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好的县博——天门博物馆
湖北省内古迹其实很多,因此,湖北省博在各个方面都算是非常优秀。市一级的荆州博物馆、武汉博物馆、随州博物馆也不错。但是问到县一级博物馆时,常想不出什么好的。
然而我仔细想想,天门也是县级市啊,天门市博物馆就很优秀啊。
关于天门的介绍,之前专门写过一篇《茶圣家乡,天门》https://www.douban.com/note/856259440主要是介绍陆羽和茶博馆。
目前天门博物馆被定为国家三级博物馆,但从我来几次的经历,觉得比很多二级博物馆都优秀的多。

这里的展览分为4个部分:
- 文明之光——天门石家河文化展
- 竟陵记忆——天门通史陈列展
- 三乡宝地——天门民俗与侨乡文化展
- 状元之乡——天门状元与进士展
最有特色的自然是天门石家河遗址相关展出:
石家河遗址发现于天门市石家河镇,距今4000——6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新石器时代大型城址聚落。
这个文明的特色有几点:
- 上呈屈家岭文化,是长江中游本土发展起来的文明类型;
- 面积大,古城面积约350万平方米,总面积甚至达到8平方公里。甚至超过了良渚古城的面积;
- 存留玉器极多,加工水平极高。
- 发现了大量刻画符号,可能是中华文明文字的雏形。
荆楚大地,早期的文化类型有几种,由油子岭文化发展为荆门的屈家岭文化,屈家岭衰败之后,石家河文化逐渐兴起,影响范围较广,北部影响到河南省驻马店一带,西部影响到三峡,东抵大别山,南至洞庭湖流域。后来石家河文化被摧毁后,又在这一区域建立了后石家河文化。这可能是中国上古的邦国之一。


中国是陶瓷之国,上古文明的标志基本都为大规模的陶瓷,但石家河这里不太一样,早在6000年前,这里就开始烧制彩陶,而到了5500年左右,这里发明了磨光黑陶,逐步进入了鼎盛阶段。
本地的陶瓷制品数量很大,大到什么程度呢???
——达到了百万数量级的各类陶器。
——上万的陶塑作品
——西至四川,东至江苏,北至河北都发掘有石家河陶器。
因此,石家河很可能是上古时期,中国的“工业中心”,乃至于“文化中心”之一。





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4200年)陶器特点:陶器分为泥质陶和夹砂陶,有灰陶、红陶、黑陶和橙黄陶等,纹饰主要有篮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绳纹。器类主要有罐、缸、瓮、鼎、釜、甑、鬻、益、澄滤器、盆、钵、杯、碗、壶、豆、盘、器座、器盖等十八类。石家河文化陶器多应用轮制,以还原烧成为主,其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长江中游,在常德一带发现有8000多年的稻米种植遗迹,而到了6000多年前,稻作农业达到了兴盛期,因此也开始了酒的酿造历史。这里当时应该是有专门的酒具制造场所,三房湾东部发掘出当时的红陶杯制陶窑厂,有几十万件规模的红陶杯残次品堆积。

后石家河文化(4200~3900年)陶器特点:陶器灰陶、黑陶、橙红陶、橙黄陶,流行蓝纹、方格纹、绳纹、叶脉纹。器物的基本组合为广肩罐、扁腹罐、凸底罐、中口罐、三足罐、曲腹盆、平底甑、细高柄带箍豆、大圈足盘、侧装三角形足鼎、盉等。




而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城,是怎么来的呢?
先是使用石器:



种植作物:



这里面大部分现在湖北人还爱吃。
在这里陶瓷制品上,发现有大量的刻画符号,有专家认为这是早期文字雏形:
石家河文化的符号是以祭祀内容为题材的象形符号。从笔画来看,只要是直线、弧线,少有数戳空;从形状来看,出现了一些比较固定和规范的符号;从符号来看,出现了单体符号之间的组合现象;从符号的表现手法来看,不少符号颇似我们今天的正视图,同时还以竖线、圆孔等只带一些不易绘出的东西;从符号的表达范围或表达能力来看,则描绘了祭祀的对象、祭器、祭品、过程、愿望等一幅完整的祭祀活动场景。特别是某些固定的符号之间的组合,有点类似于汉字中的偏旁、部首,“戳孔”似乎具有汉字构字法“六书”中指事的意味。有的遗迹单位中出有两、三种不同的符号,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表达一个特定的概念,这些象形符号已经初步具备了原始文字的基本特征。
2016年10月21日,北京大学文博院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教授一行到天门石家河遗址进行考古研究,李教授对石家河的刻画符号进行研究后提出:石家河发现的刻画符号与文字有密切的联系。
因为石家河文明的富足,财富剩余带来了阶级的存在,权势和财富开始向少部分上层领袖集中,墓葬还是随葬品都可以看出这一点。而发掘出的大量祭祀场地,又说明了文字雏形发明的必然。
祭祀的场地是经过仔细平整的。场地上有大量的陶缸,陶缸相互套接成线条式摆放。陶缸上刻画有镰刀、杯子和类似号角的图形,代表获得了大丰收的收割场面。场地上挖有多处祭祀坑,坑中埋着一种巨形陶祖。场地上还有无数陶偶和陶塑动物等。大量的陶塑动物则代表祭祀时用的牺牲品。在祭祀时,把玉人头像当作崇拜的神灵形象。在用玉器制作的各种动物形象中,背面都有小孔,专职的巫师将这些玉器缀缝或者镶嵌在法衣上,舞起法具,通过这些动物神灵,沟通天地人神的关系。
而这些玉器,是石家河文明的桂冠所在,也是天门博物馆如今的镇馆之宝。
石家河玉器共出土三批,共440余件,多以小型的装饰用品,包括人头像、虎头像、蝉、鹰、龙、凤、环、坠、珠和管等。多有穿孔,可与衣服缀合,也有可作头饰之物,少见礼器与生产工具。且多出自瓮棺,与逝者身份有关。这就是石家河玉器特殊之处。
石家河玉器器形精美,技法高超。其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浅浮雕线刻等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水平。虎座双鹰佩是精品无双的代表。


















不过石家河文明最著名的一块玉器不在这里展出,而是在国家博物馆。

前段时间在盘龙城 《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中,玉凤终于能回家展示。
石家河文明昭示了中华玉器文化和陶瓷文化在上古时代是如何发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是还是有一些疑问:
- 天门及附近区域并不产玉,玉石是来自哪里,为何在这里雕刻而成?
- 玉牙璋是二里头文明典型的特征,为何这里也有发现?
- 石家河的玉人像和三星堆非常相似,而年代早于三星堆,是否石家河的后裔将这种艺术手法带去了四川盆地?
- 有人认为“禹伐三苗”中的三苗就是石家河文明,那么为什么没有发现战争遗迹?
- 石家河的陶器及其他工艺品,是如何在远古时代传播到各地的?
还希望有方家能够解答
其他的几个展厅不如石家河展,但整体也不错。值得看一下。

作为楚国大城时期,这里有不少遗存,充满楚风。不过好东西未必能留在这里,一部分在湖北省博,一部分在荆州市博,反而这里留下的并不算多。







侨乡天门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侨乡,而湖北唯一著名的侨乡就是天门。旅居海外的天门人有28万人之多。主要原因是明清两代,天门洪涝灾害严重,四处流浪,甚至飘洋过海,到达他国。
沿海一带的华侨大多是经过扬帆下南洋再而分散于各国。
天门华侨则步行北上,先是流浪在黄河流域或山东北部一带,后因苏俄招募华工开发西伯利亚而由东北入俄境。苏俄内战之际,他们又西移到法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后又转徙至东南亚各国。
早期——天门华侨经历了早期北上,漂流欧洲;
中期——转徙东南亚;
近期——遍布世界,四海为家。
另一方面也是天门人脾气所致。天门人不怕吃苦,什么都愿做。天门人胆子又大,什么都敢做。即使当今,也可以从天门人性格中看到这一面。




天门民俗
天门人会做,能做,敢做。“赶工喊号子,下田打锣鼓,闲时哼唱花鼓戏,逃荒也耍三棒槌。”很是留下了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内貌似都不怎么重视这一方面,天门算是做的比较细致。
蓝印花布:


皮影戏:


天门蒸菜:

火烧粑:

天门戈奎,和仙桃、公安做法都不一样。

麻洋神像

糖塑:

五虎将木刻

丑萌丑萌的八仙:



本地还有一些特色的戏曲、歌舞:
天门渔鼓:

莲花落:

三棒槌

碟子小曲:

天门花鼓戏:

蚌壳精舞蹈:

纸花

采莲船:

天门不在湖北的交通干线上,虽说有天门南站,但是实际是挨着仙桃市区,来天门并不方便。但如果有时间能来这座城市,还是很值得感受一下本地的历史和文化,看完陆羽的茶博馆,再来天门博物馆也很不错。
-
北邙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7-16 19:13:17
新丰美酒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很小很小的义马 (2人喜欢)
- 渑池会 (5人喜欢)
- 南京,南京城墙博物馆 (6人喜欢)
- 高淳,陶瓷博物馆
- 武汉旅游攻略(2025新版)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