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从中金女孩到出租房女孩
逝者安息。
2024年的夏天,短短一个月,两起悲剧。从中金女孩到出租房女孩,相同的年龄,不同的出身,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境遇,相同的结局。
这只是一系列悲剧的开始。同为1994年生人,我深知我的同龄人并未走到经济和就业的绝路口,但这种挣扎状态可能要从95后一直持续到20后(等他们工作就是2040年了),这是时代的背景。
但时代背景和个体命运,并不总是深度绑定,人至少有选择的权利,到底是什么将她们逼上了绝路?从两人的成长经历来看,或许不是家庭环境和社会不公,至少不是主要因素。我想问,在没有施害者的悲剧中,是什么让我们活成了“单向度的人”?
今天,我们不探讨社会学观念。与欧洲不同,中国社会受自身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如何活成“单向度的人”,才是更值得探究的问题。
我认为,欧洲社会(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和伊斯兰教、文艺复兴、近现代)对人的评价是多维度:自由、成功、虔诚——自由来自希腊,成功来自罗马,虔诚来自基督教。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粗浅的归纳。
欧洲经历过漫长的一元价值时代,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将人的价值提高。最终,哪怕文化传统多次遭受决裂,自由精神依旧被文学家、艺术家、无政府主义继承,成功精神被资本主义继承,虔诚则被共产主义继承——现代的欧美社会,依然拥有多元价值。
但中国不一样,两千多年的儒-法社会意识形态,早已深深烙入这个民族的大脑。这种意志告诉我们,人除了成功,就是死路一条。在古代是儒家士大夫的成功,在今天则是资本主义的成功。
中国人,除了成功,别无选择。古代有“范进中举”,今天有“中金跳楼”,因为追求成功的另一层含义是:恐惧失败。可是,成功是稀少的,失败(或曰平凡)才是大部分人的归宿。中国人永远在崇拜自己得不到的,却恐惧自己正在经历的,这样的精神状态,怎么可能健康?
因为这种文化,我们翻开史书便会发现:中国的历史,恰恰是由一系列“失败者”的名字谱写的——屈原、陶潜、李白、苏轼、唐寅、曹霑、鲁迅、萧红……以现在的眼光看,他们并不失败,甚至是各个时代的“民族脊梁”。但在所处的时代,他们都被打上“失败者”烙印,永世不得翻身。
太追求成功,是中华民族最悠久的噩梦。实用主义的极致是虚无主义,中国从周朝开始不信鬼神,却把“成功”变成这片土地上唯一的神,异化了每一个个体。
如果社会只有一个维度,那么所有人都在慢性死亡。如果所有人都在追求成功,那么所有人都是失败者。可是,我们真的有得选吗?答案是肯定的。
第一,承认多元价值的存在,人除了追求成功,还可以追求自由、追求幸福、追求安稳、追求刺激……
第二,承认自己的价值,没有谁是废物,哪怕看上去失败,人来世间一趟,不是为了被定义。
第三,行动起来,做自己相信的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哪怕前途艰险,却是唯一的路。
与君共勉。
Fantas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与巴尔加斯·略萨共度的岁月 (2人喜欢)
- 波拉尼奥:命运不眷顾迟到的人,本雅明如此,我也是 (1人喜欢)
- 特朗普有精神疾病或人格缺陷吗? (2人喜欢)
- 功绩社会如何批量生产抑郁症?
- DeepSeek对摩天大楼的精神分析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