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沉船》
剛剛讀完了《沉船》。
近來總覺得雜事很多,難以安下心來,所以想找一些輕松的小說來打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在幾本書間跳來跳去,煩燥難安。忽然想起《沉船》來,因為泰戈爾的原因,我一直想著有空要看看的,就找來讀。
非常輕靈的小說,沒有極端的情緒。所以更加讓我感到自己閱讀上面的缺陷,明明是個讓人悠閒散步的花園,卻被我橫沖直撞而過。我能夠讀一些《飛鳥集》是因為句子短小,我能按下性子的時間向來不夠長。
對於語言情景之美,我現在是完全無法領會,我一路高歌猛進地趕到最後,在已經占領的城池裡勒馬而立,四顧茫然。泰戈爾在這篇小說中所傾注的詩意,如同這路上連綿不斷的美麗花朵,都毀在了我匆忙的馬蹄之下。下次,我下一遍讀的時候,我會當心的。
所以現在我只能說一點情節、人物方面的讀後感。
我不喜歡哈梅西,他性格上的猶豫、做事的拖沓,這種毛病我也有,所以能理解。但他在自己婚事上的無主張,愛情上的搖擺不定,就很讓人發急了。關鍵的時候總該干脆一點吧。
我不喜歡漢娜麗妮。其實本來在這本書中她應該是我最為欣賞的一個人,但作者對她的描述不太夠,泰戈爾的重心明顯在卡瑪娜身上。反正現有的描述使我覺得,漢娜麗妮是有光芒的,但那光芒似乎將只是短暫地閃亮一會兒,等她結婚後,穩定而規律的生活會讓這光芒很快暗下去。
我不喜歡那裡那克夏,因為我本就不贊同苦修,但《刀鋒》裡的拉裡是我喜歡的。比較起來,拉裡視苦修為手段,而且不是唯一的手段。但那裡那克夏太狹隘了。因為我搞不清楚印度教和梵社的教義和習俗,所以我不大明白那裡那克夏的苦修究竟是為了取悅母親,還是他自己的願望。但他自己對於得失的見解(泰戈爾顯然很贊同這個觀點,不過這個時候大概泰戈爾還年輕著呢)和苦修是一脈相承的。我承認失去也會得到,但那裡那克夏的那套太消極被動了,我贊同的是即使處於“失去”這種不利的情況中,也要努力思考目前劣勢中的優勢是什麼,竭力去得到別的東西。何況在得失之外,我覺得更該加以措意的是付出即得到。總的來說,我與佛家的退守格格不入。
我不喜歡卡瑪娜,雖然一開始對她還是比較有好感的,但因為年代、地域、宗教的關系,對她的許多想法與做法我真是受不了。她的愛給的是丈夫這個職位,而非某個具體的人,她自己也以此為榮。她把那裡那克夏的鞋子頂在頭上,對那裡那克夏行那樣的大禮,真讓人氣悶。女人又不是塵埃,男人也不至於要一個奴隸做妻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印度是不是更接近西方,上帝的子民也是這樣渺小地匍匐在地上。但孔子的弟子都是人中龍鳳,中國人的謙虛絕不是把自己貶到塵土裡,好像非如此不足以顯出被崇拜者的偉大。
忽然很郁悶,想起張愛玲喜歡胡蘭成時,似乎也有忽然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中的說法。
一陣迷茫,草草收攤。
近來總覺得雜事很多,難以安下心來,所以想找一些輕松的小說來打發。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在幾本書間跳來跳去,煩燥難安。忽然想起《沉船》來,因為泰戈爾的原因,我一直想著有空要看看的,就找來讀。
非常輕靈的小說,沒有極端的情緒。所以更加讓我感到自己閱讀上面的缺陷,明明是個讓人悠閒散步的花園,卻被我橫沖直撞而過。我能夠讀一些《飛鳥集》是因為句子短小,我能按下性子的時間向來不夠長。
對於語言情景之美,我現在是完全無法領會,我一路高歌猛進地趕到最後,在已經占領的城池裡勒馬而立,四顧茫然。泰戈爾在這篇小說中所傾注的詩意,如同這路上連綿不斷的美麗花朵,都毀在了我匆忙的馬蹄之下。下次,我下一遍讀的時候,我會當心的。
所以現在我只能說一點情節、人物方面的讀後感。
我不喜歡哈梅西,他性格上的猶豫、做事的拖沓,這種毛病我也有,所以能理解。但他在自己婚事上的無主張,愛情上的搖擺不定,就很讓人發急了。關鍵的時候總該干脆一點吧。
我不喜歡漢娜麗妮。其實本來在這本書中她應該是我最為欣賞的一個人,但作者對她的描述不太夠,泰戈爾的重心明顯在卡瑪娜身上。反正現有的描述使我覺得,漢娜麗妮是有光芒的,但那光芒似乎將只是短暫地閃亮一會兒,等她結婚後,穩定而規律的生活會讓這光芒很快暗下去。
我不喜歡那裡那克夏,因為我本就不贊同苦修,但《刀鋒》裡的拉裡是我喜歡的。比較起來,拉裡視苦修為手段,而且不是唯一的手段。但那裡那克夏太狹隘了。因為我搞不清楚印度教和梵社的教義和習俗,所以我不大明白那裡那克夏的苦修究竟是為了取悅母親,還是他自己的願望。但他自己對於得失的見解(泰戈爾顯然很贊同這個觀點,不過這個時候大概泰戈爾還年輕著呢)和苦修是一脈相承的。我承認失去也會得到,但那裡那克夏的那套太消極被動了,我贊同的是即使處於“失去”這種不利的情況中,也要努力思考目前劣勢中的優勢是什麼,竭力去得到別的東西。何況在得失之外,我覺得更該加以措意的是付出即得到。總的來說,我與佛家的退守格格不入。
我不喜歡卡瑪娜,雖然一開始對她還是比較有好感的,但因為年代、地域、宗教的關系,對她的許多想法與做法我真是受不了。她的愛給的是丈夫這個職位,而非某個具體的人,她自己也以此為榮。她把那裡那克夏的鞋子頂在頭上,對那裡那克夏行那樣的大禮,真讓人氣悶。女人又不是塵埃,男人也不至於要一個奴隸做妻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印度是不是更接近西方,上帝的子民也是這樣渺小地匍匐在地上。但孔子的弟子都是人中龍鳳,中國人的謙虛絕不是把自己貶到塵土裡,好像非如此不足以顯出被崇拜者的偉大。
忽然很郁悶,想起張愛玲喜歡胡蘭成時,似乎也有忽然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中的說法。
一陣迷茫,草草收攤。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