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身体里的子不语》
我本来想写《古籍里的混搭风》,可惜我忘了好几个材料的出处,怎么翻书都没翻到,只好单列其中一个,把现在这篇文章定名为《补<身体里的子不语>》。 句容县的佐史爱吃鱼脍,而且吃得多。可是,他就算吃几十斤都觉得没吃饱。这种怪事传到了当地县令的耳朵里。县令就准备了一百斤生鱼片给他,想看看他到底能吃到什么程度。这位佐史自然一番狼吞虎咽。没想到的是,这个量实在太大,吃得他胸闷,一下反胃了。一个像麻鞋底的东西落到了地上。县令觉得很新奇,于是让手下捡起来洗了,放在剩下的脍旁边。突然之间,脍全部化成了水。佐史的病根也就找到了。可这个东西有名字吗?县令最后从某个胡人那里得到了答案:这是销鱼精,可消腹中块病。谁要是得了块病,取指甲蛋那么大一片,系在绳子上,放到得块病的地方,自然病去无踪。(《广异记》) 古籍里的瘕病故事多半与此类似,中心意思就是要让病人吃撑,肚子里的怪物才能被吐出来。古人按照这个意思编故事,所呈现的最大不同之处往往是怪物的形状,比如麻鞋底、龙(《齐谐记》)、蟾蜍(《齐谐记》)、蛙(《宣室志》)、蛇(《列仙传》》、牛肚(《搜神后记》)。这样的故事看多了,我们大概会厌烦吧,心想古人编故事也太简单了。后来我们读到中蛊的故事的时候,虽然有些惊喜,但是也免不了惋惜。 正统间,吴江周礼到广西思恩贩运货物,与寡妇相好而成婚。四年之后,寡妇生一子,周礼不忍离开。十六年后,儿子长大,周礼思念故土,想回乡一看。寡妇却怕他一去不复返,于是跟儿子说:我已经在你父亲的是食物里下了蛊毒。如果他归乡而思返还思恩,你就帮他解毒。于是,寡妇跟儿子说了解蛊之法。儿子默记在心,与父亲同回吴江。到了故乡,周礼的蛊毒发作,肚子发胀,饮水无度。儿子乘机问他:父亲何时还思恩?父亲答道:病稍好即还;如今病成这样想走也走不成。儿子觉得父亲确有返还的意思,于是把他反绑在柱子上。父亲一说渴,他就把一瓦盆水放到父亲嘴边。父亲刚要开始喝,他又把瓦盆端走。如此反复不止一百次,父亲烦剧不堪,吐出一条鲫鱼,拨剌尚活。父亲的肚子立刻就不胀了,也不再饮水无度。(《双槐树钞》)
故事里的蛊是鲫鱼,鲫鱼要喝水,所以故事的男主角喝水喝得肚子发胀。解蛊的办法就是不让男主角喝水,用盛水的瓦盆来反复引诱鲫鱼,鲫鱼受不了,就从男主角的嘴里钻出来了,蛊就解了。我们看到这样的办法,自然会赞赏古人之机智,对于古人的创造感到惊喜。但是,古人为何不把这一招用在治疗瘕病上?也就是说,谁要是得了瘕病,食欲猛增,非要吃到某个程度才行,我们就把他绑住,用他喜欢的食物反复引诱他,但是不给他吃,他肚子里的怪物大概也会受不了而从他嘴里钻出来吧?如此一来,郭坦他大哥也不会把家里吃穷了(《齐谐记》)。可惜,在我写成《身体里的子不语》前后这么多年,我没见过相关的记载。 可喜的是,我今早上偶然翻到了我在《酉阳杂俎》第15卷写的笔记:《朝野佥载》P9。《朝野佥载》里有什么新内容?又是讲人面疮的?并不是。《朝野佥载》第1卷第9页也讲了瘕病的故事,但是讲得有新意。 故事的主角是唐朝永徽年间的崔爽,爱吃生鱼,而且每次要吃三斗才够。后来的某一天,他饿了,又想吃生鱼,可是生鱼片(鲙)还在制作,他饿得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吐出了类似于虾蟆的怪物。而从那以后,他就不能吃生鱼片了。 可想而知,爱吃生鱼片的是虾蟆,就像爱喝水的是鲫鱼一样。如果唐代的这个故事发生在汉代或者汉代之前,后世之人看到了这个故事,再遇到那些食欲旺盛而可能得了瘕病的人,直接拿他们喜欢吃的东西反复引诱他们,就可以把他们的病治好了。他们也不用把家里吃穷了,也不用疗饥了。这样的事多简单而有趣啊?不幸的是,主宰世界的上帝没有这么安排。 狄鞮 南充 2024年7月22日 “人面疮”里的新元素
dotchi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印雪轩随笔 (3人喜欢)
- 九眼桥巨龟 (16人喜欢)
- 死不去,活不好,物是人的写照。
- 流注遍身浮肿 (3人喜欢)
- 鸦鸣国 (1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