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自我关爱计划
查看话题 >逃离班味儿计划:探索旷野人生!

“连猫都有班味儿了”,有人这样调侃道。
“班味”,这个词仿佛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疲倦之气,像一块阴云笼罩在打工人上空,无一幸免。在班味的威力下,天真澄澈的大学生变身为没有灵魂的社畜;积极向上的新人化身为职场老油条。“人一旦沾染了班味儿,憔悴、疲惫、浑身乏力随之而来,人也就不干净了。”
班味的具体化身是:酸疼的颈椎,僵硬的手腕,尝不出味道的冰美式,站不下的地铁,和工位上昏昏沉沉的身影。简而言之,它是打工人身上特有的疲惫气质。那些面色憔悴、双目无神的打工人身影,正是班味的显著表现。而那些习惯性回复“收到”、不自觉唉声叹气、下班也提不起精神的行为,更是表明“班味”已经深入他们的灵魂。
纪录片《日本与过劳死与谋生》中提到:
“长时间的工作加班会让你无法清晰地思考问题,你会感觉自己生活在没有出口的噩梦中,想法也变得黑暗消极。”

“班味儿”,尽管是现代职场人难以避免的现象,但并不是无法摆脱的宿命。我们可以为自己建构一座远方的乌托邦。《我的阿勒泰》的成功,就源于我们对出走的渴望。清新原始的草原风貌,少男少女的纯真爱情,为广大打工人僵死的心灵注入了一丝氧气。通过成为一棵树,我们得以幻想日常生活之外的无限可能。这种心灵供氧,能让我们找回对生活的激情,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力量。 在“我真的见过世面”小组里,一群神通广大的豆友,分享了自己非同寻常的旷野生活。透过他们的人生多棱镜,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能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也许无法复制他们的生活方式,但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凪的新生活》剧照
遗产处理员:与过去对话的守护者
讲述者:@佩珍,感谢转载授权
我的工作涉及处理认领赔付,非常接近当地人的生活。从出生到死亡,有时候看着文档,可以勾勒出一个人的一生。再看看来认领pension(养老金)的人,也得以观察到纸面背后复杂的人性。
我所在的公司隶属于英国一个非常大的集团,旗下分支有银行、有保险基金、也有街边药房等。
英国的pension(养老金)和薪资挂钩,所以工资越高,pension越多。pension有的人会用来投资理财,但都是只有退休才能取出来,否则就是离世,受益人来认领。但如何命名为受益人,和国内有很大区别。
国内认为留给孩子天经地义,这边不是。如果没有收到policy holder(pension持有者,以下简称ph)生前的受益人名单,我们就会自己提名受益人。我们会联系通知我们死讯的人,发给他们我们的受益人提名表,得到关于死者家庭的信息。
排序第一位是配偶,第二位是dependent(需要供养的人),比如领养的孩子。第三位是partner,类似于男女朋友。第四位才是亲生孩子,第五位是孙子孙女,第六位是亲生父母,接下来就是兄弟姐妹等等。

《遗愿清单》剧照
案例1: 这次是一个02年的妹妹过世, 当时经手的时候,我愣了一下,因为岁数太小,而且她是2021年过世,当时不过19岁。一查她的账目,17万镑。结合她的岁数,数额显得过于巨大。
死亡证明上的原因是神经性厌食。开始我以为是那种小网红,后来发现姓氏有些特别,于是我谷歌了下,她爸妈名下各自有五家公司,小女孩读的是伦敦周边某个有名的女校。谷歌上有她的照片,看起来很快乐,同学们都很喜欢她。

《超脱》剧照
让我最唏嘘的是她的遗嘱,她细心的说明1万镑付给Samaritan(这是英国防自杀/抑郁的心理热线)。她说,感谢在那些沮丧负面的黑夜里,是他们认真听她倾述。还有1万镑给某健身房,理由是她觉得自己在那里活力满满。剩下15万镑,她留给哥哥,而且她特意指明,不允许哥哥用这些钱来理财,这笔钱哥哥只能用来买快乐(happiness)。
她不快乐,她不希望哥哥和她一样。看完她的遗嘱,就觉得家境优渥,善良且知道感恩的小女孩,心理怎么会有如此大的负担?当时男朋友正好在我身边和他说起来,他说,对呀,正是这种天性善良考虑别人的人会更容易抑郁。我觉得他说的有些对。

案例2:上周五处理了一个英国版《消失的她》的案例。我们称她为D。D 70岁,没有老伴,没有子女。按她生前的提名表划分,她的遗产给了她的god son(教子)和god daughters(教女)。
这是一起谋杀案。D非常有钱,某处房产估值就190万。早年她帮母亲打理房屋租赁业务,自己本就有一定经济实力。2019年的夏天,她在某疗养泳池,一个叫哈马德的40岁左右中东男子来挑逗她,D受宠若惊,一来二去,两人开始交往。
哈马德是某平价超市的员工,和自己的父母同住。两人交往期间,D送他买了一辆几万磅的车,除此之外,转账共计30万磅。后来D不想一直当成哈马德的提款机,于是中止这种金钱供养以及恋人关系。一开始哈马德并没什么异常,但由奢入俭难,他的生活很难回到之前每月收入一千多磅的状态。他开始威胁D,让D转他钱,D拒绝了。
2021年某天,D去海边小镇一日游,回伦敦当晚,被潜入在她家的哈马德残忍杀害。事后,哈马德还用她的手机更新社交软件的状态,仿佛她还在世。所以一开始,家人并没有察觉异常。因为用词和语法频频出错,D的表妹感觉这不是出自D的手笔,但她也并没太在意。除此之外,哈马德用D的名义借贷6万磅。半个月后,家人才发现联系不上D,才开始报警。锁定哈马德是件容易的事,他之前有前科:偷拍,殴打,还曾尾随过一个17岁的女大学生。作案手段是用钝器击伤D,然后勒死,最后将尸体用黑色大塑料袋装好,扔在教堂附近的墓地。

D的遗体最终是被陌生人发现,历时15个月。哈马德杀死D之后,立刻申请改名字,另外他的浏览记录里多是关于如何移民加拿大的搜索。调查发现,哈马德在两人交往期间回中东老家整了容,买奢侈品,且频繁招妓,花钱大手大脚。哈马德后来表示,一开始接近D就是有目的的,知道她有钱。D的表妹说,D早年有过几段abusive relationship(虐待关系)。她不懂如何拒绝别人,而且,她为人太过慨慷。D的闺蜜说,和哈马德初识的时候,D很开心,因为她好多年没有和其他人有过亲密关系。因为这位好朋友有家室,所以没办法在D空虚孤独的时候陪伴D。
看完D的案例后,我不禁在想,这可真是两个人格有明显缺陷的人。又或者,人到晚年,没有伴侣没有近亲,有很多钱,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活得潇洒。D的家人表示,平时和D联系不频繁,所以她被害那么久,家人才发现。突然理解为什么那么多英国老年人会选择养老院。人岁数越大其实会更怕孤独吧。

拳击手:热辣滚烫的勇士
讲述者:@卡冈图亚,感谢转载授权
楼主小时候是留守儿童,小时候还没有智能机,农村也很穷没有什么新奇玩意儿,小孩子又喜欢争强好胜,所以经常玩耍内容就是摔跤游泳,和各种打来打去爬上爬下。
我发育比较晚矮同龄人半个头还多,但是学校太乱冲突太多免不了经常打架,印象最深的是,上小学的时候两次把别人打的鼻血横流,旁边的人拉都拉不开。当然也遇到过很多比我厉害的,把我按在地上摩擦。
前几年各种原因导致我躁郁症,各种失眠抑郁身体心灵都快报废了。看了很多电影比如《搏击俱乐部》,《百元之恋》,《啊!荒野!》之类,就突发奇想在网上和别人约架来个现实版的搏击俱乐部,来缓解压力,发泄情绪,但是没人来,于是和朋友买了拳套和感兴趣的路人打。后来慢慢对格斗产生兴趣,也想找个地方躺平逃避生活,发泄情绪,于是辞职去全职打拳,交完学费身无分文,一直苟活着保持训练。目前全职练了快一年半了每天两练,练的是mma综合格斗,就是张伟丽从事的项目。

《搏击俱乐部》剧照
慢慢的也从单纯的想合法打架,逃避生活,变成了感受到这项体育运动的魅力,开始喜欢上这项竞技运动。现在练的越久,反而越来越不想打架了,现在和普通人打如果是徒手1V1的话,感觉真的是能打到自己没力气为止,1V多的话变数太多就不知道了。
平时训练经常受伤是难免的,目前受过最严重的伤是被一拳打断门牙,牙髓坏死,有时候也会打的晕晕的。队友有的有耳膜穿孔的,还有视网膜脱落做手术的。

《搏击俱乐部》剧照
我之前牙断那会特别痛苦,睡着了一合嘴都能疼醒,情绪低落,很长时间不能训练往牙医那里跑。导致我对拳头都有阴影了,甚至一看到比赛中挨拳头的画面,动图都会有点发怵,只能慢慢调整心理状态,告诉自己连打死都不怕,这点小伤算什么,更何况那些牛逼的拳手,有那么多都是在伤痛中打出来的,反正就是给自己各种心理暗示。然后重新训练的时候实战就开始戴头盔了,从轻实战慢慢的缓解恐惧,才开始回到正常状态。
我们每年都要买保险,如果是骨折,缝合之类的保险可以报一部分,另一部分自己承担。如果是在比赛过程中受伤的,那么赛事方会承担费用。其实大部分底层拳手都很穷,前面积攒经验学习技术的几年基本没什么收入,全靠一些兼职,或者带一些课来维持最低的生活消费。

(讲述人提供的比赛照片)
正常人面对拳头和疼痛都是会下意识躲避,恐惧的。格斗就是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形成一些肌肉记忆,克服原始的本能,让身体发挥出最科学的搏斗方式。比如最简单的打拳踢腿,格挡,闪躲,都是经过无数先辈的改良探索出最科学,最高效的动作效果,然后围绕这些不停的训练形成肌肉记忆。
为了发挥出最好的状态,围绕这些技术对人体进行训练强化,比如肌耐力,速度暴发体能等等专项,这样才是成为一个人体格斗机器。然后因为每个人个体的差异,以及规则的不同,拳手们再根据对手来做出一些战术。打个比方说对方爆发力很强,但体能较差,那我就不跟他正面刚,慢慢拖节奏打磨血。最后就是,交锋的时候两个人就看谁的技术更好,谁的身体素质更强了。格斗比赛就像是乒乓球一样,各种微妙的东西组成很多变量。但是实力越强的人,越能把这个变量控制的稳定,发挥的稳定,从而赢得比赛胜利。
平时会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比赛,根据比赛规模,出场费从几百块到几千块不等。如果拳手具有一定名气,或者连胜较多的话身价会比较高,可以一直涨到几万一场这样子。反正目前想法就是一直练下去,直到练到不感兴趣了为止。退役之后可能会当教练或者开个拳馆什么的。

(讲述人提供的照片)
游轮旅行:风平浪静的闲暇
讲述者@momo(超会吃,感谢转载授权
我的路线是悉尼-斐济-悉尼,途中在瓦努阿图,斐济,新喀里多尼亚下船呆了四天游玩。乘坐的是P&O公司的邮轮,游轮挺大,18层有两百多米长。穷学生买的最便宜房间,四人内舱房,有独立卫生间+小的衣帽间。

在船头拍船侧面
每天也会有housekeeper来打扫房间,并且会放一张明天船上活动时刻表的报纸。如果是高级的阳台房大概是total两千多澳刀。基础的船费+网费是七八百刀没记错的话,人民币大概四千多。在船上的餐厅,健身房,泳池,以及一些晚上的剧院文娱表演都是免费的,对比下来性价比还蛮高的。

(讲述人提供的室内照片)
在海上是没有网络信号的,只能再买邮轮上的wifi,15还是20刀一天,不过wifi速度还行

Housekeeper每天会给我们留一个这种小的毛巾玩偶
最后几天housekeeper有个内部一个评选创意的小活动,这些都是他们手工做的,有很多大半层都是

【船上有什么】
有一个自助餐厅+三个还是四个主题菜餐厅,都是免费的,其他的要额外花钱预定。不算惊艳好吃,但是胜在选择多。每天都会轮换菜单。自助餐厅大概就是中国菜+白人薯条之类的+印度菜拉丁美洲菜+沙拉点心水果啥的,想拿多少拿多少,没有海鲜。

没有什么“特定”的好玩的东西,游轮就是单纯比较chill的放松时间。
健身房和泳池都是可以随便去的,与此同时每天每个时刻船上都有大大小小的活动,白天比如健身课舞蹈课,每晚都有魔术/脱口秀/唱歌可以去看。还有一个像中国好声音的活动,一上船素人游客自己报名,由游客投票层层晋级,最后一天请了专业的人评比。pick唱歌的这位就按按钮转身,名字叫“voice ocean”(声音之海)。船上也有几个晚上是特定主题的party,就是一群人蹦迪嗨,也挺好玩的。
对于我来说,一开始很积极到处在船上晃,后半程发现最爽的就是裹个毯子拿上电脑,在甲板上看着海吹风躺着看电影,累了就直接睡觉…

顶层泳池
这个主题好像是国王的演讲,很多lady头上都有羽毛头饰

晚上有歌手唱歌

各个地方都要留下躺平的身影

【下船时间】
其实比较短暂,早上八九点开始可以下船,下午五六点前要回来,类似day-trip(一日游),所以不像没有专门去这个国家玩一样体验的那么深刻。下船可以自由游泳或者随便逛逛,也可以玩浮潜水上摩托,要额外付钱。
关于斐济,内岛没啥好玩的很破,风景海水都在外岛。
关于瓦努阿图,就是传说中的食人族,那个岛上甚至还有个大锅然后类似的表演。

关于新喀里多尼亚,是最发达的,很先进。好像仍然归属法国,物价比较高。治安感觉一般,四点多商铺就开始关门,然后我和朋友回船路上,在十字路口还被几个有色小哥出言调戏,甚至跟了我们几步,我们头都没回假装镇定的走了,事后还是都有点被吓到

瓦努阿图一下船就有当地居民唱歌
瓦努阿图的海

斐济的某个岛

最后放几张船上大海以及日落,真的很漂亮。




—今日互动—
你有过“旷野”的人生经历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