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豫让复仇,刺客的荣耀与执着
话说啊,在春秋战国时期,晋阳之战一结束,韩、赵、魏三家就瓜分了智家的地盘。赵无恤因为恨透了智瑶,竟然把他的头骨当成了酒壶。

这是《资治通鉴》中的说法:“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
跟有些史料比起来,这已经算是仁慈了。在那些记载里,智瑶可是被赵无恤虐杀得惨不忍睹,头骨还被当成了便壶。看来,恨意这东西,真是人类情感里的一股洪荒之力啊!
不过,说到这,咱们得提提温良恭俭让的司马光老先生,他老人家可是个儒家正统价值观的忠实拥趸。可惜,现实总比理论复杂得多。这不,晋阳之战刚结束,就蹦出个让人头疼的伦理难题,那就是豫让复仇的事儿。

《资治通鉴》中写道:
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s,入襄子宫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 豫让曰:“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智瑶死后,他手下有个叫豫让的家臣,一门心思地想要为他报仇。可是,作为失败的一方,豫让已经没什么翻盘的机会,唯一能拼的就是自己的这条命。虽然一条命翻不起多大的浪花,但至少可以刺杀赵无恤,一命换一命吧!
豫让可是个狠角色,为了复仇,竟然“诈为刑人”。所谓“刑人”,可不是随便受过刑罚的人,而是特指那些受过肉刑的残疾人,他们不是被砍脚、割鼻,就是被阉割,而且还得在脸上刺字。

豫让就是假装成受过肉刑、肢体残缺的人,偷偷带上匕s,跑到赵无恤的宫室里打扫厕所。这可真是个天才的主意!你想啊,这种又脏又臭、被人嫌弃的工作,只有受过肉刑的人才会去做。豫让这么做,既能避开赵无恤的贴身警卫,又可以接近赵无恤,是绝佳的动手机会。
豫让的计划可谓天衣无缝,可谁想到赵无恤上厕所时突然第六感爆棚,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派人一搜,竟然真的刺客。就这样,豫让被逮了个正着。按说这时候豫让肯定没命了,可赵无恤这哥们儿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情怀,他觉得豫让是个义士,值得尊敬,就放他走了。
豫让虽然侥幸不死,但心里的执念可是一点都没动摇。他继续策划行刺,可这回难度更大了,因为赵无恤和赵家的人都认得他的长相和声音。怎么办呢?豫让为了隐身,这次可是下了血本,不但毁了容,还吞炭烧哑了自己的嗓子,连老婆都认不出他了!

可没想到,竟然有个朋友认出了他,朋友还给他指了条明路:投奔赵无恤,得到宠幸后,不就可以为所欲为,轻松杀掉他啦。这主意听起来挺靠谱,成本也低。
但豫让却觉得这么做不道德,他认为,如果去做了赵无恤的家臣再行刺,不是为臣之道。他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榜样,让那些做臣子却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他要走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哪怕这条路充满艰难险阻,他也义无反顾。
第二场行刺发生在一座桥上,可惜,运气还是没站在豫让这边。赵无恤的车队过桥时,马忽然惊了,卫队一搜,又抓到了豫让。这回赵无恤可没再放他走了,豫让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但他的故事,却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豫让追求的并不是行刺的结果,而是那个过程,那份执着与荣耀。
春泥读书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野心无罪!她的逆袭没有捷径,只有答案 (5人喜欢)
- 余华:成年后还很单纯其实是因为没被父母保护过 (2人喜欢)
- 《西游记》唐生弟一难:佛祖给徒弟挖坑? (2人喜欢)
- 全了!《西游记》中,唐生经历的八十一难
- ��每日一点,守护你的身心健康!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