本人民对他的情感却十分复杂且深厚。根据报道,超出200万的日本民众自发走上街头为他送别,举着麦克阿瑟的画像,有些人甚至泪流满面。

《战后日本经济史1945—2004》,孙执中先生所著,他是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也是翻译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专家!
孙执中,河北大学世界经济专业组组长。湖北嘉鱼人,1921年11月生,中共党员,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1979年前后发表在《世界经济调研》的几篇文章,是直接呈报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人大常委会、中央军委、中宣部等国家机关的相关负责人的内参!
“速呈送中央书记处和小平同志”(《日本问题研究2001年1期》),这个描述清晰明了。
正因为资料的及时到位,党中央在借鉴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翻译与研究,对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我国从1981年到2000年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十三大用国民生产总值取代工农业总产值),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孙先生指出的战后日本的消费革命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55-1964年,黑白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三大件是热门货,获得迅速普及,这是所谓的“旧三大件”,
这些商品当时的价格平均在5万日元左右(按汇率约3000左右人民币),约相当于日本职工2-3个月的工资。
第二个阶段是1965-1974年,“3C”时代终于到来了、所谓“3C”,指的就是汽车(car)、彩电(colorTV)和空调(cooler),这就是“新三大件”。
彩电、空调当时的平均价格为20万-25万日元,约为当时职工2-3个月的工资(按制造业平均月工资计算,上世纪60年代后半期为6万日元左右,70年代前半期为13万日元左右。)
这10年间平均计算约为每月10万日元左右,小汽车的普及则是在70年代后半期,此时制造业工人工资在20-25万日元,当时每辆售价平均约为100万日元。


倍增计划由池田内阁提出执行。
1956年,日本完成了战后经济恢复,同时也陷入了低工资、低产业构成和高外贸依存度的发展困境,主要表现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内需不足、收入差距悬殊、地区间及企业间发展不平衡,社会矛盾也非常突出。
为摆脱困境,池田勇人内阁制定并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1-1970年度),不过池田首相本人不幸在1964年9月9日,因喉癌入病治疗。1965年8月,去世,享年66岁。

这是日本影响最大的综合性长期经济计划,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极大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准和实现充分就业。为此,必须极大限度地谋求经济的稳定增长。
从实施效果看,“倍增计划”成就卓著。即:经过十年努力,超额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国民增收的统一,使日本成功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前列。
如国民经济年增长率,原计划指标为7.2%,实际是10.9%,工矿业年增长率原计划指标为10.5%,实际是13.8%。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和转折点。

进入60年代后,再度迎来美国对越战争。
越南战争中,美国继续向日本发出“越南特需”的订单,仅此一项就占到60年代日本出口总额的20%,日本作为美军的大后方,不仅有大批军用物资订单,日本还为那些美国伤兵、轮休军人,提供医疗服务和休闲娱乐服务,获取更多的外汇收入。
更重要的是,通过越南战争,日本恢复了自己的重工业体系,并在美国的直接帮助下,日本重工业体系快速完成现代化升级,尤其是日本的军事工业。
1964年,日本抓住机会,将已被美国拆分成3家公司的三菱体系,进行重新合并,打着民用企业的名号,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卷土重来。日本开始大量生产F-15战斗机,战斗力比F-4还要出色很多,这些F-15,F-4战机作为美国海军和空军的主力战机。
此外,日本借助越南战争的契机也开始自己研发武器装备,比如三菱重工研发出了90式坦克等等,这些武器装备的研发,均完成于20世纪60-70年代。

红利来自巨头的冷战!(1947年3月12日 至 1991年12月25日 美苏冷战时期)。
日本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冷战期间的重大作用,是在朝鲜战争之初,就被美国发现和重视,也是美国制止苏联在亚洲扩张的关键棋子。
从冷战铁幕开始,美国不仅给了日本36亿美元的“战争特需”订单,还将没收的850多家军工企业还给日本政府。从此,接踵而至的既有美国的大量贷款和援助,还有美国的私人资本。
没有看错,冷战也是有红利的,只不过能够吃到这个红利的国家,真的屈指可数,而日本却是其中之一。
反观苏联,冷战期在欧洲打造了东德社会发展的样板、在亚洲打造了朝鲜社会发展的样板。结果如何?自明!

但是进入80年代,美国对日本帮助是不断缩小的,因为日本的经济和贸易体量、对美国及欧洲市场的影响力等等,需要进行压制甚至打压。
由此开始,逐渐发生房地产危机,乃至失去的三十年!

关于失去,从经济学角度看,只有二十年,而非三十。
从2012年开始安倍经济历史时期登场,日本很明显开始回升。
这种回升不仅在股市真正见底,更有信贷、债券等多方面呈现。
当时隔二十年的2024年当下去回望,日经225指数已经在24/7创出了历史新高,前高还是1989年底的。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日本经济在过去12年发生如此大的改观?
恐怕不是单单一个汇率问题可以解释的。



老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933-1945,德国女摄影师镜头下的质朴山河 (2人喜欢)
- 1941,抗战中的陕西
- 那时诸葛亮也许还没有死,彭信威先生不愿相信的历史可能真相 (1人喜欢)
- 1945年美国记者镜头下,战火下的中国
- 做事难,做人更难,做军事统领亦再难。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