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与诗
最近读了一本书——《千秋一寸心:周汝昌讲唐诗宋词》。周老先生学问好,更妙在他是个多情善感并个性鲜明可爱的人,随他的笔触我度过了一段宁静、愉悦与怅惘交织的阅读时光,心潮澎湃时,忍不住要捧出来与身边人一同赏叹。一日,在与小图分享又一篇登高远眺的诗作时,我笑着念了一段书里的文字:
“千古高人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一登了望了,便引起无限感怀,满腔愁绪。”
小图笑答“我也这样”,然后说起几天前他独自一人站在某处山顶眺望的情景:
“远处的城市楼房像蚂蚁一样小小的,胸中涌起的感受说不清道不明。”
......
那天的经历从我的视角来看是一场冒险。
寒假中,他睡到很晚起床,吃过饭已近中午,他说“我去骑骑车”。两个半小时后,我投石问路,发去一张刚烤好的蛋糕的照片,过了一会,他回了一张山间陡峭的石梯,并发来地址告诉我他在爬山。
那座山在二十公里外,我七八年前去过一次,而他则从未去过。我很担心,但箭已射出,只得一面提醒他注意安全,一面欣赏他分享的沿途风景。

终于登顶,他在467.4米海拔处凝望蓝色烟雾笼罩着的城市。他说人很少,我开玩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站了一会儿他就下山了,途中给我发了一张松鼠消失在树林中的模糊照片,然后又骑了两个小时又累又饿地回到家。

后来我在周老的书里读到这段:
“当时陈子昂是怎么一回事?他是一种什么感情?他觉得他小小的个人、自我,处于这个广大无边无际的一个时空当中,他万感齐生,独怆然而涕下。这大概就是人类有了心灵,看了这个大宇宙以后,这个小我,跟这个大,怎么去契合?我在哪里?人往哪归?……”

我后知后觉地想到,站在山顶眺望的那个少年,彼时也许先于我想到了那段诗句,彼时他也许建立起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心灵时空,进入无言之境。
为何会临时起意?勇气与决心生发于何处?在途中与山顶在想着什么?我都不得而知,但我也明白,一个人就是这样渐渐长大,织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在探索中走向更远更广。
一段回忆被唤醒,那是幼年小图第一次吟诵这首诗的情景:小小的人儿站在书桌上,眼随举起来的手虚望远方,稚嫩的声音故作低沉激昂,而嘴角带着浓浓的笑意……
不知道几时会道,“天凉好个秋”。

也有窥见少年内心世界的机会。

这是小图上学期末写的一首“诗”,我很喜欢。仿佛一下子就来到晚修中的教室,看见白色的灯光,低头学习的同学们,一个困倦的少年望着漆黑的窗外,神思飞向高远……