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重庆要建在山上?
在重庆住了几日,每天都在想,为什么重庆要建在山上?
重庆主城区在渝中区,三面环水,是个半岛,号称四山夹两江。4条山脉平行发散,南北向纵贯重庆主城区,两江东西向横切四山,在朝天门长江和嘉陵江两江汇合。有人说,四条山脉像是仙人伸出的四根手指;也有人说,重庆如同一片良田,四山就是田坎。说白了,重庆就建在山脉之间的宽谷里。
重庆是中国落差最大的城市,从最高海拔的鹅岭到最低海拔的朝天门,落差竟达200来米。在重庆最多见的就是电梯,地铁的电梯须三段才能到底;路旁时常见到直上直下的电梯,把人从下运到上,或是从上运到下。百度导航时常蒙圈,导航告诉你,你要去的地方竟然是在原地,其实你所在的地方和你要去的地方,在同一个位置,只不过相差了二十几层楼。去魁星楼,真的吓到了,在平地走着,看到一个桥连接着对面的写字楼,走到桥上往下望,我们如同在天上,地面的人小如蝼蚁。在重庆我们放弃了手机导航,全靠问路上的行人,恍然时光倒流。

作家张恨水曾在重庆住过八年,他在《山城回忆》中写道,“重庆半岛无半里见方之平原,出门即须升或降。下半城与上半城,一高踞而一俯伏,一望之距,须道数里。知十八梯,储奇门,神仙洞,均坡中之最陡者。由坡下而望坡上,行人车马,宛居天半。登则汗出气结,数十级即不可耐;降则脚跟顿动,全身震颤。”
有一次打车,驶入了一个很陡的下坡,看到我们惊呼,司机说,这个坡不算大,有的陡坡大,得要抬起屁股才能看到前面的路。想到过去,没有地铁和汽车的年代,走路只能靠两条腿,在重庆出行真是太辛苦了。
山城的辛苦不仅是行走不便,重庆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才有了第一家自来水厂,千百年来,山城人吃水全部靠人力挑水,由于沿江坡多路陡,挑水成为一大行业,大约有2万名挑夫以挑水为生,每天挑水大约3千吨左右,挑夫竟然占到重庆人口的十分之一。徐悲鸿曾画过一幅《巴人汲水图》,附诗感叹“忍看巴人惯挑担,汲登百丈路迢迢” 。

日常生活离不开五件事,吃喝拉撒睡。以前每到夏天,重庆都是臭烘烘的,重庆有抽水马桶的历史更短,居民的粪便要靠掏粪工运下山。
重庆多是山地,平地很少,民房多是吊脚楼,房子一部分建在实地上,其余部分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虫、洪水。无论是房屋还是街巷,几乎都是顺山借势,沿江展开。重庆城的吊脚楼大多是成排连在一起的,相互拉扯,也相对降低了倒塌的风险。
由于吊脚楼都连接在一起,一旦失火,救无可救,遭灾的就是千家万户。 1949年朝天门曾失过一次火,那一带尽是吊脚楼,大火烧了18个小时,将东水门、朝天门、千厮门一带烧得个精光光,烧死了五千人,史称重庆九二火灾。

大凡城市选址,都是选择平原,便于农耕,交通方便,而且城市还有外拓发展的余地。像重庆这种选择在山地建城,一定是优先考虑城市的军事功能。
从秦国和三国开始,历朝历代建设重庆老城,都是首先考虑到它的易守难攻的军事功能。在东水门和重庆步道一带,可以看到南宋时建的城墙,硕大的城砖依然可见,当时修筑了完整的城墙。城墙三面环水,且在悬崖之上,临江据守,作为长江上游防线,锁全川咽喉。
当年蒋介石退守重庆,并将重庆作为陪都,也是考虑到它的战略位置。重庆是山城,便于防空。层峦叠嶂的高山,增加了日本空军投弹的难度,多少弥补了缺少制空权的不足。借助重庆的天然环境,扛住了日本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重庆地形复杂,使得日本机械化陆军无法突入四川,海军也无法朔江而上。
重庆建在山上,除了有着军事用途,还有就是港口优势,因港口而成为城市,随着城市不断扩大,又没有办法大规模铲平山丘,所以就只好顺着地形修建。

俱往矣,如今的重庆已经解决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地铁四通八达,6号线居然可以到达北碚,40多公里,车票只有8元钱。在中国所有的城市中,重庆是变化最大的,可以说是脱胎换骨,除了山城这一点没有变。
松下乱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白塔寺也叫百塔寺 (2人喜欢)
- 谁才是天下第一号石窟? (5人喜欢)
- 马蹄寺过去的故事 (3人喜欢)
- 西夏遗珠大佛寺 (3人喜欢)
- 从玉门关到嘉峪关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